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 vitamin

上传人:子 文档编号:41974034 上传时间:2018-05-31 格式:DOC 页数:29 大小: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维生素 vitamin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维生素 vitamin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维生素 vitamin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维生素 vitamin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维生素 vitamin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维生素 vitamin》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维生素 vitamin(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维生素维生素 VitaminVitamin维生素科技名词定义中文名称:维生素英文名称:vitamin 定义 1:生物的生长和代谢所必需的微量有机物。分为脂溶性维生素和水溶性维生素两类。前者包括维生素 A、维生素 D、维生素 E、维生素 K 等,后者有 B 族维生素和维生素 C。人和动物缺乏维生素时不能正常生长,并发生特异性病变,即所谓维生素缺乏症。应用学科: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一级学科) ;激素与维生素(二级学科)定义 2:生物生长和代谢所必需的一类微量有机物。应用学科: 水产学(一级学科) ;水产饲料与肥料(二级学科)以上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百科名片维生素(vitami

2、n)是人和动物为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而必需从食物中获得的一类微量有机物质,在人体生长、代谢、发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维生素 vitamin 概述及分类维生素又名维他命,通俗来讲,即维持生命的物质,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必须的一类有机物质,也是保持人体健康的重要活性物质。维生素在体内的含量很少,但不可或缺。各种维生素的化学结构以及性质虽然不同,但它们却有着以下共同点:维生素均以维生素原(维生素前体)的形式存在于食物中。维生素不是构成机体组织和细胞的组成成分,它也不会产生能量,它的作用主要是参与机体代谢的调节。大多数的维生素,机体不能合成或合成量不足,不能满足机体的需要,必须经常通过食物中获得。人体

3、对维生素的需要量很小,日需要量常以毫克(mg)或微克(g)计算,但一旦缺乏就会引发相应的维生素缺乏症,对人体健康造成损害。维生素与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 3 大物质不同,在天然食物中仅占极少比例,但又为人体所必需。有些维生素如 B6.K 等能由动物肠道内的细菌合成,合成量可满足动物的需要。动物细胞可将色氨酸转变成烟酸(一种 B 族维生素) ,但生成量不敷需要;维生素 C除灵长类(包括人类)及豚鼠以外,其他动物都可以自身合成。植物和多数微生物都能自己合成维生素,不必由体外供给。许多维生素是辅基或辅酶的组成部分。维生素是人和动物营养、生长所必需的某些少量有机化合物,对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

4、健康有极重要作用。如果长期缺乏某种维生素,就会引起生理机能障碍而发生某种疾病。一般由食物中取得。现在发现的有几十种,如维生素 A、维生素 B、维生素 C等。维生素是人体代谢中必不可少的有机化合物。人体犹如一座极为复杂的化工厂,不断地进行着各种生化反应。其反应与酶的催化作用有密切关系。酶要产生活性,必须有辅酶参加。已知许多维生素是酶的辅酶或者是辅酶的组成分子。因此,维生素是维持和调节机体正常代谢的重要物质。可以认为,最好的维生素是以“生物活性物质”的形式,存在于人体组织中。维生素是个庞大的家族,目前所知的维生素就有几十种,大致可分为脂溶性和水溶性两大类。 (详见下表)有些物质在化学结构上类似于某

5、种维生素,经过简单的代谢反应即可转变成维生素,此类物质称为维生素原,例如 -胡萝卜素能转变为维生素 A;7-脱氢胆固醇可转变为维生素 D3;但要经许多复杂代谢反应才能成为尼克酸的色氨酸则不能称为维生素原。水溶性维生素不需消化,直接从肠道吸收后,通过循环到机体需要的组织中,多余的部分大多由尿排出,在体内储存甚少。脂溶性维生素溶解于油脂,经胆汁乳化,在小肠吸收,由淋巴循环系统进入到体内各器官。体内可储存大量脂溶性维生素。维生素 A 和 D 主要储存于肝脏,维生素 E 主要存于体内脂肪组织,维生素 K 储存较少。水溶性维生素易溶于水而不易溶于非极性有机溶剂,吸收后体内贮存很少,过量的多从尿中排出;脂

6、溶性维生素易溶于非极性有机溶剂,而不易溶于水,可随脂肪为人体吸收并在体内蓄积,排泄率不高。编辑本段发现维生素的发现是 20 世纪的伟大发现之一。1897 年,艾克曼(Christian Eijkman)在爪哇发现只吃精磨的白米即可患脚气病,未经碾磨的糙米能治疗这种病。并发现可治脚气病的物质能用水或酒精提取,当时称这种物质为“水溶性 B” 。1906 年证明食物中含有除蛋白质、脂类、碳水化合物、无机盐和水以外的“辅助因素” ,其量很小,但为动物生长所必需。1911 年卡西米尔冯克(KazimierzFunk)鉴定出在糙米中能对抗脚气病的物质是胺类(一类含氮的化合物) ,只是性质和在食品中的分布类

7、似,且多数为辅酶。有的供给量须彼此平衡,如维生素 B1.B2 和 PP,否则可影响生理作用。维生素 B 复合体包括:泛酸、烟酸、生物素、叶酸、维生素B1(硫胺素) 、维生素 B2(核黄素) 、吡哆醇(维生素 B6)和氰钴胺(维生素 B12) 。有人也将胆碱、肌醇、对氨基苯酸(对氨基苯甲酸)、肉毒碱、硫辛酸包括在 B 复合体内。各类维生素的发现及来源:维生素 A,抗干眼病维生素,亦称美容维生素,脂溶性。由Elmer McCollum 和 M. Davis 在 1912 年到 1914 年之间发现。并不是单一的化合物,而是一系列视黄醇的衍生物(视黄醇亦被译作维生素 A 醇、松香油) ,别称抗干眼病

8、维生素 多存在于鱼肝油、动物肝脏、绿色蔬菜,缺少维生素 A 易患夜盲症。维生素 B1,硫胺素,又称抗脚气病因子、抗神经炎因子等,是水溶性维生素。由卡西米尔?冯克(Kazimierz Funk)在 1912 年发现(一说 1911 年) 。在生物体内通常以硫胺焦磷酸盐(TPP)的形式存在。 多存在于酵母、谷物、肝脏、大豆、肉类 。维生素 B2,核黄素,水溶性。由 D. T. Smith 和 E. G. Hendrick 在 1926 年发现。也被称为维生素 G 多存在于酵母、肝脏、蔬菜、蛋类 。缺少维生素 B2 易患口舌炎症(口腔溃疡)等。维生素 PP,水溶性。由 Conrad Elvehjem

9、 在 1937 年发现。 、包括尼克酸(烟酸)和尼克酰胺(烟酰胺)两种物质,均属于吡啶衍生物。多存在于菸碱酸、尼古丁酸 酵母、谷物、肝脏、米糠维生素 B4(腺嘌呤、氨基嘌呤,Adenine) ,现在已经不将其视为真正的维生素。胆碱由 Maurice Gobley 在 1850 年发现。维生素B 族之一,1849 年首次从猪肝中被分离出,此后一直认为胆碱为磷脂的组分,1940 年 Sura 和 Gyorgy Goldblatt 根据他们各自的工作,表明了它具有维生素特性。蛋类、动物的脑、啤酒酵母、麦芽、大豆卵磷脂含量较高。维生素 B5,泛酸,水溶性。由 Roger Williams 在 1933

10、 年发现。亦称为遍多酸 多存在于酵母、谷物、肝脏、蔬菜维生素 B6,吡哆醇类,水溶性。由 Paul Gyorgy 在 1934 年发现。包括吡哆醇、吡哆醛及吡哆胺。多存在于酵母、谷物、肝脏、蛋类、乳制品生物素,也被称为维生素 H 或辅酶 R,水溶性。多存在于酵母、肝脏、谷物叶酸,水溶性。也被称为蝶酰谷氨酸、蝶酸单麸胺酸、维生素M 或叶精。多存在于蔬菜叶、肝脏。维生素 B12,氰钴胺素,水溶性。由 Karl Folkers 和Alexander Todd 在 1948 年发现。也被称为氰钴胺或辅酶 B12。多存在于肝脏、鱼肉、肉类、蛋类。肌醇,水溶性, 环己六醇、维生素 B-h。多存在于心脏、肉

11、类。维生素 C,抗坏血酸,水溶性。由詹姆斯?林德在 1747 年发现。亦称为抗坏血酸 多存在于新鲜蔬菜、水果。维生素 D,钙化醇,脂溶性。由 Edward Mellanby 在 1922 年发现。亦称为骨化醇、抗佝偻病维生素,主要有维生素 D2 即麦角钙化醇和维生素 D3 即胆钙化醇。这是唯一一种人体可以少量合成的维生素。多存在于鱼肝油、蛋黄、乳制品、酵母。维生素 E,生育酚脂溶性。由 Herbert Evans 及 Katherine Bishop 在 1922 年发现。主要有 、 四种。多存在于鸡蛋、肝脏、鱼类、植物油。维生素 K,萘醌类,脂溶性。由 Henrik Dam 在 1929 年

12、发现。是一系列萘醌的衍生物的统称,主要有天然的来自植物的维生素K1、来自动物的维生素 K2 以及人工合成的维生素 K3 和维生素 K4。又被称为凝血维生素。多存在于菠菜、苜蓿、白菜、肝脏。编辑本段必需维生素的定义维生素的定义中要求维生素满足以下四个特点,才可以称之为必需维生素:外源性:人体自身不可合成(维生素 D 人体可以少量合成,但是由于较重要,仍被作为必需维生素) ,需要通过食物补充;微量性:人体所需量很少,但是可以发挥巨大作用;调节性:维生素必需能够调节人体新陈代谢或能量转变;特异性:缺乏了某种维生素后,人将呈现特有的病态。根据这四个特点,人体一共需要 13 种维生素,也就是通常所说的

13、13 种必要维生素:维生素 A,维生素 B,维生素 C,维生素 D,维生素 E,维生素K,维生素 H(生物素) ,维生素 P,维生素 PP,维生素 M,维生素T,维生素 U,水溶性维生素。编辑本段维生素 A 的生理功能维生素 A 简介不饱和的一元醇类,属脂溶性维生素。由于人体或哺乳动物缺乏维生素 A 时易出现干眼病,故又称为抗干眼醇。 已知维生素 A 有 A1 和 A2 两种,A1 存在于动物肝脏、血液和眼球的视网膜中,又称为视黄醇,天然维生素 A 主要以此形式存在。A2 主要存在于淡水鱼的肝脏中。维生素 A1 是一种脂溶性淡黄色片状结晶,熔点 64,维生素 A2 熔点 1719,通常为金黄色

14、油状物。维生素 A 是含有-白芷酮环的多烯醇。维生素 A2 的化学结构与 A1 的区别只是在-白芷酮环的 3.4 位上多一个双键。维生素 A 分子中有不饱和键,化学性质活泼,在空气中易被氧化,或受紫外线照射而破坏,失去生理作用,故维生素 A 的制剂应装在棕色瓶内避光保存。不论是 A1或 A2,都能与三氯化锑作用,呈现深蓝色,这种性质可作为定量测定维生素 A 的依据。许多植物如胡萝卜、番茄、绿叶蔬菜、玉米含类胡萝卜素物质,如 、-胡萝卜素、隐黄质、叶黄素等。其中有些类胡萝卜素具有与维生素 A1 相同的环结构,在体内可转变为维生素 A,故称为维生素 A 原,-胡萝卜素含有两个维生素 A1 的环结构

15、,转换率最高。一分子 胡萝卜素,加两分子水可生成两分子维生素 A1。在动物体内,这种加水氧化过程由 胡萝卡素-15,15-加氧酶催化,主要在动物小肠粘膜内进行。食物中,或由-胡萝卜素裂解生成的维生素 A 在小肠粘膜细胞内与脂肪酸结合成酯,然后掺入乳糜微粒,通过淋巴吸收进入体内。动物的肝脏为储存维生素 A 的主要场所。当机体需要时,再释放入血。在血液中,视黄醇(R)与视黄醇结合蛋白(RBP)以及血浆前清蛋白(PA)结合,生成 R-RBP-PA 复合物而转运至各组织。它是 1913 年美利坚合众国化学家台维斯从鳕鱼肝中提取得到的。它是黄色粉末,不溶于水,易溶于脂肪、油等有机溶剂。化学性质比较稳定,

16、但易为紫外线破坏,应贮存在棕色瓶中。维生素 A 是眼睛中视紫质的原料,也是皮肤组织必需的材料,人缺少它会得干眼病、夜盲症等。维生素 A 的生理功能维生素 A 是复杂机体必需的一种营养素,它以不同方式几乎影响机体的一切组织细胞。尽管是一种最早发现的维生素,但有关它的生理功能至今尚末完全揭开。维生素 A(包括胡萝卜素)最主要是生理功能包括1.维持视觉维生素 A 可促进视觉细胞内感光色素的形成。全反式视黄醇可以被视黄醇异构酶催化为 11-顺-视黄醇,进而氧化成 11-顺-视黄醛,11-顺-视黄醛可以和视蛋白结合成为视紫红质(rhodopsin) 。视紫红质遇光后其中的 11-顺-视黄醛变为全反视黄醛,因为构像的变化,视紫红质是一种 G 蛋白偶联受体,通过信号转导机制,引起对视神经的刺激作用,引发视觉。而遇光后的视紫红质不稳定,迅速分解为视蛋白和全反视黄醛,并在还原酶的作用下还原为全反式视黄醇,重新开始整个循环过程。维生素 A 可调试眼睛适应外界光线的强弱的能力,以降低夜盲症和视力减退的发生,维持正常的视觉反应,有助于对多种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