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教案理论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2037225 上传时间:2018-05-31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428.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武术教案理论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武术教案理论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武术教案理论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武术教案理论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武术教案理论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武术教案理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武术教案理论(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武术教案公共课程教学部司强西北师范大学知行学院专业技术课教案(课时计划)第 一 周次课年级班人数上课时间年月日任课教师:教材内容1. 分班2. 武术运动的产生和发展3. 武术的特点和作用4. 课堂常规任务与要求1. 通过学习武术的基本知识,了解武术内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 通过学习,让同学们掌握武术理论知识,增强武术素养,提高武术锻炼自觉性,促进学生健康发展。部 分时 间运动负荷时间次数强 度第一节武术简史一、武术的起源在远古时,人烟稀少,野兽众多,我们的祖先为了生存,必须从事采集和狩猎。 在狩猎过程中, 严酷的现实, 迫使人们不断发展自己的体力和智力,逐步产生了一些拳打脚踢、躲闪、跳跃、

2、摔跌等徒手动作,这种赤手空拳的进攻和自卫的动作,就是拳术的萌芽。人们除了用拳脚外还学会使用粗陋的木棒和石器,在搏斗中出现了劈、砍、刺、扎等动作,这就是武术器械的萌芽。进入原始社会后期,私有制的出现,加剧了部落之间的战争,在一次次的战争中, 徒手和手持简单器械的攻防技术得到进一步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一些简单的攻防方法和训练手段,这就是古代武术的雏形。二、武术的发展中国武术作为一项体育活动,经过了漫长的历程,至明代才出现了近代武术运动的雏形。在明代以前,武术以军阵格杀技术为主体,训练内容主要是兵械实用技法,而拳术(手搏)占的比重较少。这时的武术只是军事技术的一个组成部分。由于武术技术的丰富和积累,传

3、统文化对武术的渗透,以及套路武艺流入军旅武术训练之中等多种原因,使明代武术出现了较大的发展:(l )出现了练功、单舞、对搏并重的训练。它标志着武术已纠正了只重视格斗,而忽视套路练习的偏向。(2)形成了以拳术为主体,十八种兵器为锻练器械的技术体系。 它标志着武术技术发展已摆脱军阵格杀术的制约,而沿着自身技法规律演进。(3)总结出较为系统的武术基本理论,促进了武术发展。例如,俞大猷、唐顺之、何良臣、戚继光、程宗猷等一、武术的起源在远古时,人烟稀少,野兽众多,我们的祖先为了生存,必须从事采集和狩猎。 在狩猎过程中, 严酷的现实, 迫使人们不断发展自己的体力和智力,逐步产生了一些拳打脚踢、躲闪、跳跃、

4、摔跌等徒手动作,这种赤手空拳的进攻和自卫的动作,就是拳术的萌芽。人们除了用拳脚外还学会使用粗陋的木棒和石器,在搏斗中出现了劈、砍、刺、扎等动作,这就是武术器械的萌芽。进入原始社会后期,私有制的出现,加剧了部落之间的战争,在一次次的战争中, 徒手和手持简单器械的攻防技术得到进一步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一些简单的攻防方法和训练手段,这就是古代武术的雏形。二、武术的发展中国武术作为一项体育活动,经过了漫长的历程,至明代才出现了近代武术运动的雏形。在明代以前,武术以军阵格杀技术为主体,训练内容主要是兵械实用技法,而拳术(手搏)占的比重较少。这时的武术只是军事技术的一个组成部分。由于武术技术的丰富和积累,传

5、统文化对武术的渗透,以及套路武艺流入军旅武术训练之中等多种原因,使明代武术出现了较大的发展:(l )出现了练功、单舞、对搏并重的训练。它标志着武术已纠正了只重视格斗,而忽视套路练习的偏向。(2)形成了以拳术为主体,十八种兵器为锻练器械的技术体系。 它标志着武术技术发展已摆脱军阵格杀术的制约,而沿着自身技法规律演进。(3)总结出较为系统的武术基本理论,促进了武术发展。例如,俞大猷、唐顺之、何良臣、戚继光、程宗猷等人运用军事理论,对武术技术、战术和训练等实践经验进行系统总结,分别写成了 剑经、 武编 、阵记、纪效新书、耕余剩技等武术典籍。(4)武术的健身价值、审美价值受到重视。明代,少林寺还以表演

6、武术接待香客和游人,这很可能是从审美角度考虑决定的。上述四点标志着明代武术已发展成一种有别于军事格杀技术的体系,它兼有锻练体魄、训练攻防技能、观赏娱乐等多种社会功能,初步演进成了一个体育运动项目。进入清代后,清政府为了维持自己的统治地位,一度曾限制民间练武,但由于武术早已普及城乡,武术的发展未能被阻止。在清代,我国的武术已经形成各种流派。当时有人把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列为内家拳,少林拳等多种拳术归为外家拳;又有人从地域上把武术分为南派、北派;也有人从地理上把武术分为少林派、武当派、峨嵋派等。总之,不少武术流派以及不同风格的拳术已初步形成规模,而且各流派已形成自身的拳术理论,并以此指导习武练功

7、活动,这对武术套路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民国时期,当时的反动政府对武术极不重视,但社会上存在着各种形式的拳社,对传播和发展武术起了一定的作用。此时,武术的体育性质则更加明显。1910 年,以武术教学为主的全国精武体育会成立,随即许多省、市先后成立精武体育分会, 香港、 东南亚等地建立了武术组织。1911 中华武术会成立。1927年成立了武术的学术机构“中央国术馆”,在整理、宣传武术,培养武术人材等方面都起了一定作用。1928 年和 1933 年分别在南京举行了两次“国术国考”,扛要有短兵、长兵、摔跤、散手等项目。民国期间,第三届至第七届的全国运动会中都有武术的表演或比赛。三、新中国武术运动的发展

8、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武术运动得到很大发展,它的各种功能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在武术的整理、研究、普及、提高工作方面也取得了很大成绩。从 1957 年开始,国家体委组织部分专业人员,在继承传统拳术的基础上,广泛吸取众家之长,整理出简化太极拳甲乙组和初级长拳、刀、剑、枪术等 22 种拳术和器械套路。1978 年又先后编写出体育院系武术通用教材和大、中、小学武术教材。1979 年 l 月,国家体委发出关于发掘整理武术遗产的通知,各省市相继成立武术挖掘、整理小组,使继承、发展传统武术的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1982 年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武术工作会议,这是武术界前所未有的盛会,是武术发展史上具有历史意义

9、的会议。建国以来,国家体委为武术走向世界做了大量的工作。我国组成的武术代表团先后到美国、日本、英国、法国以及东南亚等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访问表演, 受到各国人民热烈欢迎和高度评价。现有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人民在学习中国武术。为了把武术运动推向世界和奥运会,中国武协曾于 1985 年在西安举办了首届国际武术邀请赛,并成立了国际武术联合会筹委会。 1987 年在日本横滨国际会场,亚洲武术联合会筹委会举行了全体会议,一致通过亚洲武术联合会章程并正式成立了亚洲武术联合会,选出亚洲武术联合会领导机构。从1990 年十一届亚运会起,武术被列为亚运会地竞赛项目。之后于1991 年在北京举办了第一界世界武术

10、锦标赛,1993年第二届世界武术锦标赛在马来西亚的吉隆坡举行,1995 年第三届世界武术锦标赛在美国举行。这标志着中国武术在走向亚洲、走向世界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第二节武术的特点与作用( 一) 以攻防技击动作为基本素材。武术动作的招招势势,无不带有攻防技击性。动作的技击性是它区别于其它项目的本质特点。譬如:拳术中的踢、打、摔、拿;刀术中的劈、砍、挂、撩;枪术中的栏、拿、扎;剑术中的点、崩、刺;太极拳中的棚、捋、挤、按等等,都具有攻防技击性。武术的攻防技术并不是停留在原始的格斗雏型上, 而是把这些素材经过艺术构思,编成套路形式、 借以达到活动身体、( 二) 以套路和格斗为运动形式。武术一直是相

11、击格斗和舞练套路这两种运动形式向前发展的。后来, 随着岁月的流逝, 在其发展过程中套路运动逐步占有武术的主要地位,而且内容、形式流派越来越绚丽多彩,灿如众星。格斗是武术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它集中体现了武术攻防格斗的特点,在技术上与实用技击基本上是一致的,但就武术从体育运动观念而言,它又受到了竞赛规则的制约,以不伤害对方为原则。( 三) 具有内外合一, 形神兼备的练功方法。既讲究形体规范, 又求精神传意,内外合一的整体观是武术的一大特色。所谓内,指的是心神、意、气等内在的心态活动和气息运动。所谓外,指的是手、眼、身法、步等外在的形体活动。“合一”指内与外两种形式有机联系的整体,达到形神兼备。许多拳

12、种和流派, 都十分强调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练功方法。例如: 查拳强调 “精、气、神”、华拳强调:“心动形随”、“意发神传”,太极拳强调“以心使身”、 “用意识引导动作”,形意拳强调 “心与意合、 意与气合、 气与力合” 、“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等等。这些练功方法对外能利关节、强筋骨、壮体魄,对内能理脏腑、通经脉、调精神、使身心得到全面的锻炼。( 四) 具有开发智力, 挖掘人身潜在能力的特性。武术歌言中有这样一句: “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这里所指的气,同大自然的气不同,而是人体内在的“真气”。真气是什么?这种“气”在体内运行周身,成为生命的原动力,为开发智力和挖掘人身潜在能力奠定

13、了基础。 ( 五) 具有广泛的适应性。武术对运动条件要求不高,简便易行。它可供不同年龄、性别不同体质情况的人选练, 也不受时间、 季节、 场地和器材的限制,可以在群众中广泛开展。第三节武术的内容与分类中国武术的内容极为丰富,流派甚多,其中既有提高身体局部素质,增强某一专门技能的练功方法,又有以踢、打、摔、拿、击、刺等为主要内容的徒手拳术和器械套路,在原有传统套路的基础上,又不断发展创新了不少新套路。如原陈家沟的太极拳,流传至今数百年,进一步演化成架式有大、小、高、低之分的杨氏、吴氏、武氏、孙氏等各种风格各异的不同流派。在各派的基础上又创造了二十四式和四十八式太极拳,现在又出各式太极拳竞赛套路。

14、在武术比赛中运动员又根据规则要求,结合自己身体素质的优势,创编了刀、枪、剑、棍、拳、对练等项目,武术的类别就更加琳琅满目,无武术运动一般可分为拳术、器械、对练、集体项目、攻防技术五大类。( 一)它包含的拳种非常广泛,如长拳、太极拳、南拳、形意拳、八卦掌、八极拳、螳螂拳、醉拳、猴拳、蛇拳、翻子拳、通臂拳、披挂拳、地趟拳、少1. 长拳是一种姿势舒展,动作灵活,快速有力,节奏鲜明,并有窜蹦跳跃,闪展腾挪,起2. 太极拳是一种柔和、缓慢、轻灵的拳术。动作圆活,处处带有弧形,运动绵绵不断,前后贯串。 而各式太极拳还有大架、小架、开合、 刚柔相兼等各自不同的特点。3. 南拳是流行于广东、广西、福建、湖北、

15、湖南、四川、江西、江苏、浙江等省地方拳种的总称。南拳的特点是拳势刚烈,步法稳固,动作紧削,腿法较少,身居中4. 形意拳是以三体式为基本姿势,以劈、崩、钻、炮、横五种拳法为基本拳法,并吸取了12 种动物的动作与形象而组成的拳术。它的特点是动作简练,5. 八卦掌是一种以摆、扣、走、转为主,包括推、托、带、领、穿、搬、拦、截等掌法变换内容的拳术。特点是沿圆走圈,势势相连,身灵步活,随走随6. 少林拳是一种拳系的总称,包括大红拳, 小红拳, 炮拳、 梅花拳、 七星拳、罗汉拳等其基本特点是一般套路都较短小,路线直来直往。动作朴实无华,7. 象形拳是模拟各种动物的特征和形态,以及表现某些古代人物的搏斗形象

16、和生活形象的拳术。如鹰爪拳、猴拳、醉拳、武松脱铐等。象形拳分象形、取意两种。前者是模拟动物或人物的形象为主,缺少或很少有技击动作,后者是取意动物的搏击特长,来充实技击动作的内容。( 二):武术器械大都由古代兵器演化而来的。它的内容包括短器械( 刀、剑等 ) 、长器械 ( 枪、棍等 ) 、双器械 (双刀、双剑等 ) 、软器械 ( 九节鞭、流星等 )1. 刀术:以缠头裹脑为主要动作,加上劈、砍、撩、挂等刀法所组成的套路练习,不持刀的左手必须与右手运使的刀法在舞动时密切配合,协调一致。刀术的特点是勇猛、快速、气势剽悍。2. 剑术:以刺、崩、点等剑法结合平衡、旋转等动作所组成的套路练习。剑有长穗剑、短穗剑、单手剑、双手剑、工架剑、行剑、绵剑、醉剑之分。在练习中左手的剑指必须与右手剑3. 棍术:以抡、劈、戳、撩、舞花等棍法所组成的套路练习。其特点是棍使4. 枪术:以拦、拿、扎为主要动作,加上劈、崩、穿、缠、舞花等枪法所组( 三)是在单练的基础上, 两人或两人以上( 比赛要求不超过三人,男女分开 ) ,在规定的条件下进行的攻防的假设性实战练习。其中包括徒手对练、器械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