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旧中西的冲突——大变革时期的学术规范讨论及其启示

上传人:子 文档编号:41868660 上传时间:2018-05-31 格式:DOC 页数:30 大小: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旧中西的冲突——大变革时期的学术规范讨论及其启示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新旧中西的冲突——大变革时期的学术规范讨论及其启示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新旧中西的冲突——大变革时期的学术规范讨论及其启示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新旧中西的冲突——大变革时期的学术规范讨论及其启示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新旧中西的冲突——大变革时期的学术规范讨论及其启示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旧中西的冲突——大变革时期的学术规范讨论及其启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旧中西的冲突——大变革时期的学术规范讨论及其启示(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旧中西的冲突新旧中西的冲突大变革时期的学术规范讨论及其启示大变革时期的学术规范讨论及其启示新旧中西的冲突大变革时期的学术规范讨论及其启示 时间:2002 年 4 月 16 日 作者:周祥森(史学月刊副编审) 来源:学术批评网 关键词: 摘 要20 世纪 80 年代末以来的学术规范讨论,吸引了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诸多学科学者的广泛参与。在这场自发的讨论中,学者们基于学科发展的需要,结合学术实践活动的诸形式甚至学术发展的外部环境因素,针对学界存在的一系列严重问题,就学术规范的内容,建立学术规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学术规范的继承与发展,学术规范的作用和功能等,发表了很好的意见。这场仍在继续的讨论,实际

2、上可以看作是新旧中西冲突和大变革时期学术范式转换的必然产物,是人文社会科学诸学科开始走向成熟的标志性事件,也是中国学人关于人文社会科学诸学科本土化、国际化努力的有益探索。 关键词 学术规范;学术转型;学术对话;学术范式;学术共同体;“本土化” ;“国际化” 学术规范讨论被誉为是“九十年代中国的一大学案” (杨玉圣:九十年代中国的一大学案学术规范讨论备忘录 ,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1998 年第 5 期,第 619 页) 。事实上,这一“学案”并没有因 90 年代的结束而结束,相反,在新的世纪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对于这一仍在继续发展的学案,迄今为止已在学术期刊或学术网站发表了 3 篇总结性的文章。最

3、早对学术规范讨论进行梳理的是青年学者杨玉圣。1998 年中国书评复刊号发表了杨玉圣的九十年代中国的一大学案学术规范讨论备忘录 ,同年经中国书评主编邓正来先生和作者杨玉圣同意,该文经作者修订后,又转载于10 月份出版的河北经贸学院学报第 5 期。正是这篇备忘录 ,第一次提出学术规范讨论是“九十年代中国的一大学案” 。文章从“学术规范讨论为什么能够开展起来?” “何谓规范化?” “为什么要规范化?” “要什么样的规范化?” “要不要规范化?” “如何规范化?”等方面,比较全面地总结了讨论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不同意见。这是迄今为止总结得最好的一篇文章。2000 年 9 月, 学术界第 5 期发表了井建斌

4、先生的学术规范与学风建设九十年代中国学术界新的关注热点一文。该文沿袭了备忘录一文的思路,并有部分内容重复,但补充了 1999-2000 年学术规范讨论的材料和作者通过采访所获得的一些材料。 2002 年 2 月 28 日,杨玉圣主办的“学术批评网”发表了南开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生胡杨的建树学术规范 反对学术腐败自然辩证法通讯 “学术规范与学风建设”讨论综述 ,从“学术失范和学术腐败现象” 、 “学术失范和学术腐败的成因” 、 “建树学术规范、打击学术腐败的具体举措”三个方面对自然辩证法通讯2000 年第 2 期开始的“学术规范与学风建设笔谭”专栏上的系列文章(共 8 期)做了初步的总结,最后作者谈

5、了自己对这场大讨论的意义的认识。 这 3 篇文章对于人们了解学术规范讨论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意见和讨论的发展情况有极大的帮助。它们的共同缺陷是只停留于客观地介绍各方观点,而疏于批判分析;关注的面也不够宽,因此对学术规范讨论究竟发端于何时,学术规范讨论的深层背景究竟是什么,学术规范讨论的实质等问题,都没有能够很好回答。学术规范讨论中比较重要的一些问题,如“学术规范”概念的定义,学术规范的功能和作用等,尽管在介绍中有所涉及,但并没有把它们当作一个问题来对待。特别是,或者由于总结得过早,或者由于总结的对象只局限于一刊,所以他们不可能注意到学术规范讨论在进入新世纪以来所发生的重要变化。 本文将避免只做客

6、观的介绍,并尽可能地不再重复他们已经总结过的东西。对于他们业已总结过的内容,也将在新的视角下进行重新审核;对于学术规范讨论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意见,尽可能地把它们都放在批判分析的位置上;对于学术规范讨论中存在的问题,将提出自己的一些认识思路。目的在于唤起人们对于学术规范问题的更加深入的思考,从而避免空疏的议论,最终对于提升大陆学术整体水平能起些许助益作用。 本文的的中心思想是:这场历时十余年并仍在发展着的学术大讨论,是新旧中西冲突和大变革时期学术范式转换的必然产物,是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诸学科开始走向成熟的标志性事件,也是中国学人关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诸学科本土化、国际化努力的有益探索。 一 学术规

7、范讨论的概况 学术规范讨论肇始于何时?杨玉圣先生在一篇综述性的文章认为,它发端于 1991 年陈平原主编的学人丛刊的创办。 (杨玉圣:九十年代中国的一大学案学术规范讨论备忘录 ,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1998 年第 5 期,第 6-19 页)但根据笔者所接触到的资料,这一时间似应定在 80 年代末音乐学界关于音乐学术文论写作中的规范问题的提出。而且,最先意识到学术界在遵循学术规范方面存在着严重问题、不能与国际学术进行对话的,并不是国内的学者,而是海外的华裔学者。 1988 年音乐研究第 4 期发表澳籍华裔学者杨沫的我国音乐学术文论写作中的一些问题 。 (杨沫:我国音乐学术文论写作中的一些问题 ,

8、音乐研究1988 年第 4 期,第 51-55 页这篇文章“针对中国大陆音乐学术文论写作中的一些时弊,谈音乐学术文论写作中应该注意的规范” 。作者之所以要写这样一篇文章,动因“在于深感中国大陆音乐学术文论写作不合规范、征引他人言论甚至取用他人成果却不注明出处的弊端严重、文德文风可虞,因而希望我的言论与述介能促成国内音乐学界在这些方面的改革” (杨沫:再谈学术规范与文德文风 ,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0 年第 1 期,第 19-30 页) 。文章重点论述的这几个问题,在后来学术规范讨论中成为人们讨论得最多的问题;而从学术成果的表述方面来探讨学术规范问题(后来人们称之为“文章规范”或“写作技术规范

9、” ) ,则成为后来学术规范讨论中被广泛采用的一条重要的思路。进入 90 年代以后, 中国音乐学 、 音乐探索 、 音乐研究 、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等学术刊物继续围绕本学科的学术规范问题,就音乐学术文论写作中的学术规范、我国乐理教科书的学术规范、音乐史研究的范式转换和史学规范、学术批评规范等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与此同时,其他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及其分支领域也结合本学科的建设相继展开了学术规范讨论,如社会学、人类学、历史学、现代文学、法学、经济学、国际关系学、文献学(古籍整理) 、谱学、科技史、图书情报学、比较教育学、期刊编辑学等。或多或少发表过专门谈论或研究学术规范问题文章的报刊,除前述音乐学界

10、的几家刊物外,还有中国社会科学 、 中国书评 、 自然辩证法通讯 、历史研究 、 世界历史 、 美国研究 、 文史哲 、 江苏社会科学 、 福建论坛 、 学人 、 现代与传统 、 探索与争鸣 、 学术界 、 东方文化 、 开放时代 、 世界宗教研究 、 历史教学问题 、湖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原名法学学刊 ) 、 西北大学学报 、 河北大学学报 、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 安徽教育学院学报 、 湖南商学院学报 、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 、 比较教育研究 、东岳论丛 、 美国史研究通讯 , 人民日报 、 光明日报 、 文汇报 、 中华读书报 、 中国青年报 、 北京青年报等。 学者们不仅结合本学

11、科的建设与发展讨论学术规范问题,而且还从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整体建设的宏观角度来考虑学术研究的规范问题。为此,一些比较有影响的学术期刊杂志社或编辑部组织召开了学术规范研讨会。1994 年 11 月 16 日, 中国社会科学季刊暨中国书评编委会率先在北京召开了以“社会科学的规范化与本土化”为主题的研讨会;1998 年 9 月 19-21 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杂志社和南京大学历史系世界史学科在南京联合举办了“遵循学术规范,加强学风建设,发展世界史学科”专题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的近 30 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1999 年 3 月 14 日, 中国社会科学编辑部、 历史研究编辑部又在北京召开了以“

12、学术对话与学术规范”为题的学术讨论会,来自上海、山东、北京的学者就“在我国人文社会科学迅速发展、各学科交叉融会的趋势日益明显的今天,如何在不同学科之间和中西之间进行学术对话?应当遵循怎样的学术规范?”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遵守学术规范 推进学术对话关于“学术对话与学术规范”的笔谈编者按,中国社会科学1999 年第 4 期,第 49 页) ;1999 年 12 月 8 日,自然辩证法通讯编辑部联合山西大学在北京召开了以“共建学术规范、整饬学术道德”为主题的小型学术讨论会,会后, 自然辩证法通讯开辟“学术规范与学风建设笔谭”专栏,连续刊登了 8期 50 多篇学术规范讨论文章。2001 年初山东的东

13、岳论丛和文史哲杂志都发表了从理论上探讨学术规范体系的学术论文。2001 年下半年,考古出版物在北京举行了“考古出版物学术规范研讨会” 。在网络媒体方面,2001 年 3 月 15 日开通、杨玉圣先生主持的“学术批评网” ,是目前学术网站中讨论学术规范问题最集中的一个纯学术型网站,同年 11 月,该网站还展开了关于学术论文征引文献标注方式问题的激烈讨论;2002 年初,围绕北京大学“王铭铭剽窃事件”而展开的多种媒体共同参与的争论,核心问题也是学术规范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与学术规范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学术腐败、学术道德问题走进了近两年的全国政协和全国人大会议,成为来自学术界的委员和代表讨论的焦点议题

14、。报纸、电视等传播媒体相机聚集跟进,进行及时的采访与报道。2001 年底 2002 年初,教育部适时地出台了关于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 ,中国学术的两座重镇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制订并颁布了北京大学教师学术道德规范 、 清华大学教师科研道德守则 ,首都女教授联谊会发出了为高校学术道德建设作出新贡献的集体呼吁和倡议。这表明,学术规范讨论不仅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者的关注并积极参与,而且引起了政府有关主管部门和决策机构的重视,学术规范开始进入实质性的实施阶段。 二 学术规范讨论的背景 学术规范讨论为什么能够开展起来?一般认为缘于“学者们对八九十年代学界存在的一些严重问题和弊端的强烈不满、深刻反思和不妥

15、协的抗争” 。例如:缺乏尊重他人成果的学术意识、缺乏健全的学术评价机制、缺乏学术积累和问题意识、中国学术与国际学术的脱轨、低水平重复与学术“泡沫化” 、学术道德败坏等。这些愈演愈烈的问题被概括为“学术失范现象” 。正是基于对八九十年代中国大陆学术状况的这种判断, “一批中青年学者率先积极提出和发起了学术规范问题的讨论” 。 (杨玉圣:九十年代中国的一大学案学术规范讨论备忘录 ,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1998 年第 5 期,第 6-19 页。也见井建斌:学术规范与学风建设九十年代中国学术界新的关注热点 , 学术界2000 年第 5 期,第 239-250 页)的确,从大多数学者的讨论文章来看,他们提

16、出学术规范问题,直接针对的是学界存在的某种严重问题。 但我个人认为,这种认识有些失诸肤浅。学术界存在的严重问题只是学术规范讨论之所以能够持续展开的最直接的、表层的原因,更深层的原因在于社会和学术两方面的深刻转型,以及与此同步发生的学术环境和社会环境两方面的深刻变化。在这种变化了的形势下,学术规范本身也面临着变革,以适应新的学术环境和社会环境。 具体来说,20 世纪 80 年代末以来中国学术界关于学术规范问题的讨论,是在下列背景中发生和展开的: (一)社会处于剧烈的、深刻的大转型时期。1989 年国内外局势发生了巨变,特别是 1992 年中国正式把市场经济作为自己的发展目标,中国社会开始迅速向市场经济社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