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长城修筑的背景

上传人:wm****3 文档编号:42023784 上传时间:2018-05-3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明代长城修筑的背景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明代长城修筑的背景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明代长城修筑的背景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明代长城修筑的背景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明代长城修筑的背景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明代长城修筑的背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明代长城修筑的背景(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明代长城修筑的背景、历史作用等有关问题明代长城修筑的背景、历史作用等有关问题一、青海省明代长城修筑的背景、过程、历史作用一、青海省明代长城修筑的背景、过程、历史作用过程:青海明代长城修建的时间据杨应琚西宁府新志记载,从明世宗嘉靖(丙午年)二十五年(1546 年)开始,由西宁兵备副使王继芳、周京等修筑,至明神宗万历二十四年(1596 年) ,西宁兵备副使刘敏宽、副将达云、同知龙赝、通判高第进行了修缮和增筑,历时达 50 年之久。清代顺治苏铣撰修的西宁志对于青海明代长城的修筑情况说明十分明确。其中互助县麦燕川至大通县东峡地区黑松林峡长城 50 余里修建时间最早,是由西宁兵备副便王继芳、周京以及守

2、备薛卿等人于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 年)最早修筑的。其后陆续修筑了撒儿山口和北石峡口两段,长度均为二十里。明穆宗隆庆元年(1567 年)由都御史石茂华议行,兵备副使周京督修完成的哈拉直沟边壕长 500 丈。从隆庆六年(1572 年)至万历二年(1574 年) ,西宁卫续修北川、南川、西川长城为大规模修筑阶段。其中大通县、互助县、乐都县、湟中县境内的长城基本上修筑于这一时期。西宁卫(边墙)长城基本框架已经形成,为西宁卫长城修筑的第二个阶段。包括:(1)南川桦林坡至西川哈尔卜山段:长 12697 丈;(2)沙塘川西石峡至插巴峡段,长2691 丈;(3)娘娘山至大坂山段,长 4433 丈;(4)碾

3、伯、冰沟、巴暖、三川、土官沟各段长 26871 丈。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 年)湟中三捷后,西海蒙古势衰。万历二十四年(1596 年)西宁兵备副使刘敏宽、副将达云、同知龙赝、通判高第等人“遍历荒度,增筑广堑” ,最后兴修了西石峡口到娘娘山南麓的长城,使西宁卫北部与西南部边墙最后全部连续了起来。背景:明代中后期青海境内长城修筑的历史背景即长城具有一定的军事防御功能,它基本上是围绕明西宁卫城。从北、西、南三面构成拱形防御功能,其主要用意是防御西海蒙古扰边。乐都境内的边壕(长城)其主要意图是防御北山地区各藏族部落对乐都县城及高庙2等川水地带的大肆掠夺而修筑的。历史作用:青海明代长城修筑具有一定的军

4、事防卫功能。它有效地抵御了东蒙古鞑靼部从西宁卫北川、南川和西川对西宁及其周边地区的袭扰,对于确保明廷西部边陲地区的安宁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二、明代青海长城修筑过程中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二、明代青海长城修筑过程中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1)西海蒙古问题的产生。公元 16 世纪初,东蒙古鞑靼部酋长达延汗展开了统一鞑靼各部的活动,明史称他为“小王子” 。东蒙古右翼永邵卜首领亦不那和鄂尔多斯首领阿尔秃斯联合起来,阻止其统一,结果失败,于是在明武宗正德四年(1509 年)经河套进入河西,翻过祁连山,进入青海湖环湖地区,尽驱各藏族部落,残破明朝设置的安定、曲先、罕东、阿端等四卫,开始对西宁地区造成一定的威胁。(2

5、) “西海蒙古”问题严重。到了明嘉靖时,东蒙古整克和大同两支部落进入青海,主要游牧于环海和黄河南北地区。明嘉靖年间以东蒙古达延汗二子吉囊和其子俺答汗为首,不断对青海用兵,一方面要讨伐不予臣服的亦卜那、阿尔秃斯和卜儿亥等异势力,另一方面则是向青海草原拓展封建领地。明世宗嘉靖十二年,吉囊率数万蒙古铁骑西入青海,击败居牧于青海湖一带的亦卜剌部。此后从明嘉靖十三年(1534 年)到二十一年(1542 年) ,吉囊和俺答多次用兵青海,最后击破卜儿亥部,臣服了整克和大同两部。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 年)东蒙古土默特部俺答汗与其子丙免及侄宾兔率数万之众又一次进入青海,留宾兔居松山(今天甘肃省永登县东北部及

6、天祝县乌鞘岭一带) ,史称“松夷” 。留丙兔居牧青海省湖地区,史称“海虏” 、 “海夷” 。到了万历八年(1580 年)俺答东返后,留在青海游牧的部落达到了 29 个。自明万历七年(1582 年)后,丙兔的游牧中心便由环湖地区转移到了黄河南岸的莽拉川(今天青海贵南县茫拉河一带) ,丙兔死后,其子真相继领所部。明万历十六年(1588 年)俺答汗的外孙火落赤所部进入捏工川(今青海同仁县与甘肃夏河县交界处的甘家滩)一带活动。万历十八年(1590 年)火落赤和联合真相等部大举东犯,深入到河州,渭源临洮一带大肆掳掠,明代西陲烽烟四起。(3)青海明代长城修筑过程中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3A 永邵卜部袭扰西宁卫

7、南川地区:永邵卜部是明万历五年(1577年)随俺答汗迎佛时进入青海的,俺答汗东返,丙兔部南移后,该部称雄于环青海湖地区,负海称雄一时。明万历十九年(1588 年) ,永邵卜部首领瓦剌他卜囊进犯西宁,杀死副总兵李魁及西宁卫将士一百余人,揭开了万历时期海部与明军大规模冲序的序幕。B 火落部东扰洮州、河州、临洮和渭州,明廷与西海蒙古的军事冲突进一步升级。明万历十八年(1590 年)六月,火落赤率 4000 余骑由捏工川向东进掠洮州,明朝副总兵李联芳率军抵御,全军覆灭。火落赤、真相二部联合进攻河州、临洮和渭源。明朝固原总兵刘承嗣等连遭败绩,明朝官兵死伤近 600,损失战马千余匹, “西陲大震” 。C

8、塞北土默特部首领俺答孙顺义王扯力克与忠顺夫人三娘子率部进入青海,东蒙古势力达到极盛时期。D 南川大捷。东蒙古把尔户部因明朝禁止其互市,又仗其人多势众,屡屡犯塞。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 年)九月,把尔户部以“借市”为由进犯西宁卫,结果在南川遭汉藏军民伏击,双方激战,把尔户部死亡 700 余人,创伤很大,破迫退走。此战是明军对海部首次大捷,时人誉之为“西陲战功第一” 。E 西川大捷:南川受挫。把尔户部并不甘心,于同年十月又纠集火落赤、真相等部计 15000 余骑倾巢出动,以报南川之仇。明朝军队又在各藏族部落协助下,在西宁西川大小康缠沟与海部激战两日,歼灭 800 余骑,史称西川大捷。F 松山大捷

9、:两川之战, “负海称雄”的把尔户部元气大伤,哆啰土蛮部于是成为海部的核心。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 年)明军又将宾兔部落逐出松山,宾兔子那木大率一部分逃至青海,一部分则转移到宁夏贺兰山一带。三、青海明代长城沿线的民族分布、隶属关系三、青海明代长城沿线的民族分布、隶属关系明代西宁卫辖有周围番族十四部落。明代洪武十三年(1380 年) ,西宁卫近番申中等十四族归附明朝。其十四族大体情况如下:1、巴哇族:住牧西宁大干沟地方。疑即今天大通县东部地区。2、西纳族:住牧西宁的迭沟地方,即今天湟中县多巴西北西纳川。4史书记载明宣德九年十二月(1434 年)西纳等族指挥列即答儿曾遣头目完卜加思巴监藏及土达金

10、刚保等来贡马的史实。3、申中族:住牧西宁归德峡地方,即湟中县的南部,拉脊山麓。史载明万历十二年(1583 年)申中族首领昂欠从仰华寺迎来达赖嘛喇三世锁南嘉错,嘱寺主宗哲桑布扩建塔尔寺的记载。4、隆奔族:住牧西宁峡沟舍舍儿山口。在今天湟中县西部多巴附近。史料有“永乐十六年春正月(1418 年)西宁卫隆奔等族、札省吉省、吉尔迦等来朝贡马,命札省、吉儿迦二人为指挥佥事,赐诰敕、冠带及衣币有差”等的记载。 (太宗永乐实录 )5、贾尔即族:住牧西宁西川镇海堡地方,即湟中县通海。史节载有明宣德三年七月(1428 年) “贾尔即喇嘛头目锁南黑色绰束儿加实禄禄等来朝贡马的记载。明隆庆六年(1572 年) ,贾

11、尔即族举兵反叛明朝统治,被参将萧文奎平定。贾尔即, 明实录称“即尔加” 。6、昝咂族:住牧西宁隆奔山口。清代分布在互助西山。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 年) ,昝咂族曾“入掠西宁官沟” 。7、革咂族:住牧碾伯静宁寺地方,即今民和县巴州以南。史书记载有“明景泰七年十二月(1456 年)静宁寺喇嘛僧人班竹儿藏卜等来朝贡马及方物,朝廷赐宴并赐采币表里等物有差”之记载(废帝景泰实录 ) 。8、隆卜族:住牧碾伯所静觉寺地方,在今天民和县境内,清代移牧贵德东南境。明正德十四年(1519 年) ,隆卜族乌思巴尔起事,千户李淳战死,明廷封其为“忠勇王” 。9、思果米族:住牧西宁板撒尔地方。疑系清代郭密族,地当龙

12、羊峡东西。10、章咂族:住牧碾伯古咂山口,明代时地点不详。清代住牧贵德县东南。明洪熙元年(1425 年) ,升西宁章咂族土官,千户阿孛儿加为指挥佥事。史书记载有“明宣德三年十一月(1428 年)西宁卫章咂族土官指挥佥事切贴儿加来朝贡马,赐钞、彩币表里有差”的记载。(宣宗宣德实录 ) 。11、思俄思哥尔族:住牧西宁红崖子沟,即今天互助县五什乡以5北。12、薛咂族:住牧西宁写尔缠地方,今地不详。13、大古擦族:住牧西宁写尔缠地方,今地不详。14、思冬沙族:住牧碾伯所西番沟地方,即今天乐都县引胜沟。摘自青海历代建置研究 (青海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 1987 年10 月)刘景华:明代青海地区的军政

13、建置与土官制度研究 。四、青海明代长城修筑过程中的著名人物四、青海明代长城修筑过程中的著名人物(1)侯东莱:字儒宗,山东掖县人。明隆庆二年(1568 年)任西宁兵备副使,修边隘。 西宁志为三年(1569 年) 。(2)萧文奎:陕西延安人,隆庆六年(1572 年)以参将分守西宁。与西宁兵备副使董汝汉缮其城,革砖腹土,修筑长城。(3)石茂华、周京:明隆庆二年(1568 年)巡抚都御史石茂华议行,兵备副使周京督挑,修筑哈剌直沟边壕,长五百丈。(4)王继芳:顺天府固安人,嘉靖二十四年(1545 年)任西宁兵备副使。(5)周京:北有隶永年县人,进士,嘉靖四十四年(1565 年)任西宁兵备副使。(6)董汝

14、汉:山西万泉县人,万历三年任西宁兵备副使。修缮西宁卫城。修筑、增筑西宁卫城者。明嘉靖二十一年(1543 年)由西宁兵备副使王丙主持修筑,并加修东稍门,于城外添月城。明万历三年(1575 年) ,兵部尚书石茂华、巡抚都御史侯东蕃议整修西宁卫城。修缮工程由西宁兵备副使平康裕、董汝汉、分守参将萧文奎等人督率军民修筑。五、明朝与藏、蒙民族的茶马互市和互市五、明朝与藏、蒙民族的茶马互市和互市明朝出于边防需求,每年必须得到大批马匹。于是明朝承袭唐宋的做法,继续同西北产马的少数民族实行茶马市易。明代的茶叶贸易始终与马政、边政紧密联系在一起。明代洪武四年(1371 年) ,在陕西、四川产茶地方设茶课司,立仓贮

15、藏茶叶。五年,在秦州(今甘肃天水)设茶马司,以后陆续增设洮州、河州、甘州、庄浪诸茶马司,管理以茶易马事务。茶马互市是明朝的一项长期的既定国策,同时也是同蒙、6藏少数民族经济贸易交流的一种形式。茶马互市体现了明朝与蒙、藏民族在政治上的一种隶属关系和经济上互通有无。明洪武三十年(1397 年) ,鉴于秦州茶马司远离牧区,纳马酬茶不便,于是从长兴侯耿炳文之请,改为西宁茶马司,其机构没在西宁卫城北大街,纳马地点在镇海堡,即今天湟中县通海地区。明穆宗隆庆五年,令甘州茶马司仿洮、河、西宁之例,每年六月开市,以茶易马。此后茶马互市的重点由藏族转为蒙古族。明神宗万历前期,在西海蒙古的强烈要求下,明廷在扁都口洪

16、水堡还开放了互市。准许蒙古各部每年到彼地进行贸易。明朝茶马互市贸易的对象主要是“番” ,番族主要指藏族,此外包括撒里畏兀儿、撒拉、土族等。明朝与西海蒙古也实行过马市贸易,但一般不以茶易马,为的是防止蒙古贵族得茶后操纵番族,妨碍明廷“以茶御番”的国策。茶马互市的效果良好,其基本意图是贯彻“以茶御番”政策,通过给各藏族部落销售茶叶,以换取明朝作战所需的大量战马,以羁縻和笼络各藏族部落,使各藏族部落成为明代边防的藩篱,增强了明朝的国防力量。六、明代西宁卫的设置时间和管辖范围及性质六、明代西宁卫的设置时间和管辖范围及性质(1) 、西宁卫的设置时间:明洪武六年(1373 年)正月置,命朵儿只失结为西宁卫指挥佥事。明宣德五年(1430)年,升为军民指挥使司,正式成为具有兼理地方民政职能的军政合一的机构。西宁卫设有指挥使一员,指挥同知七员,指挥佥事七员。(2) 、管理范围:西宁卫治所在今天西宁市,辖有今天青海东部地区。主要包括西宁市、大通县及海东地区所属各县(不包括循化县,县属临洮府) 、门源县等地区。(3) 、西宁卫的性质:明代西宁卫军民兼治,下辖西宁、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