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金融的发展状况和策略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41980914 上传时间:2018-05-31 格式:DOC 页数:55 大小: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金融的发展状况和策略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农村金融的发展状况和策略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农村金融的发展状况和策略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农村金融的发展状况和策略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农村金融的发展状况和策略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农村金融的发展状况和策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金融的发展状况和策略(5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农村金融的发展状况和策略农村金融的发展状况和策略第一篇一、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现状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金融从作用的发挥上呈现出如下特点。一是对农村金融的需求有所提高,融资额也在逐年增长。二是农村金融在服务的领域逐步拓宽。三是农村金融体系在逐步形成。农村金融并非是简单的设在农村的金融机构,而是除金融机构以外,各种金融服务载体相配套的融资体系。一段时期国有四大商业银行一度从农村撤并,只有农村信用社一直保留。近年来随着金融业的改革和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正在关注农村,形成以商业性、政策性、合作性金融机构为主体、多种农村金融机构并存的格局。同时,随着担保公司、民间互助社会、典当公司、小额

2、贷款公司等各种农村金融机构逐步产生和发展,使农村金融会灵活多样地发挥着作用。二、目前我国农村金融发展面临的问题(一)资金困扰资金困扰是农村金融发展的瓶颈。资金的供需情况必须相对的,分别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分析。在需求方面,农户和农村企业在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中,需要资金用于扩大种植业养殖业规模、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化、更新大中型农业设备、加大技术投入、支持农村科教事业等,而且很多个体工商大户及中小企业都处于创业初级阶段,存在较大资金需求。在供给方面,由于农村金融体系资金外流状况严重,农村金融市场上贷款增速低于存款增速,存贷差的不断扩大反映出资金从农村流向非农地区及产业。这扩大了农村金融市场的供求

3、缺口,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二)农村金融体制不健全及功能不完善从表面上看,农村金融功能齐备、种类齐全,但实际上,由于国家政策的调整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滞后,目前农村金融机构的改革还是粗放型的,只是简单量的增加,忽视了质的提高,导致服务分化仍然不足,且功能不够完善。具体体现在,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政策性功能弱化,未能真正承担起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任,农发行的作用仅限于农村经济的流通领域,而在生产领域中则难见踪影;中国农业银行逐渐商业化,始终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标,不敢承受风险,导致农行分支机构向城市收缩,乡镇分支机构大量撤并;农村信用合作社身单力薄,效率低下,由于农信社背负沉重的不良资产包袱

4、,无心也无力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完善的服务支持,妨碍农村经济发展;邮政储蓄加速“抽血”,中国邮储面向农户的贷款种类单一、贷款金额较低、贷款期限短,无法满足广大农村的资金需求,在业务上偏向存款,将储蓄资金转存央行,获取转存利率与吸储利率差额,致使资金流出农村市场;农业保险日益萎缩和风险投资金融严重缺乏,加之信用担保不健全,银行设置的贷款门槛较高,使得农村龙头企业只能暴露在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之中,融资困难。(三)农村法制建设不完善农村经济发展具有与城市经济不同的弱质特征,生产周期长,容易受自然条件影响,抵御风险能力差,农业产出收益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针对这类型的贷款申请,金融机构依据相应的审核标准

5、,考虑到可能面临的信用风险,往往给予不贷款的回复,这对于急需资金的农村企业来说可谓是雪上加霜。造成农村法制建设不完善的原因有很多,其中较为关键的是农村法制环境的缺失,具体表现有乡镇政府法制意识不强,执法机构调查不力,融资企业和农户缺乏金融及法律法规相关知识,即所谓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这样的法制建设显然不利于农村金融的发展。(四)扶持性政策不给力面对农村地区的特殊性,政府尽管已经给予了极大的扶持,但具体的鼓励性政策及优惠措施仍显得力不从心,一方面政策制定者缺乏实践经验,对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情况没有切身体会,虽然理论是科学且完备的,但政策的可行性不强;另一方面,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发生扭曲和变形,

6、一些乡村政府未能从根本上转变观念,过度干预农村金融,使得原本应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金融性政策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三、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中的对策(一)改革农村政策性金融体系农业生产具有的高投入、低产出特性为其投资带来了高风险,商业性金融机构为了保证自身利益只能紧缩资金供给,这就要求政策性金融机构发挥更大的功效,将宏观的扶持政策与金融市场自身的调节机制相结合,在“风险可控、保本微利”的前提下,适度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产业化开发项目的资金投入。(二)从体制和机制上改革农村现有金融机构以农村信用社为切入点深化改革,将其转变为实现民主管理、科学决策、资助经营、自担风险,致力于为农村经济实体经营的社区

7、性地方金融机构,在条件成熟时发展成为村镇银行。(三)改革邮政储蓄现行制度邮政储蓄在我国是农村网点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金融机构,邮政储蓄银行制度改革应平衡筹资和贷款业务,弱化筹资,强化贷款,减少农村地区资金外流,完善其在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功能。具体措施包括将邮储转存央行的资金通过再贷款形式,重新投入农村金融市场;构建以邮储存款为资金来源,以农业企业及农户为资金运用的小型担保贷款银行,或将邮储业务独立出来,规定其必须保证一定比例的农业贷款,来缓解农村经济发展资金不足的矛盾。(四)创建农户和中小企业融资信用担保体系对于传统农村地区的农户及小规模农业企业,建立对应的融资担保体系是必不可少的。在当前情况下

8、,政府应出面或通过政策引导,成立针对农业信贷的担保公司,为符合条件的中小农业企业提供信用担保,发展信托业务。此外,还应重视培养农村企业的信用意识,并制定适合农村地区的信用评价体系,加快农村征信工作的进程。(五)创建农业保险体系,建立风险补偿机制由于农业生产对自然环境存在较强的依赖,农业企业承担着来自市场和自然的双重风险,为了更好的保护农村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利益,政府对涉农保险机构应给予相应的补贴,在此前提下,保险机构应不断创新出适合农村经济发展的业务品种,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农户的保险意识。农村金融相关机构还可设立针对风险补偿的专项基金,解除农业投资者对于自然灾害和事故损失的后顾之忧,优化农业投资

9、环境,保证农业资金的持久投入和高效运行。(六)鼓励并监督非正规金融的发展非正规金融建立在血缘、亲缘、地缘等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其存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政府应从宏观调控角度出发,通过政策措施,给予非正规金融应有的地位,以发挥其在农村金融体系中发挥的不可替代的补充辅助作用。在肯定非正规金融存在的前提下,通过法律法规明确其性质及运行原则,在其发展的各个阶段,对其进行引导、规范和监督。针对我国农村金融法制环境不佳的问题,国家应通过立法和制定切实有效的扶持性政策来引导农村金融机构加大对农村经济的支持力度,增加资金和金融服务的投入。健全的法制是农村金融改革成功的前提,健全的农村金融法制体系是对农村金融行为进

10、行监督的保障,因此要加快针对农村金融的监管立法,具体措施包括建立金融机构的危机处置和救助制度,推进农村金融业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对扰乱农村金融秩序和逃废金融债务等违法行为进行严厉打击。本文作者:原微 郑权 工作单位:大庆市工商业投资担保有限公司第二篇一、农村金融机构存量分析(一)正规农村金融机构存量分析1.国有商业银行撤销了部分农村网点,且一些国有商业银行至今仍未在县域开设网点。2003 年以后,国有商业银行纷纷上市,成为了真正的商业银行,但部分金融机构的经营活动多以经济效益为前提,鉴于农村金融的高风险、低收益性,因而国有商业银行开展的农村金融业务占比较小。2.邮政储蓄银行成立之前农村邮政储蓄

11、只吸收存款不发放贷款,资金逐级上存,造成农村资金大量外流。遍布村镇、农场的邮政储蓄机构,仅有存取款服务功能而没有贷款发放功能,致使农村资金大量上存,流入城市。邮政储蓄银行分行的成立改变了邮政储蓄机构在村镇、农场只存不贷的格局,但从邮政储蓄银行鹤岗分行的贷款发放情况看该机构贷款发放量有限。3.农村信用社由于自有资金严重不足、资本状况较差,仍无法满足农村金融需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辖内农村金融市场中占有主导地位,经过产权制度改革后,农村信用社的经营也日趋市场化,经营过程中逐渐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贷款也开始倾向于非农领域,致使农户、农村中小企业贷款难以得到满足,加之农村信用社资产较差,仍有一部分不良贷款

12、没有核销,且自有资金不足等问题的存在,也极大的影响了其农村金融服务功能。(二)非正规农村金融机构存量分析辖内非正规金融的主要表现形式为农户与农户之间、农户与农村中小企业之间、非法定金融组织与农户之间的融资行为。目前其开展方式主要有民间借贷、集资等。农村非正规金融为农户、农村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开辟了重要途径,成为农户生存性借款的主要来源。在农村正规金融供给不足、负担过重的情况下,各级政府应引导农村非正规金融适度发展,将农村非正规金融纳入法制化的轨道上来。但法制化不代表“正规化”,并不是以正规金融来替代非正规金融,而是通过法制化规制其缺陷,发挥其制度外的优势。二、经济环境对农村金融服务的影响(一)

13、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仍较为落后我国部分地区仍属于经济水平落后地区,一方面,部分村镇、农场经济属于欠发达地区,农业又是弱质产业群,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缓慢,农民收入相对较低,商品经济还不够发达,再加上受诸多因素影响,当地农村形成的相关收入出现外流现象,真正回馈于当地农村的投入较少,使得经济外部性现象给农信社带来发展资金不足的困难;另一方面,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滞后又制约了农村经济水平的提高,不利于货币政策的实施,使农村资金的积累速度缓慢,影响了农村发展。所以经济发展的落后从一定层面上也导致了农村金融发展滞后。(二)利于农村金融服务的社会环境体系不完善1.社会信用体系不完善,农村征信体系建设滞后,加剧了农

14、村金融生态的脆弱性,社会信用意识不高导致社会信用文化缺失,有少部分农户、农村中小企业缺乏诚信意识,逃债、躲债和赖债的现象仍有存在,使农村金融机构债权难以维护。部分村镇社会征信系统建设和征信业务发展缓慢,农户、农村中小企业信用信息无法正常获取,部分村镇有限的信用信息资源无法共享;2.农村金融市场竞争的规范化程度不够,目前部分银行业机构重新回到农村金融竞争的行列,尤其是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多年前在部分县域、乡镇里撤销的营业网点在重新铺设,并将农村金融作为经营发展的重要方面,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但另一方面,也会导致出现无序竞争的问题,迫于上级机构的单纯目标考核压力,少数金融机构在业务竞

15、争中会采取一些非常规手段,扰乱了农村金融环境,同时为完成既定目标,部分农村金融机构对信贷对象的信用评价不够完善,易出现信贷信息不对称的问题1。(三)农村金融服务的政策支持体系仍不完善1.法律体系不够完善。目前农村金融领域仍有少部分明显违规现象处于法律规范的真空状态,法律的严肃性在执行中得不到充分体现,如果再出现政府干预的行为,将导致农村信用社的经营受到影响。如刑法有关预防和打击金融犯罪活动的一些规定已不能适应金融市场发展的现实需要,对有意通过提供虚假财务资料骗贷的企业刑事责任无明确规定。2.担保机构发育迟缓,不能满足现有农村信贷需求。资产抵押担保办理过程中环节多且收费高,如办理房产抵押贷款就需

16、要房产评估、房产实地核查、房产部门登记、房产保险、办理房产它向权证等多个环节,且房产评估费用、保险费用、担保费用较高,增加了农户、农村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2。三、完善我国辖内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目前鹤岗辖内农村金融机构初步形成了适度竞争的格局,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金融服务供给不足现状。因此,应进一步放宽农村金融市场准入条件,加强对各类城商行、农商行的引入工作,并引导辖内有实力的信用联社成立农村商业银行,切实提高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水平。(一)保持农村信用社改革政策的连续性农村信用社的改革构成了今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重点,集中力量继续推进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对破除农村金融缺口、确保国家粮食战略安全得以实现有着重要的意义。近几年,我省逐步完成对农村信用社的产权制度改革,但由历史遗留问题较多,因此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仍存在诸多问题丞待解决。一是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改革并未实际完成。二是整体抗风险能力有待提升。三是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机制尚未建立。从监管方面看,我国辖内农村信用社历史遗留问题较多,尤其是不良贷款占比仍较大,要依靠自身盈利弥补苦难较大,且时间漫长,不利于机构自身发展。因此应通过如地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