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利华-《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上传人:子 文档编号:41809464 上传时间:2018-05-3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冯利华-《再别康桥》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冯利华-《再别康桥》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冯利华-《再别康桥》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冯利华-《再别康桥》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冯利华-《再别康桥》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冯利华-《再别康桥》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冯利华-《再别康桥》教学设计(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再别康桥再别康桥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教材分析:再别康桥是高中语文第一册诗歌单元的第二课,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有极高美学价值。它所抒发的离愁别绪是人类共同的情感经历,通过诵读容易将学生带人诗境,引起强烈的共鸣。学情分析:学情分析:高一的学生刚刚了解现代诗的特点、形成等,理解诗歌的形式、内涵有一定难度; 他们思维活跃,具有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经验和能力。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诗歌的三美,把握作者蕴含在诗歌中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诵读感受诗歌的美;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欣赏诗歌的美,体会作者对康桥的深情。教学重点:教学重点:引

2、导学生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深深依恋之情,理解诗歌的三美。教学难点:教学难点:诗歌的绘画美;独具特色的意象。教学方法:教学方法:诵读欣赏法、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课时安排:2 课时 教具使用:教具使用:多媒体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第一课时 (4545)一、导入新课一、导入新课 (22)展示剑桥大学的优美图片,配以轻柔的音乐,让学生在“漫步康桥”中初步感知康桥风景如画的景色。要求学生用一个词来形容“剑桥大学”的景色。二、背景介绍(二、背景介绍(11)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 年 10 月至 1922 年 8 月,诗人曾游学于此。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

3、折点。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说过:在 24 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生命。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康河,我敢说是世界上最秀丽的一条水。2我的眼睛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在屏幕上展示这段文字,请学生找出印象最深刻的句子,学生很容易找出来,可继续让学生谈谈对这句话的看法。由此引导学生认识到康桥对徐志摩的重要性)康桥对于徐志摩是如此的重要,因此他写了多篇与康桥有关的作品:康桥再会吧我所知道的康桥再别康桥,有人甚至说,在徐志摩身上萦绕着“康桥

4、情结”。三、朗读诗歌三、朗读诗歌 (4)1.先推选一位同学朗读,请其他同学简单评价。2.再欣赏朗诵录音。3、请同学们细心初读两遍请同学们细心初读两遍,说说读了本诗你最初的感受是怎样的? 四、诗歌赏析(这一步是教学重点,合作探究)四、诗歌赏析(这一步是教学重点,合作探究) 1、诗人在离别时,写下了康桥的哪些风光?(1)2、讨论(主问题):诵读第诵读第 2 2 至第至第 6 6 节节,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找出诗歌中的主要意象有哪些?这些意象构建出了怎样的画面?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24)在讨论时,穿插辅助问题:“金柳”“新娘”等意象的独特效果?为什么要选择柳树而不是其他的树?(明确:柳这

5、种植物是特别的,读一读它的名字:柳留。柳在中国的传统中的意思等于留。中国古代就有折柳赠别的习俗,在送别诗中柳是常见的意象。比如“客舍轻轻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而且柳树下垂的枝条,风一吹就像在挥手告别。原来不仅是徐志摩不想离开,河畔的金柳也不愿他离开。)“甘心做一条水草”说明了什么?(明确:在这里,软泥让人们联想到泥的细腻与光滑,也很可爱,让人有亲近的愿望;而水草是油油的,让你直觉到它的生命力的旺盛。康河的流水、水草在作者眼中所呈现的那份安闲、自在、正是诗人心向往之的境界。正因为康河中的水草可以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生活,所以诗人才甘心做康河中的一条水草。)为何又不能放歌,而沉默地离去?(明

6、确:作者突然意识到今晚要和康桥离别。而且是悄悄的离去,他的那种无奈,依恋,使他不能放歌。不是谁阻止,3而是他觉得不应该放歌,唯有叹息,唯有悄悄地走。他生怕打扰惊醒了他心爱的康桥,只能悄悄欣赏,默默作别。因此这一节要读得稍微缓慢深沉。)3、你觉得哪一句哪一段哪一节打动了你?假如你就是诗人徐志摩,请放飞想像的翅膀,选择你喜欢的一两个诗段用散文化的语言再现志摩“心中美丽的康桥”。(10)4 4、再次齐读,读出美感。教学到至此步,引导学生感知到诗歌的绘画美,、再次齐读,读出美感。教学到至此步,引导学生感知到诗歌的绘画美,再美读。(再美读。(33)第二课时第二课时 (4545)继续合作探究:5、讨论:试

7、与第一节诗相比,谈谈对最后一节诗的理解。康桥如此美丽,诗人抒发的是怎样的情感,为什么? (10)明确:为了强化“再别”的感情色彩,诗人又回到了开头的告别。与第一节诗相比,其他的诗句都没有任何的改动,只是更换了最后的一句,它传达出了更深的情感意义“不带走一片云彩”是诗人在经历了康河的漫溯后产生的灵性,使其对康桥的爱和眷恋化成的一个洒脱的意象,一个极富动态感的姿态,给全诗平添了几分诗意,增强了几分飘逸与潇洒,并在出人意外的奇想中,透出了诗人独特的个性美。全诗也由此完成了一个美丽的圆形抒情结构。“不带走一片云彩”不是因为作者的豁达,而是源于对康桥的挚爱,源于对康桥的依恋。 “不带走”是因为无须带走,

8、康桥已经深深烙进作者的心底,何须带走一草一木哪怕是一片云彩?本诗抒发的感情:殷殷的挚爱,深深的依恋。五、引导学生感知诗歌的音乐美与建筑美。五、引导学生感知诗歌的音乐美与建筑美。音乐美。 (10)1、我们一起来看看这首诗在节奏上有什么特点。请同学们看看第一节和最后一节。这两节有什么特点? 明确:第一节和最后一节在语意上相似,结构上也相似,读起来节奏也相同。这种方法叫做“回环往复”,在诗经中就叫做“复沓”。这样使得诗歌前后呼应,结构圆合,也增添了诗歌的节奏感。(板书:回环往复) 2、韵律和谐。 启发:这首诗压韵了没有?请同学找出韵脚。韵脚为:来,彩 ;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9、。 4明确:每一小的节 2、4 句压韵,节节换韵。诗人追求的是诗歌韵律跳动的美感。(板书:韵律和谐)3、诗歌节奏鲜明,韵律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悦耳动听,充分体现了诗歌的音乐美。4、带着感情来朗读,读出音乐美。带着感情来朗读,读出音乐美。建筑美。 (10)1、 同学们看这首诗一共有几节?72、每一节有几行?4。显得很匀称 (板书:节的匀称) 3、每一行的字数是不是都一样的?不一样。每一行的字数基本为六、七个字,间或有八个字,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每一节都两两错落有致,更加突显节的匀称。(板书:句的整齐)4、齐声诵读。、有感情地朗读 (5)1、学生自由

10、颂读,读出诗歌的音乐美、建筑美和诗歌中的依依惜别的感情。学生自由颂读,读出诗歌的音乐美、建筑美和诗歌中的依依惜别的感情。2、请朗诵水平高的同学读请朗诵水平高的同学读(自愿举手)六、至此,介绍六、至此,介绍“新月派新月派”的诗歌三美:的诗歌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1)七、小结七、小结 (5)1、徐志摩先生没有来得及为我们留下更多更好的作品,1931 年 11 月 19 日,他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徐志摩不幸遇难,坠落于泰山脚下,年仅 35 岁。正如他写的另一首诗所言:“我是天空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你我相

11、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人生必然会有这样一些“偶然”的“相逢”和“交会” ,而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必将成为永难忘怀的记忆而常伴人生。徐志摩先生已经离开了我们,但是他的诗歌将永存于人们的心中。让我们带着深情,再次齐读让我们带着深情,再次齐读再别康桥再别康桥。2、试着背诵全诗。请学生自愿背,再齐背。5八、延伸拓展延伸拓展:教师精选 2 首新月派的诗歌,用 PPT 展示、略读 (3)九、作业布置作业布置。(1)附:板书设计 再别康桥再别康桥徐志摩徐志摩第一课时离别的对象特别:康桥绘画美:意象新颖,流动的画面美第二课时音乐美:回环往复、韵律和谐建筑美:节的匀称、句的整齐离别的气氛轻轻、悄悄、沉默 感情:殷殷的挚爱,深深的依恋艺术:三美(新月派: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教学反思: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