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调控力促“又好又快”发展

上传人:子 文档编号:41906329 上传时间:2018-05-3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宏观调控力促“又好又快”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宏观调控力促“又好又快”发展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宏观调控力促“又好又快”发展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宏观调控力促“又好又快”发展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宏观调控力促“又好又快”发展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宏观调控力促“又好又快”发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宏观调控力促“又好又快”发展(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宏观调控力促宏观调控力促“又好又快又好又快”发展发展宏观调控力促“又好又快”发展.txt37 真诚是美酒,年份越久越醇香浓烈;真诚是焰火,在高处绽放才愈显美丽;真诚是鲜花,送之于人,手有余香。宏观调控力促“又好又快”发展2006 年,我国 GDP 突破 20 万亿元大关,同比增长 10.7,同时投资增幅回落,消费增速加快,单位 GDP 能耗第三季度有所下降,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增长快、运行稳、质量高”的发展态势。这一成绩的取得,实属不易。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 2007 年经济工作的基调是“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相对于以往的“又快又好” , “好”字当前,体现了一种新的理念,对新一年的经济

2、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处不胜“热”翻开 2006 年版中国统计年鉴 ,自 1978 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率曾有连续 5 年运行在两位数平台的时期,但其间有回落现象。而 2003 年2006 年中国经济增长的轨迹是:10、10.1、10.4和 10.7,这是中国经济第一次出现连续 4年在两位数平台上加速增长。在连续 4 年加速增长期,宏观调控一直是经济生活中的一个关键词。最近一次比较集中的宏观调控始于 2006 年月,因为从年初开始,中国经济一度出现由“偏快”急剧转向“过热”的势头,多个宏观经济指标亮起“红灯”: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幅一直在近30的高位徘徊,有个省(市、区)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增

3、幅超过 50;月全国金融机构贷款同比增长 78,贷款总额超出央行全年贷款目标的/;全国耕地保有量 18.31 亿亩,接近18 亿亩底线;房价在一些地区屡创新高;全国单位 GDP 能耗不降反升,环境容量缩小。从我国一个时期以来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看,做到“快”并不难,实现“好”则不易。按照中央党校教授赵长茂的解读,所谓“好” ,就是比较好的效益,比较高的质量,比较协调的结构,比较多的技术含量,比较少的资源消耗,比较低的环境代价,最终使老百姓得到更多的实惠。要兼顾多方面目标,真正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必须着眼全局,通盘考虑,综合运用行之有效的各种手段,不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自 2006 年月以来,中央

4、相继出台了“国六条” 、 “九部委十五条”等调控措施,稳定上涨过快的住房价格。央行在 2006 年月和月两次加息的同时,还分别在月、月和 11 月 3 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针对土地违法问题,国务院和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标本兼治的措施,特别是月日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 ,提高了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水平,将征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在财政预算当中列支,并首先保证支付。土地调控新政策的亮点还包括进一步明确了地方政府在土地管理和耕地保护方面的责任,强调由省级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的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负总责;同时,将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总价款全额纳入地方财政预算,以遏制地方政府盲目扩

5、大征地规模的冲动。概括起来,这些调控措施就是要进一步把紧土地、信贷“两个闸门”和市场准入“一个门槛” 。手段多样手法灵活近年来,我国在综合运用各种手段调控经济活动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积累了不少经验,并取得了明显效果。梳理这一年多来的调控新政脉络不难发现,中央在宏观调控中更多地借助市场的、经济的、法律的手段,区别对待,有保有压,针对性强,较为温和。一是多手用力。既重视货币政策,也使用了财政政策;既重视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也适当运用必要的行政手段。在使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时,还综合运用了多种政策工具。二是边看边调。在 2006 年月份出台上调金融机构贷款基准利率效果不明显的情况下,又分别于月份

6、和月份再次上调了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利率,同时还辅以对投资项目的资格审批。三是微量频调。在短短半年内,仅货币政策就动用了 4 次,而每次调整的力度不大,存款准备金率每次上调 0.5 个百分点,存贷款基准利率调整都在 0.27 个百分点。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刘树成说,按以上特点操作的宏观调控,有效避免了经济运行由偏快转向过热,避免了我国经济历史上多次因“大起”而导致的“大落”局面,使经济在适度高位运行。宏观调控各种手段的综合运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宏观调控过程中,各种政策手段围绕既定目标,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发挥作用,但由于不同的政策手段分别由不同的部门主导和操作,常常会出现作用

7、方向不一致、作用力度不匹配,甚至南辕北辙、相互冲突的情况。赵长茂说,把握不同政策手段的作用特点,加强相互之间的协调是十分重要的。房价高、圈地热凸显调控之难调控之难,突出表现在百姓关注的“居高不下”的房价上。经济发展成果应该让百姓分享,但“且调且高”的房价却让许多老百姓看不清、道不明。关宏是一名普通的福州市民,2006 年年初,他在市中心以每平方米 4450 元的价格购得一套 100 平方米的商品房。“才过去 1 年,我的房子现在市场售价竟然高达每平方米 6000 多元。”高兴之余,他就是不明白房价怎么涨得如此之快。尽管近年来中央使出的房地产调控“组合拳”令人眼花缭乱,不过房价还是在不断攀升。在

8、国家发改委公布的全国 70 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房销售价格中,2006 年 11 月份福州以涨幅 10.4位居全国第一。在房地产开发和征地过程中,逐渐形成一个复杂的利益链条,这个链条以地方政府为核心环节,通过“以地招商” 、 “以地融资” ,将银行、开发商纳入利益链,从而使圈地热“高烧”难退,土地闸门关而难紧。河南省有一个县规定,凡到县工业园区兴办工业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 50 万元以上,实行零地价进入。固定资产投资达到 500万元的工业项目,无偿提供 30 亩土地。河南省国土资源厅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河南省已累计欠缴“新增建设用地使用费”亿多元,造成万多亩已批土地因欠费而不能领取正式批文,而实

9、际上这些地已投入使用。专家指出,这样廉价出让不仅浪费资源,而且对经济增长方式产生负面影响,形成了依赖土地出让的经济发展模式。如东部某省的国土部门算过一笔账,该省 GDP 每增长一个百分点,需要占用2.4 万亩土地,铺摊子浪费土地现象非常严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一份调研报告还表明,当前以土地抵押的融资成为政府进行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的主要资金来源。东部一些县市数百亿元的基础投资资金中,有 60甚至 70来自于土地使用权抵押融资。凡此“以地生财”的做法危害极大,扭曲了政府职能,导致政府与百姓争利,大批普通百姓只能“望房兴叹” 。新年伊始,从中央传来进一步加强房地产业调控信息。一是自 2007 年月日起

10、,城镇土地使用税税额标准平均提高两倍。二是 2007 年月 16 日国家税务总局发布通知,明确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增值税将实行清算式缴纳。专家认为,在土地政策、信贷政策的基础上出台税费政策调控土地市场和房地产业,将在很大程度上遏制地方政府盲目扩大征地规模的冲动,使房地产业逐步进入一个理性的发展阶段。“又好又快”树调控新标杆“又好又快发展”的新思路意义深远,反映的是中国经济发展理念的一大转变,即由过去更多强调发展的速度,转为更加注重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实现科学发展。然而,在经济发展日益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新目标正面临两大考验:一是粗放型盲目扩张所造成的能耗、环保压力继续增大,经

11、济增长方式尚未出现根本性转变的趋势;二是外贸和国际收支的“双顺差”继续扩大,增加了宏观调控的难度。我国目前和未来较长时期内都处在重化工业增长加快、比重提高的工业化阶段,对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具有明显影响。如果体制改革不到位,资源利用和排污控制技术没有重大突破,受经济发展水平和资金制约,我国要在较短时间内有效控制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水平,任务艰巨。近年来,我国外贸和国际收支的“双顺差”继续扩大,这既增加了宏观调控的难度,又是“又好又快”发展目标面临的另外一个考验。值得关注的是,持续大额顺差的国际收支牵引着中国外汇储备一路攀升,目前我国外汇储备余额已经超过万亿美元,相应的人民币投放数量非常巨大,这就与宏观调控产生了矛盾。稳定投资和经济增长速度,需要稳定人民币的投放;而现在,结汇渠道人民币的大量投放,则与这一目标相悖。在新的一年里,保持和扩大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仍然需要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进一步发挥宏观调控的效能。专家认为,当前一方面应更有效地运用金融手段搞好宏观调控,另一方面应改变粗放式外贸发展战略,注重提高利用外资质量、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层次、促进进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