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品《论语》:孔子反对“以德报怨”

上传人:wm****3 文档编号:41924621 上传时间:2018-05-31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5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于丹品《论语》:孔子反对“以德报怨”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于丹品《论语》:孔子反对“以德报怨”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于丹品《论语》:孔子反对“以德报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于丹品《论语》:孔子反对“以德报怨”(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天和国学: http:/ 路在脚下 于丹品于丹品论语论语:孔子反对:孔子反对“以德报怨以德报怨”来源:天和网核心提示:现代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可以说更近了,也可以说更远了,但无 论如何,人际关系是每一个人必须面对的问题。现代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可以说更近了,也可以说更远了,但无论如何,人 际关系是每一个人必须面对的问题。当遇到不公正的待遇时,我们该保持什么样的心态?面对自己亲近的人,我们又该掌握什么样的原则?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我们怎样才能处理好人际关系呢?论语这部书,教给我们很多处世的方法、做人的规矩。这些道理看起 来很朴素,这些办法有时候在原则中透着一些变通。简单地说,它告诉我们的是做事的原

2、则和把握原则里的分寸。我们常常会说,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什么事情是好的,什么 事情是坏的。其实,很多时候对一个事情的判定,并不能简单地以应该不应该和好不好 来区分。你什么时间做这件事,把这件事做到什么程度,会直接影响到这件事 的性质。孔子特别强调做事情的分寸,“过”和“不及”都是要尽力避免的。孔子提倡仁爱,但他并不认为应当以丧失原则的仁爱之心去宽宥所有人的 过失。有人问他:“以德报怨,何如?”孔子的回答是:“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孔子给出的答案让我们乍听起来有点出乎意料,其实这正是孔子告诉我们 的处世的分寸。天和国学: http:/ 路在脚下 孔夫子在这里提倡的是一种人生的效率和人格

3、的尊严。他当然不赞成以怨报怨。如果永远以一种恶意,一种怨恨去面对另外的不 道德,那么这个世界将是恶性循环,无止无休。我们失去的将不仅是自己的幸 福,还有子孙的幸福。而以德报怨同样不可取。也就是说,你献出太多的恩德,太多的慈悲,你 用不值得的仁厚去面对已经有负于你的人和事,这也是一种人生的浪费。在两者之外,还有第三种态度,就是用你的公正,用你的率直,用你的耿 介,用你的磊落,也就是说,用自己高尚的人格,坦然面对这一切。孔夫子的这种态度,就是告诉我们,要把有限的情感,有限的才华,留在 最应该使用的地方。今天我们都在说避免资源的浪费,却忽视了心灵的荒芜和自身生命能量的 浪费。物质的繁荣,生活节奏的加

4、快,更要求我们在面对一件事情时,要迅速地 做出判断,选择属于自己的、最有价值的生活方式。我们在生活中常常有这样的困惑:父母对孩子关爱得无微不至,却常常招致孩子的反感;亲密无间的好朋友,却常常做出彼此伤害的事情来;有时费尽心机想和领导、同事拉近关系,却常常适得其反。为什么会这样?怎样的关系才能称作“好”呢?孔夫子认为,太过疏远和太过亲密都不是最佳状态,所谓“过犹不及”。 为什么两个人很亲密却不是相处的最佳状态呢?孔子的学生子游说:“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论语?里 仁)“数”(shuH)是“屡次”的意思。如果你有事没事总是跟在国君(领 导)旁边,虽然表示亲近,但离自己招致羞辱就不远了;你有事没事总是跟在 朋友旁边,虽然看起来亲密,但离你们俩疏远也就不远了。摘自: http:/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