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大师-朱家溍

上传人:子 文档编号:41903060 上传时间:2018-05-31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4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化大师-朱家溍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文化大师-朱家溍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文化大师-朱家溍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文化大师-朱家溍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文化大师-朱家溍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化大师-朱家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化大师-朱家溍(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化大师文化大师- -朱家溍朱家溍角 色:演讲人身 份:文物鉴定家 作者简介:暂无简介 朱家溍先生是故宫博物院的研究员、国家文物局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央文史馆馆员,是我国著名的老一辈文物专家和清史专家。他自幼即受父亲影响,酷爱中国传统文化和文物,青年时代已能鉴定书画碑帖。抗日战争胜利后,朱家溍先生到故宫博物院从事鉴定研究和陈列展览工作,至今已近 60 年。他主编国宝等大型图录十余册,发表论文数十篇,为文七十余万字。朱家溍是宋代理学家朱熹的 25 世孙。朱家溍自幼酷爱中国传统文化和文物,学养深厚。抗日战争胜利后,朱家溍先生到故宫博物院从事鉴定研究和陈列展览工作。朱家溍还担负着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

2、委员重任和许多社会工作,到全国各地为国家一级文物定级进行鉴定等工作。 我相信每一个去故宫的朋友都想去看一看皇帝曾经坐过的宝座,然而又有谁知道,将近 44 年的时间,摆在太和殿的龙椅是一件替代品,那么真正的宝座去哪里了呢?有这样一个人,他花了数年的时间来寻找这个宝座,在 1959 年的时候,他终于在一堆破旧的家具中找到了这把具有历史价值的龙椅,他就是被称为故宫的活字典鉴定大家朱家溍。 自称“少无大志”却终成鉴定大家的朱家溍,博是他最大的特点,他是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中鉴定门类最多的专家。90 岁的朱家溍因为患病,半年来暂时在家修养。 主持人:朱老,我没想到您家是这么狭小,与您为国家捐赠的几千万甚至

3、上亿元的文物联系起来,我觉得这个家的居住环境应该说让人难以置信,那么被您称作“蜗居”的这个地方,您是对它情有独钟呢,还是因为您对居住条件是毫不在乎呢? 朱家溍:我不是不在乎,我还是因为这个房子我住了,从十七八岁的时候就住在这儿,我父亲买的,买了这所房子,我们尽量不给它改变。所以到现在,你看这个山墙,这个山墙,墙角下面这个砖,这是城砖做起来的。 主持人:也是一种历史的见证了。 朱家溍:这是一种用城砖建筑这个墙角以下的。这种房子,是在府邸的房子格局也是很少的,从这点来说,就说这房子品格一切好,非常之好,第一流,可以说是社会上特级的。 主持人:这样的房子在北京也是越来越少了。 朱家溍:我并没认为这儿

4、是怎么狭小,常听人说,您怎么还这么清苦,我没觉得我清苦,我觉得我挺好的。 主持人:您被人们称为是国内鉴定文物的首屈一指的通才,你比方说在 1992 年,1997 年的时候,国内组织了一次建国以来最大规模的博物馆文物的鉴定工作,那么这一次的鉴定工作,有的人专看瓷器,有的人专看青铜器,只有您是所有的文物都看,那么我非常想知道,您是通过什么样的积累,才能够具备通才这样的素质? 朱家溍:这个应该这样说。我没进博物馆之前,我家里头就有这么个环境,我父亲喜欢收藏古文物,古代艺术品。 1914 年,朱家溍出生在一个世代为官的家庭,作为朱熹的第二十五代世孙,家学渊源给了他得天独厚的条件,父辈珍藏的文物使他从小

5、就耳濡目染。毕业于牛津大学的父亲 1925 年到了故宫博物院工作,这让朱家溍自小就有了比别人更多接触故宫的机会。 主持人:您的一生是与故宫有着不解之缘,应该说您的大半辈子都是在故宫度过的,那您还记得您第一次去故宫时候的情景吗? 朱家溍:我第一次去故宫是 12 岁,那只是跟普通参观人一样,跟着父亲母亲哥哥姐姐看故宫,知道这是废皇帝小溥仪在这儿住,现在我们能进来这是很难得的事情。 主持人:当时故宫对您来说,它最大的吸引力是什么? 朱家溍:皇宫嘛,几千年老百姓谁进过皇宫啊,这就是最大的吸引力。 主持人:那么您觉得那个时候的故宫和现在相比,它当时的特色是什么? 朱家溍:当天就是内阁总理黄郛宣布故宫博物

6、院成立,就是那一天。所有的屋子也都拦着绳在那儿开着门,你可以看得见,贴着玻璃也看得见,西路就是溥仪的皇后,她叫婉容,还有他的一个妃,就是他们住的地方。溥仪也住在养心殿,那时候他们住在这儿就跟普通人住一样,他走的时候,桌上还有一个饼干盒子打开了,有半拉饼干扔在那儿,有一个果盘上面装着几个苹果,有一个苹果咬了半个扔在那儿了,床上被褥没有叠,桌上土很大,窗台上跟地上摆的菊花都开着,正好的时候。 主持人:我没想到 80 年前您去故宫看到的情景,而您现在可以说得出这么多的细节,连饼干苹果咬过的您都能记得住,可见故宫对您的吸引力。 朱家溍:有钟,上头会写字,上一回钟一块钱,谁花一块钱搁里头作为捐赠,它就可

7、以表演一次写字,写“八方向化,九土来王” 。主持人:那么我知道您第二次进故宫是在少年时代。 朱家溍:是上中学。 主持人:听说这个二进故宫对您后来的人生观和历史观有很大的影响是吗? 朱家溍:是的,因为那个时候刚有出版物,就是民国十六年,那么他们第一次出的刊物叫做掌故丛编 。 主持人:上面有一个圣祖谕旨,里面一篇文章对您印象很深。 朱家溍:书信里头我最感兴趣的就是,康熙北征去了,他不是亲征到厄鲁特吗,亲征到这儿,敌人已经离得很远了,所以他有闲心下马来看看现在追击敌人的地方。那么就看见有两座大碑,上头刻着是“大明永乐皇帝亲统六师北征至此” ,把他佩服得不得了,说是大明皇帝永乐自个儿北征到这儿,还有一

8、个碑写着几个字,刻的是“天山为镡” ,镡,就是金字旁一个覃字,是剑把, “天山为镡,瀚海为锷” ,第三句忘了,第四句是“一统山河,永清沙漠” 。 主持人:这句话可能对您的影响也非常大是吧? 朱家溍:对,一统中华,这是令人多么向往的国家情形。底下康熙也立了碑, “某年某月某日,大清皇帝大清康熙皇帝亲统六师亲征至此,仰读” 。他读这个永乐皇帝的碑不胜感慨,肯定他也受感动,也忘了自己是满族人,我是不是应该反对汉人呢,不是,我们是一家人。 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故宫珍藏的文物开始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搬迁,一大批国宝因为战乱转移到大后方,不想当亡国奴的朱家溍此时正在重庆粮食部工作。因为父亲在故宫工作的原

9、因,朱家溍参与了这批国宝的整理,让他大开眼界。 主持人:您把您的一生都献给故宫,并不是因为前两次青少年时候去故宫,而是 1943 年的时候,您第一次到故宫当临时工。 朱家溍:对,那时候当临时工。 主持人:由于从小家庭的关系,您像这个卷册怎么打开,包括瓷、青铜、玉,怎么拿起怎么放下,这些东西对您来说都不陌生。 朱家溍:很熟。 主持人:但是把它真正当做工作还是第一次? 朱家溍:第一次。我觉得这个工作做得太让人高兴了,因为你像拿古代的书画,我们拿出来从箱子里打开,平常只是望而生畏的,现在拿到自己手里,手都要洗干净,看、写标签、入陈列柜。 主持人:据我了解,在这次的工作当中,由于您要装货、卸货,打扫陈

10、列室等等,其实都是体力劳动,那么您说到体力劳动对您来说,您是感到有点不适,但是用您的话说,是一边工作一边欣赏,这种享受无法形容。 朱家溍:对。 主持人:那么我就非常想知道这是一种什么样的享受? 朱家溍:什么样的享受?艺术上的享受。 主持人:您看,很多人都非常喜欢古董,那么这种对文物的鉴赏它的乐趣是在于什么呢? 朱家溍:这也是一种魅力笼罩着你,就给你很大的快乐。 主持人:那么在故宫的几十年的研究当中,对您所熟悉的这些文物,有没有因为随着您年龄的变化,那么对文物的认识也有所变化呢? 朱家溍:这个只有原来不知道,原来不懂,后来懂了,就是这种变化。从当年的临时工到故宫的活字典,朱家溍在古树红墙下度过了

11、整整六十年。紫禁城里珍藏的五百年的皇家文物给了他无穷的乐趣和享受,良好的家学传统和多年的知识积累,让朱家溍很快就在书画、玉器、礼仪、宫廷史等许多领域有了很深的造诣。 余 辉:(故宫博物院研究员) 朱老是一位忠厚的长者,又是一位饱富学识的有深博学问的学者,他的学识可以说,对故宫的文物,对清宫的历史、档案,都非常的熟悉,并有很深的研究,所以很多人都称他为杂家,说他是杂家,不是说他到处是蜻蜓点水,他是对很多门的学科都有精深的研究。 谭 斌:(故宫博物院副院长) 他几乎是类类兼通,有时候分课题,说其他人先选,剩下的我来做,一方面说明他博学,另外说明他年事已高的时候仍然有这种刻苦攻关的学术勇气。有一次在

12、一种特殊的情况下,让他到图书馆去,他过去没有管过图书,到了图书馆没有几年,他成了版本学家了,故宫所藏的善本书目他来整理,这个老人很不得了。 故宫现藏有 91 万件文物,大多数是清明两代宫中遗留的历代艺术品,包括法书、碑帖、青铜器、陶瓷、织绣等。1983 年,朱家溍选择了其中 100 件珍品主编的国宝画册,成为赠送外国元首的礼品,并且一度占据西方畅销书排行榜。 主持人:您周围的同事也经常说到,说朱老是国宝级的人物。在故宫它的分工很细的,研究书画他就不去碰瓷器,研究青铜器的他也不去介入宫廷史,而惟独您是从书画、青铜器、宫廷史、礼仪,包括戏曲样样都精通,那么我想很多人跟我一样都非常好奇您这个博。 朱

13、家溍:这一点我不是故意的,真的不是故意的。来了东西你就研究,你比如说故宫的戏曲档案,不但外面人没看过,研究戏曲的这些专家也听我发表文章,也引用过,他也不张罗看,故宫这工作没摊上他,他绝不看。 主持人:但是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您为什么可以做到这样? 朱家溍:我也不见得就精力准够了,好些东西我精力是不够,也望而却之,这个也有,这些个我没敢动,我知道很重要,我不去动它,我一动它,我这儿没这时间。 主持人:所以有人有这样一种说法,就说如果朱老他这么多年不是研究这么多的项目,不是为那么多的人解答问题的话,他只钻一门的话,他可能更有这种辉煌的著作,或者是更辉煌的成就。我不知道对于这样的说法,您是怎么看待的?

14、 朱家溍:是这样的,我的著作并不多。 摆放在太和殿正中的雕龙宝座是明清二十四代帝王权力的象征。然而 1915 年袁世凯登基称帝后,为了中西结合把龙椅换成了高背西式沙发;从此,这座曾经至高无上的宝座就走出了历史舞台,再也没有人知道它的下落。直到 1947 年,朱家溍在故宫整理文物,开始了寻找龙椅的历程。 主持人:在这之前,应该说谁也没有见过这个宝座是什么样子的。 朱家溍:没见过。 主持人:那当时您有没有担心过这个宝座根本就不存在了,已经没有了? 朱家溍:很担心。 主持人:有担心过。 朱家溍:担心过,很可能,因为匾、对都没有了,我一直想把它找着,因为先头想得比较简单,故宫那么多宝座,紫檀的、花梨的

15、、象牙的,以及各种,摆上去不合适。我终于在一个堆积着破烂房料,梁啊栋啊以及花牙子什么的,在这儿找着一个破椅子,我看它像。等于是三间,这么四个柱子,四个柱子裹着龙,这都破了,这么立起来,还是像个圈椅似的,那么同时我看见一个日本人照的相,照的庚子年他们占领者在这儿照的相,照的就是这么一个椅子。主持人:所以您当时就断定,它可能是失踪的那个宝座。 朱家溍:后来又从康熙皇帝有一个坐宝座的像,坐的也是这个宝座。 主持人:那您说在这之前,谁也没见过这个宝座是什么样子,您就能从残破的仓库当中,那么多的破家具当中把它找出来,那么您觉得,它是需要具备一个什么样的慧眼,才能够有这样的功底呢?朱家溍:光靠慧眼不行,因

16、为首先我断定,这儿不用花梨紫檀,因为其他的正殿都没有花梨紫檀,所以不能用那个讲究的,就得用金漆红漆来做,而这个东西做起来它有一个老样子。 主持人:您看,这个龙椅它修复是用了将近三年,而您找它又用了四五年,为什么对这把椅子会这样锲而不舍,从来没有放弃过呢? 朱家溍:有几种心理吧,第一种是故宫的中心,一个原状的陈列,你这儿撒着谎呢,这怎么对得起国内外一天到晚那么多观众,居然看假货,这个是我们干博物馆的人的耻辱,这是一种。第二种,一样事做不成,心里老搁不下,总觉得得到最后答复是不行,吹了,准真是吹了,那么再放弃。 1931 年,故宫博物院院长易培基被诬告在文物南迁中用赝品换走真文物。当时,法院出具了一大批的假文物作为物证,所谓假宋徽宗听琴图就是其中极其重要的物证之一。十八年后,朱家溍在故宫库房中整理编目时,从已经封箱的这批物证中发现听琴图并非是早有定论的“故宫假古董” 。 主持人:1949 年的时候,您从故宫的假古董当中把当时宋徽宗的听琴图 ,还有马麟的层叠冰绡图这两个非常珍贵的珍品把它找出来了,当时另外一个画家黄宾虹已经判断这两幅画它是假古董,那时候您还年轻,您为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