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州“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和影响经济增长因素的分析及对策建议

上传人:子 文档编号:41899696 上传时间:2018-05-31 格式:DOC 页数:29 大小: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凉山州“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和影响经济增长因素的分析及对策建议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凉山州“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和影响经济增长因素的分析及对策建议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凉山州“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和影响经济增长因素的分析及对策建议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凉山州“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和影响经济增长因素的分析及对策建议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凉山州“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和影响经济增长因素的分析及对策建议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凉山州“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和影响经济增长因素的分析及对策建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凉山州“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和影响经济增长因素的分析及对策建议(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凉山州凉山州“十一五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和影响经济增长因素的分析及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和影响经济增长因素的分析及对策建议对策建议凉山州“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和影响经济增长因素的分析及对策建议 凉山州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2006/12/06 来源: 【字体:大 中 小】 本课题主要通过对凉山州“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的概述,来分析影响我州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并就这些影响因素提出对策建议。一、凉山州“十五”发展回顾“十五”以来,在州委、州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凉山各族人民奋力拼搏,真抓实干,以只争朝夕的精神,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机遇,立足资源优势,全力实施“6135”战略和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2、,全州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 “十五”建设成就辉煌。(一)经济总量逐年增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十五”期间,凉山州经济总量实现“五年两大步” ,分别在 2003年和 2005 年突破 200 亿、300 亿元大关,在全省的排位由 2000 年的第 11 位上升到 2005 年的第 8 位,年均增长 12%,高出计划 3.0个百分点,高出全省 0.8 个百分点;“十五”末实现人均 GDP6934元,较“十五”计划增加 2150 多元。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结构比例由 2000 年的 39:29:32 调整到 2005 年的 30.7:36:33.3。 “十五

3、”时期是我州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二)财政金融稳步发展,地方建设欣欣向荣“十五”期间,我州财政收入呈逐年增长态势,金融业也得到了长足发展。2005 年全州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 14.8 亿元,较 2000年同口径增长 87.1%,一般预算支出达 60 亿元,较 2000 年增长175.9%。银政银企合作进一步加强,金融支持地方经济建设的力度不断加大。 “十五”末全州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 269.6 亿元,比2000 年末增长 129.8%,各项贷款余额达 108.7 亿元,比 2000 年末增长 53.7%。财政金融的稳步发展为地方建设提供了一个坚实的资金平台。(三)三农问题不

4、断得到改善,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加强“十五”期间,凉山州坚持用抓工业的理念抓农业,认真落实各项惠农政策,不断夯实农业基础,稳步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五年来建成了全省重要的优质烤烟、优质稻、优质蚕茧、优质水果等 10 大绿色产业基地。培育壮大了国家、省、州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105 家,发展建立了 1238 个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五大增收”工程全面稳步推进。 “十五”末全州粮食总产量达 184 万吨,比 2000 年增产 13 万吨。肉类总产量由 2000 年的29 万吨增加到 2005 年的 52 万吨,畜牧业产

5、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到 43.6%,上升了 7.6 个百分点。烤烟产量由 2000 年的 122 万担增加到 2005 年的 180 万担。2005 年农村劳务转移和输出 30.1 万人,五年增长 97.6%,劳务收入增长 170.9%。农业、农民、农村问题不断得到改善。(四)工业增速强劲,市场化配置资源格局逐渐形成“十五”期间,我州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工业强州战略,工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显著。五年来,我州在水能、矿冶、农产品加工等支柱和优势产业方面发展加快,初步形成了以西昌新钢业、川威西昌钢铁公司、康西铜业、凉山矿业、平川铁矿、豪吉集团、攀西药业、华宁公司、三牧乳业等

6、为龙头的产业链。工业集中区建设取得一定进展。企业技术改造和自主创新力度加大。五年来我州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 25.2%,比“十五”计划高12.2 个百分点。工业经济效益和整体素质不断提高,资产质量不断优化。(五)消费品市场活跃,以旅游业为主的服务业发展加快凉山州坚持把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发展的主导产业, “十五”期间,大力改善旅游基础设施,以西昌为中心的旅游发展联动格局初步形成。邛海螺髻山风景区升格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全州国家、省级风景名胜区达到 6 个。完成了邛海泸山景区总体规划 。成功举办了第三、第四届中国凉山彝族国际火把节、建州 50 周年庆典和红军长征过凉山暨彝海结盟 70 周年纪念活动。

7、 “十五”末全州接待游客 238 万人次,比 2000 年增加 183 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由 2000 年的 3.8 亿元增加到 2005 年的 11.7 亿元。大力培育住房、汽车等消费热点,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狠抓城乡市场建设。 “十五”期间,全州市场活跃,物价平稳。 “十五”末,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百亿元大关,达到 101.3 亿元,比 2000 年增长 151.4%。(六)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迅猛,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五年来全州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 397.5 亿元,是“九五”期五年投资的 3.2 倍,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 31%。国家级大型水电站瀑布沟、锦屏、溪洛渡等相继开工;地方电力建

8、设蓬勃发展,装机容量由 2000 年的 48 万千瓦增加到 2005 年的 110 万千瓦。西攀高速公路开工建设、实施了通县油路及部份通乡公路,全州新建公路达到2472.6 公里,改建通乡公路 57.4 公里, “十五”末全州公路通车里程达 1.5 万公里,公路等级和质量有了极大提高。农网工程、送电到乡项目使全州电网结构初步改善,农村用电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十五”期间,投入 1.2 亿元,解决了 82.35 万人饮水难的问题。五年累计实施“退耕还林” 、 “天保”造林 441.8 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 1361.5 平方公里,遏制了全州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森林覆盖率由 2000 年的 28.6

9、%提高到 32.1%。17 个县市的大部分农村乡镇实现光纤通信,电话普及率达到 21.5%,移动电话用户达到 50 万户;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城镇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显著增强。(七)改革开放步伐加快,民营经济迅猛发展“十五”期间,我们认真实践“三个代表” ,深入开展“三项整治” ,努力构建“三个机制” ,积极实现“三个优化” ,发展环境不断得到改善,改革开入取得新的进展。国企转制、财税体制、投资体制、行政管理体制、农村税费等改革步伐加快,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显著。 “三条社会保障线”和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为主的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农村“五保户”得到妥善救

10、助,社会保障体系制度进一步完善,五年来有 325万人次纳入最低生活保障,累计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 1.78 亿元,实现了 6.6 万人就业再就业,投入抢险救灾救济资金 1.26 亿元,解决了 152 万人次受灾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五年来,全州累计引进项目 556 个,实际到位资金 72.48 亿元,其中利用外资 1.7 亿美元,一大批有影响、有实力的大企业、大集团纷纷进驻凉山,加快了我州经济发展步伐;对外贸易出口额累计达到 6600 万美元,出口产品科技含量不断提高。民营经济发展迅猛,民营经济增加值占 GDP 的比重达到 43%。(八) 、扶贫工作向纵深推进,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十五”时期,扶

11、贫工作主要围绕“一个中心” 、抓好“四大工程” ,坚持“五个结合” ,即以稳定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为中心,围绕改善贫困村和贫困户基本生产生活条件,重点实施移民扶贫、教育扶贫、新村扶贫、卫生扶贫工程,把扶贫开发同生态建设相结合,同国土基资源开发相结合,同小集镇建设相结合,同计划生育工作相结合,同基层组织建设相结合,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把扶贫工作向纵深推进。到 2005 年底,全州未能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由2000 年的 64 万人减少到 43 万人。全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7496 元,农民人均纯收入 2438 元,分别较 2000 年增加 1841 元和1077 元,居民消费水平和生活质

12、量明显改善。(九)科教等全面发展,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加快“民族地区十年教育行动计划”进展顺利, “双基”教育有了新的进展,学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稳步提高,职业教育取得突破,西昌学院的成立表明州内的高等教育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企业技术进步、适用农业科技的推广稳步推进,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2000 年的 35%提高到 2005 年的 38%。人口快速增长的势头得到有效控制,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到 8.64,人口素质有了新的提高。全州十七个县市修建了疾病控制中心,一些重大的传染性疾病和地方病得到有效控制,农村卫生状况进一步改善。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进一步好转。积极推进

13、依法治州进程,全面完成“四五”普法工作,村民自治不断深化;大力实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整体联动防范工程,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认真贯彻民族区域自治法 ,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得到落实。成绩背后有隐忧,发展之中有差距。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我州经济在“十五”期仍处于总量不大,质量不高,结构不优的低水平的快速增长阶段,结构性矛盾和体制性障碍比较突出,深化改革、调整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任务十分繁重。一是农业基础仍然薄弱,产业化程度低,劳务输出困难,农民增收缺乏长效机制。二是工业化、城镇化水平仍然较低,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的状况有拉大趋势。三是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对投资拉动、资源开发

14、依赖较大。四是国有企业改革难度较大,其它各项配套改革有待进一步推进。五是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较大,城镇低收入群体生活还比较困难。六是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压力较大。二、 “十一五”时期面临的发展环境和发展趋势“十一五”时期,是我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是奠基础、强支柱、聚实力、争创新、求突破的重要发展阶段,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将面临着一个较为宽松的发展环境,我州将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努力实现发展新跨越的宏伟目标。(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我州提出了明确的发展目标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目标,就是要建设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更全面的、发展比较

15、均衡的小康社会。所谓更高水平,就是用大体二十年的时间,使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 年翻两番,人均超过 3000 美元,相当于当时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的经济体系。所谓更全面,就是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小康。所谓发展比较均衡,就是使城乡差别、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城镇人口比重超过 50%,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家庭财产普遍增加,广大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根据党的十六大确定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21 世纪头 20年,是我州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机遇期。按照 2002 年州委五届五次全委会提出的“奋战五年翻一番,2015

16、 年翻两番,2020 年总体进入小康”的工作目标和要求, “十一五”时期是凉山州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也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二)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转变增长方式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必须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紧迫感,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凉山经济与全国、全省,尤其是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仍较大,这就要求我们发展经济需要一定的速度,但这种速度是建立在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的发展,实现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为此,我们必须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充分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显著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辩证地认识和处理与发展相联系的各方面重大关系,发展才能有新思路,改革才能有新突破,开放才能有新局面,也才能紧紧抓住和充分用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