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文学中的蛇女形象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42004062 上传时间:2018-05-31 格式:PDF 页数:64 大小:2.3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日文学中的蛇女形象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中日文学中的蛇女形象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中日文学中的蛇女形象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中日文学中的蛇女形象_第4页
第4页 / 共64页
中日文学中的蛇女形象_第5页
第5页 / 共6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日文学中的蛇女形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日文学中的蛇女形象(6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论文题目:中日文学中的蛇女形象主题词:蛇女女娲白娘子真女儿专业:研究方向:研究生姓名:学号:导师姓名:写作时间:Y8 1 ;2 0 3 02 Q 业! Z ! Q Z Z里堕2 Q Q 生2 旦= ! ! ! ! 至! 旦论文提要中日两国文学中都存在着“蛇女”这一独特的形象,且二者之间有一定的联系叉各具特色。本文主要通过探讨两国蛇女形象成因及发展趋势的异同来揭示地理环境对两国蛇女形象成因的影响以及社会发展进程对蛇女形象发展趋势的影响。本文首先介绍梳理中日两国关于蛇女这一课题的既有研究成果和研究特点,为这课题提供一个文化背景。然后介绍了中国文学中的主要蛇女形象。分别是

2、女娲、白娘子、小青及其它传说中的蛇女形象。日本的蛇女形象主要集中在比良的八荒、道成寺传说、慈母的眼泪、奥玛璐传说、蛇性之淫这五个大系中。中目文学中蛇女形象的比较是本文的重点。笔者首先比较了两国蛇女形象的成因。人类文化早期,各民族之间不乏相同的文化因子,而古代中国和日本都是以蛇为图腾的民族,蛇与女性的结合形成了蛇女形象。然而女娲是创世女神,肥长比卖却惨遭爱人抛弃。可见日本在蛇女这一形象的理解上与中国是有出入的。笔者认为日本是个岛国,四面环海,在靠海生存的民族中对代表水神的蛇的恐怖和敬畏超越了对其生殖象征的崇拜。其次对中目蛇女形象发展趋势进行了比较。中国的蛇女形象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1 、蛇神;2

3、 蛇妖;3 人。而日本的蛇女发展仅经历了两个阶段,即蛇神、蛇精阶段。这与两国封建社会延续时间的长短及结束方式不无联系。再次,比较了白娘子与真女儿。日本作家上田秋成的蛇性之淫是对冯梦龙白娘子永镇雷峰塔的翻案,两者在结构上有着诸多相似之处,但却存在着本质上的不同。白娘子永镇雷峰塔的主旨在于劝导世人戒色,蛇性之淫增加了女性怨魂向男性报复的主题,反应了日本女性在现实生活中的卑下地位。绪论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来看蛇女是一个荒诞不真实的形象组合体,但她却真实地存在于东西方的文学中。她既美丽又丑陋,既善良又残忍,多种截然对立的性格在她身上汇聚,共依共存。在艺术世界里,她有着不断变换身份的能力,时而神时而妖时而又

4、以人的面目出现,引起了人们普遍的关注。这当中凝聚了人类千百年来的感情体验,埋藏了对其又爱又怕又敬又亲的矛盾心理。为什么在东西方文学中都会出现“蛇女”这一独特的形象呢? 这可能是因为在人类的进化史中,无足而行的蛇曾是人类膜拜的对象,给人类的早期活动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蛇的起源早于人类,它是经历了冰川期的考验而幸存下来的物种。在芸芸众生的大千世界中,蛇并非是讨人喜欢的,但是从原始时代起,它就同人类有着密切的关系。蛇在先民眼中实在是一种可怕而又灵异的动物。它来去无踪,水陆两栖,能脱皮蜕变,而且一旦狂怒起来甚至能吞噬人畜,毒杀猛兽。它生活的环境阴暗潮湿,同时它本身分泌出的体液黏滑湿润,触感冰冷。潜伏

5、着的状态是蛇留给人类的比较顽固的印象。蛇的身体可以盘曲虬结,依势纠缠,在不同的文化中蛇符合了男性对于女性的想象性描述:阴气、纠缠、阴险、恶毒、冰冷等等不同的印象。而另一方面,蛇又有正面性的象征。蛇本身是卵生,有蜕皮的生理变化,在原始初民的形象思维里她的这种特质与女性所特有的生殖功能是不谋而合的。史前生活的完整,初民们用自己的身体和生活感受着自然的一切,包括对于未知事物的认知。于是蛇作为一种生物化的存在在原始初民的打量下,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多产”的膜拜物。于是女人和蛇之间便形成了渊源极深厚的关系。在历史的不断演进中,蛇与女人的关系随着国家机器的形成完善不但没有消失反而愈加紧密,直至固定为一个词

6、语“蛇蝎女人”才宣告完成。蛇之所以成为世界性的文化符号,更在于它本身所具有的复杂性,抛开其作为女阴的一面,蛇还是最具代表性的男性象征。对于蛇的图腾崇拜在很大程度上是对于男性象征的生殖力量的崇拜。当然这是在母系社会落幕之后雄性力量成为绝对优势的时代。应该说,蛇的两极化象征是人类在日常生活中由经验的切肤感受得来的,随着阶级社会的到来,女性逐渐在日益庞大的男性社会中退至后台,男性权威在整个父权制时代绝对不可动摇的主宰下力图防止女性力量的反扑,于是蛇的两极化象征逐渐淡去了男性的一极,完成了最大程度对于女性的诬蔑和妖魔化想象。这样的象征意味是历时弥久,着力颇深的,直到现在,蛇依然是女人阴性气质不= 的象

7、征物。在西方世界中,蛇是以圣经而闻名的。在基督教主要的经典圣经中蛇给人的第一印象便是一个反面角色。正是它,使得夏娃违反了上帝的禁律,偷吃禁果,最后被赶出伊甸园,并被罚永受怀孕、生育之苦。蛇因此被描写成为“比田野一切的活物更狡猾的8 生物,它将受到比一切牲畜野兽更甚的诅咒,用肚子行走,终身吃土。此外,它将与女人及其后裔世代结仇。蛇作为女性邪恶情欲的象征就也就是由这里衍生的。尤其是在禁欲主义大为盛行的中世纪,女性与蛇干脆就被画上等号。将蛇视为邪恶的象征和情欲的象征,是东西方文明的大共同点,但之中也有差别。从现实的角度说,蛇之所以邪恶原因有两个:一、蛇在与人类杂处的过程中不免对人类构成生命的威胁;二

8、、蛇在上古时期同时也是水患的象征,东西方于此皆同。把蛇视为淫荡的象征,并将其比附在女性的身上于东西方皆有。西方将在神话和文学中描述的漂亮但会给丈夫带来厄运的女人的故事统称为“拉弥亚故事”,1 与之相对应,中国则有“白娘子的故事”,日本有“道成寺传说”等。关于蛇女主题的研究是中日文学中蛇形象研究的热点之一。中日两国各有属于本国的蛇女故事,中国方面较典型地集中于对白娘予故事的研究上。从研究空间上看,围绕着这一故事的研究可分为三个大方向,第一个方向是关于自娘子形象,故事版本和体裁流变的研究,其中赵景深、李平的 与民间文学对白蛇传戏曲从黄图璐的霄峰塔传奇一梨园旧抄本方成培的水竹居本的对比研究;于彤“夙

9、世恩仇”说与“自蛇非蛇”说辨析对自蛇传传说的两种异文的辨析都是其中的力作。第二个方向是关于“白蛇传”传说与宗教、民俗等相关学科的探讨。民间文艺集刊第7 辑里就有一系列关于这方面的文章。第三个方向是关于“白蛇传”的外来影响与影响异文化的研究。前者以丁乃通的得道者与美女蛇一欧亚文学中的拉弥亚故事研究为代表,认为在全世界的神话和文学中,都存在着漂亮但会给丈夫带来厄运的女人,这一类女性统称为“拉弥亚”;而其故事的源头如流传学派的代表人物德国东方学家特奥多尔本菲所说的:“从印度扩散开来的少数预言、大量童话和其它民间故事几乎覆盖了整个世界”一样,白蛇的传奇故事是由印度流传到中国来的。后者是指冯梦龙的、吉野

10、裕子的蛇一日本的蛇信仰是笔者收集到的有关这一类论述的较为集中也较为权威的专著。此外,在自娘子永镇雷峰塔与蛇性之淫的比较研究方面日本学者对此的研究也成果丰硕,例如高田卫的雨月物语评解、中村博保的雨月物语春雨物语和上田秋成、厨川白村的走上十字街头、森山重雄的封建庶民文学的研究等。此外,复旦大学的博士蔡春华先生在其论文中大胆地跳出了传统的“流传学派”的代表学者特奥多尔本菲的“印度本源论”的束缚,强调了“人类学派”的观点:各个民族之间的故事出现相似性并不全是影响使然,相同的心理发展水平、相似的境遇、相同的文化发展阶段等因素都有可能是产生相似性的根本原因。她在论文中主要探究了中日人蛇恋的故事类型,将蛇郎

11、蛇女的故事类型化,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崭新的研究视角。已有的研究成果在中日蛇女的比较上多集中在真女儿对白娘子故事的翻案及两者性格的比较上,所以本文拟通过参考已有研究成果,从社会、历史的角度出发,通过比较文学的研究手法重点分析两国蛇女形象的成因及发展趋势的异同,从宏观上更好地揭示其产生的不同文化背景及所反映的社会风貌。3 蔡春华:中日文学中的蛇形象,上海三联书店,2 0 0 4 年9 月第1 版,第4 0 页。 蔡春华:中日文学中的蛇形象,上海三联书店,2 0 0 4 年9 月第1 版,第4 0 页。第一章中国文学中的蛇女形象第一节女娲与中国古代蛇崇拜女娲是中国上古神话中一位抟土造人、炼石补天的创世

12、神女,数千年来受到中华民族敬仰与爱戴。中国原始社会经历了漫长的旧石器时代,到距今约一万年前进入新石器时代。到大约五六千年前,各地先后进入原始氏族社会末期,除了地下留有的新石器文化遗存外,还产生了内容较丰富的神话传说。郭沫若先生在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一书中,把上古夏以前这段历史,论定为“传说时代”。这个时期产生了大量神话传说,包含有黑暗混沌、天地开辟、洪水荒火、大地情状等故事和众多的神话人物。这些神话传说,最早大多是氏族部落关于本氏族和部落的来源及祖先的神话故事,它们靠历史文献记载下来,逐步由简单到复杂,由零碎到系统,由神性很浓演化到人性。到汉代则把守历史化、定型化。女娲就是神话传说中被列入“三皇五

13、帝”尊位的人物之一。女娲的业绩甚多,主要表现在创造万物、造人、创神、补天、创造婚姻制度六个方面。相传伏羲和女娲是一对兄妹,后结为夫妇。但是“女娲”这个名称,现存最早的文献记载见于楚国诗人屈原的楚辞天问:“女娲有体,孰制匠之? ”字里行间透露的意思是:人类的身体是女娲创造的,那么女娲的身体又是谁创造的昵? 由此推测,屈原生活的时代,荆楚地区已经流传着女娲造入的神话。伏羲也是一位传说中古老的神,然而在春秋时期及以前的文献记载中却不曾有他的踪迹,只是在战国以后,由于伏羲有“域八卦”之说,靠周易系辞而著名起来。由此可见伏羲神话应晚于女娲抟士造人的神话。因为在楚辞天问及以前的其它古籍中,描述开天辟地未有

14、人类时,只有女娲在造人,未见伏羲造人。由此推断,女娲是母系氏族的位领导者,其神话反映的是母系氏族的图景;伏羲神话则反映了从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转变时的情景。至于女娲和伏羲结为夫妇的故事,早最见于西汉怀南子览冥篇。众多的古典文献和出土文物都证明,伏羲和女娲的本始形象是人首蛇身。楚辞天问:“女娲有体,孰制匠之? ”王逸注“传言女娲人头蛇身,一日七十化”;其子王延寿鲁灵光殿赋亦云“伏羲鳞身,女娲蛇躯”。艺文类聚( 1 9 6 5 年版) 卷十一引帝王世纪:“女娲氏,亦风姓也,作笙簧,亦蛇身人首。”艺文类聚卷十一引曹植女娲赞:“或云二皇,人首蛇形,神化七一,何德之灵。又,伏羲、女娲作为苗族始祖神,其形象

15、亦为“入首蛇身”。艺文类聚卷十一引帝王世纪:“太吴帝庖牺氏,风姓也,蛇身人首。”山海经海内经:“有人日苗民,有神焉,人面蛇身,长如猿,左右有首,衣紫农,4冠旃冠,名日延维。人主得而飨食之,伯天下。”山海经大荒西经郭璞注:“女娲,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变。”据闻一多伏羲考所释,此名日“延维”的“人面蛇身”、“左右有首”的苗民所侍奉的神明,实即交尾的伏羲、女娲。由此可见女娲是中国文学中出现的蛇女第一人,正是她完成了创造人类和重建宇宙秩序的重大使命。一世纪的汉族文物武梁祠石室的石画像中的伏羲、女娲形象,腰身以上是人形,穿袍戴冠,腰身以下则是蛇躯,尾端亲密地卷曲在一起( 图1 ) 5 0

16、又如山东嘉祥出土的画像石,伏羲、女娲的形象亦同于南阳汉墓画像,两人背向,伏羲在左,手执曲尺,女娲在右,手执圆规,空中有几个长着翅膀的人首蛇身的小人( 图2 ) 6 。1 9 2 8 年在新疆吐鲁番出土的唐代绢画,彩绘人首蛇身伏羲女娲二人,伏羲在左,戴巾,张左手执矩和墨汁;女娲在右,面贴金,束高髻,张右手执矩。上身相抱,下尾相交。二人头上有象征日、月、星辰的光环( 图3 ) 7 。图1图2图3要破译女娲形象之谜,还是要从中国上古的蛇崇拜谈起。蛇崇拜产生于原始社会渔猎后期,蛇图腾既是崇拜对象,又被视为民族部落的标志或名称。实际上它是自然崇拜、动植物崇拜、鬼神崇拜和祖先揉合起来的一种形式。根据考古材料,母系氏族社会晚期的大汶口文化中和江南地崇拜区印纹陶上就有蛇纹。黄帝母族的图腾亦为蛇。其母族为“娇”氏,娇即蛇,古又通桥。传说黄帝葬于桥5 资料来源:b 鲰;趔Q g i 酗盟婴婴! 璺趣邀翅Q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