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学渔父意象及蕴含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41855542 上传时间:2018-05-3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典文学渔父意象及蕴含 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古典文学渔父意象及蕴含 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古典文学渔父意象及蕴含 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古典文学渔父意象及蕴含 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古典文学渔父意象及蕴含 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典文学渔父意象及蕴含 》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典文学渔父意象及蕴含 (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古典文学渔父意象及蕴含古典文学渔父意象及蕴含 植根于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沃土上的中国古典文学,在创作发展过程中产生了许多用来寄托情思的文学意象。渔父就是其中一个非常独特的文学意象,代表了中国传统的隐逸文化现象。一、渔父意象产生的历史脉络(一)早期的名士钓翁渔父起初是作为钓翁存在于上古的传说故事,从未开化社会起就存留有关于钓翁的民间寓言故事。已有记载的最早的当为磻溪著名钓翁姜尚姜子牙的故事了。据今存元刊武王伐纣平话记载, “姜尚因命守时,立钩钓渭水之鱼,不用香饵之食,离水面三尺,尚自言曰:负命者上钩来! ”正是因为这种直钩式钓鱼法和那句相当自负的话语,使得周文王亲自前往磻溪聘请这位深藏不露的老人家

2、,太公望从此成为辅佐周文王、周武王灭商的功臣。后来就用“磻溪渔父”的典故代表怀抱文武全才的隐士。三次拒绝光武帝刘秀高官厚禄邀请的东汉名士严光恐怕是史上最淡泊名利的渔者了。严光字子陵,据东观灌记记载:“光武帝与子陵友旧,及登位望之,陵隐于孤亭山垂钓为业。访得之,子陵不受封。 ”由是严子陵清高之名流芳千古, “渔”得归隐超脱的盛名,后来李白以诗句“昭昭严子陵,垂钓沧波间。身将客星隐,心与浮云闲。 ”(古风十二)盛赞严子陵的高风亮节、安于岩户。范仲淹撰写严先生祠堂记 ,在文中最后不禁歌颂道:“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以“苍苍”之云山、 “泱泱”之江水的比兴手法,极力推崇和赞赏严子陵

3、先生不为名利、权位所动的高节风范。(二)不知姓名的“世外高人”隐逸意指“能为而不为”,只有那些有智慧又甘愿隐姓埋名的世外高人才算得上是隐士。大多数隐士都没有姜翁和严士这样的名气,他们甚至只是些无名无姓的捕鱼者,但他们被赋予隐逸与智慧的色彩。典籍中记载了许多纯粹的渔父:不仅生活充实闲雅,内心恬淡平和,而且人生阅历丰富,知识修养极高,对处世和安邦有着颇为精到的见地;表面上心无牵挂,寄情山水,但实际上博学厚重,深藏不露,成为不知姓名的“世外高人”。明代萧良龙文鞭影里记有两个潇洒而又清醒的渔父“放歌渔者”和“鼓枻诗翁”。唐时崔铉任江陵太守时,有楚江渔者,不言姓氏,钓于楚江,得渔则换酒,辄自放歌。人问曰

4、:“君隐者之渔耶?”对曰:“姜子牙、严子陵以为隐者,殊不知钓其名耳。 ”去而不顾。宋时卓彦恭尝过洞庭,月下有泛舟,一老翁棹其旁,卓问有鱼否,答曰:“无鱼有诗。 ”乃鼓枻而歌曰:“八十沧浪一老翁,芦花江上水连空。世间多少乘除事,良夜月明收钓筒。 ”问其姓名,不答而去。面对世人的追问,一个“去而不顾”,一个“不答而去”,这两位渔父算得上是真正的隐者了。(三)道家学派的代言人1庄子之渔父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的庄子以渔父为篇名虚构了一位打鱼老者的隐士形象。文章写一个“须眉交白,被发揄袂”的捕鱼老人和孔子对话全过程。他不在其位而谋其政,应该各安其位,才是最好的治理。这位老渔翁言论其实体现了道家的思想:既

5、然万物已有天定之位,那么于个人而言,再也没有比不“多事”、保持心灵清净无为更与天道相符的了。渔父作为庄子虚构的一位懂得“人情世故”的智者,通过渔父对孔子的批评,阐述了“持守其真”、回归自然的主张。2屈原之渔父几乎和庄子同时代的屈原也有同名散文渔父 ,描述被流放后的屈原流落到沅江深处,在湖边思索行吟,正处于孤独落魄之时,一位渔父注意到了他,问明情况后劝他不要“深思高举,自令放为”,而应学习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学会机变与通融,在“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乱世中用“淈泥扬波”“餔糟歠酾”的消极做法主动保护自己,而不致受到身心伤害。对于屈原宁愿葬身于江鱼腹中,也要以死保持清白之

6、身的坚定回应,渔父听后只是“莞尔而笑”,唱着沧浪歌 ,驾着渔船在江中悠悠远去。(四)精神自由、超脱旷达的自喻者形象借景抒情、托物喻志是文人们常用的手法。同样, “以渔言志”被当做一种审美性或象征性活动,渔父形象真正地进入文学领域,并且成为一种精神自由、超脱旷达的自喻者形象。东汉中期科学家、文学家张衡因社会政局腐败,朝政日非,个人抱负无从施展,而放弃仕途,转向隐居,写下了充满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蕴涵着对社会现实批判的归田赋 ,其中“谅天道之微昧,追渔父以同嬉;超埃尘以遐逝,与世事乎长辞”一句明显是从屈原渔父“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及“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两句中化用来,意思是

7、天道实在是微妙不可预测,自己将要丢开那浑浊的世俗远去,跟随渔父去同乐于川泽,与社会上的纷纷世相永别。 归田赋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描写田园隐居乐趣的作品。在玄学盛行的魏晋时代,由于政治制度和社会风气的影响,隐逸之风盛行,以渔父寓隐逸思想的作品也很多。著名的“竹林七贤”之一阮籍就曾写“才非允文,器非经武。适彼沅湘,托介渔父。优哉游哉,爰居爰处(四言咏怀诗其一),这首借用屈原渔父之典故,以渔父自喻,看似调侃,却蕴有对人生的愤激,充满了抑郁之气。在他的五言咏怀诗里还有“渔父知世患,乘舟泛清流”的表达,同样抒发羡慕自适而超脱的渔父之心。另一位竹林贤士嵇康则以凝练的语言传写出“钓叟”飘然出世、心游物外的

8、风神:“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嘉彼钓叟,得鱼忘筌。 ”二、渔父意象的隐逸文化意蕴所谓意象,是创作者根据自我主观思想感情而赋予某种文学意味乃至特殊文化意蕴后的艺术形象。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首次引入“意象”概念:“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尤端。 ”意思是说那些眼光独到、认识独特的工匠,能够窥见内心已构思好的形象而挥动斧头砍削,文学创作也是如此。刘勰认为意象是文学作品布局谋篇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意象原本是托物言志中的那个“物”,也是借景抒情中的那个“景”,但无论是作品中的“物”还是“景”都已赋予了某种特殊意蕴和文学意味,甚至是文化的意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9、渔父形象是一种处于主流文化边缘的特殊的文化现象,包含着丰富而有深度的文化内涵。代表了中国文人追求的人格独立、精神自由和去功利化的人生境界。(一)对人格独立的追求庄子秋水记载,在濮水钓鱼的庄子委婉拒绝楚王使者的邀请,而宁可做一只在泥浆中自由自在拖着尾巴的活乌龟,也不愿做包好了放在殿堂上受祭奠的死乌龟,意为不愿让高官厚禄来束缚自己。包括本文前面所述中的三拒光武帝高官厚禄邀请的严子陵等名士钓翁,他们不攀附于哪怕来自于最高权位的任何现实的政治力量,有很强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表现出对自我人格独立和生命尊严的无上追求。而磻溪钓翁姜尚公,能够执著等待,终于在八十余岁时辅佐明君,建立一番事业,也是追求生命价

10、值的典范。(二)对精神自由的向往由于受孔孟儒家思想浸染,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历来抱着“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信念和人生价值取向,希望通过积极入世,从而实现人生的社会价值。但是对精神自由的向往与追求,却从没有放弃过。如前文所述张衡的归田赋 ,就是间接描写渔父超脱自在、远离尘世的生活,表达因受现实的羁绊而向往回归自然、追求精神的自由与恬淡。(三)对人生境界的超越人生有物质的、精神的和自然的三重境界。在现实世界中,人们若贪恋物欲和名利的诱惑并受之牵制,极易感到身心疲惫,矛盾迭出。而做嵇康笔下“得鱼忘筌”的钓叟或屈原笔下“不凝滞于物”的渔父,彻底抛弃功名利禄,远离尘嚣,回归简单快乐的自然生活状态,这是渔父意象所代表的创作者对人生境界的超越,也寄托着中国文人对与世无争的超然生活的向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