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研究论文-冲破层次结构樊篱:企业和市场组织变革

上传人:ZJ****2 文档编号:42030403 上传时间:2018-05-3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7.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企业研究论文-冲破层次结构樊篱:企业和市场组织变革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企业研究论文-冲破层次结构樊篱:企业和市场组织变革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企业研究论文-冲破层次结构樊篱:企业和市场组织变革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企业研究论文-冲破层次结构樊篱:企业和市场组织变革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企业研究论文-冲破层次结构樊篱:企业和市场组织变革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企业研究论文-冲破层次结构樊篱:企业和市场组织变革》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企业研究论文-冲破层次结构樊篱:企业和市场组织变革(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企业研究论文企业研究论文- -冲破层次结构樊篱:企业和市场组织变革冲破层次结构樊篱:企业和市场组织变革科斯曾经说过,企业是市场的替代组织形式,即协调分工和资源配置的组织形式,企业与市场间相互替代关系的决定因素是交易费用,所谓交易费用就是协调分工的成本。但是,企业和市场为什么都要采用一种类似的分层结构,这一点显然不能完全用降低交易费用来解释,因为这种分层结构所演化出来的严格等级制度和分层产销体制已经成为增大交易费用的原因。在市场需求发生迅速变化和信息技术发展的双重挤压下,冲破层次结构的组织形式已经大量涌现出来。下一个世纪的组织形式应该是什么,这一切对中国企业来说意味着什么,这些都是本文要探讨的问

2、题。 一、两种层次结构同一个源头可以不夸张地说,人类社会今天所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由分工和专业化造就的 。劳动分工以及在劳动分工基础之上的知识分工,使人们专注于本专业领域内 的知识,而对其他专业领域内的知识知之甚少。人们之间这种“知识(包括工 作经验和技能)的不对称”,以及知识之间的互补性,正是知识加速积累从而 促进劳动生产率提高和社会进步的原动力。专业化是分工的另一面,专业化提 高意味着减少生产活动的活动种类,从而使人们专注于某一活动种类(杨小凯 ,1997)。从历史的顺序看,首先是以产品专业化为基础的劳动分工演化为农 、工、商等行业分工;随后是以工艺、零部件专业化为基础的劳动分工,以及 以管

3、理专业化为基础的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分工,形成今天的企业内分工。 分工越是细化,分工的范围越是扩大,协调分工就越是困难,我们在这里所涉 及的问题都是与分工和协调有关。协调分工从本质上说是处于分工中的人们的相互沟通或者说信息联系。杨小凯 援引威廉森的提法,有两种效率不同的信息联系方式:一种是“全通道网络” 联系,即卷入劳动分工的人,两两之间进行全通道网络通讯。如果卷入分工的 人共有5个,则总共需要10次通讯才能有效地协调劳动分工。另一种信息联系方 式是“轮式网络”,即5个人不采用两两之间相互通讯的方式,而是其中4个人 围绕一个人联系,再由这个人与市场联系,总共需要5次通讯,很显然这是一种 效率更

4、高的通讯方式。第一种通讯方式类似通过市场协调分工,这里不存在企 业,参与分工的人们通过市场来进行协调。笔者在80年代中期曾经考察过的浙 江温州宜山再生綪纶纺织品市场就是一例,宜山地区的农户利用綪纶边角余料 来生产再生綪纶纺织品,整个生产过程分为原料收购,开花(即把綪纶边角余 料加工成棉花状,据说正是当地一位老妪的这种技术创新才推动了这个市场的 发展)、纺纱、织衣(裤)等一系列工序,每道工序的中间产品都送到这个市 场上出售。因此,农户可以专业化地从事其中某一工序的作业,这里存在劳动分工,但是没有企业,市场起到了协调和整合分工的作用,在这个市场中参与 分工的人们采用的就是全通道网络的通讯方式。但是

5、,这里有两点值得提出: 第一,固定场所和集中交易可以提高全通道网络通讯方式的效率,因为这种市 场组织形式可以缩短买卖双方的搜寻过程和搜寻次数。所以,5个人的全通道网 络用不着10次通讯就可以有效完成。第二,如果在劳动分工中出现专业化的商 人,例如在市场上成批购买綪纶纺织品再分别零售给各个消费者,则会在全通 道网络通讯的基础上再加上轮式网络通讯,即一个商人面对若干个消费者的通 讯方式。第二种通讯方式是企业内协调分工的主要方式,其基础是管理专业化,即由专 门的管理者来协调企业内的劳动分工。管理者与劳动者进行轮式网络通讯显然 比劳动者之间采用全通道网络通讯更有效率,因而可以降低交易费用,从这一 点上

6、说,这是对科斯关于交易费用决定市场和企业相互替代理论的支持。企业 内分工的发展始于亚当?斯密,自从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以一家扣针制 造工厂为例,阐述了工业革命的关键概念之一,“劳动的分工与再分工”,泰 勒以时间动作研究(Timeand Motion)技术,确定劳动任务并将其分解为最简单,最微小的部分。在此基础 上,亨利?福特采用流水线生产方式,形成了工业社会中最具代表性的大规模 生产(Mass production)。劳动分工的细密化和分工范围的扩大,增加了协调的需要,因 此,专业化管理出现。在斯隆提出并在通用汽车公司内实施“决策与执行”相 分离的管理分工的基础上,法约尔为管理分工奠定了基础框

7、架和基本原则。工业社会中分工的发展形成了庞巴维克所说的“迂回生产方式”(roundabout production method),即在最初的生产要素和最终的消费之间,插入了越来越多的生产工 具(机器)、半成品、知识、专业性生产部门和专业性的销售部门。这样产生 两方面后果,一方面是生产者离消费者越来越远;另一方面是专业管理者离一 线雇员越来越远。这样,传统的“轮式网络”信息联系方式已不敷使用,人们 不得不在其中增加层次,从而形成分层结构。第一种分层结构是企业内的分层结构(hierarchy),随分工的迂回程度增加和 企业规模扩大,专业管理者已不可能采用“轮式网络”与数目众多的一线雇员 直接进行

8、信息联系,必须在高层管理者与一线雇员之间设立若干中间层次。由 于每一层次中的单个节点所能衍生的节点数目受人类自身信息传递方式的限制 ,所以,一线雇员越多,需设立的中间层次越多。传统管理学中关于管理幅度 和管理层次就是解决这种组织结构中的信息传输问题的理论。 “金字塔组织”就这样形成了,轮式网络由此转变为分层的“金字塔轮式网络 ”。这种通讯方式中信息只能“至上而下”或 “至下而上”单向传输。第二种层次结构存在于市场中,或者叫市场分层结构。我们在前面已经提到,由于专业商人的出现,在全通道网络的基础上加上轮式网络。大规模生产的厂 商会在全通道网络中选择与某些经销商建立固定的联系,以减少需要协调经销

9、商数量来提高协调效率。与此同时,这些经销商也不可能再采用轮式网络直接 与数量巨大的消费者联系,也需要设立一些中间层次来保证信息联系的通畅。 这样,就形成了由生产商、批发商、零售商和消费者所组成的市场分层结构。由此可见,无论是企业内还是市场中的分层结构都是人类为了克服自身信息传 递方式的限制,创造出的提高协调分工效率的组织形式。但是,人们始料不及 的是他们在创造分层结构的同时却打开了分层结构的潘朵拉之盒。二、分层结构的潘朵拉之盒希腊神话说,宙斯为了抵消普罗米修斯盗取天火给人类带来的幸福,利用美女 潘朵拉的好奇心打开了从天上带来的宝盒,从此把数不清的祸害,如疾病、瘟 疫、一切痛苦和不幸带给了人间。

10、分层结构也是一个潘朵拉之盒,它在克服人 类自身信息传递方式的限制的同时,也就制造了新的混乱和协调困难。在斯密、泰勒、法约尔等人的劳动分工和再分工,以及管理的分工和再分工的 理论的基础之上形成了工业社会中的严格的等级制度(Steep Hierarchies),这种制度按照顺序工作、严格定义的任务、指挥(命令一致性 )和控制这样一些原则来运转,这种表面上的秩序井然和高效率掩盖着混乱和 低效率。这些混乱和低效来源于层次结构的基本构件或者说是“基因”, 萨维奇(Charles M?Savage)用下图来表示这一基本构件,并对它进行精辟的分析:A的责任是确保B和C完成他们所分配的任务,A因此而获得奖励,

11、这是我们之所 以努力去定义每一个工作岗位以及确保适当的监督技能到位的原因。A不会帮助 B和C相互去理解对方的技巧和能力,因为A想用C来检查B,反之亦然。如果一项 工作需要B和C的组合才干来完成,那么这个 工作常常不能实现,因为A并未在B和C之间创造这种合作的关系。同样的,在B 和C之间几乎不存在一种真正的学习关系,B和C的横向信息沟通很少。B是在寻 找C的弱点和漏洞,而不是认为他可以去利用C的能力,反之,C对B也是这样。A 会鼓励B和C的这种行为,因为他认为设置一种竞争的环境可以在B和C当中产生 出最佳的工作成绩。这样的结果是,在组织中充斥着互不信任和互相贬低的文 化,B和C都非常小心地控制A

12、所能听到的东西,因而形成信息封锁,A所得到的 有关组织中发生的事件的信息常常是不真实的或不全面的。在这种组织中,每 个管理者都认为必须要保护他们的领地(如部门、责任、支配范围等),这种 狭隘的利益问题经常导致使整个组织衰弱的政治斗争(萨维奇,1998)。我们可以在所有存在层次结构的组织或机构里发现由上述组织“基因”导致的 混乱和低效率,无论是在企业内还是在政府机构里,因为这种金字塔式的层次结构本来就不是设计来促进信息的横向和纵向的公开交流和促进人们的相互沟 通。所以,它导致决策的迟延和错误,以及决策难以被正确地传达,也就带有 某种必然性了。我们时常对政府机构和企业的办事效率感到愤怒,也常常以为

13、 勾心斗角仅是“丑陋的中国人”的恶习,但是我们实际上没有触及到问题的症 结所在,从萨维奇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层次结构中“洋人”也会勾心斗角 。这种组织“基因”还有一种自我膨胀的特征,各个管理者不仅仅是守住自己 的领地,而且还想尽量的扩张领地范围,我们因此必须要时刻与企业内或政府 机构内的官僚机构的膨胀倾向作斗争,这也是为什么精减机构是如此困难的原 因。企业流程再造论(BPR)的先躯迈克尔?哈默(Michael Hammer)从另一个视角对这种严格的等级制进行了批判,这种将工作细分为小 的步骤,由不同的人去做的方式违背了流程(process),流程即一套完整的贯 彻始终的共同为顾客创造价值的活

14、动。当人们按“上下级”的关系来组织,每 个人都有一个老板来决定应该以及如何执行某种任务,员工们的注意力就会集 中在“上司、活动、任务”上面,而不是“顾客、结果、流程”上面,这就不 可避免地导致了复杂的,结果执行得很糟糕流程,这是许多企业在市场中缺乏 应变能力和绩效不佳的主要原因(哈默,1998)。在市场分层结构中,以制造商、批发商、零售商和消费者组成的金字塔式分层 产销体制也是造成市场混乱的重要原因。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一书中 提到的“啤酒游戏”就是这种分层的产销体制如何影响行为的一个实验。参加 游戏的人担任不同的角色:制造商、批发商、零售商,他们每周只作一个决策 ,即订购多少啤酒。游戏中每

15、个角色所销售的“情人啤酒”是一种销量很稳定 的啤酒。由于情人节使该啤酒销量陡增,造成零售商缺货。结果引起先是每个 角色的订购量不断增加,然后再陡然下降。这种变化的形态,从零售商到制造 商,愈往上游愈放大。离消费者最远的制造商,订购量最高,也跌得最厉害, 每场游戏中扮演制造商的人,都遭到重大危机。圣吉认为,在啤酒游戏中,引 起订单与库存剧烈波动的结构因素,包括了环环相扣的多层产销链;供需之间 的时间滞延;信息取得的有限性,和影响每个人决策的目标、成本、认知、恐 惧等(圣吉,1994)。通过啤酒游戏圣吉给我们阐述了一种有关市场的系统观,每一分子都是整体结 构的一部分,因此,市场中每个行为主体的行为

16、,以及行为的交互作用在某种 特定的条件下可能引致市场的混乱和剧烈波动。市场分层结构正是这种特定的 条件,分层产销体制和“金字塔式轮式网络”通讯方式切断了制造商与消费者 之间的直接联系,经销商们往往专注于某一层面的顾客需求而不了解消费者需 求的整体情况,为了自身的利益,经销商会彼此封锁资料和需求信息。这样, 制造商不能够了解消费者需求的真实信息,也很难准确把握市场变化的趋势, 这是造成产品积压或库存波动的重要原因。最新的市场营销理论认为,营销是 开发和向顾客传递价值的过程,开发和传递价值是一个完整的流程(Process) ,分层结构使这一流程变得支离破碎,无法实现向顾客传递卓越价值的目标。三、向网络结构回归工业社会后期,全球经济面临着生产能力过剩,消费需求变化加快,分层结构 所产生的协调效率问题更加突出。人们在提高分层结构的协调效率方面取得若 干进展。第一个方面的进展是在大规模生产方式的基础上进行改进,通过加强 顾客,经销商与制造商,以及制造商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协调来支持多样化生产 。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的生产体制可以看成是这方向进展的例证:首先,按照预 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商业贸易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