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2007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心理学试题

上传人:wm****3 文档编号:41924649 上传时间:2018-05-31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3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2007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心理学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全国2007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心理学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全国2007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心理学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2007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心理学试题(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全国 2007 年 4 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心理学试题 课程代码:00031 2-1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2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0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 分。 1.从复杂的刺激环境中将有关内容抽出来组织成知觉对象, 其他部分则留为背景,这是( ) A.知觉理解性 B.知觉整体性 C.知觉选择性 D.知觉恒常性 2.在心理学中,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称为 ( ) A.随意注意 B.随意后注意 C.不随意注意D.集中注意 3.“格式塔”是德文“gestalt”的译音,其含义是( )

2、A.行为 B.精神 C.整体 D.人本主义 4.有一种记忆系统的特点是:保持时间为几十至几百毫秒, 存储形式为视觉表象和声音表象,如果不被注意或编码, 就会自动消退。此种记忆系统是( ) A.瞬时记忆 B.工作记忆 C.短时记忆 D.长时记忆 5.学习者利用原有经验进行新的学习,理解新的信息,此种 学习称为( ) A.接受学习 B.发现学习 C.意义学习 D.机械学习 6.在认知心理学中,表征是指( ) A.客观事物在头脑中的呈现方式 B.客观事物的表面特征 C.形象代码D.语义代码 7.心理学家常用“人工概念”的方法研究概念的形成。首创 这一方法的心理学家是( ) A.赫尔 B.詹姆士 C.

3、梅耶 D.吉尔福特 8.已学过的旧信息对学习新信息的抑制作用,称为( ) A.首因效应 B.近因效应 C.倒摄干扰D.前摄干扰 9.在学习新知识和解决新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来、且主要受 人的生物学因素影响的能力是( ) A.流体能力 B.晶体能力 C.模仿能力D.创造能力 10一名儿童的智力年龄是 10 岁,实足年龄是 8 岁,他的比 率智商是( ) A.80 B.100 C.120D.125 11.当活动难度较大时,有利于提高活动效率的动机强度为( ) A.低 B.中等偏低 C.中等偏高D.高 12.马斯洛需要层次中,由低到高排列的第四层次为( ) A.归属与爱的需要 B.自我实现的需要 C.

4、安全的需要D.尊重的需要 13.俗话说“江山易改,禀性难移” 。这表明人格具有( ) A.独特性 B.复杂性 C.稳定性 D.综合性 14.反应慢、但精确性高的认知方式属于( ) A.冲动型 B.沉思型 C.系列型 D.同时型 15.林黛玉的“清高、率直、聪慧、孤僻、内向、抑郁、敏感” 等特质,属于( ) A.共性特质 B.首要特质 C.中心特质D.次要特质 16.把自己的不当、失误转嫁到他人身上,或把自己不能接受 的欲望归结为他人,这种心理防御机制是( ) A.反向 B.投射 C.转移D.退行 17.导致去个体化的主要原因是( )A.群体极化 B.社会惰化 C.从众性D.匿名性 18.在全新

5、的生活环境中,陌生的风俗习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 会使人产生心理压力。这种压力源属于( ) A.躯体性压力源 B.心理性压力源 C.社会性压力源 D.文化性压力源 19.儿童知觉开始形成并有所发展是在( ) A.儿童前期 B.婴幼儿期 C.儿童后期D.青少年早期 20.社会心理学研究发现,有时他人在场不但不能促进个体行 为效率的提高,反而会使工作效率下降。这种现象称为( ) A.从众 B.群体思维 C.去个体化D.社会干扰 二、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 4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12 分) 21.道德感22.实验法23.聚合思维24.关键期三、简答题(本大题共 6 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30

6、 分) 25.简述学习心理学的意义和作用。全国 2007 年 4 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心理学试题 课程代码:00031 2-226.简述社会认知的过程。27.简述美国心理学家梅耶提出的学习过程模式。28.简述斯腾伯格的智力三元理论。29.简述动机的功能。30.简述人际交往的三种基本需要。四、论述题(本大题共 3 小题,第 31、32 小题任选 1 题,2 题均答者,以前 1 小题计分,8 分。第 33 小题必答,10 分。共 18 分) 31.试述问题解决的概念、特征及其影响因素。(8 分)32.试述培养青少年良好性格的意义,并对如何培养提出建议。 (8 分)33.试述心理挫折的应对策略。(10 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