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油加工业发展

上传人:子 文档编号:41980932 上传时间:2018-05-3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粮油加工业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粮油加工业发展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粮油加工业发展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粮油加工业发展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粮油加工业发展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粮油加工业发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粮油加工业发展(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粮食加工业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及对策建议粮食加工业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及对策建议近几年来,我国粮食加工业呈现较快发展态势,对延长粮食生产产业链,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带动农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粮食产业综合效益,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需要进行深入分析,找出应对措施,促进粮食 加工业的健康发展。一、粮食加工业发展现状“十五”以来,我国粮食加工业持续发展,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水平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明显 提升,品种结构和区域布局不断优化,加工技术和装备水平快速上升,较好地满足人民生活水平 提高的要求。主要表现出以下特点:(一)玉米深加工业

2、发展迅速,主要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玉米是我国三大主要粮食作物中工业用途最广、产业链最长的品种,其深加工产品可广泛应用于 食品、纺织、汽车、医药、材料、环保、能源、航空航天等领域。随着石油价格的大幅度上涨, 玉米深加工产品的经济性凸显,玉米深加工业发展迅速,成为粮食加工业中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 2006 年深加工消耗玉米达到 3589 万吨,比 2003 年的 1650 万吨增加了 1839 万吨,累计增幅 117.5%,年均增幅高达 29.6%;深加工消耗玉米占全国玉米产量的比重为 24.7%,比 2003 年的 14.0%提高了 10.7 个百分点。以淀粉糖、燃料乙醇、多元醇为代表的玉米深加工

3、大幅度增长, 2006 年产量分别比 2003 年增长了 20.3 倍、1.3 倍和 1.2 倍(表 1)。(二)大豆油脂加工能力快速扩张,行业兼并重组步伐加快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对食用植物油和肉禽蛋奶等畜产品需求的增加,我国豆油、豆粕消费 快速增长,激发了各方面对大豆油脂加工投资的热情。根据国家粮食局的研究,2006 年我国新建 大豆油脂加工项目累计形成 1100 万吨的加工能力(其中 60%以上为外资项目),从而使我国 大豆油脂加工产能达到 8400 万吨,比 2005 年增长了 14.9%。同时,大豆油脂加工业重组整合 速度加快,特别是外资并购国内大豆油脂加工企业数量创历史新高。截至

4、 2007 年 4 月份,有外 资背景的加工厂数量占全国大豆加工厂总数的 26.5%;大豆加工能力达到 2778 万吨,占全国加 工能力的 36.1%;实际加工量占我国大豆加工行业的份额为 49.1%,比 2003 年的 24.7%提高了 25.4 个百分点。(三)涌现了一批粮食加工龙头企业,粮食产业化经营深入推进随着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大量民营资本进入粮食加工行业,很多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不 断发展壮大,出现了一批农工商一体化、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粮食加工龙头企业,粮食加工业 的规模化、集约化取得了积极进展,粮食产业化经营深入推进。大米加工方面,比较典型的企业 有湖南金健米业股份有限公司

5、、黑龙江北大荒米业公司、安徽家仙米业公司等;小麦加工方面,出现了河北五得利面粉集团、河北华龙食品集团有限公司、河南莲花集团、河南郑州金苑面业有 限公司等一批销售收入 5 亿元以上的企业;玉米加工方面,形成了以长春大成集团、黄龙集团、 赛力斯达、山东西王集团等为代表的大型企业;大豆加工方面,有黑龙江九三油脂、大连华农集 团、河北汇福粮油、青岛渤海油脂公司等一批大豆初榨能力超过 5000 吨天的企业。(四)粮食加工业布局向主产区转移的趋势明显2003 年以来,随着国内粮食产需关系发生了变化,销区粮食加工企业为得到稳定的原料供应和节 省运输、储存等中间环节的成本,相继到产区建厂,就地收购、加工粮食后

6、,运往销区,从而促 进产区粮食加工能力迅速提高,粮食加工业布局逐步向产区转移。据不完全统计,全国规模以上 面粉厂约 2000 家,其中日加工能力超过千吨小麦的厂家 80%以上分布在小麦主产区;大中型大 米加工厂 90%集中在稻谷主产区;东北和黄淮海两个玉米主产区已经成为全国重要的玉米加工业 密集带,2006 年东北三省、内蒙古、山东、河北、河南、安徽等 8 个玉米产区深加工消耗玉米合 计 2791 万吨,占全国深加工玉米消耗总量的 78.2%。(五)粮食加工技术和装备水平快速提高随着国家不断加大对粮食加工技术研发和装备制造的支持力度,稻米、小麦、玉米、大豆等重大 关键技术与加工设备开发取得积极

7、成效,攻克了玉米深加工催化剂和醇分离、稻米谷粉高效提取、 大豆专用分离蛋白等关键技术,开发了优质大米蛋白、米糠蛋白、玉米变性淀粉等市场潜力大的 产品,这些都为粮食工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在粮食加工装备方面,已经形成了以江 苏、湖北、湖南、河南、东北等地为主若干研发和制造基地,培育了无锡布勒、苏州佐竹(合资 企业)、扬州牧羊集团、湖北永祥粮食机械集团、湖南郴州粮食机械集团、河南开封茂盛粮食机 械公司等一批知名的粮食加工机械装制造企业。目前,我国粮食加工技术和装备总体水平处于发 达国家 20 世纪 90 年代初的水平,部分领域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二、粮食加工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我国粮食加工业

8、虽然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与现代农业要求相比,仍然存在较大 差距。(一)粮食加工能力严重过剩这些年来,随着粮食加工产品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各地区特别是粮食主产区发展粮食加工业热 情高涨。由于缺乏可靠的信息来源和正确的产业导向,很多地方一哄而起,盲目上马粮食加工项 目,造成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产能无序过快扩张,以至于超出市场实际需求量,导致粮食加工业整 体开工率不足 50%。2006 年,全国大米加工能力为 1.48 亿吨左右,实际加工量只有 3894 万吨, 开工率仅为 26.3%;小麦加工能力 9473 万吨,实际加工量只有 4346 万吨,开工率只有 45.9%;玉米深加工能力 4

9、600 万吨以上(含加工成玉米淀粉和玉米酒精),实际加工量 3589 万 吨(玉米消耗量),开工率为 74.8%;大豆加工能力 8400 万吨,实际加工量 3830 万吨,开工率 不足 50%(表 3)。产能过快扩张不仅使很多小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或倒闭状态,而且引发原 料(玉米)抢购和价格过快上升,对国家粮食安全带来不利影响。(二)生产经营方式仍然比较粗放很多粮食加工企业仍为粗放型加工,初级产品多,深加工和主食品工业化程度低,产品结构不合 理。大多数小型加工企业新产品、新技术研发能力不足,产品单一,质量和档次不高,缺乏品牌, 资源加工转化和综合利用效率低,附加值不高。突出表现为:稻谷加工企业

10、普遍规模小,加工方 式传统落后,约 70%的稻谷在农村小型机组加工,副产品利用方式单一,资源浪费严重;小麦制 粉机械装备水平与国外差距较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以面粉为原料的深加工业发展,大量副产 物(麸皮和小麦胚芽)没有得到深度加工;玉米深加工产品少,市场普遍需求的乳酸、聚乳酸产 品还处于开发阶段规模,淀粉糖应用领域没有突破;大豆深加工受市场制约发展缓慢。(三)粮食加工产业化经营模式有待进一步完善国外粮食加工企业大多走产、加、销产业链一体化的道路,以提高抗风险能力和竞争力。我国大 多数粮食加工企业很少涉足粮食收储、物流、贸易、深加工等产业链的上下游环节,产业链短, 抗风险能力弱。粮食加工业总体

11、上还没有摆脱农业生产什么就加工什么、加工什么就卖什么,即 “种什么加工什么卖什么”的传统加工业产业模式。加工企业与粮农只是单纯的买卖关系, 粮食生产、加工与市场处于脱节状态。粮农的种植决策和品种改良,没有与加工需求形成有机结 合,农业所提供的原料在品种、品质、规格等方面不能适应加工企业的要求。(四)自主创新能力较弱中小型粮食加工企业往往经济效益低,难以通过自身积累进行技术升级改造。大中型粮食加工企 业位于粮食主产区,经济实力也不雄厚,缺乏足够的资金投入搞研发。由此导致粮食加工企业自 身造血机能差,自主创新能力弱。在粮食加工设备方面,现有粮机装备制造企业主要以生产小型 成套和单台大型设备为主。由

12、于设计、机械制造技术与材质等多种原因,大型关键设备的技术含 量低、可靠性差,设备机电一体化水平及耐用性与国际先进产品有差距。重要的加工工艺和技术 装备主要依靠从发达国家引进,仍没有摆脱“引进落后再引进”的恶性循环。(五)大豆加工业外资比重和原料进口依存度偏高2006 年,外资大豆加工企业压榨产能为 2570 万吨,占我国总能力的 33.8%;实际大豆压榨量 1296 万吨,占我国实际压榨量的 49.1%,已成半壁江山。由于外资企业几乎全部使用进口转基 因大豆,导致我国大豆进口量快速增长,原料进口依存度逐年提高。2006 年,我国大豆进口量达 到 2873 万吨,占 2006 年世界贸易量的 4

13、3.2%,大豆进口依存度达到 64.2%,比 2000 年时的 48.1%提高了 18 个百分点。外资比重偏高,挤压了内资大豆加工企业及上下游产业的发展空间, 加大了我国大豆产业发展的风险。三、粮食加工业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展望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粮食供求将处于紧平衡的态势,而全面建设健康小康社会对粮食加工业 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这些将给粮食加工业发展带动重大挑战。(一)原料短缺问题将更加突出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粮食消费将保持刚性增长,而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将使非农用地的需求继续扩 大,受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等因素制约,粮食生产继续保持大幅度增产的可能性不大,粮食供 求将处于紧平衡状态。保障 13

14、 亿人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我国的头等大事。这就决定今后我国粮 食供给必须优先用于满足食品和饲料的需求,从而影响到粮食加工转化工业(非食品加工)的发 展。(二)粮食价格上涨挤压粮食加工业的利润空间近两年来,我国粮食、生猪等农产品价格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上涨,国际粮食价格也屡创历史新高。 从中长期看,石油、煤炭等能源产品及其相关的化肥、农膜、柴油等生产资料价格将持续上涨, 而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减少,劳动力工资水平也将逐步上涨,从而抬高粮食 的生产成本和机会成本,粮食价格高位运行将是一种常态。另一方面,国家为了控制通货膨胀, 对食品价格上涨实行严格的管理。如何应对高价的原料,是任何粮食加

15、工企业都不能回避的重大 挑战。(三)粮食进口潜在风险加大展望未来,全球谷物、大豆产量受播种面积、气候等多种因素影响,增产具有不确定性,而全球 谷物、大豆的需求将继续呈现刚性增长态势。随着石油价格的继续攀升以及全球燃料乙醇、生物 柴油产业的快速发展,美国、巴西、阿根廷等部分谷物、大豆主产国正在加快推动以玉米、大豆 为原料生产燃料乙醇、生物柴油的步伐,全球玉米、大豆的需求量可能出现激增的情况,供求格 局将发生变化,价格也因此会进一步上升,我国进口这些粮食的数量和价格风险加大。(四)资源和环保要求提高,可持续发展面临考验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项艰巨的战略任务。我国部分粮食加工企业单位能

16、耗、 水耗都比较高耗、资源利用率不高,污染比较严重,不符合建设“两型社会”的要求。未来粮食 加工业发展面临着减少资源消耗和加强环保治污的双重压力,行业准入的成本将提高。四、我国粮食加工业发展趋势分析我国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正在从温饱型向小康型迈进,人们不仅满足于吃饱,而且要求吃好,对食 品的花色品种、质量、营养、安全、卫生等方面都提出更高的要求。顺应市场消费需求的变化, 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粮食加工业将呈现如下发展趋势。(一)资源利用合理化综合利用和深加工是粮食加工业高效增值的重要途径。随着粮食价格的不断攀升,加工企业的原 料成本将越来越高,只有加强对粮食资源的合理利用、综合利用,做到“榨干吃净”,才能提高 粮食加工的综合效益,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如稻谷通过综合利用和深加工可以其附加值提高 5- 10 倍,玉米深加工可将原料 99%的成分利用起来,生产 3000 种产品。(二)生产方式集约化随着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粮食加工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将趋于激烈,要求企业必须改 变小规模粗放经营的生产方式,走集约化、规模化发展的道路,这样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 之地。可以预见,今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