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申请书10430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2026125 上传时间:2018-05-31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6.8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化遗产申请书10430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文化遗产申请书10430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文化遗产申请书10430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文化遗产申请书10430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文化遗产申请书10430》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化遗产申请书10430(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厂部参观导游词尊敬的各位领导 , 各位嘉宾您们好 ; 黔江位于重庆东南部(简称渝东南),地处渝鄂湘黔交界处的武陵 山区腹地,属少数民族聚居地。历史上由于山水阻隔,交通闭塞,被称 作蛮夷之地。商周时属巴国,秦属巴郡,黔江置县始于东汉,建安之年 (公元 201年)析涪陵县置涪陵、永宁、丹兴、汉葭四县,丹兴县治设 于今黔江区城东街道办事处(古称楠木坪)。 黔江自然资源比较丰富,是茶树原产地之一。目前,黔江是重庆唯 一生产珍珠兰茶的地区。 黔江世代居住的土家族和苗族儿女是茶文化的创始人。古代巴人的 古老制茶方法、饮茶习俗一直流传至今,例如打油茶、珍珠兰茶、摆手 茶等。巴人传统制作花茶分三个阶段:第

2、一阶段 是加香(唐代以前), 就是在饼茶中加入龙脑一类香料;第二阶段 是熏花(唐宋时期),就是 当诸花开时,将三分茶叶一分花,用陶瓷罐一层茶叶一层花装满,用笋 皮封口,放入锅中煮,然后将茶和花取出冷却用纸封裹,在火上烘干收 用;第三阶段 是窨(y n)花(明代以后),就是当花盛开后,以纸糊竹 笼两隔,上层置茶,下层置花,宜密封固,经宿开换旧花,如此数日便 成。 重庆的珍珠兰茶起源于明代,而黔江珍珠兰茶的手工制作工艺别具 一格,当珍珠兰花粒成金黄时采下,摊放于竹编簸箕(b ji)内。先将 自家炒制的茶叶在铁锅中微火翻炒一会儿,进行干燥。待茶叶冷却后, 加入珍珠兰花拌匀,置入陶罐中,用笋皮封住罐口

3、。每隔56个小时将 笋皮揭开一会儿,抱着陶罐摇动几下,进行通气散热。一至二日后,将 茶和花倒入锅中或竹编簸箕内用炭火烘干,然后再装入罐中密闭保存, 随用随取。此茶香气四溢,品质极佳。 珍珠兰茶的手工制作工艺至今仍保留着古朴的独特风格,在沿袭唐 宋制法的基础上又略有变革。对于研究我国茶文化的起源和发展有着非 常重要的文化价值; 对于当今黔江区珍珠兰茶产业化发展和武陵仙山旅 游产业的发展也有着巨大的经济价值;对于深入发掘和弘扬茶文化内 涵,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当前西部大开发和新农 村建设中,是黔江区少数民族人民脱贪致富、发展民族经济的一条重要 途径。 二、基本信息 项 目 名 称

4、珍珠兰茶罐窨手工工艺2 属地重庆市黔江区石会镇 保 护 当 位重庆市黔江区珍珠兰茶有限责任公司 法定 代表人程钧 通 讯 地 址重庆市黔江区文汇路 419号 邮编 409000 电话 023-79330466 传真 023-79330488 电 子 邮 箱 E-mail: 所在区域及其地理环境 黔江地处武陵山腹地,为少数民族自治区。区内山峦起伏,溪河纵 横。海拔一般为 5001000米以上,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土壤多为红 黄壤天然富硒。平均气温 14.917.6C, 常年降雨量 11001389mm ,常年 日照时数 9901280小时。云雾多,湿度大,气候温和,雨量充足,日 照中等,特别适合

5、茶树和珍珠兰的生长,对发展珍珠兰茶有得天独厚的 自然条件。 黔江交通便捷,信息灵通。国道319线与黔咸公路在此交汇,渝湘 高速、渝怀铁路横穿境内,黔张常、黔恩、黔昭铁路和黔恩、黔万高速 在规划之中,黔江机场即将试飞,黔江立体交通枢纽的渝东南中心城市 已渐形成。 黔江总人口 50.72万(2005年),工业企业少,有充足的劳动力, 具有大力发展中国珍珠兰茶产业和茶叶生态旅游的优越条件。三、项目说明 分布区域 珍珠兰花和茶树主要分布于石会、冯家、黄溪、金溪和邻鄂一带。 适宜发展区可扩至全区及周边,包括彭水县清坪乡、酉阳县和秀山县等 地。 历史渊源 重庆的珍珠兰茶起源于明代。宋末元初,明升父子曾据重

6、庆,称帝 十年。两人酷爱花茶,据明代孔迩云焦馆记谈载: “取青江麻石为 磨,令宫人以武隆雪锦茶辗之, 焙以大足县香菲亭海棠花, 味倍于常。” 所辖各地均相效仿,利用当地的香花焙茶。极大地推动了重庆地区花茶 的制作与饮用。黔江人栽种珍珠兰花较早,很多家庭房前屋后都种有茶 树和珍珠兰花,自制珍珠兰茶,用来款待客人和喜庆时饮用。到了清代 已成习俗。光绪二十六年黔江县志记载,用雨前茶焙制的珠兰花茶3 竟然成了当时的名品。 1736年乾隆饮珍珠兰茶后曾写诗赞赏“垂垂黄穗 似珠珍,煮茗烹汤香满唇。花谱却称色正紫,从知记载信谁真。”而今 原重庆市市长为珍珠兰挥毫题词“中国珍珠兰茶 ”。 制作工艺 珍珠兰茶手

7、工制作工艺:当珍珠兰花粒变成金黄色时,于每年6-7 月午前采下,置于竹编簸箕内摊放。将自家炒制的茶叶放入铁锅中翻炒 (或薄摊于竹编簸箕内在炭火上烘烤),以茶条能手捻为末为止。待茶 条冷却后,将珍珠兰花拌和进去。拌匀后装入土陶罐中,用笋皮密封罐 口,每隔56小时将笋皮揭开一次, 抱住陶罐摇动几下, 进行通气散热。 12天后将陶罐中的茶和花倒入竹编簸箕内,辅平,在炭火上烘烤,待 手捏茶叶梗能折断为止,冷却后装入罐中备用。此花茶闻之幽香扑鼻, 沏泡汤色黄绿晶莹,饮后唇齿留香。 相关制品及其作品 珍珠兰茶手工制作工具:小土陶罐、竹编簸箕,竹簸盖、炉灶、竹 笋皮; 珍珠兰茶产品系列:珍珠兰摆手茶、珍珠兰

8、武陵翠茗、珍珠兰玉观 玉芽、珍珠兰武陵仙茗、武陵银针等花茶产品。 传承谱系 家庭手工制作珍珠兰茶珍珠兰茶小作坊珍珠兰茶厂半机 械化生产工艺。 代表性传承人 程钧:重庆黔江鹏达实业集团董事长,高级工程师,重庆市黔江区 中评委专家,重庆市建筑工程评委专家,茶业审评师,高级CEO ,重庆 市黔江区总商会副会长, 重庆市十大杰出民营企业家。 黔江区政协委员, 历任黔江县十三、十四届人大代表。四、项目论证 主要特征 珍珠兰茶工艺传承了传统的花茶制作工艺,它采用了唐宋时期熏花 的罐窨方法,而又去掉了熏蒸工序。沏泡珍珠兰茶是土家族、苗族人民 敬客、庆典和社交活动的一个重要礼仪。此工艺带有古代巴人的生活习 俗和文化价值。 重要价值 珍珠兰茶工艺对于研究茶文化的起源和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文化 价值,它既是茶文化、也是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当今武陵山区4 少数民族人民发展珍珠兰茶产业和茶叶生态旅游产业也具有巨大的经 济价值;对于深入发掘和弘扬茶文化内涵,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 的现实意义;在当前西部大开发和新农村建设中,是黔江区少数民族人 民脱贪致富、发展民族经济的一条重要途径。濒危状况 由于手工制作劳动强度大,产品成本高,产量低,在激烈的市场竞 争中缺乏竞争力,因此,此工艺面临着彻底退出历史舞台的境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