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怎样听课评课

上传人:子 文档编号:41848344 上传时间:2018-05-3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程怎样听课评课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新课程怎样听课评课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新课程怎样听课评课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新课程怎样听课评课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新课程怎样听课评课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课程怎样听课评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程怎样听课评课(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课程怎样听课评课新课程怎样听课评课新课程怎样听课评课_全文在线阅读分享到 QQ 空间新浪微博百度搜藏人人网腾讯微博开心网腾讯朋友百度空间豆瓣网搜狐微博百度新首页 QQ 收藏和讯微博我的淘宝百度贴吧更多.百度分享 返回主目录 请使用 IE7 或 IE8 预览本页,个别文件很大超过 5M,请等几分钟后再下载!谢谢!新课程怎样听课评课 -新课程怎样听课评课徐世贵讨 论 四 个 问 题一、听课评课的潜质二、怎样去看课三、怎样去评课四、怎样具体分析一节课听课评课潜质一、听课评课的潜质了解学科知识积累一定教学经验专一的心力(课前准备)先进教学理念听课评课潜质新课程听课评课五项关注:1、把“人的教育”写在

2、旗帜上关注培养目标2、最成功的课是学生的成功关注“因学而教”和“顺学而导3、 “教教材”与“用教材教”之间关注创造性使用教材4、动人心者 莫先乎情关注“情” “趣”教学5、差异就是资源关注差异性教学听课评课潜质听课目的当我们去听课的时候,是抱着一种评论的心态,还是学习的心态,还是帮助老师的心态?我觉得后两个多一些要好。来听课,一方面是从课堂上生成的东西去寻找自己的灵感,这是学习;另一方面还要抱着帮助老师获得专业成长的心态,而不是以衡量课的好坏为目的。二.怎样看课听评课目的(一改、二促、三提)1、改进教学实践;2、促进学生发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3、提出问题讨论,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学境界。二.

3、怎样去看课二、怎样去看课看什么从教师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的角色看教师主导作用1、看教学目标设计与达成是否准确、合理、全面、有差异性等。2、看教材处理的重点、难点、特点是否抓住;看开发课程资源,创造性使用教材思路清不清;看教材呈现方式,是否化难为易,以简驭繁等。3、看教学方式组织是否从教材和学生实际出发,灵活多样性,体现在教师引导组织下,学生充分的参与,体验、合作、探究等。二.怎样看课4、看教师课堂的学习指导,是否以自己的学习经验给学生以启发。5、看教师对课堂驾驭,看对节外生枝问题的巧妙处理,看应变能力。6、看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方法和策略,以及学生对评价的反映。7、看教师课堂教学激情,教态、

4、板书,运用现代教学手段等教学基本功。二.怎样看课从学生的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角度看主体作用的发挥。1、看课堂上的民主气氛。学生情绪饱满,精神振奋,还是静坐呆听,死记硬背。2、看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情况。这里包括学生参与的时间,参与的人数,参与的方式。3、看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和动手能力的培养。4、看学生的学习效果。看课要看学生课堂上举手发言讨论,练习、板演、作业等反映出来的学习兴趣和效果。5、看学生的自学习惯,思维习惯,书写习惯、语言表达习惯以及课堂常规学习习惯的养成和训练。二.怎样看课听什么1、听教师的教学激情是否有感染力。2、听教师讲课是否讲到点子上,知识是否准确重点是否突出,难点是否突

5、破,详略是不是得当。3、听教师讲课是否言简意赅,思路清楚明白,说普通话,学生是否明白。4、听教师的范读。5、听学生课堂对问题的回答等。二.怎样看课想什么听课者在课堂上不仅要边听、边看,还要边想。因为对课堂教学水平的分析不能仅停留在表面现象的观察上,更要做出正确的判断,有时需要透过现象去分析它的实质。 二.怎样看课一节好课: 书声朗朗,议论纷纷,高潮迭起,写写练练。 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真实、朴实、扎实二.怎样看课对师生活动做出定量统计1.计算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2.计算教师活动与学生活动时间分配3.计算学生的个人活动时间与学生集体活动时间的分配4.计算优差生活动时间5.计算非

6、教学时间 二.怎样看课看课应有所侧重1、对新教师重点看是否达标;2、对一般的教师,可重点看教学任务完成;3、 对骨干教师,重点看创新;4、 对于名家的课,着重领略其教学风格及其相应的学术思想在课堂的体现。三.怎样去评课看课是感性认识,分析课是理性认识。盲目听十节不如认真剖析一节学识与真诚同在 方法与智慧共存(评课是艺术)评课形式个别交谈式集中讨论式书面评议式师生互评式抽签答辩式自我评价式三.怎样评课(一)评课误区1.重听轻评 5.参评面窄2.敷衍了事 6.以偏概全3.平淡肤浅 7.评“新”弃“旧“4.面面俱到 三.怎样评课(二)一节课的评价标准 什么是一节好课的评价标准是什么?因为学科不同,年

7、级不同,地区不同,每次评课的目的任务不同,特别是面对新课程,新思想,新教材。不能有一个通用的固定标准。三.怎样评课不同说法主要看三条:1.教得有效 2.学得愉快 3.考得满意主要看四条:1.学科特点鲜明 2.教学理念深刻 3.教学重点突出4.教学设计独特主要看五条:1.看教学目标 2.看教学内容 3.看教学程序和策略4.看教学素养 5.看学习状态和结果等等主要看七条:1.看三维目标设计与达成 2.看创造性使用教材3.看教学方式 4.看学习方式 5.看教学素养 6.看教学效果 7.看教学个性三.怎样评课(三)评课方法1.综合评课法所谓综合评课法就是评课者对一节课做出全面、系统、综合性评价。通常是

8、先分析后综合。三.怎样评课综合评价从教学目标上分析从处理教材上分析从教学程序上分析从方法、策略与手段上分析从教学基本功上分析从教学效果上分析从教学个性上分析从教学思想上分析三.怎样评课2.归纳评课法归纳评课法不是像第一种方法的那样,从八个方面逐一对一节课做评析,而是对整节的优缺点做总结归纳,从而找出课的优点、缺点。三.怎样评课研训日记 2006 年 5 月 15 日今天我与刘恒贺、王祖光、*慧来到南片听课。王祖光和*慧到一个乡镇听数学,我和刘恒贺到一个乡镇听语文。第一节课没有听,我们把教师的教案拿过来看一看。这位老师要上的课是海上日出 ,教案写的比较简单,教学过程思路不是太清,没有写教学目标和

9、教学重点、难点。看来老师课备的不是太充分。三.怎样评课第二节把课听完。看来此课与公开课尚有很大距离。我认为有这样几个问题。第一,教师对教材吃的不透,俗话说,千重要,万重要,理解教材最重要,这个法,那个法,不理解教材就没法。本课巴金是按着日出前日出中日出后(日出后写了有云时,无云时)的顺序来写的,但这位老师在上课板书时是按着日出时有云时无云时的板书思路来讲的。显然教材把握的不准。教材的基本思路没有找准又怎能和上好课呢?三.怎样评课第二、教师没能处理好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本课应讲两课时,但老师合并成一课时(可能考虑要给听课者一个整体感受) ,这样做的结果是整个课堂平铺直叙,面面俱到,课堂没有突出重点

10、,和突破难点,没抓住关键。既没看到很好的教学全过程也看不到具体的细节。课显得特别分散和零碎。三.怎样评课“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 “少则得,多则惑” ,任何一本教材可讲可学的东西都相当丰富,可以说是字字宝贵,处处精华,似乎都忽视不得。但是由于教材特点不同,教学时间所限制,我们不能,也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把教材的方方面面,巨细不分,面面俱到地讲完讲透。这就有必要对教材删减取舍。以便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 。由于老师本节贪多效果不好。三.怎样评课第三、与学生实际生活背景靠的不是太紧。其实正如参考书上说的,日出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山区的孩子虽然看不到海上日出,但他们会经常看到山中日出,虽然海上日出

11、与山中日出有区别,但也很多相似之处。如果教师在课始让学生去回忆想象自己曾经观察过的山上日出, (也可以从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有云时,没云时去回忆去想像)让学生去说,甚至可让学生去写山上日出,尔后再让他们与巴金所写的海上日出相对照,这样会唤起他们的生活经验和体会,这要比教师孤立的去就书本讲书本效果要好的多。三.怎样评课第四、学科特点不十分突出。语文课其中一个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那么,阅读课就要特别突出“读” ,课堂要书声朗朗。要让学生读准确、读流利、读出感情,要咬文嚼字。但遗憾是本节课学生读的太少,而且教师读的指导又不多,没有看到老师的范读。在分析重点段、重点句时,应指导学

12、生抓关键字词。如书中的“跳出来”可以引导学生用对比的方法来理解“跳”字。我们知道海上日出和山上日出是不同的,山上日出是慢慢“露出半边脸”直至满圆的太阳露出来,它是一点点的“升” 。而海上日出,开始是“露出半边脸” ,而即将离开海面的一瞬那间是跳跃出来的,教师应引导学生行对比联想感悟,从而体悟到作者为什么要用“跳出来”而不是“升起来” 。三.怎样评课第五、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的淡化。这里说谈化,是说教师重视了知识技能目标,而忽略情感,态度价值观。 “海上日出”是一篇很美的文章,它是通过写太阳从海上升起的前前后后,描绘了日出的奇观。读起来是十分美的。遗憾是本节课这种美的意境和韵味并没有读出来。要感动别人,先要感动自己。连老师都没有感悟到海上日出的是那样的美,这又怎能让学生感悟到海上日出的美呢?三.怎样评课当然,本课教学老师有许多优点和可取的地方,因为是试讲,重点研究问题,故对问题分析的多一些。 返回主目录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