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云 发达地区外资制造业增长战略研究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41809113 上传时间:2018-05-31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2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韩云 发达地区外资制造业增长战略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韩云 发达地区外资制造业增长战略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韩云 发达地区外资制造业增长战略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韩云 发达地区外资制造业增长战略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韩云 发达地区外资制造业增长战略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韩云 发达地区外资制造业增长战略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韩云 发达地区外资制造业增长战略研究(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发达地区外资制造业增长战略研究发达地区外资制造业增长战略研究基于苏州的实证分析基于苏州的实证分析韩 云 吕海艳(苏州科技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摘要: 2006 年,苏州外资制造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达 54.5%。由于外资引入主要是投 入制造业,且集中在制造业中的生产环节,使苏州制造业成了比较典型的“生产型制造业产 业结构”。外资制造业产业结构中研发、采购、销售同生产环节脱离或分散,而且大多为“贴牌” 生产。这种结构主要通过大量引进外资物质资本投入形成的。这种投入方式和产业结构容易 将产业做大,但由于加工组装性质及其缺少支撑产业和支持环境等因素,使得产品生产附加 值低,对

2、人才的素质要求也低,相反资源消耗和产生污染比较严重。随着招商引资的优势逐 渐消失,苏州靠物质资本招商已遇到障碍。按照经济增长理论,苏州外资企业增长也必然会 从主要靠物质投入推动增长转到主要靠科技、知识的投入实现增长。为实现这种增长方式的 转型,本文提出影响苏州外资制造业产业整合和技术进步的“四力模型”以及相关政策建议, 即通过发展本地化经济产生推力;通过创立自主品牌,以品牌营销产生拉力;通过发展服务 经济产生黏力;通过政府管理创新产生合力。 关键词:外资制造业;增长战略;增长方式;产业结构制造业被誉为经济增长的“发动机” 。自 20 世纪 60 年代之后,一些主要发达国家进入 了产业结构急剧调

3、整阶段,以知识为依托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得到发展,而将“高能 耗、高物耗、高污染”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纷纷转移到国外。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则充分利用 发达国家制造业转移机会,积极推进工业化进程。从 20 世纪 60 年代的纺织业、服装业到 20 世纪 80 年代的家用电器业、化学工业等产业的转移,带动了大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制 造业的迅速发展,涌现出一些区域性或世界性的工业基地。我国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承接国 外产业转移的。从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到目前,外资大规模的向我国转移,特别是向沿海 地区城市转移,不少沿海发达地区,因外资的转移,制造业已颇为发达,并已逐步形成了 制造业基地。 由外资进入而形

4、成的制造业基地,具有发展迅速、规模庞大、有相当技术先进度等特 点。实践证明,由于大量外资制造业的进入,对我国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推动作用明显。 但是,随着外资制造业进入及其所带动起来的本地制造业,在其空间物质资本容量趋于饱 和情况下,如何实现可持续增长,已越来越提到议事日程,这需要我们作深入研究,转变 外资制造业增长战略,提出一些应对措施,以使外资制造业能获得新的增长动力。本文主 要是根据苏州的实践,作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发达地区外资制造业转变 增长方式的思路。 一、苏州外资制造业的现状和特征分析 苏州自 80 年代中期开始发展外向型经济,早期大多以“三来一外”为主,到 90 年代

5、 开始外商转向直接投资,在 90 年代中期以后达到了高潮。截止 2006 年,苏州已累计利用协议外商直接投资金额达 870.06 亿美元。目前每年仅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就有 60 余亿美元,占当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总额的 23 %左右。苏州外资制造业有以下特 点: 一是外资制造业占当地工业的比重较大。苏州的外商直接投资,主要是以投向制造业 为主。笔者选择 2005 年我国几个典型地区的外资制造业占当地工业的比重进行比较,在可 比较的三个指标中,内地欠发达地区重庆、陕西的三个指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沿海发 达地区(上海、广东)则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苏州这三个指标分别达 57%、59

6、%、56.5%,甚至高于沿海发达地区上海和广东。 (参见图 1)苏州已成为外资制造 业的基地。010203040506070苏州上海广东北京辽宁重庆陕西全国平均%制造业总产值 制造业增加植 制造业总资产图 1 典型地区外资制造业占当地工业的比重资料来源:2006 年版中国统计年鉴、江苏统计年鉴和苏州统计年鉴二是苏州外资制造业行业分布涵盖全面,重点比较突出。在国民经济分类中,制造业 是指二位数编码的第 1314 共 29 个行业,苏州外资制造业分布在以 IT 为主的 28 个行业 中(参见表 1) 。在表 1 中可见,2006 年苏州外资制造业中 IT 行业达一半,前 5 大行业接 近 70%。

7、表 1 2006 年苏州外资制造业前五位行业产值行业产值(万元)比重(%)位次通讯、计算机和其它电子设备3245154649.61电气机械及器材41579926.42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29930634.63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27970594.34通用设备264625045总计4504591068.9资料来源:2007 年版苏州统计年鉴三是苏州外资制造业对地区经济增长作用明显。这种作用主要表现在外资制造业对地 区 GDP、就业、财政收入等方面的贡献以及广泛的“溢出效应”等作用。仅以对地区财政收入贡献看,这种作用是非常明显的。 (参见图 2)图 2 苏州外资制造业对财政收入的贡献资料来源:根

8、据历年苏州统计年鉴整理然而,苏州外资制造业已遇到或将遇到发展难题,甚至是生存难题。首先是资源压力 越来越大。资源压力中,首推的是土地和劳动力。以土地资源为例,随着外资的增加,苏 州耕地减少较快,从 1990 年的 360.32 千公顷下降到 2006 年的 239.65 千公顷,下降幅度 为 33.49%。 (参见图 3)土地越来越紧缺,既限制了外资的进入,也不利于原有外资扩大规 模。劳动力资源也类似状况。劳动力成本不断提高,数量也因城市容量限制而使供应减少。 土地和劳动力优势是一些外资制造业当初选择苏州投资的主要依据,如今该优势减少甚至 丧失,不仅影响他们的发展,更可能影响他们的生存。图 3

9、 苏州十余年间耕地与利用外资对比关系资料来源:2007 年版苏州统计年鉴其次是政策优势越来越少。我国各级政府近年来有较多的引资措施,主要有:(1)积 极优惠,如所得税按 15%征收;(2)引资奖励,按实际到位资金的千分之几计算奖金;0.0000200.0000400.0000600.0000800.00001000.00001200.00001400.00001600.00001800.0000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年份实际利用外资 外资制造业增加值 外资制造业利税总额 苏州财政收入0501001502002503003504001990 1995 1

10、996 1997 1998 1999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耕地(千公 顷)实际利用外 资(亿美元)(3)进出口货物的契税优惠;(4)孵化器策略,对孵化企业给予更多的优惠;(5)有关 折旧、出口退税及手续等等优惠。以上对外资具有引力的措施,如今都在减少甚至消失。 例如外商所得税将统一调整到 25%征收,这样外资企业优势消失,内资企业反而增加了优 势。再如出口退税,已逐步减少和取消,还有如引进外资企业头几年免征所得税,也已大 多失去意义。外资企业在当地时间越长,所能得到的政策优势也就越少。 再次是外资制造业自身发展受到限制。从苏州外贸进出口情况看,虽然

11、苏州外贸进出 口增长仍很快,规模仍很大,其中外贸依存度达 258%,其中出口依存度达 142%,但出口产 品中加工组装性质的产品达 80%左右。这种情况反映了外资制造业中绝大多数是“贴牌” 生产的企业。代工性质的贴牌生产,所反映的是外资制造业企业只是生产性质的“生产车 间”或生产线。这种仅仅以完成产品生产环节的企业,既不可能进行产品创新,由于其原 料供应和产品销售也是以“两头在外”为主,也很难提高其附加值。这种原有的“代工” 生产性质,制约着其自身的发展。而且,一旦当支撑这种“代工”生产的主要资源,如劳 动力等成本提高,优势消失,发展变得不可能,连生存也成了问题。资本撤离是苏州目前 所面临的主

12、要风险之一。笔者于今年七月份对苏州全市所作的一次外资制造业问卷调查, 也反映了这种情况。该调查中有一项选择题:贵公司是否有转移到别的地方发展的打算, 有 2 家明确回答要转移到别的地方发展,有 3 家表示有此想法,分别占所调查企业的 0.9% 和 1.4%。虽然有资本撤离意向的不算多,但也表明了资本撤离现象已有所显露。2004 年底 所发生的苏州飞利浦事件,实际上是外资资本撤离所引起的纠纷。 此外,外资制造业的“代工”性质生产,资源耗费大,污染严重,附加值和人才素质 需求层次较低,这给地区经济、社会还会带来一系列负面效应。 二、外资制造业增长后劲取决于增长方式的转变 以上分析表明,苏州外资制造

13、业对苏州经济具有重要的贡献,但主要是一种短期效应。 从长期看,一些矛盾和问题,例如,增长幅度开始下降、资源约束加剧、生态环境改善不 明显、外来人口难以管理、 “只长骨头不长肉”等等已开始反映出来,这些矛盾和问题是制 约苏州外资制造业持续增长的阻碍因素。那么,这些矛盾和问题的根源是什么呢?笔者认 为,根源在于其增长方式不合理,特别是外资制造业增长方式迫切需要转型。这里将具体 展开分析和实征。 (一)经济增长理论研究回顾 经济增长理论研究呈现自然演进规律,主要经历了以物质资本积累解释经济增长的古 典经济增长理论,以外生技术进步为特征的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技术内生化的内生经济 增长理论,以及以制度作

14、为解释变量的新制度学派的经济增长理论等。 经济增长的模式、动力、以及实现经济增长的途径一直是经济学家关注的问题。古典 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在论及经济增长问题时,都认为经济增长的动力在于 劳动分工、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真正建立起完整的经济增长理论模型的是 RHarrod 和 EDomar,他们各自将凯恩斯主义的分析逻辑融入到经济增长分析中,采用要素间无替代 性的生产函数,将经济增长理论引入古典经济增长阶段。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的基 本方程式是:GS/C。此模型有一个重要的假设:资本产出 C 为固定常数,资本和劳动不 能替代,所以,经济增长率实际取决于储蓄率 S,是决定经济增长的唯一因素

15、。因此只有 当 CS/Cn 时才能达到哈罗德自己定义的自然增长率 n,这是很困难的,因此这个模型 得到的是“刀锋上的增长” 1 。 为了克服哈罗德多马模型的缺陷,索洛、丹尼森(EDenison) 、斯旺(Swan) 、萨 缪尔森(Sumuelson)等经济学家提出了一类新的增长理论,2其共同点是,认为哈罗德 多马模型的缺陷是可以避免的,充分就业的稳定增长可以通过市场机制调整生产中的劳动 和资本比例来实现。索洛发展了带有技术进步的模型,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但他未能对技术进步机制或创新机制展开系统的考察,使得技术进步仍只是一个外生变量,这大大影 响了其理论的完备性和实证的可靠性,以至于被很多经济学

16、家称为“不愉快的结果” 。 1962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罗在经济研究评论上发表了题为“学习的效果”的 文章3,这篇文章现在被广泛认为是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和技术进步模型的思想源头。阿罗 认为,学习是经验的产物,学习只有在实践活动中才会发生,经济在实践中积累是很普遍 的现象。随着知识的积累,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随生产总量而递减。生产经验的增长也是 生产过程中的一种投入,这种生产经验的积累可以被投资或产量的积累指数化。 宇泽最早将人力资本用于研究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问题,他在 1965 年的世界经济评 论上发表了“经济增长总量模型中的最优技术变化”一文4,在他的经济增长模型中引 入了非生产的、能提高生产部门技术水平的教育部门,从而将索洛模型中的外生技术进一 步内生化。此外,新制度经济学派和新古典经济增长学派分别从制度方面和劳动分工及交 易等方面解释了现代经济增长问题从而从更深层次解释了经济增长的制度约束,进一步全 面揭示了现代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5 经济增长理论研究的发展反映了经济增长的自然演进规律:早期经济增长主要是以物 质资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