腕踝针(操作规范)

上传人:子 文档编号:41839816 上传时间:2018-05-31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腕踝针(操作规范)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腕踝针(操作规范)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腕踝针(操作规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腕踝针(操作规范)(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腕腕 踝踝 针针一、概念一、概念腕踝针法是在手腕或足踝部的相应进针点,用毫针进行皮下针刺以治疗疾病的 方法。二、腕踝针操作技术二、腕踝针操作技术 ( (一一) )进针进针 通常选已消毒的 2830 号 1.5 寸不锈钢毫针。选定进针点后,皮肤常规消毒, 医者以押手固定在进针点的下部,并且拉紧皮肤,刺手拇指在下,食指、中指 在上夹持针柄,针与皮肤呈 1530角,快速刺人皮下,然后将针平放,使 针身呈水平位沿真皮下进入约 1.21.4 寸,以针下有松软感为宜,不捻针。患 者针下无任何不适感觉,但患者的主要症状会可得到改善或消失。 ( (二二) )调针调针 如患者有酸、麻、胀、重等感觉时,说明针刺入

2、到筋膜下层,进针过深,须将 针退至下,重新沿真皮下刺入。 ( (三三) )留针留针 一般情况下留针 2030 分钟。若病情较重或病程较长者,可适当延长留针时间 1 至数小时,但最长不超过 24 小时。留针期间不行针。 ( (四四) )疗程疗程 一般情况下隔日 1 次,急性病症可每日针 12 次,10 次为 l 疗程。 三、腕踝针临床应用三、腕踝针临床应用 (一)适应范围 在腕踝针疗法中,每个区所治疗的病症大致包括两方面,其一是同名区域内所 属脏腑、组织、器官等所引起的各种病症;其二,主要症状能反映在同名区域 内的各种病症。总体来说,本法适应范围广、见效快。 (二)选点原则 1上病取上、下病取下

3、是针对上、下两段而言的。如前额部疼痛,因前额的体 表区域属上段,所以选区以上 1 为主。再如急性腰扭伤,其主要症状表现在腰 部,而腰部的体表区域属下段,所以选区以下 5 和下 6 为主。 2左病取左、右病取右是针对左、右对称的 6 个体表区域而言的。如左侧乳痈, 其主要症状表现在左侧乳房,而左乳房的体表区域为左上 2 区,所以选取左上 2 为进针点,反之,右侧乳痈选取右上 2 为进针点。 3区域不明、选双上 1 临床上有些疾病是无法确定其体表区域的,如失眠、 高血压病、全身瘙痒症、多汗或无汗、寒颤、高热、癫痫、精神分裂症、更年 期综合征、小儿舞蹈症、小儿多动症、乏力等。对于这些疾病,以及那些病

4、因 复杂难以明确判断其体表区域的疾病均可取双上 1 进行治疗。 4上下同取是针对患者主要症状表现位置靠近在横膈线上下时,不仅要取上部 的进针点,还要取与之相对应的下部进针点。如胃脘痛,按体表区域的划分, 胃脘部大致属于双下 l 区和右下 2 区,在临床治疗时不仅要取双下 1、右下 2, 而且还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症表现靠近横膈线而加取双上 1 和右上 2。 5左右共针 是针对患者的主要症状,表现在躯干部的 1 区,临床治疗时应取 双上 l 或双下 1。同样,患者的主要症状表现在躯干部的 6 区,临床治疗时应 取双上 6 或双下 6。如脐周痛,其主要症状表现在肚脐周围,属下 1 区,所以 临床治疗

5、取左下 l 与右下 1。但临床治疗中,还常会遇到右上腹疼痛,针右下 2 效果不好的现象,此时须针左下 2 以加强疗效。 (三)处方示例 1感冒 上 1,配上 2、上 5、上 4。 2胁痛下 2,配下 1、下 3 或上 2。 3眩晕上 1,配上 3。 4腹痛下 1、下 2,配下 3。 5呃逆下 l,配上 1。 6痛经下 l,配下 2。 7带下病下 l,配下 2。 8肩周炎 上 4、上 5,配上 6。 9荨麻疹 上 l。 10肾绞痛 下 5、下 2,配下 6。 四、注意事项四、注意事项 1腕踝针法进针一般不痛不胀不麻等,如出现上述症状,说明进针过深,须调 至不痛不胀等为宜。 2把握准确的针刺方向。即病症表现在进针点上部者,针尖须向心而刺;反之, 病症表现在进针点下部者,针尖须离心而刺。 3有几种症状同时存在时,要分析症状的主次,如症状中有痛的感觉,首先按 痛所在区选点。 4出现晕针、滞针、血肿等现象者,按毫针刺法中的异常情况的处理方法进行 处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