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教育

上传人:wm****3 文档编号:41855793 上传时间:2018-05-3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生心理教育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大学生心理教育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大学生心理教育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大学生心理教育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大学生心理教育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学生心理教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心理教育(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大学生犯罪心理形成的外部因素探析大学生犯罪心理形成的外部因素探析法学院法学院 20072007 级民商法学研级民商法学研 王娇王娇 20070203262007020326摘摘 要要: :大学生是当今社会热点关注的群体,而大学生的犯罪则在社会上影响更大,反响更强烈。本文拟以心理学为视觉对大学生犯罪进行探讨,针对当代大学生犯罪现状,结合大学生犯罪的特征,着重分析大学生犯罪心理形成的机制及其学校、家庭和社会外部影响因素,并提出各方面的大学生犯罪预防及防治措施。 关键词:关键词:大学生大学生 犯罪心理犯罪心理 外部因素外部因素一一. .当代大学生犯罪的现状当代大学生犯罪的现状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

2、,他们是现代化建设的准人才,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状况 如何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关系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因此,大学生的培养和教育是全社 会都应该关心的问题。处在社会转型期的大学生,从整体上说,其思想道德素质状况 主流是健康向上的,能与变革中的时代要求相一致。 但是随着社会的变革,特别是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进行(如收费上学,实行供需 见面、双向选择) ,市场经济运行,人们观念的变化,经济利益的调整,校园社会化程 度增多等等原因,现在的大学生较以往大学生在思想上、心理上都产生很多负担和压 力,家庭贫困学生的经济压力,毕业生面临的就业挑战,高额奖学金评定所带来的学 习压力,在大学校园产生了一些不协调的音符,出现

3、不可忽视的大学生违法犯罪现象, 而且从目前看有上升的趋势。 “目前,我国高校在校生拼命扩招,预计到 2010 年高 校在校生将达到 2500 万人。 ”随着大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多,犯罪率不断升高,犯罪的 情况也开始严重化,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主要呈现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高校学生犯罪数量增加,且日趋低龄化。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青 少年身体发育成熟期提前。他们思想观念也呈现超前和过于成熟的特点,据有关资料 显示,目前,我国青年学生人体发育成熟比上个世纪 50 年代提前二至三年,由此也带来 了违法犯罪向低龄化发展的趋势。加上受教育的程度的提高,高校大学生犯罪已成为 当今社会的一个

4、重大问题。第二,犯罪类型多样化,非局限在侵财犯罪上。以前,青年学生犯罪中侵财犯罪 占有相当比重,据有关部门的统计,青年学生实施侵财行为的人数在青年学生刑事案件 人数中所占比例为 85%,除此之外,还出现一系列新型案件,如性犯罪、高科技犯罪等智 能犯罪的情形。另外,在大学生犯罪案件中,打架斗殴、杀人伤害、亵渎强奸等涉及人 身伤害的犯罪已经成为仅次于盗窃犯罪的第二大类案件,其危害性非常巨大。 第三,犯罪手段具有高技术性、高隐蔽性和高危害性。由于青年学生在掌握新知 识、新技能方面首当其冲,但由于部分学生法律意识淡薄,存在侥幸心理,他们铤而走险,并 且实施的犯罪行为具有智能化、多样化趋势,犯罪手段明显

5、高出一般犯罪,表现出高技 术性、高隐蔽性和高危害性。如某大学的大学生就利用“黑客”软件盗取了某公司的 账号和密码,给该公司造成巨额经济损失。 第四,犯罪主体逐渐扩大。现在,无论是来自民办院校、重点院校,还是来自名牌2高校的犯罪青年学生都较往年明显增加。大学生犯罪已经不再局限在一些“差学生”上,而且,很多学习很优秀的学生也成为大学生犯罪的一部分。据一项有关“校园犯 罪”的调查,在犯罪的 51 名大学生中,有 16 人来自重点院校,占总数的 31%;在大学生犯 罪中硕士生、博士生案件也日趋增多;另外,女大学生犯罪也有增加。二二. .当代大学生犯罪心理的形成机制当代大学生犯罪心理的形成机制基于上述对

6、大学生犯罪特点的分析,有必要了解当代大学生犯罪心理的形成机制。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心理是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犯罪心理 的形成,是外界不良因素在个体人脑中的反映,但并不是简单的、机械的反映,而是 积极的、能动的反映。我们知道,从吸收客观外界的消极因素到形成主体的犯罪心理, 是犯罪心理的内化过程。由犯罪心理发动犯罪行为是犯罪心理的外化机制。这种内外 化是互相衔接、渗透、相互作用的。内化过程中有若干消极行为与活动,外化过程中 犯罪行为作用于犯罪心理,又是对犯罪心理的一种强化,是再一次的内化。犯罪心理 的内化机制是外界消极的不良因素作用于人的大脑,同时也是以主体经过学习和模仿 为开端,

7、在人脑带有倾向性的认知选择中逐渐形成不良个性品质,经由不良行为的尝 试,从而进一步整合了其不良的个性心理品质。经由不良行为的尝试,使不良行为习 惯定型化,进而萌发犯罪意向,经过不断整合,促动了犯罪心理的形成。犯罪心理的 外化机制,是以主体具有犯罪心理结构作为条件,在刺激和情境的诱发下,产生犯罪 动机,进入犯罪决意阶段,然后实施犯罪行为。内外化机制是相互衔接渗透不能截然 分开的,内化中有外化,外化中有内化。两种机制都以外部刺激和内部需要为动因, 以不良个性品质和犯罪意向为基础,以特定的情境和机遇为条件,经历了若干个同化 顺应及整合,最终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犯罪心理,并导致犯罪行为的发生。1犯罪心理的

8、形成,体现了个体对外界因素的积极的、能动的反映。我们所生活的 周围客观事实,是十分纷繁复杂而变化无穷的。人们所接触的外在因素,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心理在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中,任何外在因素对个体的作用总是通过早 先形成的心理特点,通过个人当时所具有的心理状态而起作用的。所以,不同的人甚 至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条件下,对同一外在因素的反应都各不相同。人就是这样在复杂 的外在因素影响下,在有倾向性的能动反映活动中,形成并巩固着自己的个性品质的。 己经形成的不良个性倾向,很容易接受消极因素的影响而使其不良个性得到发展,形 成恶性循环,最终导致犯罪。犯罪心理的形成过程,是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任 何故

9、意犯罪,都为一定的犯罪心理所支配。而犯罪心理的形成,是个体与外在不良因 素的矛盾、斗争、转化的过程。这种转化过程是由许多小的矛盾运动的累积而产生的 一些小的飞跃,而这些小的飞跃的量的累积又带来了更大的飞跃在品德和人格方面 的质变,犯罪心理的最终形成。 犯罪心理在犯罪活动中,遵循反馈原理不断得到强化而趋于巩固。反馈本是控制 论的概念,它指的是操作构件不仅根据操纵台的指令进行工作,而还要将本身的状态 作为一种新的信号,返回传入,从而使操纵台对操作能够进一步的调整,如此循环往 复。这与人的心理活动的机制相像,所以被引入心理学领域。犯罪心理形成之后,就1朱营周主编.新编犯罪心理学.警官教育出版社,19

10、98:22-23 页3将付之于行动,产生犯罪行为。而犯罪心理也不断在犯罪活动中进一步得到巩固。通过犯罪活动,使犯罪人的个人需要得到满足,获得成功的体验,由犯罪活动所带来的 的一切成功,都会对其犯罪动机和行为起强化作用,而使其犯罪心理结构更为巩固, 并得到进一步发展。三三. .当代大学生犯罪心理形成的外部因素分析当代大学生犯罪心理形成的外部因素分析从犯罪心理形成机制来看从犯罪心理形成机制来看:一个人的犯罪行为,是受犯罪心理支配的,犯罪心理的 形成是个体内外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任何一个人的犯罪心理的形成,都是在其原有 的不良个性因素与客观外部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对客观外部环境作出的消极反映, 大

11、学生的犯罪心理的形成也是由于其内外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大学生犯罪心理 形成的外部因素较为凸显,影响较为广泛。 大学生犯罪不仅是学校教育中难以弥补的遗憾和社会的极大损失,也是犯罪者家 庭的最大的不幸。大学生犯罪心理形成的外部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但归纳起来,笔者 认为,大学生犯罪主要是社会环境、学校教育、家庭期望等外部因素和大学生自身因 素作用的结果。1.1.家庭因素。家庭因素。人从出生到青年期,多数时间是在家庭中与父母一起度过的,而这 一时期正是人的社会化最关键的时期,2父母是子女基本社会化的主要教化者,责任非 常重大。3现实中,当代大学生罪犯的父母教养方主要存在两个缺陷:其一,极端化倾向。

12、不是漠不关心,放任自流,就是过分保护与干涉;不是专制粗暴、惩罚严厉,就是偏袒 和溺爱。这种极端化教养方式很难使青少年实现正常的社会化,往往形成不良的习惯 和人格,而这些不良的习惯和人格正是犯罪的内在动因。4其二,父亲与母亲在教养方 式上存在严重分歧。犯罪大学生的父母在关心理解、情感温暖、偏爱、过度干涉、惩 罚严厉等教养方式上,差异都极为显著。5可见,正确的父母教养方式是有利于子女成 长的,但是如果这种教养方式超出了一定限度,将走向两个无法相容的极端,子女不 但无所适从,难以接受,而且会产生神经质行为,缺乏是非判断的能力,以致人格异化,难以获得心理和行为的同一,从而易误人歧途。6 因此,家庭因素

13、是影响大学生犯罪心理的一个重要外部因素。 2.2.学校因素。学校因素。学校是青少年接受教育的场所,它直接关系到青少年能否健康成长。 然而,学校在教育方面出现一些偏差,即学生为考试而学,教师为升学而教。学校把 追求升学率作为工作的唯一重点,对学生的道德和心理素质的培养却成为一门“副业” 。 结果由于中学教育和管理的失误,造成一些学生思想素质很差,表现为学生缺乏是非 观念,道德水准低,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远大理想和抱负。这就成了一些人入学后恶 习发作的温床。7而大学是青少年从家庭走向社会的第二个社会化场所,它担负着培养 “四有”新人的重任。校园环境、老师的教育态度、方式、为人都对其人生观、价值 现的

14、形成起着重要作用。虽然从总体来看我国高等教育基本状况是良好的,但不可否2张日.青年心理学中日青年心理的比较研究.北京日匕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年版3申平华.青年行为学.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 年版4罗大华,石起才.青少年犯罪心理学.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9 年版5于海琴.劳教人员早期父母抚养方式的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9,(3):43.6郑日昌主编.大学生心理诊断.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370 一 375 页7刘汉清,杜立主编.青少年犯罪综合治理知识问答.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1:177 一 178 页4认仍存在着不可忽视的缺陷: 其一,思想政治教育工

15、作薄弱。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辅导员缺少与学生 的联系,很难深入学生的思想领域,忽视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其次,大学开设 的政治理论课形同虚设,老师照本宣科,唯书唯上,理论脱离实际,使学生面对现实很迷惘,其人生观、价值观很容易受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所以一些思想不成熟、 自治力差又富于幻想与浪漫的大学生,在不良倾向的影响下,按照自己的要求去选择 人生价值,追求资产阶级腐朽的生活方式,使他们的行为距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要 求越来越远。 其二,管理松弛。在当今我国的高校中,普遍存在着对学生要求上放低标淮,许多规章制度如同虚设的情况,如考勤制度,不准夜不归宿制度等。有少数大学生经常 旷课,甚

16、至彻夜不归,同学没有向院系报告,上面也不闻不问,甚至有少数院系领导 对学生错误思想和违法的苗头也听而不问、视而不纠,从而为那些有犯罪倾向的大学 生提供了违法犯罪的机会。管理不善,诱导犯罪。有的学校集体宿舍管理较乱,门窗 不安全现象比比皆是,客观上给存有盗窃之心的学生提供了便利条件。因此学校在上 课时,可设专人巡逻,学生贵重物品应集中保管,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其三,法制教育和生理、心理教育不能同步。大学虽然开设了法律基础课程,很 多学生对法律基础课不以为然,根本不认真学,导致法律意识依然淡薄,而法律意识 淡漠往往是导致违法犯罪的关键因素。至于生理和心理教育,虽然己逐渐被学校重视, 但离普及还有很大差距,更多的人还习惯地认为,大学生属成人范畴,这方面的道理、 知识基本都懂,无须再加以教导。因而也就忽略了对他们进行教育,再加之图书文化、 音像制品市场的一度混乱,一些非法出版物如淫秽书刊、VCD 光盘陆续流向市场,流进 校园,流进大学生的手中,一些意志薄弱者,在得不到社会、学校、家庭及时教育引 导的情况下,经不住诱惑和刺激,就会走向犯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