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街区修复维护问题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41947316 上传时间:2018-05-3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文化街区修复维护问题 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历史文化街区修复维护问题 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历史文化街区修复维护问题 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历史文化街区修复维护问题 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历史文化街区修复维护问题 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历史文化街区修复维护问题 》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文化街区修复维护问题 (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历史文化街区修复维护问题历史文化街区修复维护问题 1 基础研究1)历史沿革。太重苏联专家楼位于太重南门东北,主入口位于前进路上,北临太重宾馆,东临太重一中,西起前进路,南至迎西菜市场,是目前太原市建筑质量保留最完好的苏式住宅区,是建国初期中苏友谊的见证。2009 年,太重苏联专家楼建筑群被列为太原市历史文化街区。2)建筑特征。太重苏联专家楼是典型苏式住宅建筑群,每栋 3 个4 个单元,每单元一梯三户或四户,每户使用面积约 30m240m2,少数户型为十几平方米。层高 33m,墙体厚实,抗震性强。建筑样式以苏式为主,保留了传统的建筑风格,施工工艺好,建筑细部装饰刻画精细,该建筑主体及外墙装饰基本

2、保持了建成风貌。建筑造型精美,顶层屋檐刻着木质花纹雕刻,别具匠心,与坡屋顶上的瓦片浑然一体,将古典与现代合二为一,具有很高的保护价值。2 现状问题研究1)现状概况。太重苏联专家楼历史街区现为太重职工宿舍,曾是企业作为福利分给职工的住房,房改后产权私有化。经过50 余载,建筑已接近使用年限,建筑质量和风貌亟待维护修缮,内部户型和配套设施也无法满足当代生活的需求,居民生活质量普遍较低。本区内的保护建筑建于 20 世纪 50年代,已使用 50 余年,建筑物设计、建造时未考虑抗震设防。若按现行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和结构设计规范,太原市属 8 度抗震设防,此类住宅建筑为丙类,设计使用年限为 50 年,存在

3、严重的建筑安全隐患。2)交通组织。地块南侧西矿街是城市次干道,向东边延伸与主干道迎泽西街相交。迎泽大街是太原市区最重要的城市主干道之一,西矿街是城市次干道,车流量较少,在车流高峰时分担迎泽大街的交通量。西侧为前进路,垂直于迎泽大街,是通向太重南大门的城市道路,作为出入太重单位的尽端式道路,可通过性不强,车流量一般。街区内现未布置机动车停车位,存在一定的停车压力,机动车主要沿内部车道停放。居民主要的住行方式为自行车,街区内配套有自行车车库,但不能满足停车需求。3)人口现状。太重苏联专家楼历史街区属于万柏林区和平街道前进路社区,据太重兴业房屋调剂中心统计数据,本街区共470 户,约 1500 人。

4、核心保护区内 390 户,建设控制地带内居住建筑较少,共 80 户。街区内住户以老年人与儿童为主,是典型的老年社区。大部分为太重退休职工,具有一定同质性,人口结构相对简单。4)历史风貌问题。a南北向车行道和插建建筑共同导致苏式住区布局模式被破坏,步行系统消失,插建的多层板式住宅打破了由 L 形建筑围合而成的东西院落,院落“共享感”消失。建筑布局的改变带来道路系统的改变, “回”字形环形组团道路向一字形尽端式道路转变。b为满足现代生活的需求,大部分家庭都将原木质门窗换成铝合金门窗,挑出飘窗、封阳台、空调主机外挂的情况均对建筑立面风貌造成破坏。c绿化和景观小品能满足现状需求,但苏式住宅区几何化、图

5、案化的绿地形式已难觅踪影。d南部沿街商业建筑风貌较差,遮挡历史建筑沿街立面,阻碍视线通达性,影响街区整体风貌。5)居民生活问题。a历史建筑已使用 50 余载,质量有不同程度的损坏,部分建筑质量太差以至于威胁居民人身安全。b缺少门禁系统、晾晒阳台之类现代小区标配的生活服务及安全设施。c20 世纪 50 年代所建的均为 50m2 左右的小户型平面,没有客厅及饭厅,厕所狭小,与当前住户的户型需求有较大差距。d管道设施陈旧,老化严重,严重影响居民生活。e社区老龄人口较多,缺乏将老年人作为主要收益对象的社区环境设计和活动设施。f路面停车位不足,机动车多沿道路停放,部分车辆停放在组团中心,占用了公共活动的

6、空间。g房屋之间的消极空间虽布置绿化,但使用率低,呈半荒芜状,造成空间浪费。3 规划措施研究1)近期规划措施。a历史建筑的全面修复。对建筑结构、外观、各项设施等进行全面修复,并根据需要适当增加现代生活设施。b历史风貌的整体修复。历史文化街区的风貌不仅体现在建筑体本身,空间布局和环境景观更是太重苏联专家楼历史文化街区特殊性的重要体现。在对街区历史风貌特征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对历史文化街区进行空间环境修复,拆除插建和搭建的非历史建筑,移出穿越中心的机动车道,恢复完整的周边式大院落,并进行历史风貌的绿化景观配置。考虑社区老龄化特征,布置适合老年人的活动场地与设施,营造安全健康、和谐融洽的社区生活氛围。

7、2)远期规划措施。苏联专家楼是太重集团始建时的重要历史见证,承载第一代太重人深刻情感的记忆载体。远期当历史建筑逐步修复后,仍延续历史环境和建筑风貌。保留一定比例的居住功能的同时(不得低于 50%),可结合物质环境的更新,适当通过发展特色文化产业、特色商业,创造性的对历史街区进行保护、更新改造及再利用,提升太重企业的文化品质。4 修复历史建筑研究1)建筑结构修复。a加固地基。对地基有明显沉降的建筑物,应根据现场和建筑物受损的实际情况,采用有针对性的方法加固地基。b增设构造柱和圈梁。由于房屋未设置构造柱和圈梁,应在建筑物周边纵、横墙相交处增设构造柱,并沿楼层设置圈梁;内墙圈梁可采用钢拉杆。新增的构

8、造柱和圈梁需与原砖墙可靠连接,新增的构造柱应与圈梁、拉杆连成整体。c修复、加固开裂墙体。对已开裂的墙体,可采用压力灌浆修补,并在墙体的两侧采用钢筋网砂浆面层、钢绞线网聚合物砂浆面层的方法加固。d提高预制楼(屋面)的整体性。可在预制板板端,沿铺板方向,在板底粘贴约200mm300mm 宽、2mm4mm 厚钢板,以增强板的局部整体性,防止预制板单块塌落。e修复、补强、加固。根据结构鉴定报告,对需修复、补强、加固的结构构件进行修复、补强、加固,后续使用年限不少于 30 年。2)建筑户型改造。在确保不破坏建筑外立面和主体结构的前提下,对住宅内房间功能进行重新划分,提出户型内部改造和户型重组改造两种户型

9、改造方式。户型内部改造方式既不改变单元中户型数量及面积,也不改变户型间的组合方式,仅在各户型内部进行调整,适当增大厕所面积,改卧室为客厅,满足当前对户型的多功能要求。优点:未改变居住户数,减少搬迁安置压力。缺点:居民住房面积未得到提升,居住空间仍然不宽裕。5 修复历史空间研究为塑造风貌完整的苏联模式居住小区,规划以历史原真性为依据,在建筑布局和环境塑造上进行适当调整。根据苏联模式居住小区讲究围合与对称的“形式主义”特征,以东西向步行通道为主要的生活与景观轴线,串联北部组团,形成由步行系统和景观系统为导向的完整苏式风貌居住小区。1)拆除插建。通过建筑空间布局的调整和居住质量的改善,疏散部分人口,

10、降低居住密度。规划迁出插建的四栋建筑,共计 78 户。人口容量为 1000 人,300 户,迁出人口由太重企业内部协调,在历史文化街区外的新建居住小区内安置。2)调整交通。a动态交通。历史文化街区交通容量应以满足街区内居民生活用途为主,不应将周边及城市其他地区的交通、公共设施和市政设施配套需求纳入历史文化街区,城市干道不应穿越历史街区。通过对街区街道尺度、内部功能和传统风貌特色保护的综合分析,太重历史文化街区交通模式应采取主要机动车道外围布置的模式,街区内以步行交通为主,机动车可到达但限制其通行数量。街区内部机动车道同样沿组团外围布置,避免车辆从组团内部穿越,破坏围合感。b静态交通。太重苏联专

11、家楼历史文化街区内部交通以非机动车为主,规划时在各居住组团内均配置非机动车停车库,满足自行车、电动车等停车需要,共规划非机动车停车库 7 个,总面积约 500m2,可满足 360 辆非机动车停车需求。机动车停车沿道路设置,主要布局在建筑之间居民活动较少的灰空间,共规划机动车车位 155 个。在万柏林区第二实验小学操场下规划地下停车场一个,总面积 1880m2,可满足 60 辆机动车停车需要。由于万柏林区第二实验小学正在建设中,应考虑地下停车场的同步建设。拆除南侧多层住宅并建设太重文化博物馆建筑后,于建筑东侧开敞地区规划地上停车场提供公共建筑停车需要,总面积约 2000m2,可满足 86 辆机动

12、车停车需要。3)重构环境。结合太重历史文化街区绿化环境历史特征,在保护历史文化街区风貌特征的前提下,为提高街区内部的生活环境和文化环境,应适当增加绿化面积,营造适宜街区风貌特色的绿地景观。街区的绿化应以“因地制宜、合理绿化”为原则,优化街区整体风貌、生活环境和文化环境,应适当地增加绿化面积。考虑到北方的气候特征,适当在开放空间设置小面积绿地,保护现状树木,鼓励种植落叶乔木。6 补充现代设施研究1)活动设施。街区内控制公共开放空间,留有必要的空间,结合绿地和环境设计,设置活动器械、桌椅、报栏等公共活动设施,提供居民交流沟通聚集的场所。充分考虑老年人体育活动的需要,适当设置门球场等适合老年人体育活

13、动的场所,打造人性化的健康社区。2)安全设施。结合建筑立面修缮改造增设门禁系统,保障居民居住安全。3)环境小品。在保护历史文化街区特色和整体风貌的前提下,结合历史建筑和环境空间的修缮与利用,适当增加公共空间景观布局和细部设计,提升视觉环境质量,凸显苏式居住区风貌特点。规划上,结合历史文化街区空间布局和历史建筑特征,运用对称、几何的整形构图方式,配合景观节点与构筑小品的功能需要,全方位整治、利用和打造院落景观、入口景观和通道景观。7 实施政策研究1)实施主体。太重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的实施方式为:政府主体控制、企业协作实施、居民参与合作。政府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工作的实施主体,提供政策与

14、资金支持、引导与协调,如给予搬迁安置补偿政策、提供市政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整改等。居民是太重历史文化街区真正的主人,是保护与更新工作最基层、最广大的参与者,太重质朴的居民生活更是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鼓励公众参与,及时反映和听取社会各阶层关于街区保护与发展建议,在社区层面发动太重老居民一起挖掘历史文化资源。2)经济政策。对于依照规划要求进行历史建筑维修整治的住户,应给予必要的资金优惠政策,以吸引广大居民及投资者参加到历史街区的维修整治工作中来。建立长期的民居修缮鼓励计划,建立专门用于补助原住民自行修缮房屋的补助基金,制定年度修缮计划,加强修缮过程中的技术和资金的管理和帮助。加强历史文化街区内建筑的产权管理,梳理产权关系。历史建筑内部改造造成一定数量的房产置换,应听取居民自身搬迁意愿的前提下,尽可能保留老住户,外迁新住户。8 结语历史文化街区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其审美方面,还体现在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方面。在快速的城市化和城市建设浪潮中,试着通过本案例的分析与研究,初步探讨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问题,希望在保护的有效性方面提供一些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