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提综合标准化

上传人:wm****3 文档编号:42005545 上传时间:2018-05-31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提综合标准化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重提综合标准化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重提综合标准化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重提综合标准化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重提综合标准化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重提综合标准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提综合标准化(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重提综合标准化兼论企业标准化的历史性转变李春田知名标准化专家 李春田国家技术监督局于 1990 年颁布了 3 项综合标准化工作导则推荐性国家标准,1991 年又颁布了 2 项。这 5 项标准颁布实施前后,曾经有过一段综合标准化热,还取得了一些可观的效果。至今 5 项国标仍然有效,但综合标准化在中国大地上却嘎然而止、销声匿迹,无人知晓也无人再提起。为弄清这其中的缘由和奥妙,根据我自己的理解和记忆,把综合标准化的来龙去脉以及重新提起的必要性向读者简要介绍如下。一、综合标准化的由来综合标准化是前苏联标准化工作者的创造,是标准化工作方法的一次重大变革,具有方法论的价值。他们为什么要创造综合标准化这种

2、工作方法呢?这要从苏联标准化的过去说起。俄国的工业标准化始于 18 世纪。1837 年曾在兵工厂里开始应用互换性,同时采用标准量规,到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开始在工作图上标注公差,配合的种类仅 3 至 6 种。1904 年开始了铁路列车的标准化,1919年开始了公差配合的标准化(1929 年完成)。沙皇俄国给新生的苏维埃留下的标准化遗产极其微薄。在从国内战争到和平建设的过渡时期,苏联国民经济面临一系列困难,缺少工业标准成了当务之急。因此,1924 年在工农监察人民委员会内设置了中央标准化局,同年又创立了苏联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经济管理总局工业标准化局,这充分显示出当时对标准化的重视和对标准

3、的急迫需求。从 1925 年到 1929 年初,共批准了大约 400 个全苏标准(OCT),其中 257 个在工业中得到了贯彻,但这时主管标准化委员会的劳动与国防委员会认为,标准化的规模与速度都大大落后于国民经济的2要求。随后,苏联人民委员会通过了关于制定 19301931 年标准化计划的决议。从此,苏联进入了有计划地开展标准化的时期。计划经济体制下,有计划的标准化工作怎么做?这是没有经验可供借鉴的,为此他们付出了大量的学费。首先,1931 年的计划任务就大部分没有完成。国家工业化把机器制造业提到了首位,但机器制造业的对象标准化计划只完成了 24%,电工工业的标准化计划只完成了 8%。在此后的

4、几个五年计划期间,虽然制定了大量的标准,为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做出了一定贡献,但潜在的问题越发成为标准化前进的障碍。这个潜在的问题用科赫捷夫(A.A.KoxTeB)的话来说就是,“如果把标准化作为一整套互相密切配合的、要达到一定目的的措施,则它一定要有一些原则方针作基础。例如,要有标准化的计划工作方法:标准化工作应按通常那种由零散课题来汇集年度计划呢?还是按有助于解决像推行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这样一些重大国民经济任务的综合问题来进行呢?”这是个理论问题,也是个方法问题。由于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和科学的工作方法,标准化工作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处于被动状态。尤其是在计划工作中采取的是那种“由零散课题

5、汇总年度计划”的工作方法,它的弊端越发显示出来:1. 标准化计划不能充分反映国家的需要,国家急需的标准没有制定或制定得很少;相反地却制定了大量的并不重要的甚至无用的标准。例如,1930 年和 1931 年的标准化计划工作量是制定 9 000 个标准,虽然工作规模很大,但没达到预定的目的(通过标准化来解决当前生产上的问题),标准化与国民经济计划的结合看不出成效。究其原因是全苏标准化委员会没有集中力量去制定有决定意义的基本标准,而是制定了大量的次要标准。多年的标准化计划中都有不大重要的课题,可是一些具有重大意义的标准,常常是草草了事。2.“由零散课题汇总年度计划”的工作方法,不仅易于造成轻重不分、

6、主次混淆、没有主攻方向的弊病,而且会相应地助长片面追求数量而忽视标准本身质量的倾向。古比雪夫(标准化委员会主席)在总结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标准化的状况时说:创造性的标准能够改变生产的面貌,标准化是整个国民经济合理化和改造的重要手段。但是标准和标准不同,当我们这样说的时候并不是指的现在这些标准,它们不是合理化的开端,有一些标准简直就是对现状的肯定。3. 由于标准化的目标总是不能适应国家重大技术经济任务的要求,就引起了标准化工作不断地动荡,忽而搞集中,忽而搞分散;标准化机构则不停地改组,它先后归属过工农监察人民委员会、最高人民经济委员会经济管理总局、劳动与国防委员会、国家计划委员会(苏联人民委员会议

7、于1931 年 2 月决定将全苏标准化及其所有机构划归国家计划委员会管辖,同年 11 月苏联人民委员会又认为必须将其重新划归劳动与国防委员会管辖)。在短短的 8 年时间里标准化机构如此动荡的主要原因就是对标准化的实际作用不满意。调整的目的就是试图通过改变主管部门来解决标准化与国民经济建设紧密结合的问题。经过无数次的挫折和失败的教训,标准化工程师们渐渐地悟出了一条新的工作思路,就是变一个个制定标准为成套制定标准;变目标和重点不明确为重点突出、目标明确,综合地、系统地解决问题。专家们通过总结以往的经验,认识到标准化不仅要有一定的顺序步骤,而且在解决问题上要有一定的成套性。他们终于清醒地认识到“标准

8、化成就的大小不是看某一生产部门中现行标准的数目,甚至也不是看有多少产品制定了标准的相对指标,而是看综合性问题的解决结果如何。标准化计划工作也应当以解决这种综合性问题为基点。因此,工作成绩的标志不应当是颁发了多少标准,而是在一定时期内解决了哪些综合性问题。”3在一定时期内,通过指定成套的标准解决综合性问题,这就是最初的综合标准化思想。科赫捷夫把它叫做“成套系列原则”。他认为“确立这一原则就是想寻求能最完善地实现标准化的最短途径”。另外的一些学者还把这种做法叫作“成套典型化”。总之,制定成套标准是它的特征,解决综合性问题是它的目的。综合标准化的首选试验对象是内河船舶。因为战争时期内河船舶损失惨重,

9、而战前的内河船舶制造技术又非常落后,为要在一个较高的起点上重建内河船舶制造业,首先就需要确定河运船队所需要的各种型式尺寸的客船、客货船、拖船和驳船的合理组成,并为每种型式规定出使用者和生产者双方都可以接受的适宜参数。这是内河船舶型式尺寸、基本参数系列化的基本任务,也是内河船舶标准化和船舶设计、制造过程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制定这类标准就属于解决综合性问题。船舶的型式首先要考虑燃料的种类(是用石油还是用煤炭作燃料),故主机的标准化会涉及到船用柴油机或蒸汽机。此外,船型又与船舱机械、甲板机械、管道附件和各种装置的名目、参数和特性密切相关。然而,这只是船舶内部参数之间的联系。必须考虑的第二个方面是:内

10、河航道的状况和航道界限变化的规律、发展的远景(不同时期航道的深度、宽度,河流和运河的弯曲半径,水闸门的限界尺寸、桥孔的限界尺寸)。此外,还必须考虑码头停泊装置、升船装置(船坞、船台、滑道)的限界尺寸,以及运营的经济问题(每吨公里货运量的船舶投资和日常经费、每公里航道的管理和日常经费、整个航道和所有船舶每吨公里的投资和日常经费、每公里航道上的合理投资和按千吨公里计算的货运成本)等等。所谓综合地解决问题,就是对这些相关参数进行全面协调,选定一个最佳答案。当这些互有联系的参数确定下来之后,便可同时开展这些相关领域(对象)的标准化,从而保证在限定的时间内所有相关的问题都得到解决,为产品的设计、生产和使

11、用铺平道路。内河船舶制造业,由于实施综合标准化,很快地从一个十分落后的部门变成了苏联造船业的先进部门。此后,这种成套标准化的思想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并引起了政府的重视,为推动这一工作的开展,发布了一系列的决议和指示,1965 年苏联部长会议发布了“改善标准化”的 16 号决议,首次提出了开展综合标准化的任务。1970 年苏联部长会议又发布了 937 号决议,要求深入地开展综合标准化。随后,在 1971 年1975 年的苏联国家标准化五年计划中列入了 25 项产品综合标准化课题,在 1976 年1980 年国家标准化计划中列入了 160 项综合标准化课题,在 1981 年1985 年国家标准化计

12、划中列入了 40 项综合标准化课题。在苏联的影响下,经互会于 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推行综合标准化。可以说直到苏联、东欧解体前,他们的国家标准化(尤其是产品标准化)均走上了以综合标准化为主的道路。二、综合标准化是标准化方法的创新在由国家出资、有计划地开展标准化的国度里,特别是在政府直接管理标准化的情况下,国家乃至行业的标准化计划基本上都是自下而上汇总,然后再自上而下下达。虽然在汇总和下达时也曾遵循一些原则,照应到一些方面,但实际上总是摆脱不掉“多而散”的特点。几个年度的标准化计划执行的结果,不要说旁观者,连制定计划的人自己也说不清到底解决了什么问题。标准化的作用有多大?总是让人将信将疑。标

13、准化工作已经搞了几十年,但至今还要不断地宣传它有作用。综合标准化不再把定多少标准作为工作目标,而是把解决重大问题、发挥具体作用作为工作目标。这就是创新,既是观念的创新,又是方法的创新。它的创新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41. 综合性综合性是综合标准化的突出特点。所谓综合标准化,简单地说就是运用系统观点和系统方法制综合标准化,简单地说就是运用系统观点和系统方法制定并实施标准的一种方法。定并实施标准的一种方法。所以要在标准化活动中运用系统方法,那是因为当代标准化的对象具有明显的系统属性,几乎每一项标准化目标的实现都需要系统地(综合地)解决问题或者叫做从整体出发考虑问题。因为整体性是系统科学的核心原

14、则,而综合性则是它的一个重要特征。在以往的标准化活动中,也曾强调“局部服从整体,小局服从大局”,但这只是一种原则性号召。在一个个制定互相独立的标准时,根本说不清谁是大局、谁是小局,也无法找出具体的相互联系,实际上的协调是很困难的。可以说这是有分解而无综合的标准化。综合标准化则不然,它把整体性作为自己的首要原则。在标准化过程中,首先确定综合标准化对象及要达到的目标;然后,分析对象,确定与目标实现直接相关的要素并对目标进行分解;在此基础上形成标准综合体规划、明确综合体构成;按照统一的工作计划编制出系统成套的标准并有组织地实施;经过评价确认达到了预定目标,才予验收。从而,不仅明确了要素(标准)之间的

15、相互制约关系,还有一系列组织、计划保证措施,实现有效地协调,形成确保总体目标实现的一整套标准(具备特定功能、产生系统效应的标准系统)。这就是既分解又综合、以综合为主导的整体优化方法。这是综合标准化方法论价值的一个方面。2. 目的性(目标性)综合标准化的目的性非常突出。当标准化对象确定之后,接着,就要明确标准化的目的,即该对象标准化要达到的目的(要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什么要求?),为使目的更加清晰明确,必须规定具体的目标(如果标准化对象是产品,则要以参数值表示)。只有标准化的目的和目标非常具体非常明确,相关的活动才能有所遵循、有所依据,即为保证目标实现制定相关标准。如果没有目标或虽有目标但不明确,

16、则为保证目标实现的相关标准便无法制定(不知道该如何规定和规定到什么程度,如参数值)。综合标准化不仅一开始就确立明确的目标作为主攻方向,而且要对总体目标进行分解。根据分解的结果,编制标准综合体规划,将各个分目标落实到相关标准的制定任务中。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综合标准化是企业实行目标管理的有用工具。目的性(目标性)这个特点,听起来很平常,也很容易理解,但真正做到、做得彻底是很不容易的。只要仔细观察和分析就会发现,许多标准化活动和标准的制定是目的并不明确或根本就没有明确目的(目标)的情况下进行的,这种盲目的标准化随处可见。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就是多问几个为什么?例如:为什么要开展这项活动(目的是什么)?这项活动为什么包括这些因素(因素与目的是否相关)?这些因素各起什么作用(每个因素承担的目标是什么)?许多情况是经不住刨根问底的。我们定了许多无用的标准,做了大量的无用功,毛病常常出在盲目性上。3.成套性综合标准化不是一次只制定一个标准,而是同时(在限定时间内)制定一整套标准,这叫作标准的成套性。这种同时成套制定标准的方法与单个制定标准的方法有什么不同呢?简单地说就是它能有效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