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教育观

上传人:子 文档编号:41861428 上传时间:2018-05-31 格式:DOC 页数:36 大小:9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构主义教育观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建构主义教育观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建构主义教育观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建构主义教育观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建构主义教育观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建构主义教育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构主义教育观(3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建构主义的基本理论一般认为,建构主义发端于 20 世纪 60 年代兴起的认知主义,其核心主要体现为对两个问题的探究:知识是什么?学生如何获得知识?对这两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和认识显然也将影响教师的教学观和教学实践。建构主义有不同的学术派和理论观点,如个人主义和教师建构主义,前者以瑞士的认知心里学家皮亚杰为源头,后者以前苏联的社会心理学家维国茨基为代表。但从根本上讲,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以符合或对应客观存在为依据,也不是以此作为判断其真假的准则,认知或学习也不是机械地复写客观世界。相反,建构主义强调知识是一种学习者的主观建构,学习者积极、主动并有意义地面对、接纳外界的各种刺激,解决各种问题,形成自己独

2、特的知识结构和经验世界,从而适应并改造世界。概括而言,建构主义在知识观、学生观和学习观等三个方面提出了一些基本主张。(1)知识观。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先于或者独立于学习者而存在,而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结果,是一种意义的建构,具有个人性、情境性;(2)学习观。学习者的学习或知识建构是一个积极、主动参与的过程,其基本模式或流程就是:面对外界的各种刺激学习者产生困惑、问题或兴趣学习者调用自己的身心器官和己有的身心器官和己有知识结构学习者强化与他人、社会、整个世界的相互作用学习者建构起有意义的知识和经验。(3)学生观。学习者之所以积极主动地对面临的各种刺激产生反映,是因为学习者本身就有建构知识的潜能、

3、动机和可能性,所以,认知或学习不是发现已经客观存在的知识、接受知识的活动,而是探究、发明、建构知识的作用或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强调学生的自主性。这些观点主要通过建构主义对学习的大量研究体现出来,综合看来,建构主义的学习主要有以下一些基本特征:(1)积极的学习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在学习活动的积极作用,学习者是主动的积极的知识探究者。(2)建构性的学习。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在探究、学习中,总是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以自己的方式理解世界,从而获得具有独特意义的知识。(3)累积性的学习。建构主义认为,任何学习都建立在先前学习的基础上,知识的累积是一个必然的过程,但这不是知识的剪刀堆积,而是原有知识的深化

4、、突破、超越和质变。(4)目标指引的学习。在建构主义的学习中,学生之所以主动积极,是疑问学习者感受到问题、刺激,为自己设定了目标。显然这些目标也是学习者建构学习的一部分。(5)反思性学习。学习者结合自己的先备知识,能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探究的任务,是因为学习者对学习者情境,对自己的学习进行了自我监控、自我检查和自我分析等必要的诊断和反思。根据对学习本质的探究和理解,建构主义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学习策略:(1)探究定向的学习。建构主义认为,学生不是被动、消极的知识接受者,而是主动、积极的知识探究者,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是一个积极的学习探究者,教学的作用就是要形成有助于学生独立探究的情境,让学生自己寻求问题

5、解决的思路和途径。(2)情境化学习。这主要表现在与传统的形式化、体系化的知识型教学相对应,传统学习往往导致学生能应付考试,但不能迁移至复杂的真实情境这,不能解决生活中常遇到的问题,部分导致了目前的“高分低能”现象。建构主义并不反对一般知识学习,而是强调学习与真实情境应该具有关联性。(3)问题定向的学习。学生面对一个问题情境,并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扮演积极的角色,在思考问题、调用自己有知识、寻求问题解决策略、与各种信息互动的过程中,获得新的相关学科基础知识与技能,形成新的有意义的知识概念和体系。(4)基于案例的学习。案例通常来自于现实中具有典型意义的问题。基于案例的学习能促使学生积极寻求各种方法和手

6、段,从而使学生能最有效地学习各种程序性知识,同时,还能使一些陈述性知识或学术性知识与生活情境联系起来,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十分有效的。(5)社会学习。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但这种学习与问题、情境是不可分割的,而问题、情境通常都具有社会性,所以,学生的学习是与社会文化交织一起的。建构主义开发的以计算机技术支持的情境学习、合作学习以及后面探讨的抛锚式教学等都突出了学习的社会性。2.2 建构主义的教学理念依据上述建构主义的基本主张,可以大致确立以下的一些关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念:(1)学生是教学情境中的主角。传统教学偏重教师的教,现代教学侧重视学生的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不能代替学生学习,

7、所以,教师不是教学的主体也是不言而喻的事情。因此,教学情境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只有在成为教学情境中的主角以后,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2)教学激发学生建构知识的过程。既然知识是学习者自我建构的结果,那么教学就不是传授、灌输知识的活动,而是一个激发学生建构知识的过程。教学就是要创设或者利用各种情境,帮助学生利用先前的知识与己有的经验在当前情境中进行学习和认知。(3)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辅助者、资料者提供者。关于教师,人们向来认同“传道、授业、解惑”的说法,所以在传统教学实践中,教师多是知识的传授者、班级的管理者。但在建构主义看来,教师的价值就体现在能否激动学生以探究、主动、合作的

8、方式进行学习,教师应该是学生的引导者,辅助者或咨询者、学习的资料提供者。(4)教学活动体现为合作、探究方式。传统中教学多成了一种管理活动,强调规范和纪律,而学生的学习反被淹没了。教学要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学习,一方面使学生面对问题情境,刺激他们思考、探究,另一方面营造人际互动、互激的情境,让学生学会在合作中学习。(5)教学活动的展开是一个过程。教学应该注重过程而不是结果。学生因为疑难、困惑而引起主动、探究学习,学生的冲突、混乱、惊奇实质上代表了学生的学习活动,所以,教师职责就不是给学生提供现成的答案,而是在忍耐、观察中,引导学生成长,这是一个过程。(6)教学评价要趋于多元化。传统中,无论是

9、“常模参照评价”或“标准参照评价”,多以纸笔测验为主,以学生记住多少教师教的所谓知识为基本依据和结果。但既然知识是学生的一种建构结果,求取一致的答案显然是不适宜的。教育部新提出的“档案袋评价”就是一种突出多元化评价的体现。(7)学生的学习不仅限于教科书。传统中,教学就是教师教授一本一本的教科书。但既然学习是一种积极、谈及的知识建构过程,教学就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教科书或相关的辅助材料,整个社会文化以及学生在生活中的所有问题和情境都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和知识建构。2.3 建构主义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得益于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撑,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自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在世界范围内的课堂教学中得到了广泛

10、的应用。我国北京师范大学和华南师范大学联合在几百所小学进行的为时多年的小学语文“四结合”教改实验(以下简称“四结合”)也在这方面做了较有成就的探索。“四结合”以计算机及网络环境为手段,综合运用现代教育理论、认知学习理论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改革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建构了一个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充分体现学生进行建构式学习的教学模式,包括“识字教学”、“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以“作文教学”为例,“四结合”把多媒体计算机应用于小学低年级的中年级的作文教学中,采用“创设情境审题立意指导观察小段分说打字表达反馈评价”等六个教学环节来实施教学。(1)“创设情境”。教师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教

11、学软件将与作文主题有关的声音、图像、图形或动画展示给学生,以创造多种情境激发学生写作。这里运用了建构主义的“抛锚”教学,利用了多媒体功能以及计算机的呈现法。(2)“审题立意”。教师引导学生审清题目,并逐步向学生提出写作的一些具体要求,引导学生写好作文。这里体现了建构主义关于“教师是辅导者、引导者,学生是主体”的教学理念以及“支架式”教学模式,同时是通过计算机面向全班的教学。(3)“指导观察”。强调教师利用言简意赅的引导语句,恰如其分的体态动作引导学生学会观察,这是第二环节的细化。(4)“小段分说”。教师利用多媒体将与写作相关的情境展示出来,学生用自己的话把与情境相关的内容描述出来,训练学生观察

12、例的同时,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为书面写作做准备,这是前三个环节的深化。(5)“打字表达”。学生利用认知码向电脑输入自己的写作内容,学生既可通过打字巩固所学汉字的语音与结构,又可以形成在检索、观看相关画面和情境的同时进行写作,并即时通过网络将作业向全班发布。这里充分运用了计算机多媒体网络的功能和建构主义的各种策略。是“四结合”的创新之处。(6)“反馈评价”。教师利用网络功能,使每一个学生的机上都有评价学生的作业,师生一起评议和修改,学生既进行了主动、探究、合作式学习,又学会了批评与自我批评,这是第五环节的深化。“四结合”这六个环节基本完成了一个完整的语文教学活动,每一个环节都利用了现代环节教

13、育技术,并体现了建构主义的有关思想和方法,为教师树立建构主义教学观念,以及在小学语文课堂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建构主义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提供了有益的参考。转载建构主义教学理论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以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理科教学领域中逐渐流行起来,成为国际科学教育改革的主流理论。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建构主义理论的产生和发展,然后详细地阐述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包括知识观、学习观、教师观和课程观。最后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对当今的物理教学改革提出一些建议。 一、建构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建构主义观点是由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于1966 年提出的,他创立的学派被称为“皮亚杰派”,是认知发展领域

14、中最有影响的学派。现代建构主义的直接先驱是皮亚杰和维果斯基的智力发展理论。皮亚杰在 1970 年发表了发生认识论原理,其中主要研究知识的形成和发展。他从认识的发生和发展这一角度对儿童心理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提出了认识是一种以主体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这正是建构主义观点的核心所在。 在皮亚杰上述理论的基础上,许多专家、学者从各种不同角度进行建构主义的发展工作。维果斯基强调学习者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的作用,提出了“边缘发展区”的重要概念;苛尔伯格在认知结构的性质与认知结构的发展条件等方面作了进一步的研究;斯腾伯格和卡茨等人则强调了个体的主动性在建构认知结构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并对认知过

15、程中如何发挥个体的主动性作了认真的探索;维特洛克提出学习的生成过程模式;乔纳生等提出非结构性的经验背景;现代建构主义中的“极端建构主义”、“个人建构主义”也都是建构主义的新发展。所有这些研究都使建构主义理论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完善,为建构主义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奠定了基础。 二、基于建构主义的科学教育理念 建构主义教学观是对传统教学观的批判和发展,认为学习不仅受外界因素的影响,更主要地是受学习者本身的认知方式、学习动机、情感、价值观等的影响,而这些因素却往往被传统教学观忽略。50 年代末和 60 年代初,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了教学要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理论,后来倡导“发现学习”。心理学家奥苏伯尔

16、在 1978 年提出“有意义的学习”理论,即认知结构同化论(认知学习理论)。卡鲁尔在1963 年提出“认知法(或认知符号学习理论)”,指出该理论与刺激-反应学习理论(-)相比它的优胜之处在于培养全面而实际的能力。所有这些都为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形成进一步奠定了基础。 建构主义的知识观认为科学知识应当明确被看作是个人和社会建构的。理论被看作是临时性的,不是绝对的。这和在其他教学方法中把科学知识绝对化为客观的、没有疑问、一成不变的观点不同。建构主义启示我们,每一种理论与法则的建立都隐含着科学家们的科学探索精神和科学方法的运用(知识的建构过程)。无论科学知识发生怎样的变化,这种精神和科学方法的运用是始终如一的,它们才是科学的本质。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主要有以下几点:1)科学学习不是从零开始,而是基于原有知识经验背景的建构。建构主义认为,在学习科学课程之前,学生的头脑里并非是一片空白。通过日常生活的各种渠道和自身的实践,学生对客观世界中各种自然现象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看法,建构了大量的朴素概念或前科学概念。这些前概念形形色色,共同构成了影响学生学习科学概念的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