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精品教案1-15

上传人:wm****3 文档编号:41940642 上传时间:2018-05-31 格式:DOC 页数:53 大小:24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1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精品教案1-15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2011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精品教案1-15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2011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精品教案1-15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2011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精品教案1-15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2011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精品教案1-15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1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精品教案1-15》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1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精品教案1-15(5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 1 页 共 54 页北大附中北大附中 2011 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精品教案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精品教案 1: 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先秦文明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先秦文明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要求掌握夏商西周时期形成的农耕经济的雏形;国家产生和初步完善即建 立了以血缘为纽带的政治制度世袭制、分封制。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商鞅 变法) 、经济形式(小农经济) 、思想文化(儒家思想) 。 2、过程与方法:讲授法、探究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夏商西周时期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对古 代中华民族的政治观以及伦理产生了深刻影响,标准着中华文明

2、的起源。春秋战国时期是 国家产生和完善的重要历史阶段,是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处于社会转型时期, 新旧交替、除旧布新成为社会发展的主题,这一时期出现的政治制度、经济形式、思想文 化奠定了古代中华文明的基础。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和难点】 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小农经济的产生,儒家思想的形成,商鞅变法 【教学安排教学安排】两课时 【教学准备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案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中国古代历史大系 原始社会:约距今 170 万年前至公元前 2070 年前。 奴隶社会:公元前 2070 年至公元前 476 年。包括夏、商、西周和春秋时期。 封建社会:公元前 475 年至公元 1

3、840 年。包括战国时期、秦、西汉和东汉;三国、西晋和 东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北宋和南宋、元;明、清(前期) 。 二、夏、商、周(三代) (一)重大事件:公元前 2070 年禹建夏;启实行王位世袭制;公元前 1046 年武王伐纣建 周;周公辅佐成王平叛;武王和周公两次大规模分封;公元前 770 年平王东迁。 (二)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神权与王权的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 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一)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1)分封制: 分封的对象是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 特点:以宗法血缘关系的主要基础;层层封受;地方分权。 (2)宗

4、法制: 规定宗族内部嫡庶关系的制度,由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主要内容是嫡长子继承, 余子分封;嫡长子为大宗,余子为小宗。 特点: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嫡长子继承,在同姓宗族中实行;与分封制互为表里,具有 政治制度性质。 作用:保证了贵族的政治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 (三)夏商周的社会经济 1.土地制度:实行奴隶主的土地国有制,具体反映在西周的井田制上。特点是:通过分封 制受田;受田者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无权转让与买卖;需交纳贡赋。 2.官府手工业和官营商业在手工业和商业中占垄断地位,春秋战国时这种局面被打破,出 现民营、家庭手工业和私商(民间商人) 。 3.商朝出现青铜农

5、具,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司母戊鼎世界稀有。商朝烧制出原始瓷器,第 2 页 共 54 页织出斜纹提花丝织品。商人善于经商,以贝为货币。西周晚期出现铁器。商朝时已造出木 板船,推动了水上交通的发展。 三、春秋、战国时期 总的特点: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公元前 770-476,公元前 475-221 年) (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化 1.生产力的发展: 农业:铁农具的问世和使用范围的扩大,牛耕的出现和推广,大量荒地得到开垦成为私 田,耕地采用“垄作法”; 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出现,冶铸、纺织、漆器、造船成为主要手工业; 商业:私商的涌现打破了官府垄断商业的局面; 科技:算筹记数法

6、、 石氏星表和人工杂交的应用推动了科技的进步。 2.生产关系的变化: (1)管仲在齐国改革,实行“相地而衰征”的政策,公元前 594 年鲁国实行“初税亩” , 土地私有得到承认。 (2)私田主人采用地租剥削方式经营土地,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产生,地主阶级和自耕农 阶级形成。 (3)小农经济的形成:小农经济是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农业经营模式,是中国封建社会农 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特点: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低生产力下的精耕细作;具有不稳定性,易于两极分化。 (二)战国时期的变法风潮 1.兴起的背景: (1)春秋以来经济基础的变化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政治制

7、度,建立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统 治,发展封建经济,进一步解放生产力。 (2)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和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使各国需要通过变法实现富国强兵,以求 生存发展。 (3) “士”阶层的兴起和法家学说为各国变法提供了人才和思想理论条件。 2.变法的情况: (1)魏文侯任用李悝的变法:内容:“尽地力之教” ,推行“平籴法” ,制定法经 。 作用:使魏国率先强盛起来。 (2)楚悼王任用吴起的变法:内容:限制贵族权力,裁撤冗员、奖励军功、禁私门请托。 作用:使楚国一度成为强国。 (3)商鞅变法: 背景:a、b、c 同上(二)1.兴起背景(1) 、 (2) 、 (3) ; d.具备改革的有利条件:国君拥有

8、比较集中的权力;旧贵族势力相对较弱;民风质朴,讲 求实用、功利和尚武,易于接受法家学说;三家分晋,力量削弱;各国人才的流入。 概况:秦孝公任命商鞅为左庶长,从公元前 356 年开始推行变法,公元前 338 年秦惠文 王即位,处死商鞅,变法结束。 内容:a.经济方面: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b.军事政治方面:废除“世卿世禄制” ,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推行县制;建立户籍 制度,实行连坐法;制定秦律。 c.文化习俗方面:“燔诗书而明法令” ;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 目的:直接目的是富国强兵,在七雄争战中取得优势。根本目的是废除旧制度,创建适 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即

9、用封建制度取代奴隶制度,维护新兴地主阶级的经济、政治第 3 页 共 54 页利益。 性质:一次较为彻底的地主阶级的政治改革。 作用和意义:a.废除了旧制度(井田制、分封制、世卿世禄制) ,创建了新制度(土地私 有制,户籍制、县制、秦律、重农抑商、二十等爵制) ,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 展和国力的增强,初步实现富国强兵。 b.为后来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奠定基础,对秦朝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制度产生了重要影响。 局限性:严刑苛法轻视教化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痛苦,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后来秦朝的暴政。3.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作用:经过一百多年的变法,封建制度得以确立,中国进入封建社 会。

10、(三)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儒学的形成1.“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定义:“百家”指“诸子百家” ,即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思想流派。主要有道家(老子、 庄子) 、儒家(孔子、孟子、荀子) 、墨家(墨子) 、法家(李悝、吴起、商鞅、韩非子)等。 “百家争鸣”指上述学者、学派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问题进行争论、彼此融合的局面。背景:a.春秋战国处于大变革时期 b.“士”阶层的兴起和受到各国的重用;c.私学的兴 起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d.专制主义的政治统治局面尚未形成。 历史地位:推动了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文化和思想道德的发展;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 体系的基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

11、中国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2.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孔子是中国古代大思想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主张“爱人”和“为 政以德” ,体现了人道主义和民本思想;他重视礼,主张用礼来规范人与人的关系,作为立 国立身的基础;他提出中庸思想,用以协调仁和礼的关系,使对立因素达到统一与和谐。 仁、礼、中庸思想成为儒家学说的核心内容,并渗透到后代的社会秩序和个人行为规范中, 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维护一统。 孔子是中国古代大教育家。他开创了私学, “有教无类” ,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 面;他还总结出包括“因材施教”在内的一整套教育理论。为中国后来教育的推广创造了 条件。 孔子是中国古代文化的

12、传承者。他整理编撰了古代文化典籍诗 、 书 、 礼 、 乐 、 易 、 春秋 ,使中国古典文化绵绵不绝,树立了继往开来的里程碑。既奠定了中国封建 社会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也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 世界影响:汉朝以后,儒家进入了越南、朝鲜、日本等国。明清以后, 论语被翻译为 拉丁文和英文。儒家,特别是孔子的思想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3.战国时期儒家的发展: 孟子:提出“仁政” 、 “民贵君轻” 、 “性本善”等主张 荀子:提出 “仁义”和“王道” 、 “君舟民水” 、 “性本恶” 等主张,综合了法家和道家思 想的合理成份,使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

13、子百家中的 蔚然大宗。 (四)春秋战国时期的科技和文学艺术 文学艺术成就 (1)春秋时期的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中国诗歌成熟的重要标志,奠定了中 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第 4 页 共 54 页(2)战国时期楚国屈原创造出一种新的文学体裁“楚辞” (又称骚体) ,并写出离骚 。(3)至商朝,汉字已形成完整的体系,到春秋战国时期汉字已演进到篆字的成熟阶段。演 变总趋势是由繁到简。 (4)战国时期我国的绘画艺术也已从萌芽走向成熟,帛画人物龙风图等表现出很高艺 术水平。 【教学反思教学反思】北大附中北大附中 2011 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精品教案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精品教案 2: 古代中华文明的

14、形成和发展时期:秦汉文明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时期:秦汉文明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秦朝政治上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成立和巩 固;经济上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并不断发展,精耕细作技术日益成熟;文化上,西汉时 期儒家思想正式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造纸术科技成就领先世界。 2、过程与方法:讲授法、探究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秦汉时期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初步认识中华民族在制度上的优 越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和难点】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发展及影响 【教学安排教学安排】两课时 【教学准备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案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四

15、、秦汉时期 总的特点:封建社会的初步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初步形成。 (公元前 221-公元 220 年)(一)秦始皇统一中国 1秦的统一: 背景:战国时期各国封建经济的发展和封建制度的确立。 情况: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北击匈奴,收复河套;征服百越,设闽中、 南海、桂林、象郡四郡。形成东至大海、西至陇西、南至南海、北至长城的疆域。 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 国家。 2实行巩固统一的措施: (1)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首创皇帝制度,以皇位世袭和皇权至上为核心。 实行“三公九卿”的中央官制。实行以中央任命为核心的地方郡县制。第

16、 5 页 共 54 页影响:这种制度在当时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利于巩固新兴的地主阶级的政权、 有利于发展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这种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 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但它加重了对人民的压迫,并在封建社会下行阶段 严重阻碍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2)颁布秦律。这是第一部通行全国的法律,以严刑峻法为特征,体现了皇帝的专制意志。(3)统一文字、度量衡、货币和车轨。有利于巩固统一和加强各地区之间经济文化联系。 (4)修驰道、直道、灵渠和长城。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和巩固边防。 (5) “焚书坑儒” 。实行文化专制主义,强化对全国的思想控制,对古代文化极大摧残。 3秦始皇的暴政: (1)表现:赋税沉重;大兴工程、滥用民力;严刑峻法;焚书坑儒,文化专制。 (2)结果:导致陈胜吴广起义,秦朝灭亡。 (二)关于两汉 1 “汉承秦制”又有所变化。汉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