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你的学科特点谈谈你对三维目标的理解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1974102 上传时间:2018-05-31 格式:DOC 页数:37 大小:10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结合你的学科特点谈谈你对三维目标的理解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结合你的学科特点谈谈你对三维目标的理解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结合你的学科特点谈谈你对三维目标的理解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结合你的学科特点谈谈你对三维目标的理解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结合你的学科特点谈谈你对三维目标的理解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结合你的学科特点谈谈你对三维目标的理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结合你的学科特点谈谈你对三维目标的理解(3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过程与方法”是初中历史新课程的三大目标之一。如何理解这一目标,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加以落实,本文谈点粗浅的认识,供同行参考。一、 “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解读1 新课程关注“学生的学” 。“过程与方法”目标的提出,表明新课程正在“由以学科为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转变” ,体现出了人本主义的教育观念。历史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是历史学习的主体,学生怎样学的,学的过程怎么样,这是历史教育应该关注的。在教学实践中, “学生的学”主要包括学生学习的状态和学习的能力(包括方法的掌握) ,教师应该在历史教学过程中着力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自主的学习能力。因此,学生学习状态的优化和学习能力的提高,应该

2、成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关注的重点。2 新课程关注“学习的过程” 。新课程强调历史学习的过程,有人将它称之为“过程性目标” 。以往的历史教学更多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结果,而忽略了学生的学习过程。而本次新课程凸现“过程”目标,一是因为只有关注学生历史学习的过程,才能真正了解学生是怎样学习的,是采用什么样的学习方法或策略的。在此基础上,教师才可以加以科学的指导,最终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二是因为让中学生开展历史探究性学习活动,目的并非是要他们获取重大的历史研究成果,而主要是让学生在探究(研究)的过程中,去学习一些历史研究的方法,同时体验合作、负责等“情感”目标的内容。如:让学生谈谈美国在二战中在日本投放原子

3、弹的原因,对于这类问题历史专家早有研究成果,学生只能根据自己的经验,自己所能掌握的有限资料,去理解这个问题。就研究结果而言,学生探讨这个问题可能没有多大意义,但是学生却可以通过探究的过程学到收集资料、表达观点、论证观点等方面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有时候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历史学习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从积累历史知识到理解历史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学习基本技能、训练思维、掌握学习策略、体验“情感”目标的过程。3 新课程关注“学习方法” 。这里的“方法”有两层含义:一是学习的一般方法,二是历史学科的学习方法。这次新课程改革关注“学习方法” ,一方面表明新课程要改变原来过于强调的接受式学习方

4、式,改变历史学习死记硬背的状况,提倡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体验学习。 “注重探究学习,勇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学习解决历史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学习心得;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学习运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培养对历史的理解力” 。1另一方面也表明“方法”比知识更重要。 “方法”是一种策略性知识,是一种隐性知识,在教学实践层面,容易被教师忽视,以至于在教学过程中得不到真正落实,教师对“方法”的实际指导是有限的,如历史教材的阅读、历史信息的获得、历史事件的分析与综合、历史现象的比较与评价等历史学习方法,在教学实际中并未有真正有效的实施,学生的主要精力还是

5、在死记一些历史知识,而没有真正去体会历史学习的方法,更谈不上有意识地去运用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历史课程标准解读提出了学生历史学习方法的三个层次:一是知识层次的学习方法,即在学习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运用识读、记忆、体验、表述、归类、置疑、比较等方法,积累必要的基础知识,并逐渐形成一个较为系统的知识体系;二是技能层次的学习方法,它是指学生通过历史教育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如正确计算历史年代的能力,正确识读历史地图、收集历史资料,运用逻辑方法进行判断和推理,等等;三是知识与运用层次的学习方法,即要学习运用基本理论与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要学会迁移,包括知识、方法的迁移,要能够在新背景下运用知识和

6、方法解决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份报告指出:未来的文盲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总之,从研究或教学设计的层面看,历史教育可分为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实践层面看,它们是在同一教学过程中完成的, “三维目标”都要在同一教学过程中得到落实。学生学习历史知识、训练历史思维、体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有一个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反过来, “过程与方法”目标如果离开了历史知识的学习、历史思维的训练,岂不是成为空中楼阁了吗?所以“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落实是在历史知识学习、历史思维训练中完成的。二、 “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施1 在教案(或学案)设计中凸现“过程与方法” 。在

7、教案中都有“教学目标”这一栏,笔者认为在“教学目标”这一栏中应该凸现“过程与方法”这一目标。教案的设计与书写,是课前的准备,如果课前的准备就只有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而没有“过程与方法”目标,那它在教学过程中是很难得到有效落实的。因此,教师在叙写教学目标时的行为主体应该是学生,学生在对历史(知识、思维、情感)的学习过程中,掌握什么样的历史学习方法,掌握到什么程度,都应该是很明确的,教学目标的叙写最忌含糊其辞,难以评价。如秦朝统一这一课的“过程与方法”目标,可以这样设计:(1)教师呈现秦朝统一图,引导学生猜想秦统一的策略,启发学生讨论秦统一的原因、意义。学生初步学习读图识史与历史猜想的方

8、法,进一步学习分析、概括等方法;(2)引导学生概括秦巩固统一的措施,辅之以教师的讲解,启发学生思考讨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利弊,让学生学习辩证分析历史现象的方法;(3)学生表演历史短剧焚书坑儒 ,体验文化专制的残酷与危害;(4)引导学生评价秦始皇的功过,进一步理解秦朝的特殊历史地位,再次学习辩证评价的方法。2 在教学过程中落实“方法”目标。“方法”怎么教?布朗(rown,1986)等人认为策略训练应包括三种因素:一是教策略及巩固练习;二是自我执行与监控策略的使用;三是了解策略的价值及其使用的范围。2由此可见,教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进行“方法”指导时,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讲清楚某方法的具体

9、操作步骤、使用范围及意义。 (2)要及时给学生提供练习。 “方法”是习得的,学生根据某方法的操作步骤去实践、去尝试,直至达到熟练的程度。(3)教师要为学生的方法练习提供反馈,引导学生对自己的练习过程进行监控、反思,如方法使用过程的外显(说出或写出) ,包括:怎么学的、有何体会、为什么选用这种方法等。苏联心理学家加里培林提出“有声语言”是外部物质活动向内部心理活动转化过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中间环节。他说,教师在讲解学习策略后,应立即抽不同程度的学生复述教师所讲的策略,促使学生对所学策略的内化。3如历史课文的阅读方法之一问题阅读法,就是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其操作步骤是:第一步把课文章、节、目的标

10、题转变为问题,并告诉学生提问的基本方法(一问原因、二问过程或内容、三问结果及影响) ;第二步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找出答案并作上记号;第三步思考章、节、目标题之间的联系。学生在按步骤尝试时,教师巡视指导;到学生基本完成阅读以后,我又请学生说说这种方法有什么好处,如何操作,经过几次操练,学生就能自觉地、有意识地使用这种方法,并在新情境中去运用了。又如历史事件或人物的比较,在引导学生把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作比较时,我先介绍比较方法的操作步骤:先确定比较点,即从基本的历史要素入手进行比较,如原因、时间、地点、人物、过程或内容、结果及影响;然后思考两个历史事件产生异同的原因。历史学习中的可比事件或人物

11、很多,经过几次练习,学生自然就掌握了比较的方法。如果让学生不断地反思并复述这种方法,会增强学生运用这种方法的有意识水平,也会丰富这一方法的内容。总之,正如施良方在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一书中指出的:“我们平常所说的学习方法,实际上主要指认知策略;我们通常说要使学生学会学习,实质上主要就是使学生掌握有效的认知策略。心理学研究表明,认知策略是能够学会的,并且当学会这些策略后,它们能迁移到新的问题情境中去。 ”他还认为:教学效果的好坏最终取决于学生是否会学习。学校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掌握大量现成的知识,更要引导学生形成有效的认知策略,使他们能够走出学校之后,不断地、有效地学习。43 在作

12、业设计中体现“方法”目标。作业是历史学习的环节之一,因此,与新课程相匹配的作业设计应该大量增加探究学习、动手操作、体验学习的内容。从目标的角度看,应该全面体现“三维目标”的内容,当然也包括“过程与方法” 。笔者有以下几个常用方法。 (1)渗透在历史习题之中。如下题:有的人曾经把隋炀帝与秦始皇、唐太宗相比较,认为秦始皇和唐太宗做过的事,隋炀帝多半也做过,但秦始皇和唐太宗获得了“千古一帝”的称号,而隋炀帝却被万世唾骂。请回答:隋炀帝做过哪些秦始皇也做过的事情?隋炀帝做过的哪些事情,后来的唐太宗也做过?你认为后人对隋炀帝的评价公正吗?为什么?这道题既包含历史比较的方法,又渗透了历史评价的方法。再如:

13、“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 ”你推测这首诗反映了什么季节的农作物生长情况?农民的心情如此?此题涵盖了历史信息的获取、体验学习等方法。过去的历史习题常以“复现式”为主,它属于接受学习的学习方式。 (2)直接设计“方法”的内容。如下题: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农民生产、生活的描述:西汉时期黄河流域的农民已经使用曲辕犁进行耕田,用翻车进行灌溉;居住在唐都长安的居民已经能够吃上占城稻米,北宋都城东京的居民已经能够吃上玉米食品;半坡氏族已经培植出粟,河姆渡氏族已经会种植水稻;南宋时期的农民已经用农政全书指导农业生产。请问:上述哪几项描述是错误的?请说明理由。你是怎样来解答

14、这类题目的?又如下题:“历史意义”是历史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一段文字是关于中国共产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左”倾错误的束缚,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全面恢复和进一步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历史的又一次伟大转折,开辟了改革开放、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请问:对于“历史意义”这类历史知识,你是怎样学习的?请你写出你学习的过程、步骤及效果。这道题是我校 2003 学年第一学期的初三年级的期中考试题。有人主张考“方法”应该渗透在习题之中,但我们认为直接考方法也未尝不可,至

15、少可以凸现“过程与方法”的目标,增强对“过程与方法”目标的有意关注。综上所述, “过程与方法”目标要在新课程中得以真正落实,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它是指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与方法。教师教学的过程与方法应该与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与方法相一致,在目标的表述与叙写时,其行为主体是学生。 (2)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与方法与历史知识的形成过程、思维能力的训练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是融为一体的。 (3)新课程的历史作业,应该体现“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内容。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有一个重要的变革,就是要把原来目标单一的知识与技能的课堂转变为目标多维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课堂。传统历史教

16、学目标中的知识、能力、思想教育分别为新的课程标准中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所取代。教学目标向多元化与具体化发展。可以说,新课程改革以来,“三维目标”频频出现在教育专家和教师口中。那么,什么是三维目标?为什么要确立三维目标?如何确立和落实三维目标呢?今天,我把收集、整理的有关这方面的知识和大家一起交流。 一、新课程目标的制订的层次性任何教育过程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但以往的教学大纲只在“教学目的”中规定了历史教育的总目标,却未能依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而历史课程标准在制订课程目标时,体现了层次性原则。从宏观上看,标准将课程目标分为总体目标和分年级目标。标准中的第二部分“课程目标”是历史学科教育的总体目标,规定着初中历史教育的整体要求和所要达到的终结性要求。分年级目标规定着某个年级或某个教学阶段所要达到的阶段性要求,它比总体目标更具体、深入一步。【案例】标准对 8 年级中国近代史的教育目标作了如下规定。1基础知识教育目标:“了解中国近代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