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教育思想在新课程改革实践中的创新研究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1996859 上传时间:2018-05-3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陶行知教育思想在新课程改革实践中的创新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陶行知教育思想在新课程改革实践中的创新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陶行知教育思想在新课程改革实践中的创新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陶行知教育思想在新课程改革实践中的创新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陶行知教育思想在新课程改革实践中的创新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陶行知教育思想在新课程改革实践中的创新研究(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陶行知教育思想在新课程改革实践中的创新研究陶行知教育思想在新课程改革实践中的创新研究课题实施方案课题实施方案一、课题的提出我校位于中国新加坡苏州工业园区首期开发的八平方公里之内,是中新合作区内的第一所公办学校。1998 年 9 月的建校之初,我们就提出构建开放教育的模式研究这一主导课题(江苏省教育学会课题),并以此作为学校全体人的教育思想,围绕开放的教育资源、开放的管理体制、开放的课程、开放的课堂教学、开放的教育评价等五个方面进行了的深入探讨与大胆尝试,取得了喜人的办学效益。新城花园小学在短短不到六年的时间内,成为省内外知名的现代新型学校,以办学理念新、发展快,教师服务好、水平高,教学负担轻、

2、质量优,学生头脑活、品行正、身心好等赢得了社会的普遍赞誉和家长的口碑。和苏州市众多学校一样,我校也于 2002 年 9 月进入了新课程改革实验区。新课程走进了校园,走进了师生的生活。在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在发生变化。虽然“开放教育”的思想在我们已经深入人心,但是受学校教育承继性、教师思维习惯性的影响,新课程所阐述的先进理念在课堂上还没有能全部的真正落实,出现了理论和实践脱节、观念和行为分离的现象,很多教师陷入了迷惘。由于部分教师对新课程的理念理解上出现了偏差,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有的甚至走入了“误区”。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广与实施,受惠于“开放教育”课题

3、研究熏陶的我校教师,如何在领会了“开放教育”理念的基础上(此课题将于 2004 年 12 月结题),在更高的层面上来把握新课程的核心内涵,结合“开放教育”的探索成果,打造富有生命活力的课堂,开展富有创造创新价值的实践活动,促进师生在新课程中共同成长,享受生命的快乐,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的亟待解决的新问题。于是,我们认真学习和重温了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通过学习领会,我们发现陶行知先生的许多论述对我们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启示是多方面的。特别是他的“生活教育”和“创造教育”思想对新课程改革的现代价值最大。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由“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部分构成,是陶行知

4、教育思想的核心,也是我国现代教育重要的教育思潮之一。生活教育理论对改变以当今仍然存在的“学科为中心”、“课堂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的弊端,加强教育与社会生活、儿童生活的联系,改善教育过程和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和参加社会实践的能力,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创造教育”也是陶行知先生最先在我国提倡的。“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是陶行知创造教育的时空观;“行动是教育的开始,创造是教育的完成”,是创造教育的过程观;针对旧教育“死读书”、扼杀儿童创造力的弊病,陶行知划时代地提出解放儿童(“六大解放”)的主张,即“解放儿童的眼睛,解放儿童的头脑,解放儿童的双

5、手,解放儿童的嘴,解放儿童的空间。” 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光辉从诞生之日起一直指引着“创造教育”路向,特别是在今天,对我们全面推进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扎实推进新课程改革的进程,培养新世纪需要的人才,尤其具有珍贵的启示与指导意义。 鉴于此,在全国教育科学“十五”重点课题陶行知教育民新世纪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研究的框架下,针对学校实际,结合对陶行知教育思想现代价值的理解,我们提出了陶行知教育思想在新课程改革实践中的创新研究这一课题。二、理论假设在生活教育理论中,陶行知先生从“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认识论出发,时时处处突出生活实践对认识的基础地位,强调生活、做、行动对教育、学习

6、和知识的决定作用。他说:“人类和个人的知识的妈妈都是行动”;“新教育和老教育不同之点,是老教育坐而听,不能起而行,新教育却是行动的”。 (陶行知全集第 3 卷第 26、139 页,湖南出版社 1985 年版)他极力反对那种唯书本、唯课堂的狭隘、呆板的教育方式,主张教育应该在源头上寻找学问,即要让师生走出校门,跳出书本,打开头脑,放开手脚,在教育内容上,关注生活的一切方面,与鲜活的现实社会有机结合;在教育方法上,将实践引入教学过程,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亲身参与和经历的机会,只有这样,才能构建一种生活的也是充满生命力的教育,一种行动的也是充满灵动的教育。21 世纪是创新的世纪;开发人的潜能,培养学

7、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任务。德国教育家斯普郎格说:“教育决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在于他是一个人格心灵的 唤醒 ,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邹进:现代德国教育文化学第 73 页,山西教育出版社1992 年版)教育是在为未来社会培养未来公民,而在未来社会里,“创造”将成为时代发展的主旋律,因此,现代学校教育面向未来开发学生的创造才能应是职责和义务。陶行知先生对培养创造型人才方面有许多真知灼见,提出:实施创造教育的前提,是相信儿童有创造力,并努力发挥、加强、培养儿童创造力;创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征服自然、改

8、造社会之生活力与创造力;创造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创造型人才与真善美的活人;创造教育的内容,是一系列富有实效的创造性的活动;实施创造教育的条件,是解放并培养儿童的创造力。他总结出创造型人才的成长需要两个先觉条件:一是要及时发现,从小培养;二是对人才幼苗要了解、宽容,倍加爱护。他还特别指出:创造精神(创造人格)、创造性思维、创造的能力是创造型人才最重要的特质,应该成为创造教育的着眼点和着力点。这些论述既有思想和观念的引导,又有方法与内容的指导,集前瞻性、科学性、可行性为一体,为我们研究并实践创造教育提供了最直接的帮助。三、研究目标和内容 (一)研究目标通过学习研究陶行知教育理论,重点把握其理论宝库中

9、“生活教育”和“创造教育”这两个重要理论的思想精髓,在思考中实践,在实践中创新,努力创设适合全体学生发展的理想的课程教材(学习资源)、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使学校生活充满人文关怀,课堂学习充满生活情趣,家庭社区渗透终身学习,进而培养会学习、会生活、会交往、会创造的合格小学生毕业。(二)研究内容子课题一:开发生态化、优质化的课程资源的实践研究以开放的胸怀、独到的眼光和积极的态度开发并利用生态化、优质化的学习资源,与现有课程资源互为补充,相得益彰,使教育教学的内容得到丰富,师生的视野得到拓展。具体内容如下:文化资源:一是学校文化,开放的办学理念,“坚忍不拔、追求卓越”的学校精神,宽容、和谐的师生关系

10、,以人为本的管理制度等;二是本土文化,吴文化中包含的苏州园林、历史传说、服饰文化、饮食文化、水文化等;三是外来文化,显性的如民族节日、民俗风情,隐性的如守法意识、诚信意识等。网络资源:一是各种健康、益智、怡情的公共网站,二是校园网站、班级论坛、教师主页等,其中“教师主页与学生学习互动交流,起到指导学生学习的作用”将是重点。社区资源:苏州市的众多博物馆,园区的外资企业、生态自然景观以及我校的多个教育实践基地。图书资源:除教科书以外的、适宜小学生阅读的、能够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的 中外名著、少儿读物。人力资源:首先是本校学生,教师和学生互为师生;其次是邀请专家、作家、企业家等来学校

11、,让学生与大师、大家对话;第三是有目的、有步骤地发挥学生家长的作用;第四是本校教师,通过开掘和塑造,使他们成为最重要、最优秀的教育资源。子课题二:建构开放式、生活化的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以教材编排体系为主线,以课本知识为基点,根据学生的学力进行合理地增删和科学地重组,做到课前有孕伏,课中有拓展,课后有延伸,让课堂充满生活气息,洋溢创造精神,焕发生命活力。各学科研究重点如下:品德与社会学科:努力把这门学科的学习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联系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及时丰富、充实课程内容,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使同学们爱上这门课。语文学科:依托教材中反映现

12、实生活题材的课文进行开放和拓展,让学生从字里行间感悟人物的精神境界,感受自然的优美和谐,体验生活的丰富多彩,努力营造活力课堂、磁力课堂、魅力课堂。数学学科:以希望数学日记为重要的素材来源,补充丰富数学学科教学内容,使学生体会到“生活处处有数学”。英语学科:依托教材,合理拓展,营造生动有趣的、与学生生活场景吻合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交际交往能力。艺术学科:结合教材内容,指导学生用声音、形体、节奏等形式和剪、贴、折、画等技能创造性地表现生活,表现文化,抒发情感,陶冶审美情操。科学学科:利用与物理、化学知识相关的教材内容,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动手实践,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子课题三:开展探究

13、性、创造性的综合实践活动的实践研究精心设计融教育性、时代性、趣味性、新颖性为一体的教育活动,让课堂、学校与社区、社会“对接”,尽可能的让学生去观察、去思考、去动手、去体验,去经历失败,去享受成功,使他们聪明睿智,独立能干,富有创造力。学科辅助活动:采用参观、采访、调查等形式,弥补教材内容的不足,使死的、静态的知识变成活的、动态的知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掌握和巩固。主题探索活动:由老师或学生自己确定一个探索的主题,然后综合各学科的知识,创造性地进行操作、调查、设计、制作、实验等,通过自主探究、交流探讨,最后能部分或全部的解决提出的问题;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培养学生的实践智慧。才艺拓展活动:

14、通过“艺术节”、“科技节”、“读书日”、“双语节”及各类才艺比赛,培养学生的特长爱好,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充分并在活动提升他们的才艺,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四、研究原则与方法 (一)研究原则1、整合性原则 即把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与新课程理念进行整合,使它们并行不悖,相得益彰。2、基础性原则 即以陶行知思想为指导,努力把学生基础的学习、生活习惯教育作为重点进行研究与探讨。3、开放性原则 即时时、事事、处处用开放的理念、开放的态度去处理教育教学的事情和问题。4、互通性原则 即使研究的三个重点内容课程资源、课堂教学、实践活动既相对独立,又有机融合,形成整体合力,从而利于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15、二)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 通过书本及网络等渠道搜集、学习陶行知教育理论及当今课程改革相关文献资料,把握教育改革的趋势,使研究建立在坚实的理论基础上。并通过理性思辨,找到陶行知教育思想与新课程改革思想的最佳结合点,为实践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2、行动研究 以课题组为中心,同时调动其他老师参与研究的兴趣,让教师既成为“研究着的实践者”,又成为“实践着的研究者”,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究齐头并进,促进课题研究的深入。 3、案例研究 在课程资源的开放与利用、新课堂新教学的构建、综合实践活动三个方面开展操作的研究,并将实践过程用案例的形式表达出来,为新课程改革提供丰富有益的案例。五、管理措施1、建立健全课题研

16、究核心小组 本课题组由校长挂帅,教师人人参与。具体管理上由科研处直接负责,由各部门负责人、班主任及骨干教师组成课题核心组成员,责任层层落实,分工明确。2、认真学习和研究陶研文献从陶行知文集及各级各类编写的学陶、师陶及研陶材料及“中国陶行知研究网”等有关陶行知研究的网站上收集资料,并认真学习与研讨这些资料,努力把握其教育思想的精髓。同时,我们还将陶行知教育理论的学习,与推进素质教育、贯彻落实新课改精神紧密地结合起来,让大家有其中的思想理念,去大胆探索。3、大力鼓励先进,注重典型引路 注意发现学习探讨与实践操作中表现出的典型的教研组、年级组、先进班级及优秀教师,给予表彰和奖励,请他们介绍自己经验与体会,用“典型”引路,不断激发全校学陶师陶、勇于课改实践的积极性。4、注意资料收集,做好阶段小结在研究过程中,要始终注意原始性资料的收集与整理,特别是各种典型案例。同时,经常不定期地召开课题小组成员会,进行阶段研究交流,努力对一段时间的实践与理论探索进行较为深入的小结,为以后的研究及时进行调整提供依据。六、实施步骤 研究时间是 3 年。2004.1-2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