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审美观与当代青少年审美心态分析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41905219 上传时间:2018-05-31 格式:PDF 页数:29 大小:4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传统审美观与当代青少年审美心态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中国传统审美观与当代青少年审美心态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中国传统审美观与当代青少年审美心态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中国传统审美观与当代青少年审美心态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中国传统审美观与当代青少年审美心态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传统审美观与当代青少年审美心态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传统审美观与当代青少年审美心态分析(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青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国传统审美观与当代青少年审美心态分析姓名:单岗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指导教师:1 青海师范大学 中国传统审美观与当代青少年审美心态分析 法商学院 作者: 单岗 第一章 中国传统审美概述 第一节 中国传统审美观的发展概况 我们所说的中国传统审美观,它的发展历史,大致可分为这样几个阶段 一、原始时期 根据史学家的考证, 中国原始社会大致处于旧石器时代的中期到新石器时代的晚期, 出 现了原始诗歌和绘画。但由于缺乏文字记载,这些诗歌已大多湮灭。原始绘画,一般用器具 直接刻画在岩石或地面上以及原始器物的表面上,故称其为“岩画” 、 “地画” 、 “彩陶” ,现 已有不少发掘。

2、 这个时期是中国美学思想或审美意识的萌芽期和产生期, 与以后美学思想的 发展有密切的关系,是中国美学思想产生的源头。 二、奴隶社会时期 中国的奴隶社会时期,大约从新石器时代的末期到西周。它包括了历史上的夏、商和西 周,延续了一千多年。这个时期出现了奴隶社会所创造的文化,从审美的角度来考察,最有 代表性的东西主要有三个: 一是青铜器。殷商的方鼎、铜觚、铜爵等,不仅种类齐全,器型多样,且花纹美观, 制作精巧,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西周的青铜艺术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不仅制作更为精美, 且就纹饰来说,已增加了变形纹、重环纹、窃曲纹、垂鳞纹等。 二是甲骨金文。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字,仅就已能识读的部分来看,其内

3、容包含有若干 美学思想,且其字形本身也是一种特殊形态的艺术品。它既是文字,也是一种艺术,对中国 书法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是古籍中所记载的一些传说和史实。如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夏禹治水等,其所塑造 的形象是崇高和美的,透过这些形象自可研究当时的审美意识。 三、春秋战国时期 自西周至战国末期,为春秋战国时期。这是中国文化史上第一个大繁荣时期,是研究 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的重点时期。这一时期,由于社会的大变动带来了学术思想的大发展,各 个领域都产生了一批理论形态的学术著作,美学思想也比较丰富、完整,形成许多重要的美 学思想的理论形态。此外,以屈赋为代表的文学作品和地下发掘物中的编钟、漆器、玉雕等

4、为代表的日用品、工艺品,都蕴含有丰富的美学思想。 这里值得特别一提的还有书法艺术。19 世纪末发现的河南安阳殷墟的甲骨文已是十分 成熟的文字。发现于殷墟的许多甲骨上都刻有“贞人”即史官的姓名,他们应是中国最早的 一批书法家。 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战国时期鼎立着三大文化系统:北方文化、中原文化和南方文 化基本上处于平衡发展的阶段。还有四川的巴蜀文化,也有独特的文化面貌,也是构成中华 古文明的有机体的一部分。 四、秦汉时期 公元前 221 年秦王朝的建立,中国实现了大统一,结束了战国时期的七国争雄分裂局2 面,促进了经济发展,但高度集中的专制主义和法家思想的推行,对艺术和文化的发展是极 为不利的。

5、 从思想文化上看,汉代统治者结束了秦代统治者那种蔑视历史文化、实行思想禁锢的 方针, 转而采取了相当宽容的自由方针, 而且开始对差不多被秦代统治者毁灭殆尽的古文化 典籍进行搜集、整理、研究。西汉前期虽推尊道家思想,但并不盲目地否定其他各家。 此外,汉代文化在发展上的一个很值得注意的情况,就是南方楚文化的传人北方,从 而使先秦北国的传统文化发生了深刻变化,产生了理性精神和浪漫幻想相结合的生气勃勃、 恢宏伟美的汉文化,这对汉代审美意识和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 从审美文化的角度来看,整个秦汉时期,值得重点研究的对象是: 1.雕塑。秦代的雕塑,秦始皇兵马俑即其代表。汉代的雕塑及石刻艺术,朴素

6、大方,典 雅厚重,深沉雄大,形成了我国民族艺术传统风格的一大特色。 2.建筑。秦代的宫室建筑巍峨恢宏,汉代的民居庭院和楼塔建筑别具一格。虽留存的实 物不多,但从史籍的记载和文学作品的描绘来看,确是反映了当时的建筑美学思想。 3.汉赋。虽对它的形式主义,后人多有指责;但它所表现出来的那种“巨丽 之美, 那种“苞括宇宙,总览人物”的宏大气魄,却是后世难以企及的。它在中国艺术的发展史上, 第一次鲜明强烈地突出了艺术作为一种自觉的美的创造的特征, 不再只是政治伦理道德的附 庸。 汉赋实际上是处在上升时期的积极有为的统治者直观地创造世界的伟大业绩的产物, 是 对汉帝国的繁荣发展所创造出来的美的世界的再现

7、和赞颂,洋溢着宏阔明朗的信心和力量。 4.书法艺术。秦代的篆书、汉代的隶书,还有石刻、瓦当和汉砖上的文字等等,使书法 在秦汉时期真正成为一门艺术, 具有相当高的审美价值。 特别是随着书法艺术的发展, 崔瑗、 赵壹、许慎、蔡邕写下了一些有关书法艺术的论著,表明中国古代美学已突破了诗和乐两个 部门,对中国古代美学的丰富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审美文化的重点研究对象。 五、魏晋南北朝时期 这是中国美学史上的大转折时期,总的特点是政治黑暗而文化尤其是审美文化大繁荣。 正如宗白华先生所说: “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然而却 是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

8、,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 术精神的一个时代。 ”文学方面,出现了水经注这样以山水为主题的鸿篇巨制和清新的 山水诗、田园诗。绘画则产生了独立的山水画和讲究气韵的绘画理论。还值得一提的是,在 这个时期,造园活动逐渐走出皇家并首先在上层社会普及,并升华到艺术创作的境界。北方 的洛阳,南方的建康、吴郡是私园的集中地带。其中南朝园主多为中原南渡土人,有很高的 文化修养。他们把自己的审美认识融人造园活动,所建别墅山居,代表了这时期造园的最高 水平。 时代的痛苦和艺术的繁荣,这是历史前进运动本身所产生的矛盾。其主要原因是:一 是由于汉帝国的瓦解,世家大族庄园经济独立、迅速的发展,为世家大族提供了十分优裕的 物

9、质享受, 使他们有了大量的自由时间可用于文艺的欣赏和创造; 且这种欣赏和创造主要不 是为了政治的目的,而是为了精神愉悦,于是文艺的审美特性得到了很大的重视。二是由于 汉帝国的瓦解而引起的儒家思想的危机, 从而使人们专注于对人生意义的探求, 把汉魏思想 引向了玄学。 玄学的产生使汉代的宇宙论转向了本体论, 它的中心课题是要探求一种理想人 格的本体。这样就由“人的觉醒”带来了“文的自觉” 。 这一时期,儒家思想的独尊地位受到挑战,论道谈玄成为时髦的风尚,佛教获得前所 未有的发展。 印度佛学的影响, 与玄学合流宣告玄学所追求的理想人格本体不过是一种空幻 的东西, 但同时又有力地推动了对主体存在的内在

10、精神性的认识。 这也对艺术与美学的发展 以及整个审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其时最高成就的美学论著是文心雕龙和诗 品 。 3 六、隋唐时期 由隋而唐,中国经济迅猛发展。唐代国家鼎盛、疆土辽阔,生产力发展水平较高,文 化,尤其是审美文化,非常繁荣。这除了经济发展的原因,从文化自身来说,主要是由于与 外来文化的交流, 特别是印度佛教的思想和艺术到唐代基本上已改造为具有中国特色、 适合 中国统治阶级需要的文化。佛教的几大宗派到唐朝基本上被改造过来了,如天台宗(又称法 华宗)是在隋代形成的、我国创立最早的一个佛教宗派。三阶教,因主张佛教分为三阶,故 名,又因主张普遍信奉一切佛法,也称“普法宗” ,也

11、为隋代的信行大法师所创立。法相唯 识宗是唐代玄奘创立的,该宗翻译佛教经典最多。法藏创立的华严宗,曾为武则天所看重, 盛行一时。传播范围最小的是密宗(又称真言乘、金刚乘等)。信行者最广最多的是净土宗和 禅宗。 所以一般认为净土宗和禅宗是最为典型的中国化的佛教, 根本原因在于它吸取并融合 了中国的儒、道思想。净土宗,因专修往生阿弥陀佛净土法门,故名,为唐代的善导所创。 禅宗,因主张以禅定概括佛教的全部修习而得名,还因自称“传佛心印” ,以觉悟所谓众生 心性的本原佛性为主旨,又名“佛心宗” ,为唐代的神秀、慧能所创立。中国化的佛教学说, 还流传到日本、朝鲜等国。 由于中外文化交融,在改革外来文化的同

12、时,也使本土文化有了新的发展生机,所以 中国的旧体诗到唐代发展到了高峰,所以鲁迅说: “旧体诗做到唐代做尽了。 ”为什么?因为 唐以后, 缺少了唐代的那种促进发展的 “生机” 。 直到 “五四” , 又有促进文化发展的 “生机” , 这就是“西学东渐”所带来的积极效果。 七、宋元时期 宋代的经济不及唐代繁荣,但审美文化是有所发展的。对宋代美学思想影响最大的, 是当时的新儒学, 即程朱理学。 理学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统治思想, 发端于北宋的周敦颐。 周敦颐融合道学、佛学、儒学思想,提出“无极而太极” 、陛” 、 “命” 、 “理”等范畴。其弟 子程颢、程颐在此基础上建立于以“天理”为基本概念的儒

13、学新体系,认为“理”或“天理” 是世界的最高主宰,万物产生的最后根源。朱熹为二程之四传弟子,集理学之大成,发展而 为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理学体系。当时的思想家、科学家和艺术家无不受理学的影响,所以 不研究宋代理学,是讲不清宋代的美学和艺术的。 此外,整个佛学的发展已趋下坡,但这个时期的佛教思想经过本土文化的净化得到进 一步的提炼,尤其是儒学化的禅宗在知识分子层信者甚众,以禅喻诗蔚然成风。 宋代的审美文化最具特色、最有成就者有二:一是宋词,二是诗话。前者是特殊形态 的诗;后者是诗的美学。元代主要是元曲和元杂剧。戏曲在元代成熟,产生了一些理论,实 际讲的是戏剧美学。 八、明清时期 这一时期,在思想上

14、仍以理学为统治思想,尤其是王阳明的“心学” ,影响甚大,然总 的说来整个理学已日趋衰落。 理学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儒学的而主要表现形式, 其影响长达 六七百年之久, 为思想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 对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的发展, 有积极作用, 也有消极作用。 明清时代从艺术上看,最有代表性的,一是小说,二是戏剧,三是园林艺术。此外还 有建筑和绘画。明清以宫室建筑为代表,故宫就是典型。其时版画颇具特点,有很高的审美 价值。 与此相联系的是美学思想,其时已达到了整个封建社会的最高成就。最有代表性的美 学论著有:李渔的戏剧美学专著闲情偶记 、刘熙载的艺术论著艺概 、叶燮和袁枚的诗 歌美学论著原诗和随园诗话

15、等。 到了晚清,中国美学思想又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受了 西方外来文化又一次大的冲击,促进中国美学思想发生了又一次新的变化。这说明“对外开4 放”是符合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的。 第二节 中国传统审美观的思想基础 一、起源太极审美 1.何谓太极 太极这一范畴,在中华古代文化哲学与美学史上,具有极为重大的意义。 易传云: “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这就 是说,太极智慧所揭示的,是“至广至大,至精至微,至中至正”的宇宙本体,从而也应是 美的本体。所以太极的哲学意义,简而言之,就是万物的本原。在道家看来就是“道” ;在 儒家看来

16、就是“气” 。 2.大圆之美 太极智慧是一个中华古代文化意识、观念、情感与意志等文化心理所构筑的“圆” ,它 是宇宙观、人生观从而也是美学智慧观的一种圆融境界,它揭示了包含着冲突因素的宇宙、 人生的原在,终极和谐的图景,这是原素的美,天下万美皆由此出皆备于此。 易传将太极看作周易巫术占筮的追求人生圆融的内在驱力。在周易作者 看来,整个易筮性质及其操作过程,是“以断天下之疑”的“圆” ,它穷括物理、人情、藏 方趋圆,其终极境界是太极圆融之美,这种美早在圆成的易筮中就隐潜着它的基因。因而一 旦巫学化成而为美学,自然以圆美为旨归了。 周易外传指出依易理,物物有一太极,人 人各一太极, 宇宙与人生领域有圆, 而终极之圆只有一个, 即作为宇宙与人生总体的 “大圆” 。 因而, “大圆”亦即太极之美的概念,兼有宇宙人生终极本体与各别事物属性之美的两重性。 “始于一” 、 “始于合”这是原初、原朴的混沌太和之美: “中于万” 、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