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人教版七年级下1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1931066 上传时间:2018-05-31 格式:DOC 页数:43 大小:223.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说课人教版七年级下1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说课人教版七年级下1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说课人教版七年级下1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说课人教版七年级下1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说课人教版七年级下1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说课人教版七年级下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说课人教版七年级下1(4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人教版七年级下人教版七年级下第六章第六章 我们生活的大洲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亚洲 第一节自然环境第一节自然环境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好,我是来自*学院*级*班地理教育专业的*,今天我为大家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章我们共同生活的大洲亚洲第一节亚洲的自然环境。本次说课主要说课程标准、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 5 个方面进行。 一、教材一、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的自然环境是新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一节的内容,这一章在初中地理知识结构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将上册所学的地形、 河流、气候、居民、经济等知识运用于具体的区域,通过对亚洲的学习

2、,教会学生 如何通过对地图和相关资料的分析,归纳一个大洲的区域特征。本节是学生学习区 域地理的开始,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同时注意学法的 指导。让学生通过本节的学习为继续学习其他区域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学习本节, 使学生了解分析一个区域的自然环境要从分析哪些要素入手,对自然要素的分析要 注意各要素之间的联系。 2、课程标准分析 本节内容运用地图说明亚洲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通过读图和有关资料归纳出 亚洲的地形、河流特点及其相互关系。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出亚洲的位置、范围、主 要国家,读亚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描述亚洲地势变化及地形分布特点。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初步认识亚

3、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并能说明依据;能结合地图描述亚洲的位置、范 围、地形、河流和气候的特点。 能力目标 初步掌握使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及相关资料的能力,学会总结归纳亚洲地形和 河流的特点;理解河流分布与地形之间的关系。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激发学生的自豪感。通过 对本节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激发学 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同时渗透开放性的话题,组织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 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求异思维。通过组织竞赛活动,增强学生的竞 争意识,团结协作精神,并加强了语言表达的能力,通过师生互动,创建一种民主、 平等交往

4、的新型师生关系。让学生切切实实感受到现在学习的是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是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4、重点和难点 重点:亚洲的位置特点,亚洲地形与河流分布的关系。 难点:亚洲地势对河流分布的影响。2二、教法二、教法 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帮助者、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学过程的导演,学生才是教 学的主体,是教学的中心,所以必须坚持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 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 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我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讨论探究式教学。先学后教,启发式教学,这样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 学以致用,落实教学目标。 1、谈话法:凭借学生已有的地理知识和生活

5、、学习经验,通过问答的方式传授地理知识、启迪智力的方法。 2、探究式教学:在教学中,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励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探究,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和地理实践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方式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又能增强学习竞争 意识,提高参与各种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三、学法三、学法 1、学会用图:培养学生从各种地理图像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2、学会探究: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掌握比较、分析、综合等科学的探究方 法。 3、学会合作: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互动能力,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4、学会归纳:要求学生在地理

6、学习过程中逐渐养成概括归纳意识,并能用准确 简练的语言表达某一问题的含义。 四、教学过程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第一学期的世界的海陆回忆七大洲和四大洋,然后引导学生回忆出世界第 一大洲亚洲。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认识我们共同生活的大洲亚洲。 讲授新课:通过引导学生回忆等活动让学生理清亚洲周围相邻的大洲和大洋,熟悉亚洲的地理位 置,为了让同学们能够很好的掌握亚洲位置,我将在黑板上挂出一付世界地图让同学们 在图上找出欧洲、非洲、大洋洲、北美洲、北冰洋、太平洋和印度洋,在图上找出其他 各大洲的位置与亚洲的关系。 教师归纳:亚洲主要部分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亚洲西北以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 海、大高加索山

7、脉、黑海、土耳其海峡与欧洲相邻,西南隔苏伊士运河与非洲相邻,东 北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邻,南面隔海与大洋洲相邻。 让学生结合活动 3 讨论为什么亚洲有世界第一大洲之称? 教师归纳:亚洲是世界上面积最大,跨纬度最广,东西距离最长的大洲,强调亚洲不 是世界上跨经度最广的大洲。亚洲还有许多世界之最,指导学生阅读亚洲地理集锦。 因为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为了研究的方便,我们通常将亚洲分为 6 个地理区位。 学生活动:阅读亚洲地理分区图,认识亚洲 6 个地理分区,并从它们的名称上判断其 划分的标准是什么? 教师归纳:人们根据地理方位将亚洲分为东亚、北亚、中亚、西亚、南亚、东南亚 6 个区位。3了解亚洲的地

8、理位置后,我们进一步了解一下亚洲的地形和河流特征。 学生活动:指导学生读亚洲地形图,首先指导学生基本的阅读方法,强调分层设色地 形图不同颜色代表不同的高度和地形。指导学生找出图中主要的山脉、高原、平原、河 流、半岛等地理事物的名称及位置。 教师引导,找学生归纳亚洲地形地势的特点:亚洲地势起伏大,以高原和山地为主,地势中间高,四周低。 俗话说的好,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亚洲的地势特点对亚洲的河流会产生什么影响呢? 找学生回答,然后教师归纳:亚洲河流发源于中部,呈放射状流向四周的海洋。 全课总结:总结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设计思路:这节课以“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引为主轴”的

9、思路组织教学,引导学生层 层深入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问题探究的方法理解亚洲的位置、地形、河 流的特点,体验学习的过程和乐趣。 1、教学设计:本节课中主要采用提问的方法为主,辅以读图法、直观教学法、讨论 法。 2、学法设计:在教学中我注意创设问题情境,多让学生思考,引导学生一步步地探 究问题,进行师生互动,多一些讨论的空间,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五、板书设计五、板书设计 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一、世界第一大洲(一)、1.面积最大 2.跨纬度最广 3.东西距离最大(二) 、亚洲地理分区: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中亚、北亚 中国位于东亚 二、地形与河流1、地形的特点:以高原、山地为主,地势

10、起伏很大,中间高、四周低。 2、河流的特点:由中间高的地方,呈放射状注入四周的海洋。第六章第六章 第二节第二节 “人文环境人文环境”教学设计教学设计适用年级:七年级(下)使用教材:地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六章第二节:人文环境【教学分析教学分析】1.教学内容分析:本节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区域人文环境的第一节,因此教与学的8活动应重视对学生学习,以及对分析区域人文环境主要方法的指导。本节内容共分为三部分:“人口最多的大洲”、“多样的地域文化”、“经济发展的差异”,主要体现的是区域之间“差异”,因此在设计教与学活动内容时应抓住“差异”这个核心去设计。本节安排 2 课时教学,第一课时主要是让

11、学生体验亚洲人口与其他大洲的差异和亚洲内部地域文化的差异,为下面的学习奠定基础。第二课时着重让学生学会分析差异的原因,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2.学生情况分析:人地关系是当前的热点问题,地域文化对于好动又好奇的初一学生来说也非常具有吸引力,同时学生通过其生活环境、媒体报道、互联网等途径对这些内容也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人口所引发的问题以及各地区文化与当地的自然条件、民族习俗等关系还没有进行过系统的、深层次的思考,而且是初次学习区域地理的人文环境。3.课程资源分析:本区地处长江中下游区,也是人类文明发祥地,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已体现出本区的文化内涵,学生对其有着丰富的感性认识。另外班级里

12、少数民族学生的文化背景,媒体上精彩纷呈的地域文化报道等都是我们可直接利用的教学资源。【教学构思教学构思】1.从改变教学目标的表述形式入手,渗透素质教育新理念长期以来,传统的地理教学目标是以基于认知的“双基”为主宰,学生的情意发展、学习过程的体验及方法的学习被严重忽略。地理新课标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整合的目标全面刷新了传统的以“双基”为主的教学目的,为地理学科的全面育人指明了正确方向。2.从“体验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理念出发,组织编制教学内容传统的地理教学将地理课程视为学校的一门课,以教师、课堂、课本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被强化,使地理课堂变得封闭、孤立,使之与活

13、生生的大自然和丰富多彩的人文世界日益疏远,使学习者难以感知地理的魅力,难以体悟地理的价值。而地理新课标明确提出:“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形成学校与社会、家庭密切联系,教育资源共享的开放性地理课”,为此我设计了二个课前准备活动:一是将 P11 活动 2 设计成游戏方案;二是由同学自由组合,以艺术家、人类学家、文化学者、建筑学家、服装设计师等身份组建考察团,在网上模拟“南中国海地中海”这条线路去考察,感受不同的地域文化特色并选取最感兴趣的内容,以独特的方式表现出来。目的是让学生深切感受到地理与现实生活的息息相关,由此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强烈内需和创造力。3.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入

14、手,设计教学活动地理新课标大力倡9导自主、探究、体验、合作的学习方式,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主动创造及协作精神,教师由课堂的主宰者转变为师生和谐互动的引导者,即学习共同体中“平等的首席”,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选择必要的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情趣动机,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求索反思。为此我安排了本节课的教与学活动:课前准备 游戏、质疑、问题整合 表演 反思【教案设计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读图、计算,了解世界和亚洲人口总数、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超过 1 亿的国家,并理解人口自然增长率与人口净增加数间的关系,理解人口过多所带来的资

15、源和环境问题,树立正确的人口观。2.通过活动了解亚洲多样的地域文化特点,初步掌握收集信息资料的方法。3.通过游戏和网上考察,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二)过程与方法1.将座位安排成马蹄形,以便开展学习活动。2.自由组建学习共同体,进行游戏和考察活动。3.游戏、质疑、整合问题。4.表演、反思。(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教与学活动,使学生在考察、游戏、问题解决、反思的过程中感悟到亚洲人口对资源和环境所产生的压力,体验到亚洲多样的地域文化魅力,提高艺术鉴赏力。2.通过游戏、网上考察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学会倾听和欣赏别人,学会从分歧中尊重别人,从而提高人文素养。二、教学重难点及处理二、教学重难点及

16、处理重点:“人口最多的大洲”、“多样的地域文化”。难点:理解众多的人口对资源和环境所造成的压力,理解自然环境与地域文化之间的关系。重难点突破:通过课前考察、游戏、合作、直观的资料感悟体验。三、教学方法体验、反思教学方法。三、教学方法体验、反思教学方法。四、课前准备四、课前准备10将全班分成六个小组,准备:1.依据 P11 活动 2 内容,准备游戏方案。2.以艺术家、文化学者、人类学家、建筑学家、服装设计师等不同的身分组建考察团,在网络上模拟“南中国海地中海”进行地域文化考察。五、教学过程五、教学过程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媒体运用设计意图新课导入以数码摄像“节假日商场门口人头攒动的画面”进入到“人口最多的大洲”学习学生体会,并感悟亚洲是人口最多的大洲数码摄像机、电脑渗透地理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理念小组活动指导学生分组研读 P10图 6.14,要求学生将世界上人口超过 1 亿的国家列成表格学生分组将图幅内容转换成表格,识记人口超过 1 亿的国家通过小组活动,让学生整体参与读图,在小组的交流中掌握科学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