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异家庭儿童的适应性问题

上传人:子 文档编号:41932183 上传时间:2018-05-31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离异家庭儿童的适应性问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离异家庭儿童的适应性问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离异家庭儿童的适应性问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离异家庭儿童的适应性问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离异家庭儿童的适应性问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离异家庭儿童的适应性问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离异家庭儿童的适应性问题(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离异家庭儿童的适应性问题离异家庭儿童的适应性问题离异家庭小学生心理问题分析及教育对策研究发表日期:2010 年 5 月 29 日 作者:史水凤 【编辑录入:信息中心】 由于社会生活方式的变革,离异家庭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问题。离异家庭是指因父母离异而造成的单亲家庭以及父母离异后再婚重新组成的家庭。生活在这类家庭的小学生的处境与完整幸福家庭小学生有很大差异。为了缓解和消除离异家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教育干预是必需的,家庭、学校、社会都应义不容辞地承担起教育离异家庭小学生的义务和责任。一、离异家庭小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夫妻离异给孩子带来的消极影响是十分广泛的,不仅会遏制其智力、性格和社会性的良好发展,

2、而且还会导致心理问题。我国心理学研究认为,5 岁前与父母分离的男孩,由于缺乏适当的性别行为榜样,1他们的行为缺乏男子汉气概,他们的进攻性要比正常家庭中的男孩少一些,而依赖性要多一些,他们在游戏中也表现出较多的女子气动作模式。而缺少父亲的女孩在长大后易在异性交往中出现问题。Lamb 的研究表明,在离异家庭中儿童容易出现心理压抑、认知失调等问题,并在人格方面出现障碍。英国心理学家 J.Guidubaldi 等进行一项全国性追踪研究,认为父母离异对儿童的学业、社会性及身心健康均有消极影响,这种影响具有长期效应,尤其对男孩的影响较大。王永丽、俞国良的离异家庭儿童的适应性问题从适应性方面比较了离异子女与

3、正常家庭子女,结果是,离异家庭子女明显弱于正常家庭子女。郑名、李炙檬的离异家庭母亲的教养方式与儿童行为问题的相关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离异家庭儿童行为检出率高于完整家庭。美国一项研究发现,离异家庭的孩子有不良表现的比率远远高出正常家庭,其中有 37%的儿童学习不良,20%的孩子不守纪律,9%的孩子曾经离家出走。我国心理学工作者进行的离异家庭子女与非离异家庭子女的对比研究也发现,2离异家庭子女情绪低落、压抑、孤独、烦躁、冷漠、学习成绩差,与同伴关系差,越轨行为和犯罪行为的比率高,心理障碍和问题的检出率高。2二、离异家庭小学生存在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一) 心理健康水平极其显著地低于正常群体的小学生

4、结合前人研究及本人访谈结果,分析其原因主要有:其一, “部分家庭环境剥夺”是造成离异家庭子女产生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3父母离异,家庭破裂,对孩子来说,不管是与生身父亲生活,还是与生身母亲生活,都是一种“部分家庭环境剥夺” ,而“部分家庭环境剥夺”对子女心理发展所造成的有害影响,早被心理学家的实验所证实。4当然,父母离异后各自重新组织的新家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家庭缺损,但从实质上看,尤其对已经懂事的孩子来说其心目中已经存在的“部分家庭环境剥夺”已是不可改变的事实。因此,父母离异,对其子女的心理发展来说,难免产生负效应,只不过不同的对象,程度不同而已。其二,父母不良情绪的影响。离婚在我们这个富

5、有传统伦理道德的国家里,长期以来一直被当作不光彩的事情。父母因离婚而产生的不良情绪,通过他们的表情、语言、行为反映出来,使家庭气氛压抑,家庭人际关系恶化。在这种环境下生活的孩子,不仅饱受失去父爱或母爱的痛苦,而且使他们幼小的心灵蒙上了一层消极色彩,严重损害他们的身心健康。其三,不良家庭教养方式的影响。离异家庭形成以后,大多数监护方把生活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渴望孩子有健康的身体,发达的头脑,能够出人头地。他们往往忽视孩子的实际情况,产生超负荷的期望和畸形的爱,使孩子由于无法承受而产生压抑或抵触情绪,导致亲子关系产生越来越大的隔阂。还有的监护人不恰当地抬高孩子在家庭中的位置,无原则地满足孩子过

6、分的物质要求,以弥补离异家庭给孩子带来的伤害,而对孩子溺爱过度,导致孩子产生任性、爱哭、暴躁等不良的情感体验。其四,教师错误态度的影响。现今虽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但学校教师仍面临升学压力,学生学习成绩不好,教师就有下岗的可能。为了自己的工作,教师不得不把主要精力放在提升学习成绩上,而无暇顾及离异家庭中的“问题儿童” ,对待他们的反常行为,往往不是循循善导,而是嘲讽、挖苦。由于小学生自己尚未形成固定的评价标准,其他小学生会认为老师的做法就是正确的,所以对离异家庭小学生常常是鄙视、嘲笑,从而使离异家庭小学生心理问题更加严重。其五,社会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为:(1)社会舆论的某些误导。大众传媒常报道离

7、异家庭的子女孤独、自卑、忧郁、难相处,长大后感情生活一团糟。而社会在统计青少年犯罪时,也经常把离异家庭的子女所占百分比作为一个统计指标。这种舆论导向,使本来很正常、健康的离异家庭子女对自己的处境产生怀疑,而自身有问题的孩子则认为自己有这些“特点”是非常正常的。同时,人们普遍认为离异家庭的子女心理不会健康,从而产生“心理定势”和偏见。(2)社会、他人的偏见。一些人认为生长在破碎的家庭中的孩子很难长成好孩子。原因是父母离异,父母本身就不好,还能教养出好孩子吗?父母离异是长期冲突的结果,在打骂中成长的孩子,也容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二) 性别差异对离异家庭小学生的心理影响据调查,父母离婚,80%的子

8、女归母亲抚养,这就会带来一系列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在母亲抚养的家庭中,男孩失去了父亲角色的仿效榜样,也失去了父亲特殊的爱以及权威者、决策者角色的熏陶,造成了男孩榜样的缺失和社会期望的矛盾,这使男孩产生比女孩更多的焦虑、依赖和反社会倾向;另外,离婚后的单亲家庭母女在一起比母子在一起更能获得社会支持,母女的情感纽带一般要更紧。5所以,从总体上看,离异家庭的女孩对单亲生活的适应情况要优于男孩。笔者认为,还可以从心理因素来解释:生活在离异家庭的男孩心理负担更重一些,他们会认为自己是小小男子汉,男子汉就不能像女孩一样随便哭泣,不论发生什么事情都应该去承担,去面对,而男孩的叛逆心理本身就重于女孩。所以,当他

9、们心里郁积的苦闷太多又找不到合理的宣泄方式时,往往造成心理异常或反社会倾向。在实践中发现了类似情况。例如:一男生在父母离异前和其他学生一样,表现积极,父母离异期间性格变得有些孤僻,不太爱讲话了,其父母离异后,心理问题逐渐严重,经常用敌视、警戒的眼光看待老师和同学,而且反常行为越来越多,幸亏老师发现及时,耐心帮助,才未出现不良后果。(三) 学生的个性特征对离异家庭小学生的心理影响。本人在调查访谈时发现,父母离异一般都会给孩子带来不良影响,但是如果孩子本性活泼、开朗,心理素质较好,那么他们从痛苦中走出来的时间要明显缩短,而且他们对待父母离异的现实往往采取自我激励态度,老师也表明这类孩子在学校的表现

10、还是积极的,他们不甘落后,不想让同学因其父母离异而瞧不起自己,所以比以前学习更加努力了。无暇思考父母离异的事,无形中即减轻了心灵的创伤。(四)家长对待孩子的态度对离异家庭小学生的心理影响。离婚后的大多数父母情绪不稳定,对孩子的要求有失合理。但也有的家长从痛苦中清醒过来后,会认识到孩子是无辜的,自己婚姻的破裂没有理由迁怒于孩子,从而给孩子尽可能多的呵护与关爱,也可使孩子从悲伤中尽快地走出来。(五)友好的同伴关系对离异家庭小学生的心理影响。离异家庭子女由于家庭变故,常常伴随着失落感的产生,从而变得对自己的社会地位更加敏感。在学校里,他们会用警惕的目光注视着老师和同学对自己的态度,只要稍稍挫伤他们的

11、自尊心,他们就会变得自暴自弃或嫉妒愤恨。6如果他们得到同伴较多的支持,他们就会体验到,他们应有的社会地位并没有因其父母离异而发生本质上的变化,还有人爱护、尊重他们,他们仍能享受到集体的温暖,这样,他们就会逐渐忘却父母离异给他们带来的“人格”上的伤害,重新找到自己因情绪情感体验过敏而丢失的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合理位置,从而在同伴的理解和关怀下,使情绪情感逐渐得到健康发展。另外,父母离异的过程使有的孩子长期处于抑郁状态,而逐渐形成孤僻、怯懦的性格;有的孩子由于长期生活在争吵、打骂的环境中,变得情绪暴躁而形成蛮横、粗野和冷酷的性格,从而造成严重的性格缺陷。而这样消极的性格特征必将影响其在人际关系中的行为

12、表现,从而产生烦恼、焦虑等情绪。如得不到及时的帮助与补救,将会严重影响其身心的健康发展。总之,造成离异家庭小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原因综合为:家庭、学校、社会三、对策与建议如何减少离异家庭儿童心理的创伤,消除儿童的心理障碍,恢复儿童天真、活泼、快乐的天性,对他们如何更加有效地实施教育,促使他们健康成长,这是全社会都应关注的问题。本文试就从影响离异家庭儿童心理问题的三大因素:家庭、学校、社会方面提出一些探讨性的建议。(一)离异父母要战胜自我,与孩子共同营造新的生活家庭是子女接受教育的第一学校。家庭缺损必定带来家庭教育的消极影响。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指出, “家庭是最重要的地方,在家庭里,人初次向

13、社会生活迈进” 。 7中国教育史和丰硕的教育理论也表明,我国世代著名杰出人物的成长过程,无不与他们有着优良的家庭教育有关。这是因为家庭教育具有自然的长期性、父母的权威性、巨大的感染性、强烈的针对性、影响的随时性、要求的连续性、内容的多样性以及方式的灵活性等有利条件和特有优势,是其他任何教育都难以完全替代的。8因此,已经离异的父母,应共尽义务和责任弥补业已缺损的家庭教育。(1)给子女充分关爱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有七种基本需要,即基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自尊的需要、认知的需要、审美需要和自我实现懂得需要。这些需要从低级到高级排成一个层次,且较低级的需要至少必须部分满足

14、之后才能出现对较高级需要的追求。马斯洛进一步指出,在这七种需要中,前四种称为缺失性需要,后三种称为生长的需要。缺失性需要对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非常重要,必须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9对离异家庭子女来说,最直接和真实的感觉就是失去父爱或母爱,使他们爱的需要得不到应有的满足。因此,离异后的父母无论内心多么恼怒,都不能忽视给子女的爱抚。与子女生活在一起的离异父亲或母亲,应努力控制消极情绪,不要在子女面前流露自己对离异配偶的不满、愤怒和怨恨,千方百计为子女创设和谐宽松的家庭气氛。不与子女生活在一起的离异父亲或母亲,也不能就此终结与子女在生活上、心理上的联系,应该通过各种适合的渠道和方式与子女去沟通,使子女在

15、心理上得到安慰与满足。(2)正确处理离异后的亲子关系亲子关系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具有不可替代性。正如国外心理学者研究所发现的那样,就人的社会化来说,亲子关系的作用是不可缺失的。10因此,正确处理离异后的亲子关系就显得十分重要。和子女生活在一起的离异父亲或母亲,要防止两种极端倾向:一是不闻不问子女的情况,使他们像断了线的风筝,随风飘荡;二是溺爱有加,认为子女已经失去了父爱或母爱,理应把父母双方的爱由自己一个人来补偿,从而对子女百依百顺。在这两种倾向中,虽然后者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过分娇宠迁就,把热爱变成溺爱,结果只能适得其反。不和子女生活在一起的父亲或母亲,同样也要处理好亲子关系,把握好亲子关

16、系的度,对子女既不能不闻不问,又不能过分娇宠。(3)鼓励子女参加集体活动前苏联心理学家列昂节夫认为,儿童心理的发展,是在个体和外部世界相互作用的外部活动中逐步内化而成为内部的智力活动的过程,心理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11在儿童的各种活动中,集体活动既有利于他们形成良好的同伴关系,培养交际关系,又有利于形成谦让、支持、帮助、合作、共享等亲社会行为。而离异家庭子女,一方面心情压抑、性格内向,不喜欢社交;另一方面,抚养的父亲或母亲总是把子女关在家里以避免受他人欺侮。这样,他们就失去了许多参加集体活动的机会。因此,离异的父母,应多给予机会,让子女与伙伴一起游玩,这样既可以转移他们忧伤的情绪,又可以培养他们的交际能力;多创造条件,让子女参加有趣的集体活动,培养兴趣爱好。子女在生活中一旦有了兴趣爱好,确立了追求的目标,精神生活就会更加充实,就能从消极、悲观的情绪中解脱出来。(二)发挥学校优势,关爱、教育离异家庭小学生(1)学校应加强对离异家庭子女的管理和保护离异家庭的子女面对家庭的不完整,更多感到的是孤独、不信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