自然辩证法考试重点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2043049 上传时间:2018-05-3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6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辩证法考试重点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自然辩证法考试重点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自然辩证法考试重点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自然辩证法考试重点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自然辩证法考试重点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自然辩证法考试重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辩证法考试重点(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一、自然辩证法创立的科学技术基础:一、自然辩证法创立的科学技术基础:1.天文学:康德-拉普拉斯的“星云假说”2.地质学:赖尔的地壳“渐变论”3.物理学: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的发现 4.化学:维勒合成有机物尿素 5.生物学:施旺和石来登提出细胞学说 6.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的创立。二、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二、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知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既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科学技术观,又是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是随着科技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

2、着开放的理论体系。三、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三、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1.1.自然界发展的一般规律(自然界的辩证法) ;2.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科学技术的辩证法);3.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科研活动中的辩证法)体系结构体系结构:由总论、分论、历史三部分构成的有机整体四、为什么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实现了自然观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四、为什么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实现了自然观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1、克服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缺点(直观性、思辨性、猜测性) ,吸取了它的优点(肯定世界的物质性;具有朴素辨证法的思想因素;力图从具体的实物寻找世界的本原) ;2、克服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缺点

3、(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 ,吸取了它的优点(在中世纪神学自然观统治长达一千年之后,重新恢复了唯物主义的王位;首次把哲学自然观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克服了古朴自然观的直观性和猜测性;其研究方法和思维形式在近代取得了巨大成功,至今仍是科学研究的必要手段。 )3、吸取了前两种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内容,并补充了它们所没有的内容,实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自然史与人类史的统一、天然自然和人化自然的统一;人与自然的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从而建立了一种反映自然界本来面目、适合自然科学发展需要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它很好的将德国古典哲学与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相结合。标志着从古代朴素辩证思维到近代形而上学思

4、维再到唯物辩证思维的否定之否定过程的完成。五、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思想、内容和意义五、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思想、内容和意义1、基本思想: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规律观2、基本特征: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自然史与人类史的统一、天然自然与人造自然的统一、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3、重大意义:实现了自然观史上的革命性变革;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科学方法论以及科学与社会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为科学技术提供了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的理论前提;为自然科学与人的科学的结合提供了理论依据。六、近代自然科学诞生的标志:六、近代自然科学诞生的标志:1543 年出现了两本划时代的巨著,即

5、 1、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 ,提出“日心说”“大宇宙”结构;2、维萨里的论人体的构造 ,创建人体解剖学“小宇宙”结构七、系统及系统的含义:七、系统及系统的含义:系统是由若干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与功能的有机整体。 1. 要素是系统构成的单元,任何一个系统必须由两个以上的要素构成,即承认系统内部具有可分析的结构,单个的要素不称其为系统。2.系统在于“系”,即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系统要素与系统整体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特点的结构;3.系统还在于“统”,即要素彼此之间联系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4. 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对环境表现出特定的功能,功能之所以为整体所具有,是由于功能以结构

6、为载体,并在系统诸要素的功能耦合中突现出来。自然系统的辩证关系:自然系统的辩证关系:系统与要素的辩证关系:系统与要素的辩证关系:1、自然系统决定和支配要素;2、二者相统一(二者具有相对性,全息相关性,密不可分) ;3、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发生转化结构与功能的辩证关系:结构与功能的辩证关系:结构决定功能,功能对结构有反作用系统与环境的辩证关系系统与环境的辩证关系八、自然系统的本质特征以及如何理解其整体性特征:八、自然系统的本质特征以及如何理解其整体性特征:1、其本质特征包括整体性(自然系统最基本、最重要的特性) 、开放性、动态性和层次性。(简答不写(简答不写 2.开放性,是指物质系统与其环境系统之间

7、的相互关系;自然界任意一个物质系统都会向其所处环境输出物质、能量和信息,而环境也对物质系统输入物质、能量和信息;3.动态性,是指系统及其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联性,都随时间变化而变化;4.层次性,是指系统处于物质的一定层次以及不同系统之间必定存在一定层次关系的性质。 )2、自然系统的整体性特征指系统各要素在系统整体中的相互联系所带来的,超过各要素孤立时性质总和的效果。(1)系统是诸要素的有机集合而不是各要素的简单机械加和;(2)作为系统整体中的要素也具有它自身所没有的整体性质、功能和运动规律,与它们未组成系统独立存在时有质的区别。简言之,即整体大于各部分简单机械加和。九、层次结构及特点:九、层次

8、结构及特点:层次指若干系统之间经相互作用而构成新系统的逐级构成的结构关系。特点:特点:1.自然系统的不同层次之间存在着隶属关系,高层次包含着低层次,并由低层次构成,低层次从属于高层次,但次层次的变化也影响高层次的状态。2.同一层次的系统之间存在着相干性关系。十、进化和退化的关系:十、进化和退化的关系:进化是指物质系统演化中由无序到有序、由低序到高序的过程。退化是指物质系统演化中由有序到无序、由高序到低序的过程。1 1、进化与退化相互包含;2 2、进化与退化同生共存:一个系统的进化即有序程度的提高,总是以从环境引入负熵流为代价,从而导致环境或别的系统的熵增大,即环境或别的系统在某些方面的退化;反

9、言之,一个系统的退化则为别的系统的进化创造了条件,因此,系统的进化是以环境或别的系统的退化为代价。进化和退化总是同生共存的;3 3、进化与退化相互交替。十一、自然界演化的自组织机制(自然系统实现自组织的必要条件):十一、自然界演化的自组织机制(自然系统实现自组织的必要条件):自组织是自然界物质自发地或自主地有序化、组织化和系统化的过程。自组织是自然系统演化的一般机制,现在科学的研究的诸多成果证实:开放性、远离平衡态、非线性相互作用和涨落,是自然系统演化的机制。(简答不写:(简答不写:自组织是在开放背景下,系统自发形成内部有序结构的过程。理解自组织概念的关键在于:模式是内部自发产生,而不是由系统

10、外部输入的。事实上,任何新的有序结构模式的形成都是通过自组织实现的。自组织是系统演化的一般机制。1.开放性开放性。是系统自组织得以形成的必要条件 2.远离平衡态远离平衡态。也是系统实现自组织的的必要条件,从某种意义上说, “非平衡是有序之源” ,只有非平衡态才能导致有序,形成稳定的有序结构。3.在远离平衡态时,系统内部的相互作用转变为一种非线性机制。非线性相互作用非线性相互作用是一种较为复杂的作用方式,是具有相干性的作用机制,系统内部的作用关系不再是各种作用的简单叠加,而是各种作用相互制约、耦合而成的全新的整体效应。4.系统在某个时刻、某个局部的空间范围内产生对宏观状态的微小偏离被称为涨落涨落

11、。当系统处在远离平衡态时,涨落使系统状态发生的微小变化有可能通过非线性的反馈机制而被放大,使系统跃迁到一个新的稳定有序状态。通过涨落达到有序,这就是所谓的“生序原理生序原理” 。 )十二、生态系统三大规律:十二、生态系统三大规律:1.闭路循环规律 2. 反馈调控规律 3.系统和谐规律1 1、闭路循环系统:、闭路循环系统:(1)在生态系统中,物质从物理环境开始,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又回到物理环境,完成一个简单无机物到各种高能有机化合物,最终又还原成简单无机物,完成一个物质循环。生态系统的物质运动是周而复始的物质循环。生态系统的闭路循环规律除了体现在生物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以外,还表现在系统

12、中各生命成分之间存在的信息传递,即信息流。信息传递往往是双向的,有从输入到输出的信息传递,也有从输出到输入的信息反馈,由此形成信息的循环。 (2)物质的转化再生和多层次分极作用:物质的转化再生是指在物质闭路循环中,物质的表现形成在不断转换,原料或产品的称谓也不断转换。 (3)主体性偏差及纠正:一切矛盾可在循环流通中解决,在自然界中,一切事物都必须要有其去向,意即在自然界最终无所谓“废物” ,但由于人类活动的参与,这些环节出现变化。当今环境污染、资源衰竭等问题就是典型的例证。2 2、反馈调控规律:、反馈调控规律:调控,意即调节与控制,具体到生态系统,就是指生物系统内在调节和环境系统的外在控制作用

13、。 (1)反馈调控的层次性:包括同种生物的种群密度调节、异种生物之间的数量调节、生物与环境之间的适应性调节和生态系统的自我净化;(2)反馈调控的目的性,其目的即实现生态平衡;(3)反馈调节的复杂性;(4)对人类自身行为反馈调控的启示:自然界是一个相互依赖的系统。生态系统中的所有物种都是这个相互依赖的系统的有机构成要素。在这个系统中,每一个生命的生存及其生存的质量,都不仅依赖于它所生存的环境的物理条件,还依赖于它与其他生命之间的关系,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共同发展。任何一个生命或生命共同体的重大变化或灭绝,都会通过系统结构对其他生命或生命共同体发生影响。3 3、系统和谐规律:、系统和

14、谐规律:循环再生过程和反馈调控机制昭示了生态系统的内在和谐性。这种内在和谐性的进一步展现,便是生态系统见诸于形体的和谐状态。生态系统的和谐状态主要体现在恰当的要素比例、稳定的层次结构、和美的外在形式、绵延的生机活力、精致的系统耦合等方面。闭路循环系统反映了生态系统的运动过程,反馈调控规律揭示了生态系统的运作机制,系统和谐规律呈现了生态系统的本然性态。闭路循环系统和反馈调控规律显示了系统的内在和谐,表现为系统和谐规律。三大规律在“过程机制性态”的辉映中,系统地反映了生态系统中各种因素的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这些规律理当成为人们制定行为规范和进行社会实践的依据。十三、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十三、生态

15、自然观的基本思想:生态自然观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在人类反思全球性“生态危机”的过程中和总结现代生态科学的最新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生态自然观主张把人由自然界的征服者改变成为自然界的普通成员,强调生态系统是一个由相互依赖的各部分组成的共同体,人则是这个共同体的平等一员,人类和大自然其他的构成者在生态上是平等的;人类不仅要尊重生命共同体中的其他伙伴,而且要尊重共同体本身;人与自然之间要协调发展、共同进化。十四、人与自然的和谐十四、人与自然的和谐:(一)人与自然和谐的目标设计:三个层面:1.人与人工自然的和谐:“合真”的增益作用;“向善”的消费的功能;“达美”的直观效应。人与

16、人工自然在真、善、美三方面都可递进实现和谐。人类实现上也一直在不懈地追求这种和谐。2 人工自然与天然自然的和谐:形式协调。作用互利。意蕴相恰。3.人与天然自然的和谐。要素比例的协调;物能循环的低耗性;信息交流的合目的性。(二)人与自然和谐的现实意义:1、有利于促进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社会:(1)可持续发展的涵义是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发展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其实质是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2)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坚持科学发展观,即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生态文明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宗旨,强调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共同发展,以自然界的生态平衡规律来规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把生产、消费方式置于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范围之内,维护人与自然的协调、和谐,维护人自然系统的平衡。2、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和重要内容。人的生存和发展受到自然条件的制约,人与自然的和谐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