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书论选读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2019702 上传时间:2018-05-31 格式:PDF 页数:21 大小:34.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书论选读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古代书论选读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古代书论选读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古代书论选读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古代书论选读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代书论选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书论选读(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书 论 选 读一一、用笔篇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发笔处便要提得笔起, 不使其自偃(仰面跌到),乃是千古不传语。 盖用笔之难, 难在遒劲(刚劲有力)。而遒劲非是怒笔木强之谓,乃大力人通身是力,倒辄能起, 此惟褚河南、 虞永兴行书得之, 须悟后始肯余言也。注:发笔 , 即落笔。要提得笔起,即落笔时要把笔提着,不要使笔有坠落感。自偃,不要让笔自己跌倒。千古不传语,用笔的千古秘诀。自古以来, 在书法用笔方面有许多关于“笔力千钧、入木三分”等等的说法。但是,“笔力千钧、入木三分”,主要讲的是关于书法线条中的力量感。书法线条中的力感,是用笔技巧的表现力,并不是指人们用力大小。发笔处便要提得笔起,不使其自偃,就是

2、用笔技巧很重要的方面。这就是董其昌所说的用笔方法的千古秘诀。用笔难,难就难在笔技巧的表现力上,难就难在笔力能不能刚劲有力。但刚劲有力不是僵硬,不是板直。书之线条,要柔中有刚,刚中有柔。用力过头是僵硬,用力过小是柔弱。怒笔木强,是用力过大,是线条僵硬。倒辄不能起,是缺乏笔法技巧。会用笔者,笔毫周身全都有力,就像体操运动员那样,能倒能起。如果不信,请你去临摹一下褚遂良和虞世南的行书,看看他们的用笔技巧,是不是都是这个道理。笪重光书筏笔之执使在横画,字之立体在竖画,气之舒展在撇捺,筋之融结在纽转,脉络之不断在牵丝,骨肉之调停在饱满,趣之呈露在钩点,光之通明在分布,行之茂密在流贯,形之错落在奇正。注:

3、执,掌握和控制。使,支配和使用。笔的执使在横画,讲的是写横画,重在笔的掌握、控制、支配和使用。立体,字的设立和设置。字之立体在竖画,讲的是竖画在字的结构中的重要性。竖画类似建筑物中的顶梁柱,要力强坚固,否则的话,字就会有失稳性。气,气势气概。舒展,展开。气之舒展在撇捺,讲的是一个字的气势大不大,展不展得开,在撇捺这两个点画上。融,和乐、怡适。筋之融结在纽转,讲的是字的笔画与笔画之间,连接得是否和乐和怡适,靠的是各点画之间的连接和系带。脉络,血脉与经络。脉络之不断在牵丝,讲的是字的笔画与笔画之间应具有映带关系,主要看牵丝。骨, 笔画刚劲有力。肉,笔画丰满有致。调停,处置。骨肉之调停在饱满,讲的是

4、字的笔画要刚劲有力,丰满有致。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趣,意味、兴味。趣之呈露在钩点,讲的是字的钩点要写好,钩点正是表现字的趣味的地方。光之通明,是指点画间的留白,留白宜匀称。分布,安排。光之通明在分布,讲的是字的点画间的留白,要靠自己的巧妙安排。行,直排为行。流,流宕。贯,穿连。行之茂密在流贯,讲的是一行之间有茂有密,靠的是点画间、字间的流贯。形,字的样子。错落,参差错杂。奇,同欹,倾斜、倾侧。正,不偏不斜。形之错落在奇正,讲的是每个字的形状要参差错杂,靠的是错杂有致。横之发笔仰, 竖之发笔俯, 撇之发笔重, 捺之发笔轻, 折之发笔顿;裹之发笔圆

5、, 点之发笔挫, 勾之发笔利; 一呼之发笔露, 一应之发笔藏;分布之发笔宽,结构之发笔紧。注:发,起笔送出。仰,把笔抬起。横之发笔仰,指的是写横画时行笔要边走边微微抬起。俯,低头向下。竖之发笔俯,指的是写竖画时行笔要边走边微微向下。重,按住。撇之发笔重,指的是写撇画时行笔要按住走。轻,重的反面,不要按住。捺之发笔轻,指的是写捺画时行笔不要太重,不要按住走。顿,停止、驻扎。折之发笔顿,指的是写折画时行笔要先停一下,把锋调整好再走。裹 , 裹锋,书写时笔锋保持圆锥状。裹之发笔圆,指的是用裹锋书写法。挫,折损。点之发笔挫,指的是写点时要用挫法写出。利,锐利,锋利。勾之发笔利,指的是写勾时,勾尖一定要

6、锐利, 锋利。 一呼之发笔露, 一应之发笔藏, 指的是上下笔之间的写法,前者笔末用露锋导出,后者笔末用藏锋响应。分布之发笔宽,结构之发笔紧,指的是一个字的外边要宽,一个字的内部要紧。周星莲临池管见执笔落纸,如人之立地,脚根既定,伸腰舒背,骨力自然强健。稍一转动,四面皆应。不善用笔者,非坐卧纸上,即蹲伏纸上矣。欲除此弊,无它谬巧,只如思翁所谓,落笔时先提得笔起耳。注:落纸,下笔写字的时侯,笔应该如人一般,要使笔尖直立于纸面(指笔身直立)。下笔要稍顿,写字的时侯需视欲写之点画粗细状况,作或粗、或细、或方、或圆、或重、或轻的处理。这好比人要做动作前,先要站起来,只有站好、站稳了,什么动作都容易做。用

7、笔也是这样,不会用笔的人,下笔往往压力过重,往往失控,笔毫不是卧着扒着,就是蹲着伏着,这是用笔之大病也。 要想改掉这个毛病,我们就得听董其昌(号思白) 的话, 下笔的时候, 笔一定要提得起来。包世臣艺舟双楫用笔之法,见于画之两端,而古人雄厚恣肆令人断不可企及者,则在画之中截。盖两端出入操纵之故,尚有迹象可寻,其中截之所以丰而不怯、实而不空者,非骨势洞达,不能幸致。更有以两端雄肆而弥,使中截空怯者,试取古帖横直画,蒙其两端而玩其中截,则人人共见矣。注:书法艺术,被人们称之为线条艺术。线条是书法的语汇,线条是书法的生命。但是,对于书法线条的好与坏,人们往往只留意笔画的两头,而对笔画的中间部分,常常

8、有所疏忽。而古人则把线条的中截部分,写得雄(雄强)厚(浑厚)恣肆(无所顾忌、不受拘束)。令人断不可企及,意谓一般人所达不到。线条的中截部分,要丰而不怯、实而不空。如果没有强悍的笔力是做不到的。写不来的人,常常是两头雄肆而中截空怯。我们应该从古帖中去分析,请把两头蒙去,仔细看看他们的中截,那就明白了。朱和羹临池心解信笔是作书一病,回腕藏锋,处处留得笔住,始免率直。大凡一画起笔要逆, 中间要丰实, 收处要回顾, 如天上之阵云。 一竖起笔要力顿,中间要提运,住笔要凝重,或如垂露,或如悬针,或如百岁枯藤,各视体势为之。注:信笔,随便写写。率直,轻率,不经意。书法最讲法度,而不讲法度,随便而为,是学书之

9、人最不可取的行为。所以,初学之人在用笔方面最不可以率性,最不可以随手信笔涂鸦,而是要笔笔讲规矩。每写一横笔,起笔要逆入,中截要丰实,收笔要呼应。每写一竖笔,起笔要力顿,中间要提运,收笔要凝重。或如垂露,或如悬针,或如百岁枯藤,哪里可以随便呢?沈宗骞芥舟学画篇笔行纸上,须以腕送之,不当但以指头挑剔,则自无燥烈薄之弊。用之既久,渐臻纯熟沉著, 而笔画间若有所以实其中者,谓之“结心”。其法始焉迟钝,后乃迅速,纯熟之极,无事思虑而出之自然,而后可以敛之为尺幅,放之为巨幛,纵则为狂逸,收则为细谨,不求如是而自无不如是者,乃为得法。古人谓笔画若刻入缣素者,用此道也,犹作书之入木三分也。注:沈宗骞的这一段话

10、,主要讲的是运笔方法问题。在运笔方法中,突出了以腕送笔的问题,并且指出写字不可以用手指头去挑剔。用手指头送笔,写出来的字就会犯燥(焦燥) 、烈(干烈) 、薄(不厚重)的毛病。以腕送笔,初时较难把握,待时间长了,就会慢慢纯熟。纯熟之极,出之自然就好了。想写小就写尺幅,想写大就写巨幛。放任一点为狂逸(不受拘束),约束一点为细谨(精致、精密)。心手相应,无使不可。古人以为,这就是入木三分。朱和羹临池心解字画承接(接续)处,第一要轻捷(轻快、轻便),不着笔墨痕,如羚羊挂角。学者工夫精熟,自能心灵手敏,然便捷须精熟,转折须暗过,方知折钗股之妙。暗过处,又要留(停顿)处行,行处留,乃得真诀。注:点画与点画

11、承接的地方,用笔要轻快、轻便一些,交接处不要太显露,要不露痕迹。但要做到这一点,需要下一番功夫,功夫到了自然心灵手巧。要知道笔法便捷必须精熟,转折的时候要暗中取势,要象折金钗一样,要一点一点地、慢慢地折。所以,行笔要留中行,行中留。这就是奥妙所在。董其昌画禅室随笔余尝题永师千文后曰:“作书须提得笔起,自为起,自为结,不可信笔。后代人作书皆信笔耳。”信笔二字,最当玩味,吾所云须悬腕、须正锋者, 皆为破信笔之病也。 盖信笔则其波画皆无办。 提得笔起,则一转(转折承接)一束(收)处皆有主宰(主张),转、束二字,书家妙诀也。注:董其昌认为,书法是最讲法度的。写字时,笔必须提得起,笔笔要有起有收,不可妄

12、为。但是,现在有的人学书法,在用笔上很不重视法度,技法还没有掌握,就大学大家气派,信笔潦草、随便挥洒起来了。然而,信笔二字一定要破,写字必须悬腕,行笔必须中锋,就是破信笔之病的办法。因为用“信笔”写出来的字,其点画的质量都不会好,点画质量不好,在书法艺术看来是万万不行的。把笔提起来,一转一束都有主张。书家用笔不可随便但要随意。随便是“信笔”,是无法,是胆大妄为。而随意是“脱化”是从有法到无法,是心手相应,是不为法所束缚,是法度纯熟至极的表现。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书法之妙, 全在运笔, 该举其要, 尽于方圆。 操纵极熟, 自有巧妙。方用顿笔, 圆用提笔。 提笔中含, 顿笔外拓。 中含者浑劲, 外拓者

13、雄强。中含者,篆之法也,外拓者,隶法也。提笔婉而通,顿笔精而密,圆笔萧散超逸, 方笔凝整沉着。 提则筋劲, 顿则血融, 圆则用抽, 方则用挈。圆笔使转用提,而以顿挫出之。方笔使转用顿,而以提挈出之。圆笔用绞,方笔用翻,圆笔不绞则痿,方笔不翻则滞。圆笔出以险,则得劲。方笔出以颇,则得骏。提笔如游丝袅空,顿笔如狮狻蹲地。妙处在方圆并用,不方不圆,亦方亦圆,或体方而用圆,或用方而体圆,或笔方而章法圆,神而明之,在乎其人矣。注:康有为说,书法的奥妙全在用笔上,而用笔之妙又全在方圆上,方圆的用笔方法是不同的,笔法熟了,就知道其中的奥妙了。方用的是顿笔,圆用的是提笔。提笔中含,情趣藏在笔画中,这是篆书的笔

14、法。顿笔外拓,情趣露在笔画外,这是隶书的笔法。中含者质朴自然,给人以阴柔之美。外拓者力胜强悍,给人以阳刚之美。提笔婉而通,是指点画要简约通顺。顿笔精而密,是指点画要精美细密。圆笔有萧洒脱俗感,方笔有凝整沉着感。提笔有筋骨强劲感,顿笔有和乐怡适感。圆笔有引发和展示感,方笔有金石挈刻感。圆笔使转时笔要提起,继而用顿和挫的办法写出。方笔使转时笔要先要顿住,继而用提携和带领的办法写出。使用圆笔时,笔毫不能散开,要用拧绞在一起的办法来写出。使用方笔时,笔毫不仅要散开,还要用翻动和翻卷的办法来写出。圆笔不用绞法写出则一定是病笔。方笔不用翻法写出则一定是不灵动。书法妙在方圆相兼,圆笔劲,方笔骏,提如游丝袅空

15、,顿如狮狻蹲地,妙在方圆并用,神而明之矣。韩方明授笔要说夫执笔在乎便稳(稳便、适意),用笔在乎轻(轻灵柔和)健(挺拔有力),故轻则须沉(深沉),便则须涩(不润滑),谓藏锋也。不涩则险劲之状无由而生也,太流则便成浮滑,浮滑则是为俗也。注:执笔要稳便、适意,用笔要轻灵柔和、挺拔有力。但是,轻灵柔和必须沉着,要轻不浮滑,笔笔沉着。用笔浮滑,就会产生笔墨不力透纸背的毛病。周星莲临池管见用笔之法,太轻则浮,太重则踬(zhi 跌倒),恰到好处,直当得意。唐人妙处,正在不轻不重之间,重规叠矩,而仍以风神(品质神彩)之笔出之,褚河南谓“字里金生, 行间玉润”, 又云“如锥画沙, 如印印泥”(中锋用笔);虞永兴

16、书如抽刀断水, 颜鲁公折钗股、 屋漏痕,皆是善使笔锋,熨贴不陂(不正),故臻绝境。 不善学者, 非失之偏软,即失之生硬,非失之浅率,即失之重滞,貌为古拙,反入于颓靡(很差);托为强健又流于倔强(怪异),未识用笔分寸,无怪去古人日远也。注:书法用笔不能太轻,轻则浮滑。 也不能太重, 重则跌倒。 所以, 用笔要轻重适当,恰到好处。唐代人用笔用得妙,就是在不轻不重之间。用笔是很讲规矩的,线条之粗细,笔之轻重,都很有分寸。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字中的品质神彩,都靠笔法来保证。褚遂良说用笔是棉里藏针,要做到字与字之间是内含刚劲;在字外, 行与字之间应该是如珠玉之圆润。又说, 写字要中锋用笔,“如锥画沙, 如印印泥”。 虞世南用笔像抽刀断水,非常干脆。 颜真卿转折处用笔像折钗股很圆、写竖画用笔像屋漏痕,行笔顿挫, 不一泻直下。 他们都是很善于用笔,所以非常规矩,非常绝妙。不善于用笔的人,在用笔方面, 不是太软, 就是太硬; 不是太轻率, 就是太重浊, 看上去很古拙,实际上很差;看上去很强健,实际上很怪异。因为不知道用笔的道理,所以与古人的距离越来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