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复习资 第八章

上传人:子 文档编号:41738901 上传时间:2018-05-30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学复习资 第八章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心理学复习资 第八章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心理学复习资 第八章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心理学复习资 第八章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心理学复习资 第八章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心理学复习资 第八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复习资 第八章(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八章 意志【考试要点】通过对本章的学习,理解并掌握意志、意志行动的含义及特点;掌握动机的 概念及动机的功能、分类;熟悉动机理论的代表人物及其观点,识记驱力、诱 引、期望、归因、自我效能感的定义;把握学生的学习动机的培养;懂得意志 行动的过程分析,正确区分双趋冲突、双避冲突、趋避冲突;掌握意志的品质 的内容,识记意志的自觉性、意志的果断性、意志的自制性、意志的坚韧性的 概念;熟悉意志与认识、情感的相互关系,结合学生实际如何进行意志品质的 锻炼培养。【大纲内容与重点】第一节意志的概述一、什么是意志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调节和支配自身的行动,克服困难以 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意志是人

2、类所特有的心理现象,是人的意识能动性 的集中表现。 意志在人类变革现实的行为活动中表现出来,它对行为活动具 有发动、坚持和制止、改变和调节控制作用。意志与认识、情感过程是密切联系而又有区别的。第二信号系统即语词在人 的意志中起重要的作用。 一二、意志行动及其特点 、意志行动是人所特有的,但不是人的一切行动都是意志行动。例如,手遇针 刺就会缩回,吹口哨,摇头摆脑等一些无意的动作,都不是意志行动。也就是 说,意志行动是具备一定要求和特征的行动。1有明确的预定目的。意志行动和预定的目的分不开,没有目的,就没有 意志行动。人的意志行动,需要根据预期的目的,形成一定的行动方案,有计 划、有步骤地达到目的

3、的行动。2随意运动是意志行动的基础。读书看报、打球下棋等都是随意运动,意 志行动就表现在随意运动中。换句话说,意志行动必然是随意行动,但是,随 意行动并不总是意志行动。因为,意志行动除了具有随意行动的特征之外,还与克服困难相 联系。3意志行动与克服困难相联系。困难包括内部困难和外部困难。只有克 服了这些困难,才能使意志行动达到预期的目的。一个人意志坚强的水平往往以困难的性质和克服困难的努力程度来衡量。因此,克服困难是意志行动的最 重要特征之一。第二节动机一,动机动机是直接推动一个人进行活动的内部动因或动力。它是能引起、维持一个 人的活动,并将该活动导向某一目标,以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念头、愿望、

4、理 想等。引起动机的两种条件:一是内在重要条件;二是外在条件。前者就是”需 要”,是产生动机的重要因素,动机是在需要基础上产生的。后者就是诱因, 诱因是产生动机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凡是能够诱发个体动机的刺激或情境称为 诱因。个体的行为往往取决于需要和诱因的相互作用,只有需要和诱因相结合才 能成为实际活动的动机。二,动机的功能动机对活动具有激发、选择和指向、维持和调节功能等三种功能。1激发功能。动机能激发个体产生某种活动。有某种动机的个体对某些刺 激,特别是和当前动机有关的刺激,更易于反应。例如,饥饿时就会产生求食 的动机,而活动就是要得到食物。2选择和指向功能。动机使个体的活动针对一定的目标或对

5、象。例如在 成就动机的支配下,知识分子可以放弃舒适的生活条件而到坚苦的地方去工作。3维持和调节功能。活动产生后,动机维持着这种活动指向一定的目标, 并调节活动的强度和持续时间。如果活动达到了目标,动机将使个体终止这种 活动;如果活动尚未达到目标,动机将促使个体维持(或加强)这种活动,或转 换活动方向以达到这种目标。三、人的动机分类根据动机的起源,可以把动机分为生物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生物性动机也 称生理性动机或原发性动机,不需要学习,是由于生理方面的需要所激发起来 的。社会性动机,也称心理性动机或习得性动机,与人的社会需要相联系。社 会性动机包含两种重要的动机一交往动机和成就动机。根据动机内容

6、的性质,可分为高尚的动机和卑劣的动机。高尚动机是符合 社会发展规律和人民利益的,它能持久地调动人的积极性,促使人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卑劣动机是违背社会发展规律与人民利益的,它不利于社会向前发 展。I 根据动机的影响范围和持续作用时间,可分为长远的概括的动机和短暂 的具体的动机。l 根据动机在活动中作用的大小,可以把动机分为主导动机和次要动机(辅 助动 机)。四、动机理论(一)本能理论在对行为动因的探讨中,最早期的学说来自本能这一概念。按照本能说的 观点,有机体生来具有特定的、预先程序化的行为模式或行为倾向。自从达尔文(1859 年)的进化论揭示了从低等动物到人类在种系发展上的 延续性,从而打破

7、人是理性动物的传统看法后,许多心理学家也从本能的角度 来解释人类行为。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认为:人和动物的本能都具有目的 性。另一位美国心理学家麦独孤认为,本能是人类一切思想和行为的基本源泉 和动力,个人与民族的性格与意志也都是由本能的逐渐发展而形成的。他提出 人类具有 18 种本能:逃避、拒绝、好奇心、好斗、获取、自信、生殖、合群性 等,并提出本能具有 3 种成分:能量成分、行动成分和目标指向成分。弗洛伊德也认为本能是人类一切行为的原动力。指出人类最基本的本能就 是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生本能的作用在于维持生存和促使个体的 生殖繁衍,它表现为无所不在的性行为或性欲望;死本能促使个体通过疾

8、病老 化而最终死亡。当死本能指向内部时,导致自我破坏行为;当死本能指向外部 时,导致攻击行为。生本能和死本能是决定人类行为的两种基本能量。从华生开始,行为主义用实验演示,许多行为是习得的,而不是天生的, 环境因素对于行为具有决定作用。于是,对行为的环境决定因素的精确分析逐 渐取代了天生的“本能”这一概念。现今,关于行为动因已达成一个普遍的共 识,那就是人类行为通常是由内部因素(作为生物机体的特性)与外部因素(通过 学习可能发生的变化)二者的交互作用所共同决定的。(二)驱力_诱因理论20 世纪 20 年代武得沃斯提出了驱力的概念。驱力是指由机体的生理需要所唤起的一种紧张状态,它能激发个体采取行

9、动,恢复体内平衡。赫尔是驱力理论的主要支持者,其主要观点是:驱力是动机结构,它能为 机体的湔力提供动力,促使有机体采取行动,以消除需要唤起的紧张状态。当 紧张状态得以降低或消除后,驱力的动机作用也随之减少。赫尔认为,驱力(D)、习惯强度(H)和抑制(I)共同决定了个体有效行为的 潜能(P),它们之间的关系表示为:P=DXH-I驱力理论强调个体活动的内在动力,却忽略了外在环境对行为的诱发作用。 针对这种缺陷,一些心理学家提出了诱因的概念。诱因是指能够满足个体需要的刺激物,它具有激发或诱使个体活动的作用。赫尔接受了诱因这一概念,并将诱引(K)加入自己的行为公式,修正后的 公式如下:P=DXHKI诱

10、因与驱力是分不开的。驱力能推动机体活动,但其动力缺乏指向性,而 诱因恰好为机体的活动提供了目标;诱因虽然是由外在目标激发的,但它只有 转化为个体内在的需要后,才能成为推动个体行为的动力。(三)认知理论认知论的动机理论认为,人类的动机行为是以一系列的预期、判断、选择, 并朝向目标的认知为基础的。1期望。美国心理学家弗洛姆强调期望的作用。他认为,个体从事某种 行为的动力,取决于行为目标的价值以及他对达到该目标可能性的期望。如果 个体要完成的活动比较容易,而且结果的价值很高,那么活动的动机就较强; 反之,如果活动的结果没有什么价值,或者虽然目标的价值很大,但实现目标 的期望很小,个体活动的动机就较弱

11、。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估计本身是一个主 观的过程,因此,对于同样的目标,不同个体对其价值及其实现可能性的估计 可能也会不同。2归因。当人们进行某种活动取得成功或失败时,都有对行为结果的原 因进行探究的愿望。这种对导致自己或他人行为结果的原因的知觉和推断,称 为归因。心理学研究发现,归因不仅影响个体对自己行为的认识,而且会影响 个体后续行为的动力。最早进行归因研究的心理学家是海德,后来,韦纳等人的工作使归因理论 更加系统化。韦纳认为,个体在完成一项重要的工作后,无论成败,都会从能 力、努力程度、工作难度、运气、身心状况、外部环境等几个方面进行归因。只是不同的人在对不同的事件进行归因时,以上几项因素

12、所起的具体作用会有 不同。韦纳又把这些影响因素进一步归纳为三个维度:因素源(内部的和外部的), 稳定性(稳定的和不稳定的),可控性(可控的和不可控的)。一般说来,把行为成败的原因归结为外部的和不可控的因素,会降低个体 的行为动机;而把行为结果归结为内部的、可控的因素,会增强个体的行为动 机。例如,当学生把考试成绩好的原因归结为自身的能力和努力时,他在未来 的学习中就会更有信心,同时学习动机也更强。3自我效能感。个体对期望的估计,在很大程度上与个体对自己从事该 活动的胜任能力的判断有关,这样,这种对自我能力的判断也就会影响行为动 力。班杜拉认为,在个体行为动机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不是能力,而是个

13、体对自己的能力能否 胜任该任务的知觉。他称之为“自我效能感”。五、学习动机的培养保持一定强度的学习动机是学生有效学习的必要条件。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既是教学的手段,又是教学的目标和任务。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保持一定强度的学习动机是学生有效学习的必要条件。因此,培养和激发 学生的学习动机,既是教学的手段,又是教学的目标和任务。培养学习动机, 主要有三条途径:第一,创设外部条件,激发学习动机;第二,引起内部需要, 转化学习动机;第三,强化内外因素,维持学习动机。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 几个方面着手。1对学生进行适当的远景性学习目的教育。学校和教师应该从社会发展 和国家需要的角度出发,帮助学生

14、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他们为祖 国、为人民奋发学习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并使之转化为推动其学习行为的强大 动力。2提高教学艺术,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好的教师往往是吸引学生学习的 直接力量,他们高超的教学技巧和教学艺术,能使课堂学习活动变得生动、有 趣、富有吸引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3明确学习目标。学习目标既包括学年、学科等远期目标,也包括章节、 课时等近期学习目标。学习目标的制定和使用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一 般来说,具体目标的设置应以稍高于学生的原有水平为宜。4及时、有效的反馈。反馈是让学生了解自己学习活动的结果,它不仅能 使学生纠正错误,澄清认识,还能起到激励作用

15、。学生发现自己学习进步了, 会增强学习的信心和积极性;反之,也能起到鞭策和警醒的作用。做为教师, 则应注意尽可能多的给予学生成功的机会,多鼓励他们。5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运用奖励和惩罚手段时应注意其合理性,避 免引起学生的过度焦虑和其他不良反应。在开展竞赛活动,鼓励学习竞争的同 时,也要强调团结、合作以及互帮互助的重要性,力争做到团结紧张,严肃活 泼。第三节意志行动的过程每个意志行动都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准备阶段和执行阶段。前者也即采取决 定阶段。一、采取决定阶段1确定行动目的。目的即人在行动中所期望达到的结果。目的越明确越深 刻(即社会意义越大),则达到这个目的的毅力就越大,从而也越能表现

16、出一个 人的意志力量来。一个没有明确目的而行动的人,在工作中遇到困难往往不能 坚持下去,因而很难取得成功。所以确定目的在意志行动中是非常重要的。确定行动目的的过程往往经历激烈的动机冲突(动机斗争)。树立正确的行 动目的,往往表现了一个人的意志力量。动机间的矛盾越大、斗争越激烈,确 定目的时所需要的意志努力也越大。采取决定阶段中的动机冲突是非常复杂的,从形式上看,大致可分为以下 三类:双趋冲突,指一个人对同时并存的目的具有同样强度的动机,但必须 从中有所抉择。这样就会产生难以取舍的心理冲突。双避冲突,指一个人同 时遇到两个都想避开的目的而产生的动机冲突,但必须接受其中的一个才能避 免另一个。趋避冲突,指一个人对同一目的同时产生两种动机,一是好而趋 之,另一是恶而避之。这样,就会产生趋与避的矛盾心理。动机的不同性质的冲突和不同形式的冲突,往往是交错表现的。在双趋冲 突、双避冲突和趋避冲突中,既可能属于非原则性冲突,也可能属于原则性冲 突。在动机冲突斗争中,人如何去权衡其轻重,评价其社会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