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青花瓷鉴定方法

上传人:正** 文档编号:42023266 上传时间:2018-05-31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01.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元代青花瓷鉴定方法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元代青花瓷鉴定方法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元代青花瓷鉴定方法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元代青花瓷鉴定方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元代青花瓷鉴定方法(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元青花,以“至正型”器为典范,同时还包括“延祐型”和一些形、纹简陋, 销售层次较低的青花瓷。为提高“目鉴”科学性,在前辈研究成果基础上,本 文结合公私藏品,就元青花鉴定,谈一些肤浅的认识; 员援大花大, 为满色,但花朵不填满色,且外部绘有较明显的空白边线。山 石、海水、人物、动物纹等亦相类,纹饰内露白。圆援缠枝莲, “形多呈葫 芦状,或有一至五个尖瓣” (孙瀛洲) 。 猿援变形莲瓣边饰,有的为一组,有的画两组,构成上下对应的仰、覆莲瓣纹 装饰。除盘以外,其他型器上的莲瓣,均呈单体形式排列,莲瓣间留有空隙、 互不相连。明洪武时,除部分执壶和盏托外,瓶、罐、盘及碗的莲瓣纹边饰均 呈并拢(共边)型。

2、此后,这种绘法贯穿于明清两代。 源援蕉纹,多数作分开状, 与之间留有空隙,少量为并拢型或与呈重 叠状。明初以重叠状多见,偶见有分开的。宣德以后,蕉纹几乎不见有分开 的,都为拼拢重叠状。此外,元代蕉的主脉,均以浓笔的粗线条表示;入明 后,蕉的主脉均留白、呈中空型。同元代蕉主脉的粗实线条,在视觉上泾 渭分明,非常醒目。 缘援如意云头纹(亦称“云头纹” 、 “云肩纹” 、 “垂云纹” ) 。云头与两云脚相交之尖头,指向呈前后相背形态,即,如意云纹两云脚间的尖头,与云头的尖头, 方向相反,很少例外。而洪武,如意云的头与脚的尖头指向,均方向一致,亦 绝无例外,并沿袭至永宣。成化起,如意云头的两尖头,既有

3、朝向一致的,亦 有相背的。远援回纹边饰。由互不相连的单体回纹组成。有的回纹呈规矩的方 形,有的为变形回纹,有的为减笔式回纹。明洪武时,回纹边饰由一正一反两 方相连形式排列组成。明永乐以两方连为主,同时又出现一笔环连式的回纹边 饰。宣德以后,除少数边饰仍作一正一反两方相排列连外,多数回纹边饰呈整 圈一笔环连式,并延续至清末。 苑援龙纹。元代青花瓷器上,画龙的不少。龙躯细长,且细颈、细腿、细爪和 尖尾巴(偶有火焰式大尾) ,体态轻盈。头较小,长鹿角,张口、吐舌,龙的下 腭有须,上颌一般无须,但是,至正十一年铭标准器的龙上颌有双须,而此类 带双须现象,在元青花件的其他龙纹图案上十分少见。龙身鳞片分两

4、种,以网 状细鳞片多见,以留白大鳞片少见,后者龙纹更加精美。龙有背鳍,腹下通常 无橫纹带。胸与背部,常饰有火焰状飘带。肘部有长毛 3 至 4 根或一撮。龙爪 以 3 爪、4 爪居多,5 爪极为罕见。愿援元青花立件中的玉壶春瓶与出戟尊, 其内口沿部位,常常加绘一道卷草纹或云头纹边饰。入明后,此类内边饰现象, 起初仍存在于明洪武朝玉壶春瓶上,洪武以后消失。怨援元代纹饰采用平涂法, “有的则是在浓笔边线内施以淡色” (孙瀛洲) ,小件器上为一笔点划,这就是 所谓“一支笔”的画法。从明成化起,以“二支笔”工艺见长,构线与填色是 分别完成的。 “明代青花多是填色或素描。这种技法上的不同,也可以作为划分

5、元、明青花瓷器的旁证” (孙瀛洲) 。 员园援元代瓷胎,同明代后期及清代瓷胎相比较,有硬中见柔的感觉。 “胎质淘 练得不如明清瓷细致,因而在砂底处多有砂眼、刷痕和铁质斑点,并在底足、 口边与缩釉露胎处呈现火石红色” (孙瀛洲) 。 员员援除执壶、玉壶春瓶外,器物的底部一般露胎。涩底上往往粘有釉斑,这 是时代风貌。 “把杯、把碗底足内部多不挂釉,个别的在高足的里部挂半截釉” (孙瀛洲) 。大罐的口部通常施釉,小罐的 口部多露胎。梅瓶原本都带盖,盖 内不施釉,这亦是特征,仿制品有的却盖内施釉。 罐的造型多数为口大足小,不同于明清罐的口小足大或口足大小相偌形制。碗、 碟、杯的圈足较小,足墙较宽、较厚

6、,给人一种头重脚轻的感觉。有的器物底 部可见明显的旋坯痕,个别有粘砂现象。碗、碟、杯圈足的底心常见凸乳,俗 称“脐” ,为元瓷特征之一。大件器的胎体普遍厚重,小件器却都很薄,胎体大 多薄于后世明朝同类器。而仿制品则不然,小件器也显得很厚实。 除露胎较高的一些立件外,元代小罐、小瓶近底足处(胫部)常见指印痕。指 印痕通常有 3 个,系工匠捏着浸釉或刷釉时所遗。此现象,延续至明中期。 入土之物,于器内的修胎痕上,常会出现土蚀痕迹(元器内壁多为荡釉,釉最 薄,故竹丝刷痕处极易受到土蚀) 。土沁斑是否自然、分布是否合理,辨伪时值 得重视。不管是窖藏的还是传世的,元青花终究会凝固住时光一些印迹;埋于 地

7、下的,其釉层稀薄处,不可抗拒地要染带上土沁、土斑;秘藏于地窖,釉面 也会因年代久远,显出质地老气、宝光内含。而传世品,由于人间沧桑和岁月 抚摸缘故,釉汁则越发滋润、宝光四溢;或因为历经使用,棱角的釉面不免会 出现轻微的剥蚀或磕碰,以及支撑点和受力部位,会因磨损划痕纵横、细密, 而附上累累旧气。譬如,作为传世品的香港佳士得圆园园源年春第员园圆员号 拍品的元青花缠枝牡丹纹鱼耳大罐,给人印象便有三处大开门;一、器身底釉肥厚、古拙,釉面光泽柔和,并因釉层厚薄略有不匀显出些釉面不平整;器表 上的使用留痕、受力点自然,器物易损易磨处,磨损痕流畅、分布合理;口部 及鱼耳处的色泽发涩、 微闪牙黄,同器身底釉的

8、白中闪青出现反差,系口与耳因破损、略经修补之故, 即修补(冷补)后历时过长,致该处变色、泛黄。二、器内修坯痕粗放、形态 自然,有类似明代罐内常可见到的那种竹丝般的刮痕;内壁的使用留痕,同器 外的吻合,属长期使用后的一种极合理的磨损遗迹。三、平底微凹,底面上旋 坯痕清晰流畅(注;元器底足多数为刮底,底面凹凸不平,但有少量器物呈旋 底。明代相类,特别成化瓷,旋坯器多见) ;胎白,涩底上萧散有砂眼和铁质斑 点,特别是胎的质地,给人一种硬中带柔感觉。 真正古董会讲话,这并非泛泛之谈。倘若找不到感觉,请君切勿轻易掏钱买 “元青花” ,尤其是“国宝级”元青花,它从明太祖手中漏网可能性甚小,更不 要说被“捡漏” 。其实, “收藏”并非现代人专利, “自员远世纪开始,在中国的 士大夫阶层中已经风行对明代永乐、宣德和成化瓷器的收藏和鉴赏。 ”例如,明 嘉靖王世贞著的觚不觚录 、明万历谢肇氵制撰写的五杂俎 ,都有这方面 实录,记载着明代有关宋代之哥、汝瓷及明代之永乐、宣德、成化瓷收藏,可 就是没有元青花。难道明代士大夫和鉴赏家,他们不喜欢元青花?显然不是。 真正原因是,当时市面上看不到元青花,连皇宫里都没有,他们当然无法知晓 中国还有元青花。古玩收藏鉴定交流买卖热线 15921049381 联系人 王伏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