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实践举措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41937427 上传时间:2018-05-3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素质教育实践举措 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素质教育实践举措 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素质教育实践举措 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素质教育实践举措 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素质教育实践举措 》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素质教育实践举措 (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素质教育实践举措素质教育实践举措 作为基础教育的中学英语教学,涉及了学习者的听、说、读、写,也牵动着学习者的注意力、观察力、毅力及兴趣、动机、情感等众多心理素质和思想道德、艺术审美等。社会文化素质教育是以学生为本的,正如马克思所言“:人本身是人的最高本质。 ”素质教育正是以人为本,把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以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为主旨,使学生成为积极主动和富有创造性的学习的主人,从而全面有效地提高学生素质。下面我主要从英语教学中的几个方面谈谈我的理解。、听力的培养听是学习语言的先决条件,一个聋子是永远讲不出话来的。亚历山大说:“掌握一种语言,首先是听懂,听懂的比重占 90,能听懂你才觉得舒服,听不懂

2、就觉得不自在。”教师在课堂上要尽可能创设英语情境,应尽量用英语教学,使学生在 45 分钟的时间里完全置身于一种良好的英语环境中,发挥学生听力的潜能,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利用自己掌握的语言知识去听。教师还可利用投影、电脑及自制的电子课件等视听手段进行教学,使学生身临其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有助于学生直接理解英语和培养他们直接用英语表达思想的能力,效果特别好。二、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听是一种接受信息的活动,说是把自己内在的语言材料变为外部的有声语言。在训练“说”的过程中,教师不能操之过急,应循序渐进。首先要让学生有一种表达的欲望,并针对学生能力的差异提出不同的要求。较差的学生只要能

3、进行一些简单的机械性的语言操练即可,如模仿性对话训练,朗读或背诵一些短文;中等的学生要会就对话或课文进行简单的概述或复述;学习好的学生应会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思想、看法,可以不受课文的约束进行较自由的表述。教师每节课都应安排一点时间让学生进行口头表达训练。 “说”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初学者在表述前经常要经历从母语过渡到外语的过程,因此,为了使学生有“说”的勇气,教师要留给他们一定的时间做准备,熟悉内容、安排语言层次,做到心中有数。学生在一次表达成功后,才会有下一次表达的欲望。唯有增强学生表达的欲望,教师才能有效地实施教学计划。三、阅读理解能力的训练阅读是获得信息的主要途径,也是语言交际的重要

4、形式。英语的语言表达方式、语言结构与汉语有很大区别,这给学生的阅读带来很大困难。阅读能力与其他听、说、写三种能力是相辅相成的,互相促进的。在进行速度训练的同时,教师要着重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理解,教师分析课文时就应注意这方面的训练。要求学生划分文章层次、归纳大意及全文的中心意思;抓住文章的主题句,摸清文章的主要细节;根据作者的表述,判断其意图、目的;注意文章的指代关系,因为指代关系的理解与否直接影响对文章的理解;根据上下文语境,领悟生词含义;抓住对某些连词、副词的理解,正确判断文章的逻辑关系。四、书面表达能力的训练写也是一种单向的交际方式,通过文字表达思想、传递信息,是语言能力的集中表现。然而学

5、生在进行书面表达时往往错误百出,这是由于学生受汉语的影响太深,经常出现中国式的英语,主要表现在结构上的差错、惯用法的错误、习语不准确等。上课时,老师要注意矫正学生不协调的语言结构,通过训练来达到目的。“工欲善其事,先必利其器。 ”要真正把素质教育落实于教学之中,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极其重要的。教师要有健康的思想素质,把实施素质教育看成是时代的重托。教师的业务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外语教学水平的高低。业务素质包含两方面:外语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外语教学要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的目的,教师在听、说、读、写几方面都应有较高的水平。刀不磨不利。教师要经常参加短期培训,经常阅读外文书刊杂志,了解各种最新信息,充实自我,要经常收听外电新闻或中央台外语新闻,提高听力。在教学方面,加强教学法理论学习,吸收外地经验,与同行切磋教学方法。阶段性地总结教学中的经验教训,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和风格。当然,教师的身体、心理素质也很重要。健康的体魄,积极向上、热情开朗的性格是搞好教学工作的必备条件,教师如能以自己的幽默、开朗的心态去面对学生,感染学生,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会更融洽、更和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