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汇编

上传人:子 文档编号:42031022 上传时间:2018-05-31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汇编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汇编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汇编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汇编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汇编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汇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汇编(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汇编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汇编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汇编第一章一、细胞的生活的环境:1、单细胞(如草履虫)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2、多细胞动物通过内环境作媒介进行物质交换养料 O2 养料 O2外界环境 血浆 组织液 细胞(内液)代谢废物、CO2 淋巴 代谢废物、CO2内环境细胞外液又称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其中血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淋巴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毛细血管壁的内环境是血浆、组织液毛细淋巴管的内环境是淋巴、组织液3、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4、内环境的理

2、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无机盐中Na+、cl- 占优势细胞外液渗透压约为 770kpa 相当于细胞内液渗透压;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 为 7.35-7.45 与 HCO3-、HPO42- 等离子有关;人的体温维持在 370C 左右(一般不超过 10C ) 。二、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1、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内环境成分相对稳定 内环境稳态 温度内环境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 酸碱度(PH 值)渗透压稳态的基础是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稳态相关的系统:消化、呼吸

3、、循环、排泄系统(及皮肤)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若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调节能力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稳态会遭到破坏2、内环境稳态的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第二章三、神经调节:1、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神经系统细胞体神经系统的结构功能单位:神经元 树突突起 神经纤维轴突 神经元在静息时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功能:传递神经冲动2、神经调节基本方式: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分析综合作用) (运动神经末梢+肌肉或腺体)3、兴奋是指某些组织(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的活跃状态的过程。4、兴奋在神经纤维

4、上的传导: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内负外正变为内正外负刺激点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的传导是双向的;静息时膜内为负,膜外为正(外正内负) ;兴奋时膜内为正,膜外为负(外负内正) ,兴奋的传导以膜内传导为标准。5、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突触突触前膜 由轴突末梢膨大的突触小体的膜突触的结构 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 细胞体的膜 树突的膜突触小体中有突触小泡,突触小泡中有神经递质,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后膜,使后膜产生兴奋(或抑制

5、)所以是单向传递。 (突触前膜突触后膜,轴突树突或胞体)在突触传导过程中有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过程,所以比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慢。6、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神经中枢位于颅腔中脑(大脑、脑干、小脑)和脊柱椎管内的脊髓,其中大脑皮层的中枢是最高级中枢,可以调节以下神经中枢活动大脑皮层除了对外部世界感知(感觉中枢在大脑皮层)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语言文字是人类进行思维的主要工具,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功能(在言语区)(S 区说,H 区听,W 区写,V 区看)记忆种类包括瞬时记忆,短期记忆,长期记忆,永久记忆四、激素调节1、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2、激素是由内分泌器官(内分泌细胞

6、)分泌的化学物质激素进行生命活动的调节称激素调节3、血糖平衡的调节血糖正常值 0.8-1.2g/L(80-120mg/dl)来源:食物中的糖类的消化吸收肝糖元的分解脂肪等非糖物质的转化去向:血糖的氧化分解为 CO2 H2O 和能量血糖的合成肝糖元、肌糖元 (肌糖元只能合成不能水解)血糖转化为脂肪、某些氨基酸血糖平衡调节:由胰岛 A 细胞(分布在胰岛外围)分泌胰高血糖素提高血糖浓度由胰岛 B 细胞(分布在胰岛内)分泌胰岛素降低血糖浓度两者激素间是拮抗关系血糖含量升高时:胰岛 B 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加,促进血糖合成糖原、氧化分解或转变为脂肪(增加血糖去路) ;同时抑制肝糖元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7、(减少来源) 血糖含量降低时:胰岛 A 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增加,主要作用于肝脏,促进肝糖元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相互拮抗作用共同维持血糖含量的稳定,它们之间存在着反馈调节。4、激素的分级调节与反馈调节。寒冷、过度紧张等刺 激 ( 促进 ) (促进) (抑制) (抑制)反馈调节 (浓度高时)下丘脑有枢纽作用,调节过程中存在着分级调节与反馈调节5、激素调节的特点:(1)微量和高效 (2)通过体液运输 (3)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注: 激素是有机分子,信息分子,由腺体产生后,运输到各器官和细胞,只作用于相应的靶器官和靶细胞,激素作用是间接的。6、水盐平衡调节中枢,体温调节中枢

8、都在下丘脑。体温的相对稳定,是机体产热量和散热量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水盐平衡调节的重要激素是抗利尿激素7、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a、特点比较:比较项目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作用途径 反射弧体液运输 反应速度 迅速较缓慢 作用范围 准确、比较局限 较广泛 作用时间 短暂比较长 b、联系:二者相互协调地发挥作用(1)不少内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间接地接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体液调节可以看作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2)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五、免疫调节1、基础:免疫系统2、免疫系统组成 免疫器官(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如:骨髓、胸腺、脾、淋巴结、扁桃体吞噬细胞

9、免疫细胞 (发挥免疫 淋巴细胞 T 细胞 作用细胞) B 细胞免疫活性物质如: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物质) 3、免疫系统功能:防卫、监控和清除4、人体的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非特疫性免疫第二道防线:体液中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体液免疫第三道防线:特异性免疫 细胞免疫若病原体两道防线被突破由第三道防线发挥作用,主要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于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5、抗原与抗体:抗原: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 (病毒、细菌、自身组织、细胞、器官)抗体:专门抗击相应抗原的蛋白质。 (具有特异性)6、体液免疫的过程:抗原 吞噬细胞

10、T 细胞 B 细胞 浆细胞 抗体记忆细胞(二次免疫)a、二次免疫的作用更强,速度更快,产生抗体的数目更多,作用更持久;b、B 细胞的感应有直接感应和间接感应,没有 T 细胞时也能进行部分体液免疫;c、抗体由浆细胞产生的;d、浆细胞来自于 B 细胞和记忆细胞。7、细胞免疫的过程:抗原 吞噬细胞 T 细胞 效应 T 细胞 淋巴因子记忆细胞 效应 T 细胞作用:(二次免疫) 与靶细胞结合,使靶细胞破裂(使抗原失去寄生的场所)8、免疫系统疾病:免疫过强 自身免疫病过敏反应 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免疫过弱、艾滋病(AIDS)a、是由人类免

11、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遗传物质是 RNA;b、主要是破坏人体的 T 细胞,使免疫调节受抑制,并逐渐使人体的免疫系统瘫痪;c、传播途径:性接触、血液、母婴三种途径,共用注射器、吸毒和性滥交是传播艾滋病的主要途径。9、免疫学的应用:a、预防接种:接种疫苗,使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主要是得到记忆细胞) ;b、疾病的检测:利用抗原、抗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用相应的抗体检验是否有抗原;c、器官移植:外源器官相当于抗原、自身 T 细胞会对其进行攻击,移植时要用免疫抑制药物使机体免疫功能下降。第三章:六、生长素的发现:1、胚芽鞘: 尖端产生生长素,在胚芽鞘的基部起作用;2、感光部位是胚芽鞘尖端

12、;3、琼脂块有吸收、运输生长素的作用;4、生长素的成分是吲哚乙酸;5、向光性的原因:由于生长素分布不均匀造成的,单侧光照射后,胚芽鞘背光一侧的生长素含量多于向光一侧,因而引起两侧生长不均匀从而造成向光弯曲。七、生长素的合成:幼嫩的芽、叶、发育的种子(色氨酸生长素)运输:只能从形态学上端到形态学下端,又称极性运输;运输方式:主动运输分布:各器官都有分布,但相对集中的分布在生长素旺盛部位。八、生长素的生理作用:1、生长素是不直接参与细胞代谢而是给细胞传达一种调节代谢的信息;2、作用:a、促进细胞的生长;(伸长)b、促进果实的发育(培养无籽番茄) ;c、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d、防止果实和叶片的脱落;

13、3、特点具有两重性:高浓度促进生长,低浓度抑制生长;既可促进生长也可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 生长素发挥的作用与浓度、植物细胞的成熟情况和器官的种类(根芽茎) 。九、其他植物激素:1、恶苗病是由赤霉素引起的,赤霉素的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引起植株增高,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成熟;2、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分布在根尖) ;3、脱落酸抑制细胞分裂,促进衰老脱落(分布在根冠和萎蔫的叶片);4、乙烯:促进果实成熟;5、各种植物激素并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6、植物激素的概念: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

14、影响的微量有机物;7、植物生长调节剂: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称为植物生长调节剂;优点:具有容易合成,原料广泛,效果稳定等优点,如:2、4-D 奈乙酸。第四章:十、种群的特征:1、种群密度a、定义: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逐个计数 针对范围小,个体较大的种群;b、计算方法: 植物:样方法(取样分有五点取样法、等距离取样法)取平均值;动物:标志重捕法(对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 ;计算公式:N=Mn/m。估算的方法 昆虫:灯光诱捕法;微生物:抽样检测法。2、出生率、死亡率:a、定义: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15、;b、意义:是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3、迁入率和迁出率:a、定义:单位时间内迁入和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b、意义:针对一座城市人口的变化起决定作用。4、年龄组成: a、定义: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的比例; b、类型:增长型(A) 、稳定型(B)、衰退型(C);c、意义:预测种群密度的大小。5、性别比例: a、定义: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b、意义:对种群密度也有一定的影响。十一、种群数量的变化:1、 “J 型增长”a、数学模型:(1) Nt=N0(2)曲线(如右图)b、条件:理想条件指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c、举例:自然界中确有,如一个新物种到适应的新环境。2、 “S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