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讲稿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1828062 上传时间:2018-05-31 格式:DOC 页数:103 大小:44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比较文学讲稿_第1页
第1页 / 共103页
比较文学讲稿_第2页
第2页 / 共103页
比较文学讲稿_第3页
第3页 / 共103页
比较文学讲稿_第4页
第4页 / 共103页
比较文学讲稿_第5页
第5页 / 共10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比较文学讲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比较文学讲稿(10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目目 录录第一章第一章 导论:走向比较文学导论:走向比较文学第一节 关于“比较”与“文学”这两个概念的语言分析第二节 比较文学的研究客体:学理关系及其三种类型的意义第三节 比较文学与“四个跨越”的内在意义链第四节 五种相关学科的概念界分及比较文学的定义第二章第二章 比较文学发展史比较文学发展史 第一节 西方比较文学发展史 第二节 西方比较文学发展史第三章第三章 比较文学学派及其研究方法比较文学学派及其研究方法 第一节 法国学派与影响研究1法国学派的形成与主要理论主张2影响研究的理论依据和主要内容第二节 美国学派与平行研究1美国学派的形成及基本主张2平行研究的主要内涵、理论根据与具体方法3平行

2、研究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第三节 中国学派与阐发研究1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特点:跨文化2中国学派的折衷精神3中国学派的阐发研究 4中国学派的意义与局限第四章第四章 比较文学的几种特殊研究类型比较文学的几种特殊研究类型第一节 文类学与“形式”1比较文学的文类学概述2比较文学的文类学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3比较文学的文类学研究个案举要第二节 主题学与“流变”1主题学的成立2主题与母题3题材、形象与意象第三节 形象学与“他者”1什么是比较文学形象学2如何进行比较文学形象学研究3形象学研究的特点4形象学研究的前景第四节 译介学1文化范式与译介学研究范式的历史形成 2西方译介学的范式变革:传统与演进3译介学范式的

3、文化转向及其理论诘难4西方与中国译介学研究范式的现状与未来第五章第五章 比较诗学比较诗学2第一节 比较诗学崛起的中西方学术背景1 “诗学”一词在西方文化语境中的基本蕴含2 “诗学”一词在中国文化语境中的基本蕴含3比较诗学崛起的中西方学术背景第二节 中西比较诗学的可比性、必要性和方法论1可比性:中西比较诗学的学理依据2必要性:中西比较诗学的价值依据3方法论:对话诗学的建构4在学理上应该注意的问题第三节 现代汉语语境下的比较诗学研究1现代汉语语境下的比较诗学研究概述2中西诗学的理论品格和理论形态第四节 中国古代诗学的现代诠释及其可能性1何谓中国古代诗学的现代诠释2中国古代诗学的现代诠释如何可能 3

4、现代诠释是实现古代诗学之现代转换的必由之途第六章第六章 比较视域中的跨学科研究比较视域中的跨学科研究第一节 混生一交叉互渗与分类一多维意义链第二节 文学与哲学的互渗第三节 文学与宗教的互渗第四节 文学与心理学的互渗第五节 文学与艺术的互渗第七章第七章 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第一节 文化研究溯源第二节 对文化研究的辨析与评价第三节 定位与发展第八章第八章 比较文学研究的准备与步骤比较文学研究的准备与步骤第一节 知识要求第二节 科研案头工作 三三三研究、撰写论文第一章第一章 导论:走向比较文学导论:走向比较文学 前前 言言 学科意义上的比较文学诞生于 19 世纪末,其主要标志之一是进

5、入大学课堂。 英美高校比较文学系(专业)主要招收硕士生和博士生。耶鲁大学比较文学系下设文 学与比较文学两个专业,文学专业主要招收本科生,比较文学主要招收研究生。由于比较文 学综合了文学、艺术、哲学和社会思想等学科的课程,因此它对美国文科专业那些具有世界 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学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哈佛大学明确宣称,只有经院系批准并确认优秀 的本科生才可以选修比较文学的课程。另外,就对学生的语言要求来说,在美国,硕士研究生3要求掌握 2 门外语,而博士则要求掌握 3 门或 3 门以上的外语。中国的比较文学是在中国近代中西文化和文学交流的大潮中,在欧洲比较文学的直接 影响下发展起来的。早在 20 世纪

6、20 年代,在华任教的外国人和留学欧美日本的中国学人就 开始了有意识的比较文学研究,当时的清华大学成为中国比较文学的摇篮。20 世纪 70 年代 末 80 年代初,随着对外开放和与世界各国文化交流的加强,比较文学在中国重新崛起。1981 年北京大学率先成立比较文学研究会,接下来有些大学开设了比较文学课程并招收比较文学 专业的研究生。1997 年,国家教育部在培养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中,将比较文学和世界文 学合并,以“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名义归为中国语言文学内的二级学科,在本科专业目 录中,也明确规定比较文学为中文系主要课程之一。此后,中国比较文学获得了前所未有的 发展,一些学校增列了比较文学

7、与世界文学的硕士点、博士点,全国大部分学校在本科生教 学中开设了比较文学的课程。第一节第一节 关于关于“比较比较”与与“文学文学”这两个概念的语言分析这两个概念的语言分析 1 1从汉语字面上对从汉语字面上对“比较比较”产生误读的可能性产生误读的可能性“什么是比较文学?”近两百多年来,国际比较文学界对这一概念的设问与回答一直处 在争议之中。在比较文学的名称与实质一文中,韦勒克曾对比较文学这一概念的最初 使用做过一次反思:“1816 年,两位编辑家、法国教师诺埃尔和拉普拉斯出版了一系列法 国文学、古典文学和英国文学的选集,这一选集的扉页使用了一个不同以往的没有使用过 的、也没有解释的标题:比较文学

8、教程)。 ”需要指出的是,诺埃尔和拉普拉斯虽然第 一次提出比较文学这个词语,但并没有把“比较文学”这个词语作为一种相对独立及相对 自觉的学科概念来使用。1829 年,维尔曼在巴黎大学开设命题为18 世纪法国作家对外国 文学和欧洲思想的影响的讲座,再度多次使用比较文学这个概念,一般国际学术界把维 尔曼此次讲座关于比较文学概念的使用认定为比较文学在学科意义上的萌芽与开始。1886 年,英国学者波斯奈特推出了世界上第一部以“比较文学”命名的比较文学理论专著 比较文学 ,用基亚的话说:它“标志着比较文学的时代已经正式开始” 。国际比较文学 界往往以波斯奈特比较文学的推出,来标明比较文学这一门学科走向了

9、自觉。也就是 说,我们应该把诺埃尔和拉普拉斯所使用的比较文学仅仅作为一个词语来认定,而把维尔 曼在讲座上使用的比较文学作为一个萌芽的学科概念来认定,把波斯奈特所命名的比较文 学作为一个自觉的学科概念来认定。此后,随着比较文学研究的进一步拓展以及这一学科 在自身内部理论体系中的调整与规范,各国学者不断地以自己的思考与研究推动着这一学 科在性质的定义上走向相对的成熟化与规范化。然而,在这里我们必须承认这样一个事实,较之于在国际文化视野下成立的民族文学、 国别文学、总体文学与世界文学这四个学科概念,也较之于在本土民族文化视野下成立的 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与中国当代文学这三个学科概念,比较文学的

10、确是一个在字 面上易于引起误读而产生争议的学科概念。法国巴黎第四大学比较文学中心主任布吕奈尔 (Pierre Brunel)在什么是比较文学这一读本中,就把“比较文学”称之为一个“有缺 陷的词” 。从日常用语的语义逻辑上来看,比较文学这个词语与维尔曼、波斯奈特在学科概 念层面上对它的学理化使用有着一定的差异性。比较文学不是原创于中国本土汉语语境的学术概念,这个概念是东方中国学者从西方 欧洲学术界那里接受过来的。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一般地认为,傅东华于 1931 年在翻译 法国学者洛里哀的比较文学史一书时,第一次把法语“litterature comparee”翻译4为汉语“比较文学” 。在这里

11、,我们首先应该对以汉语书写的比较文学做一次语言上的释义, 以便能够进一步准确地对这一概念进行学理上的理解与把握。 在比较文学这一概念的字面上存在着一种误读的可能性,即“比较”往往被释义为动 词作为谓语, “文学”被释义为名词作为宾语,这样把比较文学释义为一个动宾词组;然后, 再度遵循汉语的语用习惯,用一个介词“对”把宾语“文学”前置,于是把比较文学误读 为“对文学比较” 。在现代汉语语境下, “比较文学”为什么会产生种种偏离这一学科本体 论意义的误解,其原因更多在于这种语言释义的误读结果。在掌握比较文学这一学科的基本原理时,必须注意无论是在学术界内部还是在学术界 外部,的确存在着对比较文学这一

12、学科概念望文生义的理解,并且这种理解作为一种误读 及在误读之下产生的文学比较,对比较文学这一学科的规范性发展有着很大的负面影响。 例如,把在表面上一眼看上去具有相似性的东西方作家、作品、人物形象及叙事情节进行 类比,这是在把比较文学于概念的字面上误读为文学比较的情况下经常发生的现象。下面三例个案是应该值得思考的。在关于性的叙事情节上,把中国明代兰陵笑笑生的 金瓶梅与英国作家戴维劳伦斯的查特莱夫人的情人进行表面上的相似性类比; 在家族女性爱情悲剧描写的表面上,把曹禺戏剧雷雨中的繁漪与列夫托尔斯泰小说 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安娜这两位人物形象从她们各自所属的文化背景中抽象出来,进 行相似性类比;在英年早

13、逝这一相似的表面上,把中国中唐的李贺(790-816)与英国 19 世纪的济慈(John Keats,17951821)这两位时代迥异的诗人置放在一起进行类比。从某 种程度上来说,上述三例个案不是说完全不可以带入比较文学的领域中进行研究,但是, 如果研究主体仅从东西方文学现象的表面上求取相似之处进行类比、比附,没有把自己的 研究视域透入与汇通到东西方文学现象的深处,去寻求两者之间的关系性、内在性、深度 性、汇通性与体系性,这种文学的比较类比因过于简单和机械,既没有成立的学术价 值,也无法在学理上说明比较文学这一学科的视野、界限与意义。把比较文学在字面的意义上误读为文学比较,这需要从高等院校的教

14、学与科研两个方 面逐渐地给予纠正和规范,因为在中国汉语学术界比较文学毕竟是一门崛起的需要被普遍 而深入了解的年轻学科;其实这种误读现象不仅存在于当下中国汉语比较文学界,即使在 国际比较文学界也是一种由来已久的现象。2 2在印欧语系下对在印欧语系下对“比较比较”理解的困惑与误读理解的困惑与误读比较文学是从西方接受过来的一个学科概念,其实在西方欧美国家,比较文学也一直 面临着被学术界内部与学术界外部所误读的困惑与争议。如果对比较文学的英语概念 comparative literature 做一次语言分析,不难见出,把 comparative literature 翻译 为比较文学,在字面的意义上是

15、准确的,因为英语 comparative literature 也是一个偏正 词组。 “literature”是一个名词,comparative 是一个形容词以用来修饰“literature” 这个中心词的。在字面上,从英语 comparative literature 这个概念上所提取的意义也是 “比较的文学” 。也就是说,在比较文学的英语概念那里也存在着容易使人望文生义的困惑。3 3在东西方语境下在东西方语境下“文学文学”被误读的语言修辞原因被误读的语言修辞原因对于最初接触或学习比较文学这一学科的人来说,为什么对比较文学这一学科概念会 产生误读的原因,还在于没有明确地把“文学”或“literature“这两个词语在本学科特定 的语境下所含有的意义传达出来。5第一,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是在两个相关的层面上成立自身的学理意义的,即文学 研究层面、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的交叉层面。但是,初入门者往往停留在日常用语或学术 界对文学的一般理解上,所以从比较文学的“文学”这一概念中提取意义时,往往不是很 准确。在日常用语或学术界对“文学”这个词语的一般理解层面上,无论是汉语“文学” 还是英语 literature,这两个词语的产生最初都有着比较宽泛的涵盖面。而人们在对一个 词语的阅读与理解时,往往是无法割断产生与使用这个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