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研究论文-“所有制偏好论”:国企改革深化的理论障碍

上传人:ZJ****1 文档编号:41906666 上传时间:2018-05-3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5.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企业研究论文-“所有制偏好论”:国企改革深化的理论障碍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企业研究论文-“所有制偏好论”:国企改革深化的理论障碍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企业研究论文-“所有制偏好论”:国企改革深化的理论障碍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企业研究论文-“所有制偏好论”:国企改革深化的理论障碍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企业研究论文-“所有制偏好论”:国企改革深化的理论障碍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企业研究论文-“所有制偏好论”:国企改革深化的理论障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企业研究论文-“所有制偏好论”:国企改革深化的理论障碍(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企业研究论文企业研究论文- - “所有制偏好论所有制偏好论”:国企改革深化的理论障碍:国企改革深化的理论障碍摘要我国国有企业改革难以深化并取得实质性突破与进展,最深层次的原因不在技术与操作方面,而在于理论层面。“公有制偏好论”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最大的根本性障碍,而“私有制偏好论”又是国有企业改革深化的误区。夺取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胜利,必须从理论上实现从“所有制偏好论”到“所有制平等论”的根本转变。 关键词国企改革;公有制;私有制 一、“公有制偏好论”:国企改革深化的理论障碍 1国企改革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的主要标志。中国国有企业改革攻坚战打了多年,至今仍处于胶着相峙状态,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与

2、进展。其主要标志为:(1)政企不分问题尚未根本解决。国家职能并未根本转变,企业自主经营机制还没有真正形成。(2)大量中小国企改制并不成功。据有关资料显示,中国国企改制已造成4万亿国有资产流失,5000万职工下岗,这表明,这种改制改革的代价是惨重的。(3)中央直属国企严重亏损的颓势并未有效遏止。仅2006年上半年,就有11户严重亏损,亏损额高达25.2亿元,同比增亏4.7亿元。到2005年12月,中央直属企业已由196户减少到169户,加上盈亏持平的,将近一半中央直属国企的经济效益没有因改革而提高。(4)国有企业人才流失严重,凸现人才危机。据香港文汇报2003年11月26日报道,由大陆零点公司和

3、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企业危机管理现状”调查显示,北京、上海两地400家500万人民币资产规模以上国有企业,59.8存在人力资源危机。东北、华北、西北等欠发达地区国有企业人才资源危机状况远高于北京、上海,更是令人堪忧。(5)企业破产失业现象还会进一步加剧。据国资委官员宣布,未来4年中国国有企业要完成政策性破产,将有1800多家国企破产退出市场,涉及280多万职工下岗失业。并且,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国有企业经营性破产也将增加。以上情况表明,国企改革目标远未达到,改革任务远未完成,改革攻坚战仍需继续。 2国企改革攻坚久攻不下的原因不在技术层面及“火力”不够。国企改革的诸多深层次矛盾已经显现,为什么

4、还久攻不下?我认为应进行换位思考。现在看来,久攻不下的原因肯定不在于我们的政策不对头,也不在于我们攻坚的“火力”不够,更不在于改革技术与技巧不当,而是由于我们没有从理论根基上抓住要害与关键。理论是行动的指南,没有科学的理论作指导,有如“盲人骑瞎马”一样。以往的国企改革攻坚。一直在“怎么改”上打转转,很大程度上仍是“试错”式改革,很少或根本没有考虑国企改革的理论根基问题。实践越来越清楚地表明:理论上的障碍已成为当今中国加入WTO后进一步深化国企改革的根本性障碍。这个障碍就是根深蒂固的“公有制偏好论”,尤其是“国有制偏好论”。若不进一步解放思想,从理论根基和改革指导思想上突破,彻底废弃“公有制偏好

5、论”,尤其是“国有制偏好论”,在实践上国有企业改革就难以取得实质性进展与成功。 3“公有制偏好论”的思想渊源及危害。长期以来,由于受斯大林“社会主义”理论的影响,我国形成了一套左倾范式的所有制理论,即认为公有制绝对的好,私有制绝对的坏;公有制(包括国有制)具有无比巨大的优越性,而私有制则是“万恶之源”。这种脱离生产力水平孤立绝对的“公有制偏好论”,完全是一种绝对化和形而上学,是反马克思主义的货色。然而,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我们却把它奉为“真理”而加以贯彻实行。所以如此,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在于,“公有制偏好论”在我国有着深刻的思想渊源及社会基础。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虽然经济基础是封建主义私

6、有制,但“崇公灭私”的思想伦理却长期占据统治地位。尚书提出“以公灭私”,春秋战国时期提倡“强公室,杜私门”。东汉马融在忠经里说:“人无私,大亨贞”,西晋傅宣在傅子问政篇里告诉我们:“私不去则公道亡”。宋代理学又有“存天理,灭人欲”之说。文化大革命“狠斗私字一闪念”,崇尚“大公无私”,还把“私”与“修正主义”联系起来,大搞“斗私批修”,把“崇公灭私”思想发挥到了极致,甚至变成了人们的伦理关系准则。人一旦有了私心,就是人品上出现了天大的问题,具有深重的“原罪”感。正是中国源远流长的“崇公灭私”思想,才使得斯大林型的苏联范式“公有制偏好论”得以持久生存与发展。“公有制偏好论”,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极

7、其严重的不良后果。首先,它给人们一种错觉,认为只要是公有制,不管它与生产力发展水平或状况适应不适应,都是好的。公有制不仅具有天然的合理性,还具有无穷无尽的天然优越性。所以一味追求公有制,甚至认为搞公有制就是搞社会主义,搞私有制就是走资本主义道路。其次,它直接导致中国经济结构的单一化,形成“公天下”。到改革开放前,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达56,集体经济达43,私有制经济仅剩1,这还主要是“个体经济残余”,私营经济几乎为零。公有制“一统天下”的直接后果便是所有制结构单一、僵化,缺乏不同所有制经济之间的平等竞争,使经济主体丧失发展动力和活力,导致整个国民经济死板、停滞,甚至出现腐朽趋势。最后,

8、公有制由于财产关切度极低所造成的浪费与损失也相当惊人。一是公共资源与环境惨遭破坏。2005年我国仅此一项所遭受的损失即达5118亿元,约占当年GDP总量的3.05。二是公款消费有增无减。据统计,全国各级政府官员每年的公车私用费用即达2000多亿元,几乎与2006年的国防开支相近;每年以出国培训与考察的名义支出的公款也达2000多亿元。三是公款吃喝风日益严重。据官方媒体报道,2004年全国公款吃喝达3000多亿元,占全国餐饮业零售额7486亿元的40。 4“国有制偏好论”:深化国企改革的根本障碍。“公有制偏好论”,尤其是“国有制偏好论”,不仅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诸多危害,而且日益成为我国国有企业改

9、革深化的根本性障碍。(1)强行坚持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发挥主导作用,并不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首先,所谓“主导作用”不是人们主观上册封的,更不能由政府强制规定。在市场经济中,哪一种经济成分起什么作用,只能在平等竞争中客观形成并决定。市场经济只承认竞争的权威,人们的行为和政府的规定只有符合市场竞争规律,才会取得预期效果,否则,将会受到无情的惩罚。其次,市场经济中,价值规律起主要调节者的作用。谁遵从价值规律,经济效益好,经济实力增长得快,就可起主导作用。反之,谁违背价值规律,经济效益不好,总体实力下降,想起主导作用也没有能力和力量。在这一点上是不分所有制成分的。并且随着经济实力的变化,谁

10、起主导作用也会发生变化,而不会永久一成不变。(2)强行贯彻“国有经济控制论”,不利于国有经济垄断地位的破除。可以肯定地讲,国有经济的垄断地位不彻底打破,国有企业的改革就不可能取得实质性的突破与成功。所谓“国有经济控制论”,就是指国有经济不仅要控制国民经济命脉,还要加强对其他经济成分(如非国有制经济等)的“控制力”。它是维护国有经济垄断地位的重要基石,也是“国有制偏好论”的典型表现。“国有经济控制论”从理论上说是站不住脚的,因为它混淆了国家的职能与国有经济的职能。控制国民经济命脉是国家的职能,而国有经济作为市场经济中诸种经济成分中平等的一员,并不具有控制国民经济命脉的职能。从实际看,如今世界上许

11、多国家,包括一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如美、英、法、德等国,国有经济比重都已很低,根本没有什么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与控制,国民经济也没经常出现失控状态,照样实现经济持续增长与繁荣。这种“控制论”充分显示了对其他非国有经济成分的歧视及“不放心”,似平这些非国有经济成分一发展壮大,一起所谓“主导作用”或“控制作用”,就会“天下大乱”,甚至“改变社会主义性质”。这显然是没有必要的,也是不对的。 当今中国已经加入WTO,中国经济已经逐步融人世界经济体系。WTO规则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中起支配作用的重要规则,它根本不问所有制成分,也不问国有经济是否起“主导作用”或是否控制非国有经济。我们若再坚持“国有制偏好

12、论”,人为强行保持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和“控制作用”,不仅客观上难以做到,而且在实践上也要同WTO规则发生矛盾与冲突。因此,中国加入WTO后必须废弃“国有制偏好论”。否则,中国在世界贸易和经济交往中就会受到各种制裁与惩罚。至今,世界上还有相当多WTO成员国不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与此也不无关系。 二、“私有制偏好论”:国企改革深化的误区和陷阱 1“私有制偏好论”与斯密“经济人”。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中,一直存在两种所有制偏好论,除了上面讲的“公有制偏好论”以外,还有一种“私有制偏好论”。这种理论一直公开地或潜在地伴随着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进程。 在经济学说史上,“私有制偏好论”发端于资产阶

13、级古典经济学,起源于亚当斯密的“经济人”理论。他认为,所有从事经济活动的人,都是“自利”的“经济人”,听从一支“看不见的手”的支配,只盘算个人私利,主观上不会考虑他人或社会利益,但其所作所为的实际结果却会对社会有利。亚当斯密在其著作国富论中讲:“在这场合,像人在许多其他场合一样,他受着一支看不见的手的指导,去尽力达到一个并非他本意要达到的目的。也并不因为事非出于本意,就对社会有害。他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使他比起真正出于本意的情况下更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利益。”这就是著名的斯密“经济人”假设。其核心是人的本性或天性是自私自利的,追求自身私利最大化是其从事一切经济活动的目的与动机。这可以说是“私有制偏

14、好论”的重要思想理论基础。 2回归到斯密“经济人”必然步人“私有化”陷阱。现代西方经济学基本上是在斯密“经济人”理论基础上完善与发展起来的,其核心是“私有制偏好论”即认为私有制是最合理、最有效率的一种制度安排,是最能充分调动人们积极性因而最具优越性的一种经济制度。正因为如此,他们认为私有制神圣不可侵犯,要全力维护与发展私有制。 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一直有人奉行“私有制偏好论”,主张中国实行“私有化”改革。当然,公开主张“私有化”者并不多,也非主流,但“潜行私有化”者大有人在。我以为,主张中国新经济学回归到斯密,回归到斯密关于“经济人”自私自利的基本假设,并以此为基点构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主体

15、,必走私有化之路。集体企业变成独立“自利”的“经济人”,必须变集体所有制为私有制;国有企业变成独立“自利”的“经济人”,则必须变国有制为私有制;一句话,若将公有制企业改革成斯密设定的那种独立“自利”的经济人,不将公有制改为私有制是绝对达不到的。这是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理论逻辑。西方经济学历经几百年演变,古典经济学也好,基于古典经济学发展起来的新古典经济学也好,新制度经济学也好,它们的核心思想和基本理论命题都是私有制最符合“经济人”人性,最适合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是一种最佳的制度安排。用科斯及张五常等人的话说,私有产权安排交易费用最小,因而效率最优,而公有产权与市场经济要求根本不相容,交易成本过高

16、,产权主体缺位或虚置,无人对财产负实际责任,财产关切度极低,因而它必然低效率或无效率。显然,国有企业要提高效率,就必须进行产权制度改革。而中国国有企业若以“私有制偏好论”为指导,按照斯密的“自利经济人”假设的逻辑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必然陷入“私有化”陷阱,这恐怕是不依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三、公、私经济平等竞争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本质要求 1理性科学地对待公有制与私有制。当今中国国有企业改革要进一步深化,取得实质性进展与成功,必须实现所有制理论革命,彻底废弃“公有制偏好论”及“私有制偏好论”,代之以公有制经济与私有制经济“平等论”,即“公私经济平等竞争论”。 事实上,无论是公有制还是私有制,其优劣好坏,先进还是落后,不能凭主观好恶来评价,也不能用道德伦理观念来评价,而只能用客观的生产力标准来判别。只要是适应并能促进生产力发展,私有制也有存在的必然性,也具有优越性;相反,只要不适应和不能促进生产力发展。公有制也不能视为具有优越性。也不具备存在与发展的合理性。另外,离开生产力标准,用道德伦理观念来评价公有制好或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