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格尔关于人的存在方式给教育的启示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4175737 上传时间:2017-08-1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海德格尔关于人的存在方式给教育的启示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海德格尔关于人的存在方式给教育的启示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海德格尔关于人的存在方式给教育的启示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海德格尔关于人的存在方式给教育的启示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海德格尔关于人的存在方式给教育的启示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海德格尔关于人的存在方式给教育的启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海德格尔关于人的存在方式给教育的启示(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海德格尔关于人的存在方式给教育的启示摘要:海德格尔把人的存在方式划分成两种,一种是非本真的存在方式,另一种是本真的存在方式。他的关于人的两种存在方式的论述给教育的启示:教育要把非本真状态的人培养成本真状态的人,也即是教育要回归真实的生活世界,让学生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 关键词:海德格尔;本真状态;非本真状态;真实世界:个性 一、海德格尔关于人的两种存在方式 人的生存状态的时间化有两种方式:本真方式与非本真方式。这是海德格尔区分了人的存在的两种方式,也即是人的本真状态和非本真状态。人在世界中,无可避免地要与他人共处,海德格尔称之为此在的“日常的杂然共在” 。在日常的杂然共在中,有些人沉溺于日常

2、生活。忙于同物与同人打交道,忘记了真实的自我,这时人在本质上就从属于他人之列,海德格尔称之为“常人” 。常人的日常生活的存在方式被称为“平均状态” ,此时人的本真的存在脱落而沉沦于世界,这就是人的非本真状态,海德格尔又称之为异化。所谓本真状态,就是在者从隐蔽状态中袒露出来,在世界之中真实地展现自己。因此。一个本真的人必定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人,是一个没有被异化的人。 2然而,在一个精神阙如的时代,物质性必然充斥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周围,侵占了人类的精神住所人类不是进入到真正合乎人性的状况,而是堕落到一种被科学和理性支配的“野蛮”状态,就是被异化的人,而非本真的状态的人。这种非本真状态的人在教育领域中体

3、现的尤其突出。 二、人在教育中的存在方式 (一)教育的本真状态 本真的自己存在规定自身为常人的一种存在变式。只有当此在本已地从丧失于常人之中的境况中把自己回收到它自己面前时才能扭转上述情形。从常人中回收自己就是从常人自身的生存方式转为本真的自己存在的生存方式:但因为此在已丧失于常人之中,它就首先得找到自己。而要找到自己。它就得在它可能的本真状态中被显示给它自己。教育的本真状态就是学生作为一个本真的人在教育中显示出一个与众不同的状态的人,是一个没有被异化的人,能够在真实的生活事件充分展现自己、发展自己的个性。 (二)教育的非本真状态 人类进入到 21 世纪以后,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快速发展,人

4、类被科学和理性支配的“野蛮”状态。一切以现实的存在物被“异化”了。人本身不再是目的,而成了工具手段。我们的文明3弥漫着理性、科学、功利,这使得在这种文明影响下,整个社会处于一种有序的理性安排控制之下,从而把人的存在撕成了碎片。然而我们的教育在理性主义、科学主义、功利主义的重重包围下被深深地“异化”了,这种被“异化”的教育就是非本真的教育。 当今教育被“异化”的过程同时也就是它脱离本真状态进入非本真状态的过程,在科学主义、理性主义、功利主义紧身衣的包裹之下的教育表现出了一系列的非本真状态:教育对生活的疏离,教育对人的“异化” ,学生失去了个性,而变成一个个“平均状态”的人。 疏离生活的教育是僵死

5、的教育。在这种教育下,人的生命意义甚至也是微不足道的。教师在把学生“物化” 、 “对象化”的同时学生也把老师“物化”为监工而不是谆谆教导循循善诱的良师益友。剥夺年轻生命展示自己生机的机会,在这样的环境中,不但学生受到压抑而且教师也被这种环境同化使自己在千篇一律的生活模式中变异。教育的对象是人,这是不争的事实,然而教育却像工厂里生产机器那样对学生进行加工制造,生产出的是完全符合相同规格的产品。这就是当今被“异化”的学校教育。 三、人的存在方式给教育的启示 在一个充满功利的社会,我们的教育沉沦于此非本真状态。被功利侵蚀,学生被“异化” ,成为“常人” ,让教育回归到自己的4本真状态,就必须削掉教育

6、的层层遮蔽以达到培养本真状态的人。因此,我们要让教育要回归到真实的生活事件中,让学生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培养真诚、本真状态的人。 (一)教育要回归真实的生活世界 教育回归到真实的生活中,我们从两方面来展开论述。一方面。应当意识到。教育要回归到现实的社会日常生活中去。首先对我们的教育内容提出了要求,虽然有些知识具有永恒的价值,但并不尽然,有些内容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地增删,只有让学生接触到与社会生活保持联系的内容我们的学生才不会在面对实际生活时变得一脸茫然,要把学生的视阈从窄狭的课本转向广阔的社会日常生活:其次扩大学生与社会的接触面,增加他们亲临社会的机会,到不同的群体领域去体验生活,提高

7、社会实践能力,增加社会日常生活经验,惟其如此才能了解到社会日常生活的真实层面。另一方面,在功利主义教育目的观看来教育只是实现目的的手段,因此教育本身作为一种生活。陶行知指出:“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他认为教育不仅改造社会生活并追求更为美好的幸福的生活,这应是教育的精神家园。 (二)教育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教育不仅要回归生活而且还要在回归生活的途中去关注人的个性发展。人具有独特的个性,正如尼采所说:“世界上本来就没5有相同的东西” ,莱布尼茨更形象地说过:“世间找不到两片相同的树叶” 。人的独特性,不仅指由于遗传环境、所受教育以及自身努力等原因的不同才独特,更主要的是指每个人来到世间他们

8、对整个世界、宇宙、人生、生活等的体验感悟都是独一无二的,正是这种独特性决定了人具有不同的价值。因此,我们的教育不能搞一刀切搞填平补齐,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欣赏学生的独特性。要努力挖掘每个学生的独特价值。因此,在教育中我们要摈弃灌输。灌输的实质就是“物化”学生。将学生当客体对象来看,而学生是具有无限可能性和超越性的存在。我们要引导、启示、催生这种可能性与创造性而不是压制打击。 总之,海德格尔关于人的两种存在的论述给教育的启示:教育要培养真诚、本真状态的人。作为一个真诚、本真的人,学生应该真诚地向世界展露自己,在与日常的杂然共处中,要勇于坚持自我而不随波逐流。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坚持自己的个性,不要一味

9、地迎合大众甚至现有的社会秩序。同时,学校和教师应该给学生创造一个真诚的氛围,在此氛围里,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做出独立思考和判断,每一个声音代表着一个独特的自己。每一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他们的生命是如此的多姿多彩,我们根本无法用一个固定的框架去容纳他们。三、人的存在方式给教育的启示 在一个充满功利的社会,我们的教育沉沦于此非本真状态。被功利侵蚀,学生被“异化” ,成为“常人” ,让教育回归到自己的6本真状态,就必须削掉教育的层层遮蔽以达到培养本真状态的人。因此,我们要让教育要回归到真实的生活事件中,让学生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培养真诚、本真状态的人。 (一)教育要回归真实的生活世界 教育回归到真实的生活

10、中,我们从两方面来展开论述。一方面。应当意识到。教育要回归到现实的社会日常生活中去。首先对我们的教育内容提出了要求,虽然有些知识具有永恒的价值,但并不尽然,有些内容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地增删,只有让学生接触到与社会生活保持联系的内容我们的学生才不会在面对实际生活时变得一脸茫然,要把学生的视阈从窄狭的课本转向广阔的社会日常生活:其次扩大学生与社会的接触面,增加他们亲临社会的机会,到不同的群体领域去体验生活,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增加社会日常生活经验,惟其如此才能了解到社会日常生活的真实层面。另一方面,在功利主义教育目的观看来教育只是实现目的的手段,因此教育本身作为一种生活。陶行知指出:“教育的

11、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他认为教育不仅改造社会生活并追求更为美好的幸福的生活,这应是教育的精神家园。 (二)教育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教育不仅要回归生活而且还要在回归生活的途中去关注人的个性发展。人具有独特的个性,正如尼采所说:“世界上本来就没7有相同的东西” ,莱布尼茨更形象地说过:“世间找不到两片相同的树叶” 。人的独特性,不仅指由于遗传环境、所受教育以及自身努力等原因的不同才独特,更主要的是指每个人来到世间他们对整个世界、宇宙、人生、生活等的体验感悟都是独一无二的,正是这种独特性决定了人具有不同的价值。因此,我们的教育不能搞一刀切搞填平补齐,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欣赏学生的独特性。要努力挖掘每

12、个学生的独特价值。因此,在教育中我们要摈弃灌输。灌输的实质就是“物化”学生。将学生当客体对象来看,而学生是具有无限可能性和超越性的存在。我们要引导、启示、催生这种可能性与创造性而不是压制打击。 总之,海德格尔关于人的两种存在的论述给教育的启示:教育要培养真诚、本真状态的人。作为一个真诚、本真的人,学生应该真诚地向世界展露自己,在与日常的杂然共处中,要勇于坚持自我而不随波逐流。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坚持自己的个性,不要一味地迎合大众甚至现有的社会秩序。同时,学校和教师应该给学生创造一个真诚的氛围,在此氛围里,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做出独立思考和判断,每一个声音代表着一个独特的自己。每一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他们的生命是如此的多姿多彩,我们根本无法用一个固定的框架去容纳他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