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西方史学史要点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40KB
约12页
文档ID:42024142
西方史学史要点_第1页
1/12

西方史学史要点西方史学史要点3.古典史学的一般特征:古典时代不仅奠定了西方史学的基础,而且是西方史学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古典史学阶段,时间展延约千年之久在古典时代,随着社会发展所引起的巨大变动,人们的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英雄时代的史诗和神话已不再激起他们那样强烈的兴趣和向往,世俗的生活,包括个人的和城邦的事务成为人们关注的中心希罗多德曾谈到这样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他说,当时神庙里的祭司在告诉人们家世谱系时已否认神是人的祖先这样一种观念的变化,表现在历史方面,就产生了这样一种结果, “思想放弃了神话性的历史及其较为粗糙的形式,即神异的或奇迹的历史,变成了尘世的或人类的历史 ”人们不再用宗教典故来解释战争的起因,而是力图从人类活动本身来解释战争、征服、扩张以及社会的变化和个人的遭际命运正象人们所指出的,在这个历史时期里,聪颖智慧的希腊人以批判和求真的理性精神完成了由自发的历史意识向自觉的历史意识的过渡,确立了至今仍具有效用的史学理论、方式、方法,从初步自觉上升到高度自觉后来跟进的罗马史学家进一步发展了古希腊的优秀史学传统,扩大了史学表现方式和方法,使史学成为古典世界思想文化领域中最富有成果的部门之一。

古典史学的本质特征是对历史真实的追求恢复过去人们的活动的真相,复原事实和发现原因,不仅是优秀的古希腊罗马史家力求达到的目标,遵循的学科道德,而且是评判他人史学著作质量的首要标准后来成为印欧语言中“历史”一词的古希腊文,原义就是了解真相和公正的人因此古典史学的精髓从开始就是求真求实希腊罗马史学发展至今,人本史观一直占主导地位,积极进取的人始终是历史实践的主体此间的绝大多数史家虽然或多或少在精神上与神保持关系,把神的意志作为历史的要素,承认神灵对自然现象、人类社会以及人们行为的作用,但他们没有一个把上帝提升到统摄一切、主宰一切、无所不能、无所不包的地位他们敬重神灵,但并不把自己的一切献给神他们在自己的史著中为抽象的神搭起庙堂,却只是在需要的时候,往往是在解释人事发生困难的时候才去向神请教,在多数史家那里,神只是敬而远之的对象,历史是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结果历史家成就的高低很大程度上是由他与神及超自然的类似替代物关系的远近亲疏决定的这是因为求真和敬神从根本上说矛盾的,求真到达一定深度,必然同神发生冲突修昔底德的伟大正是在他突破神的界限之后才获得的4.古希腊史学从神话与史诗发端,到希罗多德闻世前,其间有数百年之久,可称为史学上的“童年时代” 。

至公元前六世纪,一方面,散文编纂形式的出现,为历史学的兴起创造了重要的条件;另一方面,爱奥尼亚散文纪事家在自然哲学思想的影响下,都力图用批判的态度,写出一种与历史真实相符合的作品事实上,以赫克泰阿斯为代表的散文纪事家,是希罗多德的直接前辈至此,古希腊史学上的“童年时代”结束了从希罗多德开始,西方史学发生了重大的转折,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三个阶段: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五世纪,即“史学之父”写作《历史》的时代从记神事发展到记人事,从用虔诚的笔调记下神明的恩赐发展到用批判的精神记载人类的功业,可以说是以希罗多德为转折点的第二次是公元前五世纪,西罗马帝国倾覆,欧洲残破, “古典史学”的传统中断了,西方史学开始被打入中世纪基督教神学与蒙昧主义的冰水之中第三次革命性变化发生在十四十五世纪随着十四十五世纪西欧文艺复兴运动兴起,史学又开始从天上重返人间,人文主义史学的兴起叩开了近代资产阶级史学的大门9.十九世纪被称为“历史的世纪” 席卷欧洲的浪漫主义思潮唤起了人们复古怀旧的强烈情绪,引导人们“逐渐脱离哲学的或纯粹理想的研究,而趋于历史的研究 ”人们热衷于从过去的历史中找寻在现实中失落的个性,结果却看到了历史本身的独立价值。

十九世纪是历史学的黄金时代实证主义史学把历史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阶段——独立科学的阶段在历史学家们的辛勤努力下,大量的历史资料整理出版了,以往的历史几乎全部重写过了,而且是在精确考证史实的基础上重写的然而,历史无论怎样独立,也摆脱不了时代的影响,十九世纪是自由主义和民族主义胜利进军的时代政治上的民主、自由和国际舞台上的民族统一、自决是时代的强大潮流,历史学家也自觉不自觉地被卷入到这种潮流中去,力图为它寻找历史的根据政治成为历史研究的主题历史参与现实,参与政治当然是好事,然而对政治的偏重,却使史学研究变得日益狭隘,它不仅忽视了政治以外的其它因素,而且忘记了构成民族、国家的人、普通人比如兰克,人们就批评他“有一种过多地从会议室窗口来瞭望事件的倾向,因而忽略了群众,轻视了经济力量的压力 ”当时,英国历史学家弗里曼甚至说:“历史就是过去的政治,政治就是当前的历史 ”这种“政治挂帅”的历史固然是听从了时代的召唤,但历史学本身却为此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当然,十九世纪史学的局限性还不止于此,对史料考证的重视和对理论思辩的规避,使史学有沦为史科学的危险,而且关闭了它同其它学科交流的大门,这可以说是向科学看齐而排斥哲学,却矫枉过正的结果。

不过所有这些局限要到二十世纪才能充分暴露出来10.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德国哲学家狄尔泰(1833-1911) 狄尔泰一生的学术兴趣主要集中在人文科学方面,他以人文科学领域的康德自励,力图解决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的矛盾和分裂美国哲学百科全书认为他对哲学的最重要贡献是他对社会科学或人类研究,特别是对历史认识论的分析1883 年,他发表了《精神科学引论》 在这本书中他强调指出,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不同,自然科学研究的是物质,而人文科学研究的是人的精神物质对研究者来说是外部的、客观的东西,而精神作为研究对象则是与研究主体同一的,因为任何研究总是一种精神活动物理客体只是作为现象被我们所知,而精神现象则是可以洞察其内在奥秘的真正现实自然科学寻求的是客观的因果解释,而人文科学研究则首先要求主观的体验人文科学研究的是人,研究人就离不开人的历史,因为“人是什么,只有人的历史才会说清楚” ,一部人类史实际上就是一部精神史研究人和人的历史,靠单纯搜集、考订史料,客观地再现史实,象实证主义史学所主张的那样,是不行的狄尔泰强调人文科学研究中主观理解和体验的重要性,他说:“历史世界的第一性的要素就是体验,而主体在体验中,同自己的环境处于积极的、生动的相互作用之中。

这种环境作用于主体,同时也受到主体的作用 ”狄尔泰要求历史学家生活在自己的客体里,或者说,使客体生活在自身里,而理解和体验就是进入历史人事的精神生活深处针对实证主义史学方法的简单贫乏,狄尔泰提出了人文科学研究的解释学的方法这种方法把研究活动、研究过程看作是主体(解释者)与客体(被解释者)相互之间不断进行的一场对话,目的是通过这种对话使研究者直观地体验和把握对象的内在精神狄尔泰最早讨论了历史学的性质、历史认识的方法等问题虽然他的理论在当时并未受到很大的注意,产生很大的影响,但却不断启发着后人他提出的许多问题都是当代分析的、批判的历史哲学所关心和讨论的基本问题15.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中则主要讨论了文明的起源、生长、衰落、解体的原因和机制,研究了新旧文明的交替继承,通过这样全面的研究,来回答西方文明的前途和命运问题在《历史研究》的序论里,汤因比讨论了他从事文明研究的两个基本观点:一是历史研究中可以自行说明问题的范围是社会文明汤因比认为,以往人们研究历史往往以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为基本的研究单位,这样的研究是无法解释人类历史上的文明问题的要研究文明问题,历史研究的范围就应大大扩展对于研究文明来说,民族、国家仍然只是一个局部,对局部的研究无法说明整体,只有整体才是一种可以自行说明问题的天空范围。

那么要研究文明问题,能够自行说明问题的范围是什么呢?汤因比认为:“历史研究可以自行说明问题的范围既不是一个民族国家,也不是另一极端上的人类全体,而是我们称之为社会的某一群人类 ”汤因比在这里说的社会是指生活在某种文明之中的社会整体,实际上它是文明的同义语二是一切叫做文明的各种人类社会的历史,在某种意义上说都是平行的和同时代的,它们在哲学上是价值相等的因此,在不同的文明社会之间应该而且可以进行比较研究文明起源问题是汤因比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它牵涉到文明研究中的几乎全部问题汤因比不象斯宾格勒,他对这一问题不是采取神秘主义的非理性态度,而是力图对此做出理性的、经验的说明汤因比认为,迄今为止世界历史上存在过 21 种社会或文明,它们是西方文明、拜占庭东正教文明、伊朗文明、阿拉伯文明、印度文明、中国文明、希腊文明、叙利亚文明、古代印度文明、古代中国文明、米诺斯文明、苏美尔文明、赫梯文明、巴比伦文明、埃及文明、安第斯文明、墨西哥文明、育加丹文明、马雅文明、俄罗斯东正教文明、朝鲜文明这二十一个文明可以分为两类,一类直接是从原始社会里产生的,另一类是前者的晚辈或子代,汤因比将这一类文明称为亲属文明前一类文明有六个,它们是:古代埃及文明苏美尔文明米诺斯文明古代中国文明马雅文明安第斯文明在分析文明起源时,汤因比首先把注意力放在这六个文明上。

汤因比通过对六个第一代文明起源的分析,得出结论说,产生文明的环境不是安逸的,面是困难的有各种各样的困难环境,这种困难环境对生活于其中的那部分人类构成了一种挑战,为了奋起应付这种挑战,人类表现出空前的努力,于是一种文明就在这“挑战与应战”的过程中产生了挑战与应战——这就是文明起源的规律比如,埃及文明就产生于人们对尼罗河三角洲自然环境挑战的成功应战——建设排水工程——中再比如,古代中国文明不是起源于安逸的南方,而是起源于黄河流域与第一代文明不同,亲属文明的起源虽然也遇到自然环境的某种挑战,但它们所遇到的主要挑战则是人为的挑战,即垂死文明的挣扎摆脱这种垂死文明需要一种精神力量成功地克服了垂死文明的压迫,一个新的“亲属”文明就诞生了汤因比还指出,挑战和应战并不是无条件的,即有挑战就有成功的应战要使挑战能激起成功的应战,挑战就必须“适度和中庸” ,也就是说挑战既不能太大亦不能太小挑战太大,超出了人们应战的能力,人就会被这种挑战压垮反过来,挑战太小,则不足以刺激人们起来进行积极的应战所以,规律应该是这样的:“足以发挥最大刺激能力的挑战是在中间的一个点上,这一点是在强度不足与强度过分的某一个地方” 。

人们可能会认为,一个文明诞生后,它的生长就是一件自然而然、再容易不过的事情汤因比否认这种看法,他认为,并非所有的文明在诞生和度过童年种种危难之后都能无例外地长大、成年事实上,存在着一类停滞的文明,它们在诞生后由于没有力量控制它们周围的环境和生活方式,使得刚诞生的文明停滞了下来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挑战过分严重,虽则这挑战也激起了应战,但应战者在努力之后,耗尽了自己的精力,无力再从事发展 了比如,北极的爱斯基摩人和草原上的游牧民族遇到的就是这样一幕那么文明是如何生长的呢?汤因比认为,在挑战和应战过程中,挑战不仅应刺激人们成功地进行应战,而且还应该刺激人们“积聚更大的力量继续前进一步:从一次成就走向另一次新的斗争,从解决一个问题走向提出另一个新问题” ,也即挑战与应战应成为一种“重复的不断发生的有节奏的运动” ,在这一不断进行的过程中,文明生长起来文明的生长有内外两个方面,从外部方面说,它表现为对环境控制力量的增强从内部方面说,文明的生长则表现为这个文明有了日益增强和日益积累的内部精神自决能力和自我表现能力16.布罗代尔最著名的著作是他的博士论文《腓力蒲二世时代的地中海与地中海世界》 该书使他一举成名,很快被公认为是一部经典、一部杰作。

该书之所以能获得如此高的赞誉,不仅是因为它出色地写出了一个地区、一个时代的历史,更为重要的是它本身就代表了一个时代(当代)的历史,至少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历史人们说过这样的话:“如果说年鉴派有什么学说的话,布罗代尔《地中海世界》一书堪称范例 ”在《地中海》一书中,布罗代尔从总体历史的思想出发,努力把十六世纪后半期,即西班牙国王腓力蒲二世在位时期(1556—1。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