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污染对北极熊的影响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1880379 上传时间:2018-05-31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污染对北极熊的影响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环境污染对北极熊的影响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环境污染对北极熊的影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污染对北极熊的影响(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环境污染对北极熊的影响全球性环境问题对北极地区的影响甚至还比对其他地方更为明显。受到重金属、持久 性有机污染物(POPs)、放射性物质等污染物的影响,尤其是核电厂、处理和储存核武器、 核潜艇退役以及处理废核燃料和来自的开采和加工活动也加重了北极环境的恶化。北极地 区拥有部分世界上储量最大的石油和天然气田。在俄罗斯境内进行的工业加工造成了当地 严重的污染,一些采矿活动也是当地污染的重要原因。阿拉斯加地区自然资源、石油和天 然气资源丰富,美国在这一地区的活动对环境构成了巨大的压力。近年来到北极的游客大 幅增长,旅游业所带来的对自然环境的扰乱和噪声的污染,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环境问题。科学家近日在位于

2、北极与挪威之间的 S v a l b a r d 群岛发现,生活在当地的北极熊中有 超过 1%的呈现出雌雄同体的性征。科学家认为,这是日益恶化的环境引起的后果。 据分析,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会导致动物体内内分泌失调,目前在世界各地都有环境因素 导致动物生殖器官呈现出两性同体的现象。1 0 多年前, S v a l b a r d 群岛上还没有发现北 极熊雌雄同体的现象。但现在,岛上共约 3 0 0 0 头北极熊中,已有 1. 2%呈现出雌雄同体的变 异。当地科学论坛的 P e r K y r r e R e y m e r t 介绍说,科学家们已对 4 0 头熊进行了试验,正 有待进一步的分析。

3、R e y m e r t 认为,该地区北极熊所在的食物链很短,从浮游生物到鱼类 再到海豹最后便是北极熊,因此应该很容易查出污染物。有分析认为,南风会将欧洲地区工业 垃圾中的 P C B s 等有害物质带到这一地区,成为导致北极熊变异的罪魁祸首。历史上,从 1 9 5 0 年到 1 9 7 2 年该地区曾组织游客猎杀北极熊。但其后这种行为受到禁止,除自卫外的任 何猎杀行为都将受到法律的严惩,因此北极熊才得以幸免灭绝的厄运。但如今,环境污染却对 北极熊的命运再次构成了严峻的威胁。 上个世纪末,美国科研人员在实验中发现,某类塑料容器的内壁也能产生一种类似人 体激素的化学物质。1977 年,日本学者

4、最先提出了“环境激素”这个名词,但没能引起广 泛注意。1996 年,美国环境记者戴安达玛诺斯在西方也提出“环境激素”这个名词,她 认为“环境激素”并不直接作为有毒物质给生物体带来异常影响,而是以激素的面貌对生 物体起作用,即使数量极少,也能使生物体内分泌失衡,出现种种异常现象。 “环境激素” (Environmen-talHormone)也译作“环境荷尔蒙” ,学术命名为“内分泌干扰物” (EndoedneDisrupte:OrEndoc 行 neoisruptingehemi-cals)。人们原知道人体内有八类激素,所 以,也有人把“环境激素”称为第九类激素。该激素一旦进入人体或动物体内,可

5、以与特 定的激素受体结合,进而诱导产生雌激素,或者进一步与生物体 DNA 特定的片段结合, 使 DNA 序列或结构发生变化,干扰内分泌系统的正常功能, “环境激素”是影响和扰乱生 物体内分泌系统化学物质的总称,大多数为人工合成的化合物,也可以是自然界已经存在 的化合物。 环境激素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 DDT 六六六等农药、PCB(多氯联苯)类工业化学物质、 二恶英等致癌物质以及作为女性使用的合成荷尔蒙 DES(已烯雌酚)等医药品,它们主要存 在于空气、水和食物中。空气中的环境激素有 3 个来源:焚烧垃圾废物;生产过程中的某些 泄漏;建筑材料、家具、日用品的挥发物。最典型的是二恶英。二恶英是迄今为

6、止已知物质 中毒性最强的化合物之一,有很高的致死性,其毒性是人们熟知的氰化钠的 130 倍,砒霜 的 900 倍。而且是很强的致癌物,其致癌性比已知的黄曲霉素高 10 倍,比 3,4 一苯并花 (BaP)高数倍。因此,二恶英被国际癌症研究中心列为人类一级致癌物质。 大多数环境激素在自然界中稳定性很高,它难溶于水,但脂溶性好并通过食物链的传 递作用,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人类理所当然地处于食物链的最末端,自然会囤积更多的 此类物质。如 DDT 的使用,DDT 最早是由德国化学家 1874 年合成,直到 1939 年才有人发现它具备杀虫威力,即刻被推崇为消灭害虫和昆虫传染疾病的灵丹药,发现者瑞士的保

7、 罗穆勒也因此被授予诺贝尔奖。开始使用时,人们认为 DDT 对人体无害,随时间的推 移,人们逐渐发现,DDT 不仅对许多动物和人类是致命的剧毒物,且极难分解其毒性可维 持数十年甚至几百年。目前积累在地球环境的 DDT 对生态系统已造成严重危害,美国环 保署 1972 年公布禁用 DDT,4 年后,有关当局在利亚利桑那州曾经使用过 DDT 的农田检 测土壤时,发现土壤的 DDT 含量并未减少,近些年来,研究人员在南极洲的海豹和企鹅 体内也找到了 DDT 的踪迹。 20 世纪后期,人们发现野生动物和人类的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神经系统出现了各 种各样的异常现象,在人类,表现最突出的是生殖异常,除个别现象外,总的趋势是“阴 盛阳衰” 。人们对此认识,最早发现一些鱼类的生殖器官始终不能发育成熟,雌雄同体率增 高,雄性退化,种群衰败。1998 年,研究人员发现有多只北极熊生殖器官变异;1999 年 4 月,日本建设省公布一项调查结果,日本 7 条河流中的雄鲤鱼有 1/4 雌性化。 如果再不采取措施这种美丽的极地动物就会在地球上消失。 参考北极科学考察 多氯联苯降解方法最新进展 北极熊两性畸形,环境污染是元凶 环境污染雌雄难辨 环境激素探微 北极环境问题及治理 环境污染再造恶果 极地无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