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先学后教的论文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2023653 上传时间:2018-05-3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先学后教的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关于先学后教的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关于先学后教的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关于先学后教的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关于先学后教的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先学后教的论文(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关于关于“先学后教,自主互助先学后教,自主互助”课堂教学的几个问题课堂教学的几个问题一、 “预”与“先学”的区别在哪里?传统的预习,主要是为了“老师顺利地上课”而布置的,如,认读生字新词、做读书笔记、提出问题等等,主要是为教服务。而“先学”是为了“学生自主发展”而学,为了“不需要教”服务的。学生在“预”的基础上,自觉主动地阅读课外书、查阅资料、完成相应的练习作业、持续探究某些问题等,并且已经形成习惯。 “先学”解决的是学生现有发展区的问题。如上少年闰土一课前,学生就想尽办法找故乡来阅读、甚至于阅读鲁迅等等,这是“先学”。 “预”有止境, “先学”无止境。二、学生不会“先学”,或没时间“先学”怎

2、么办?首先,学生的“先学”习惯需要我们老师的培养。实验的开始阶段,应先有一个教读阶段,它的特点是:教师教读,学生仿读。教师教学生逐字、逐句地阅读,把课本读通、读懂。重点是教会学生思考理解课本的概念、定理、公式的来龙去脉;这个阶段一般需要通过两、三周甚至一个月的培养。第二阶段,引读阶段。在这一阶段,教师的作用由教转为引,教师着力于引导,而不是直接讲解。它的特点是:教师通过设置“导学案”引导阅读思考理解课本内容,要求学生在不懂的地方画上记号,并尝试课本的例题或课后练习(老师要事先把课本的练习或问题当成作业布置) ,上课时发动小组成员互查互改,教师重点抽查;这个阶段一般需要通过一、两个月的引导。第三

3、阶段,自读阶段。这一阶段是“从扶到放”、 “从教到学”的落脚点,学生可以基本上独立地进行学习了。这个阶段老师要把课本的练习或问题当成作业布置,让学生阅读课本后独立完成。其次,学生回家不主动看书,不“先学”的问题,我想是否可以尝试把课堂时间分为两段:第一阶段约 3035 分钟,由学生小组互相检查前一天晚上的“先学”情况,互改“先学”作业,讨论“先学”问题,解决不了的请“小老师”或教师帮助;接着当堂作业练习反馈,最后师生归纳小结。第二阶段约 510 分钟,主要由教师提出“先学”要求,点拨课本内容的重点、难点及关键,布置课本相应的作业、练习或问题,让学生回家“先学”,解决学生现有发展区问题,从而课上

4、课下形成“循环大课堂”。三、学生分组的目的是什么?现实的课堂由于班级学生人数多,而且学生的学习程度也参次不齐。传统的老师上课,学生听讲缺乏针对性:成绩好的学生大多不需要听,而成绩差的学生又听不进去,因此课堂教学也就没有什么效果。 “先学后教,自主互助”强调小组互助学习,其目的就是想化整为零,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组成学习小组,把学生间的差异当作教学资源加以利用,促进他们的互学互教,尽可能解决他们最近发展区的问题。教师视每个小组为一个教学单位,把学习的重难点问题尽量在小组内解决,这样教学才有针对性,才有可能实现有效教学、高效课堂。 四、培养“小老师”是用来代替教师上课吗?不!很多人认为“小老师”是用来

5、代替教师上课的,这其实是一个误解。我们培养“小老师”的目的是用来充当任科教师的“助手”或“助教”。由于现有班额问题,一个班级少则 40 多人,多则 60 多人,分组后一般也有 710 个小组,老师在课堂上往往顾了这边又顾不了那边,因此培养“小老师”是用来帮科任教师忙的。一般情况下,当学生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首先请“小老师”帮助解决,只有当“小老师”也解决不了的问题时,老师才去小组帮助解疑释惑。五、从操作层面说, “先学后教,自主互助”在课堂上表现为:凡能由学生提出的问题,老师不应提;凡能由学生读懂的内容,老师不应讲;凡能由学生解决的问题,老师不应教。那么,老师应该教什么?打一个比方,老师在孩子

6、“跳一跳摘果子”的“跳”的过程中助他一把,让学生爱跳、能跳、跳得高。另外,要让“果子”的味道更香甜、营养更丰富、 “保质期”更久远。一句话,让“果子”更有价值,而且,还要让孩子明白、体验到。第二个问题,如何“生产”这一颗颗“果子”?我们认为,一是依据课程标准,增强课程标准意识。老师们要读熟、读懂课程标准,作为课题组成员还要进一步研究课程标准;二是用好教材,符合学科特点。教材是严肃的、基本的教学资源。记住:教材不是“教条”,教材是“例子”,因为“教条”是限制人、束缚人的, “例子”是启发人、解放人的,所以“教条”要抛弃, “例子”要用好、要好好地用。所谓“好好地用”就是创造性地用,即根据教师实际

7、、学生实际、教学目标的需要进行取舍、 “二度开发”;所谓“用好”,就是得其法,学好了这个例子,学生更有兴趣、更有能力学习更多的例子,如,语文学科,无非是加强语文实践,形成、提升语文素养;三是,即使这样, “果子”也是多种多样的,因人而异的。这一点,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就小学语文学科来说,是培养、提升以“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为核心能力的语文素养,为学生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不是培养考 100 分的学生,也不是培养语言学家、文学家、诗人,而是独立自主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第三个问题:如果孩子“摘”不到“果子”怎么办?做为老师,一是要适时调整,把“果子”降低一点,不断地去适应学生,而不是相反,要学生适应老师;二是改进助的方法,提高助的效率针对性和灵活性;三是不管孩子能不能“摘”到果子,都要让孩子享受“摘”的过程。摘的过程要是有趣的、快乐的、互助的、合作的、主动的。一句话,是三维目标整合的多元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室内设计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