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名校2014届高三年级第一学期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上传人:wm****3 文档编号:41763597 上传时间:2018-05-30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78.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名校2014届高三年级第一学期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安徽名校2014届高三年级第一学期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安徽名校2014届高三年级第一学期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安徽名校2014届高三年级第一学期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安徽名校2014届高三年级第一学期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安徽名校2014届高三年级第一学期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名校2014届高三年级第一学期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安徽名校安徽名校 20142014 届高三年级第一学期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届高三年级第一学期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考试日期:(考试日期:20132013 年年 1111 月月 1616 日上午)日上午)命题、审题单位:命题、审题单位:合肥合肥 168168 中学中学 滁州中学滁州中学 安庆一中安庆一中 全椒中学全椒中学 淮北一中淮北一中 蚌埠二中蚌埠二中 芜湖市一中芜湖市一中 池池 州一中州一中 铜陵一中铜陵一中 宿松程集中学宿松程集中学 太和中学太和中学 合肥八中合肥八中 淮南一中淮南一中 太和一中太和一中 太湖中太湖中 学学 安师大附中安师大附中 绩溪中学绩溪中学 阜阳三中阜阳三中本试卷分第卷

2、(选择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部分。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请在答题卷上作答。第第卷卷 阅读题(阅读题(6666 分)分)一、(一、(9 9 分)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 13 3 题。题。人类审美意识的发展,首先表现为审美视野的逐步扩大。在自然美领域,从对动物的审美 到对植物的审美,对山水的观赏由“比德”到“畅神”的转变,都可以看出这一点。处于 狩猎生活时期的欧洲原始洞穴画作者,尽管生活在不乏美丽植物花卉的环境里,但他们着 意描绘的只是经常与之周旋的野兽形象。我国仰韶彩陶,已有鱼、鸟、蛙等自然物的形象, 但它们都是脱离各自的生存环境被加以表现的,几

3、何化的写意手法和强烈的变形处理,表 明这些自然物已变成象征符号,还谈不上自身的美。周秦以后,山川草木开始作为人的生 活背景获得了自身的审美意义,然而人们主要是从“比德”的观点去欣赏它们的。那时的人习惯于将自然物的某些特征比附于人的道德、情操,使自然事物的属性(物理属 性、化学属性、生物属性)人格化,人的品性客观化,自然物的美丑,就按其所比附的道 德情操的价值来评定,这实际上是一种“美善相乐”的观点。孔子的“知者乐水、仁者乐 山”的提法,和荀子一书中所记的孔子“以玉比德”的观点,都可看成代表。这种用 自然物比附人的德行的观点,虽仍有其片面性,却标志着人们对自然美的感受,已同实用 感相分离,转为道

4、德情感的满足,表现了历史的进步。诗经常以鸟兽草木比兴,作为 抒发情意的借用物。离骚以香草喻君子,以萧艾喻小人,都表明“比德”观念对艺术创作有着广泛的影响。由于艺术作品中大量出现以物喻人的形象,所以就使自然物往往附 着了传统的隐喻意义,如松柏喻坚贞,兰竹喻清高,直到今天还影响人们对这类自然物的 欣赏。对自然物的“畅神”审美观,是晋宋以后盛行起来的。同“比德”不同,“畅神”强调的 是自然美的欣赏可以使欣赏者的情感得到抒发,得到满足,从而精神为之一畅。它所尊重 的,已不是自然物身上被人为地外加的道德伦理价值,而是它自身的足以令人舒畅怡悦的 审美价值,王羲之兰亭集序写到自己面临会稽山阴兰亭一带有着“崇

5、山峻岭、茂林修 竹”,又有“清流急湍”的美景所产生的感受:“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 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宗炳平生“眷念庐衡,契阔荆巫,不知老之将至” ,酷爱描山画水,认为再现山川之美,足以“畅神”。他说“峰岫娆嶷,云林森渺,圣贤 映于绝代,万趣融其神思,余复何为哉?畅神而以,神之所畅,孰有先焉!”。肯定观赏和 再现自然美可以“游目骋怀”,可以“畅神”,也就是肯定从自然界可以直接得到审美的 满足。这种观点的提出,标志着对自然美审美意识的觉醒,为时比西欧早一千多年。在这 种观点基础上诞生的谢灵运的山水诗和宗炳、王微的山水画,在中国艺术史上都具有开山意义。由此而形成的专事

6、表现自然美的艺术品类山水诗画,后来得到长足的发展,成 为我国民族艺术对人类艺术宝库的卓越贡献。(节录自张晓光试论中国当代美学发展趋势,有删改)1下列关于“比德”和“畅神”及其关系的表述,不符合原义意思的一项是( )(3 分)A“比德”是指人们习惯性地将自然物的某些特征比附于人的道德、情操,使自然物的属 性人格化,人的品性客观化。B“畅神”是晋宋以后才出现的,它强调自然美的欣赏可以使欣赏者的情感得到抒发,得 到满足,从而精神为之一畅。C“比德”实际上是一种“美善相乐”的观点,孔子等人都曾提出类似的观点,“比德” 对艺术创作有着广泛的影响。D由“比德”到“畅神”的转变,表现了人类审美视野的逐步扩大

7、,这两者又都离不开自 然美和人类审美这两个要素。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第一段从人类审美视野的逐步扩大写起,而从原始洞穴画到仰韶彩陶,再到周秦以后的 山川草木的意义变化就能体现这种审美视野的变化。B第二段首先对“比德”这个概念进行具体阐释,然后从古代先贤的理论和人们的艺术创 作实践两个角度来说明这种理论的影响是十分深远。C第三段重点围绕“畅神”审美观展开论述,侧重从“比德”“畅神”的不同点角度切入, 既有兰亭集序的例子,也有古人的理论阐释。D全文着眼于人类审美艺术视野的扩大,重点论述了“畅神”审美观的发展变化及表现特 征,强调其对民族艺术和人类艺术宝库的卓越贡献

8、。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自然物的形象只要脱离各自的生存环境被加以表现,或是经过几何化的写意手法和强烈 的变形处理,就不再具有自然物自身的美。B诗经常以鸟兽草木比兴,离骚以香草喻君子,以萧艾喻小人,这使得中国古典 诗歌中的自然物全都附着了传统的隐喻意义。C中国古代的“比德”理论虽然存在一定的片面性,但这已经表明人们对自然美的感受已 同实用感相分离,表现了审美的历史进步性。D肯定从自然界可以直接得到审美满足的理论,标志中国人自然美审美意识的觉醒,并直 接形成专事表现自然美的艺术品类山水诗画。二、(二、(3333 分)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9、 4 47 7 题。题。抱膝轩记抱膝轩记【清】管同自明祖都江宁,而杨吴城濠围于城内,其水流日就狭。及其东至竹桥,有水穴城来会。古 所谓青溪一曲者也。折而南流,至柏川桥,再会钟山之水。又稍南,过大中桥,则淮水入 东关,与相灌注,杨吴城濠虽就狭,而会是三水,半里之间,势犹浩瀚。又其地北见鸡笼,东北见钟山。而东岸率果园菜囿,杂植桃杏韭菘之属。山林映带,舟楫往来,虽居城中, 殆无异于郊外。予自归江宁,家凡六徙。近乃僦宅居是水之西。老屋百年,尘埃渗漏。每署日激射,阴雨连绵,蒸炕沾淋,顾视无可逃避。予居之未尝不适也。独其屋仅四间,自奉母处妻孥置 厨爨外,了无燕息之所,意尚阙然。嘉庆十五年归自山东,始即第二

10、室屏后一楹地,葺为 小轩,颜曰“抱膝”。借书满架,置榻一张,偃仰啸歌,即获其所。然其为地,前近市廛 ,后连闺闼,而左则直接邻家;不壁而板,凡夫行旅之歌唱,妇孺之呼啼,鸡犬之鸣吠, 嘈杂喧阗,殆无时不至。而当予神会志得,抗声高诵,家人每笑谓其音聒人。三者之声, 盖往往为所掩也。昔诸葛武侯隐处隆中,抱膝而吟梁甫。时人问其志,但笑而不言。 予之名轩,岂敢以武侯自命,盖亦陶公所云容膝易安之意而已。然予既厌薄文辞,又不汲汲然志在科举,斗室一间,讽书不辍。有相问者,予将何以答之耶?轩既葺,居者一年。明年,予为人所招,不恒在家。而其室遂废。然一时之兴,有不能忘,故追而记之。柏川桥者,与予所居后户对。其前户所

11、临街,称名多异。或曰:其地古属绵乡,名曰绵乡 营。或曰:柏川桥北百余步外,其地为明之东厂;至今犹名曰东厂;而此地则明之饷营 也。是二说者,今皆不可考云。(选自因寄轩文集)【注】僦:(ji)租赁。廛:(chn)集市。饷营:军营。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东岸率果园菜囿 率:皆,都B顾视无可逃避 顾:环视C予既厌薄文辞 薄:轻薄D斗室一间,讽书不辍 讽:诵读5下列各组句子,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3 分)A而会是三水 取之于蓝,而青于蓝B偃仰啸歌,即获其所 其孰能讥之乎C盖往往为所掩也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D而此地则明之饷营也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6下

12、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本文是一篇书斋记,详细叙述了抱膝轩的地理环境和命名之由来,同时表现了陶渊明式 的生活情趣。B本文第二段与归有光对项脊轩的描写异曲同工,借事借物借细节抒情言志,“不事雕琢 而自有风味”。 C作者之所以修葺抱膝轩,是因为多次迁徙,长期租赁居住,且现居处临近集市很嘈杂, 影响了作者读书。D抱膝轩修好后,作者实际居住时间并不长,但它寄托着作者读书自娱、安贫乐道、不慕 功名的生活志趣。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1)山林映带,舟楫往来,虽居城中,殆无异于郊外。(5 分)译文:(2)予之名轩,岂敢以武侯自命,盖亦陶公所云容膝

13、易安之意而已。(5 分)译文: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 8 89 9 题。题。浣溪沙秋柳蒲松龄旧向长堤缆画桡,秋来秋色倍萧萧,空垂烟雨拂横桥。斜倚西风无限恨,懒将憔悴舞纤腰,离思别绪一条条。【注】画桡:指画舫,油漆彩绘之舟。8“旧向长堤缆画桡”中“缆”字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有何妙处?(4 分)9这首词是怎样寓情于景的?试结合词作内容分析。(4 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甲、乙两题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题都答,则 按甲题计分)(6 分)甲: ,小弦切切如私语。 ,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 滑, 。 , 。别有幽愁暗恨生, 。(白居易琵琶行)乙:制芰荷以为衣兮,

14、。 (屈原离骚)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 ? (辛弃疾水龙吟)人生自古谁无死? 。 (文天祥过零丁洋) ,塞上风云接地阴。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范仲淹岳阳楼记) ,石破天惊逗秋雨。 (李贺李凭箜篌引)三、(三、(2424 分)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1111414 题。题。山山梁实秋最近有幸,连读两本出色的新诗。一是夏菁的“山”,一是楚戈的“散步的山峦”。两位 都是爱山的诗人。诗人哪有不爱山的?可是这两位诗人对于山有不寻常的体会、了解,与 感情。使我这久居城市樊笼的人,读了为之神往。夏菁是森林学家,游遍天下,到处造林。他为了职业关系,也非经常

15、上山不可。我曾陪他 游过阿里山,在传说闹鬼的宾馆里住了一晚,杀鸡煮酒,看树面山(当然没有遇见鬼,不 过夜月皎洁,玻璃窗上不住的有剥啄声,造成近似“咆哮山庄”的气氛,实乃一只巨大的 扑灯蛾在扑通着想要进屋取暖)。夏菁是极好的游伴,他不对我讲解森林学,我们只是看树看山,有说有笑,不及其他。他在后记里说:“我的工作和生活离不开山,而爬山最能 表达一种追求的恒心及热诚。然而,山是寂寞的象征,诗是寂寞的,我是寂寞:有一些空 虚就想到山,或是什么不如意山,你的名字是寂寞我在寂寞时念你。”普通人在寂寞时想找伴侣,寻热闹。夏菁寂寞时想山。山最和他谈得来。其中有一点泛神 论的味道,把山当作是有生命的东西。山不仅是一大堆、高高一大堆的石头,要不然怎能 “相对两不厌”呢?在山里他执行他的业务,显然的他更大的享受是进入“与自然同化” 的境界。山,凝重而多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