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秋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197509 上传时间:2017-08-16 格式:DOC 页数:85 大小:2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秋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全册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85页
2013秋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全册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85页
2013秋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全册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85页
2013秋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全册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85页
2013秋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全册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8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3秋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全册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秋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全册教案(8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学重点:100 以内的加、减法笔算,表内乘法。教学难点:100 以内的加、减笔算,以及数学实践、数学思维的训练。 五、全册课时安排:(约 60 课时)(一) 、长度单位(4 课时左右)(二) 、100 以内的加、减法(二) (13 课时左右)1、两位数加一位数3 课时左右2、两位数减一位数5 课时左右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4 课时左右整理和复习1 课时左右我长高了1 课时左右(三) 、角的初步认识(2 课时左右)(四) 、表内乘法(一) (13 课时左右)1、乘法的初步认识3 课时左右2、26 的乘法口诀5 的乘法口诀2 课时左右2、3、4 的乘法口诀4 课时左右6 的乘法口诀3 课时左右

2、复习和整理1 课时左右(五) 、观察物体(4 课时左右)(六) 、表内乘法(二) (13 课时左右)7 的乘法口诀5 课时左右8 的乘法口诀3 课时左右9 的乘法口诀4 课时左右整理和复习1 课时左右看一看 摆一摆1 课时左右(七) 、统计(3 课时左右)(八) 、数学广角(2 课时左右)(九) 、总复习(4 课时左右)第一单元:单元教学计划第一课时 统一长度单位教学内容:课本 P1、2,例 1教学目标:1、 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2、 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教学重点、难点:学

3、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教学准备:圆形、正方形、三角形、曲别针、铅笔、橡皮等。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谈话:老师想要知道这本数学书的宽是多少,你们能帮助老师想想可以用什么办法?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熟悉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二、组织活动,体验数学(一) 、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同一长度。1、 明确活动的方法。(1) 、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2) 、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人从四件物品中(圆形、正方形、曲别针、三角形)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3) 、量好后四人小组交

4、流汇报自己量的结果,并思考:为什么都是量数学书的宽,而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2、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3、 全班交流汇报。得出: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为标准测量,所以量的结果不同。4、 让学生选用同一物品进行测量的学生展示他们测量的结果。由此得出: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二) 、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1、 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铅笔、曲别针或用手等)去量桌子、铅笔盒等物体的长度。2、 交流展示学生测量的结果,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如:为什么数学书的宽是 5 个曲别针的长,铅笔盒是 5 块橡皮的长,但它们并不一样长?为什么桌子比铅笔盒长,

5、但桌子才 4 根铅笔长而铅笔盒却有 5 块橡皮长呢引导小学生体会到:因为选用不同的标准去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3、 让学生用同一物品(正方形)作计量单位去量不同长度的物品看结果如何,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设计意图:教学从两个方面来组织帮助学生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先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量数学书的宽,再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由此引起认知冲突,体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三、练习巩固,实践应用1、 做一做第 1 题,学生看图直观地判断每种蔬菜大约有几个方格那么长。学生先独立完成,再交流。如果学生看不清最上面的几种蔬菜的右端对准哪

6、个方格,可以用尺子对准方格的竖线比一比。2、 做一做第 2 题,让学生用铅笔去量桌子的长、高,量凳子的高。明确量的方法与前面有所不同,不再把作标准的物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来量,而是让学生用一个物品,一次接一次地进行测量,看所来年感长度有几个这样的物品长。3、 做一做第 3 题,学生直观看图,先估计所测物品大约有几个立方体长,再用上一题的方法在脑子里测量。如果学生看图测量有困难,也可以让学生用立方体实物进行测量。用实物测量时都要提醒学生注意量的方法:实物的左端应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这样量出的结果才比较准确。设计意图: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实际练习,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再次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四、

7、课堂总结 今天的数学课,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想说什么?五、随堂练习第二课时 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教学内容:课本 P3,例 2,练习一 1、2、3。教学目标:1、 认识尺子并知道尺子的作用,能用尺子进行正确地测量物体。 (限整厘米)2、 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观念。3、 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教学重点、难点:初步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观念。教学准备:尺子、图钉、纸条等教学过程:一、 谈话引入1、 上一节课我们都知道要统一长度单位,也用了 1 立方厘米的正方体进行了测量。但在日常生活中用它来量物体的长度是

8、很不方便的。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2、 介绍认识尺子。为了便于交流,尺子上的刻度作了统一规定。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设计意图:介绍认识尺子提高学生的知识面,为下面的学习作准备。二、操作活动,建立表象(一) 、认识厘米1、投影出示厘米尺,师生一起观察厘米尺子:在尺子上用不同的颜色标出 1 厘米的长度,说明前面正方体的一边正好是 1 厘米。2、让学生量图钉的长度。初步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观念。师:“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尺子,量一量图钉大约有多少长。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交流得出一个图钉的长度大约是 1 厘米长。3、 教师明确量的正确方法:图钉的一端

9、对准尺子的 0 刻度,在看另一端对着几。4、 请小朋友量一量自己的手指,看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 1 厘米?学生活动,同桌交流。5、 巩固 1 厘米的表象。请小朋友用手势比划 1 厘米的长度。闭上眼睛想 1 厘米的长度等。6、想想在自己的周围,生活中有哪些事物也是大约 1 厘米长的?让学生去找大约 1厘米长的物体。帮助学生形成 1 厘米的鲜明表象。(二) 、用厘米量1、 我们已经知道了量的方法,也对 1 厘米有了初步的表象,下面我们就来量一量物体的长度。请小朋友用手中的尺子量一量老师为你们准备的纸条。注意测量的方法要正确。2、 学生测量纸条。教师巡视,加强个别指导。3、 交流反馈。教师再次强调测量

10、的正确方法。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 1 厘米的表象,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三、巩固深化,实践应用。1、请学生随意拿出自己的一枝铅笔,量一量你的铅笔有多长。量好后同桌交流检查。2、4 人小组合作,每人分别量出 3 厘米、5 厘米、7 厘米、10 厘米给大家看。教师个别指导。3、学生自己选择身边的物品量一量,如一枝新铅笔的长,数学本子的长,橡皮的长等。设计意图:学生在各种实践活动中进一步巩固 1 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建立 1 厘米的表象。四、课堂总结五、随堂练习第二单元:单元教学计划100 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实践活动:我长高了第一课时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

11、法)教学内容:课本 P8-P10 例 1、例 2教学目标:1、 在具体情境下,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2、 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时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初步掌握笔算加法的法则,能熟练的计算。3、 培养学生认真、仔细、书写工整的习惯。教学重点:1、 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2、 掌握笔算的计算法则,能熟练计算。教学难点: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即笔算中的“对位”问题。教学准备:实物投影教学过程:一、景导入,激发兴趣投影出示 P8 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同学们准备去参观博物馆。请大家仔细观察这幅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字信息?说给你小组的同学听一听。

12、全班汇报发现。哪两个班可以合乘一辆车?学生小组交流汇报。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情景图,从而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激发解决问题的兴趣。二、合作交流,掌握算法1、 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组织教学例 1。学生说想法及理由。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计算方法。先尝试写竖式,再讨论总结列竖式应注意的问题。2、完成 P9 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后说说计算方法。3、教学例 2。学生尝试计算,交流算法。尝试用多种算法计算。4、完成 P10 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设计意图:在尝试、交流中掌握计算方法初步体会算法的多样化。三、练习,实践应用1、 练习二第 1 题说说图意,交流算法并汇报。2、 练习二第 2 题学生独立完成并

13、板演笔算过程,同时教师巡视、指导。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帮助学生巩固两位数与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计算,熟练掌握计算方法。四、课堂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又学会了什么?教师引导梳理。五、随堂练习第二课时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教学内容:课本 P-P1例教学目标:、通过学生的交流,发现以内两位数进位加法的多种计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性。、能选择合理的算法,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能运用数学知识尝试解决问题。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教学重点:、通过学生的交流,发现以内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多种计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性。、能选择合理的算法,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教学难点: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进位的方法

14、。教学准备:实物投影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1、出示第 8 页主题图。问:二(1)班和二(3)班能合乘一辆车吗?为什么?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情景图,从而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激发解决问题的兴趣。二、合作交流,掌握算法1、 教学例 3。独立思考,小组讨论交流。2、 汇报各自的计算方法。3、 3、小结。今天学的内容有什么特点?你能给这种算式取个名字吗?板书课题:进位加法。4、 完成练习二第 3 题学生看图,了解题意,或是摆小棒帮助理解。再列竖式计算。学生汇报,并说明计算方法。5、总结算法。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指名汇报,引导学生总结: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也可以从十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

15、位进 1.设计意图:在尝试、交流中掌握计算方法初步体会算法的多样化,理解算理。三、巩固练习,实践应用、完成 P11 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交流想法。学生汇报并说明算法。、完成 P12 做一做交流观察到的信息。学生汇报。3、完成 P13 第 4 题教师巡视、指导。指名汇报、订正,指两道题说说计算方法。设计意图: 通过练习学生能更为熟练地掌握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四、课堂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又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教师引导梳理。五、随堂练习第三课时两位数加两位数练习课教学内容:课本 P14-P15 练习二第四课时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法)教学内容:课本 P16、17 例 1,练习三 1-3 题。教学目标:1、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逐步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2、鼓励学生进行算法探索,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3、结合情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学重点:学生进一步理解相同数位对齐的意义,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掌握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笔算中的“对位”问题。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主题图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出示主题图。2、分小组交流从图中了解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