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化:强者的游戏

上传人:子 文档编号:41708399 上传时间:2018-05-3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模块化:强者的游戏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模块化:强者的游戏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模块化:强者的游戏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模块化:强者的游戏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模块化:强者的游戏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模块化:强者的游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模块化:强者的游戏(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模块化:强者的游戏模块化:强者的游戏今年,市场调研公司 IDC 的一份报告预计,2015 年 Android 的市场份额将达到 45.4%,成为全球最大智能手机操作系统。无独有偶,市场调研公司 ABI Research 近日发布的报告也预测,在未来 5年内,谷歌 Android 系统将轻松地统治智能手机市场。有趣的是,对于当前市场份额第一的 Symbian 系统,业界却普遍唱衰。ABI 的分析师迈克尔-摩根(Michael Morgan)表示,“2011 年,Symbian 系统开始迅速被市场遗弃。大量的诺基亚用户将使用新操作系统平台,而且他们不再会回来。 ”而风头正劲的苹果呢?其 iOS 系

2、统仅以 15%的份额排名第四,位居加拿大 RIM 系统 16%的份额之后。模块化的巧棋搜索巨人 Google 为促进其网络业务,押宝移动平台(甚至终端),转战手机业务,一直被视为冒险之举,但其却一再创造奇迹。自2007 年与几十个运营商和终端商建立“开放手机联盟”以来,Android 系统的市场份额稳步增长,已成为 Symbian、RIM 和 iOS 等巨头的劲敌。2010 年,据 ABI 的报告称,Android 已占据了智能手机出货总量的 23%左右,仅次于诺基亚的 Symbian 操作系统。如此推土机式的摧城拔寨,的确让业界震惊,也让人有理由对其未来充满信心。面对已经分完的市场蛋糕,Go

3、ogle 选择了盟友之力,缔结价值网。更妙的是,其走了一步“模块化”的巧棋,在成熟市场中硬生生地抢夺了地盘。模块化是将产品按功能切块,并将模块之间的“界面”进行标准化,方便交由不同市场主体进行生产,再通过模块组合形成个性化产品的一种竞争模式。正如 Google 专注于手机系统,并开放其使用权,使得其能够轻易地被终端商植入,并作为平台由应用软件商开发程序,由内容提供商呈现阅读内容。因为方便了分工合作,模块化威力巨大,也正因为方便了分工合作,模块化暗藏风险。当下,Android 用户的快速增长,一边是终端商、运营商等的丰厚获益(如摩托罗拉依靠 Android 居然起死回生) ,另一边却是 Goog

4、le 惨淡的盈利表现。在圣弗朗西斯科举行的 Inside Social Apps 会议上,Google Android 平台经理 Eric Chu 更是直言 Google 对付费应用交易完全不满意。Android 看似明朗的未来,似乎也渐渐扑朔迷离。模块化的前世今生Google 使用的模块化策略是新竞争中的又一种新玩法,但其开山始祖应该追溯到 IBM.确切地说,模块化被发扬光大是从 IBM360电脑的生产开始的。1963 年,IBM 在大型机电脑市场上的疲态使得其高层痛定思痛,决心豪赌新产品,于是,经过 4 年时间的研发,投入 50 亿美金,以模块化的设计结构开发出了著名的 IBM360 电脑

5、。模块化的结构带来了两方面的优势。一方面,在设计电脑这样一个复杂系统时,不同部件之间容易相互干扰,而模块化减少了部件之间的联系,让部件的设计可以同时进行而不必考虑“兼容性” ,这无疑提高了设计过程的效率。另一方面,模块化通过终端产品结构的革命改善了用户体验。消费者不仅可以在初次购买时根据自己的偏好分别购买其各种功能模块,组合成个性化产品,而且能够在使用一段时间后通过更换部分功能模块实现系统功能升级。于是,IBM360 电脑大获成功,1970 年,其市场份额甚至接近了70%.但在 360 电脑的生产中,IBM 仅仅是将模块化作为一种产品的设计思路,对外封闭了模块化的技术标准。这样的策略防止了技术

6、溢出,足够安全,但却使得模块化的威力被大大限制。另外,这种技术上的封闭还为 IBM 带来了近 30 年得垄断诉讼,使其耗资上亿,并最终不得不被动公开了许多商业机密。由于 360 电脑的巨大成功,IBM 在数年内并未意识到“封闭式模块化”的局限。直到 20 世纪 70 年代,IBM 为了在 PC 市场上与占得先机的苹果搏杀,启动了“象棋计划(Project Chess) ” ,才开始升级模块化武器,开始将模块化由封闭推向开放。为了在 1 年内开发出能够迅速普及的 PC 产品,IBM 开始开放模块化技术标准,最大程度借助其他企业的科技成果。利用外包采购,IBM 从微软注册了操作系统,从英特尔购买了

7、 CPU 芯片,在合作中,IBM 更加开放,居然还允许微软和英特尔向其他企业出售产品。在IBM 的品牌和开放型的战略的吸引下,众多的软件、硬件厂商融入了这一模块化生产网络,合作的优势被发挥到极致,一个个新产品被快速开发,消费者的热情也被迅速点燃。从此,IBM 成为了 PC 的代名词。遗憾的是,PC 产品的成功并没有为 IBM 带来期望的丰厚利润。“开放式模块化”一方面使 IBM 成为了技术标准的制定者,另一方面也使整机销售的相当一部分利润也被微软和英特尔等模块供应商瓜分。更为严重的是,开放式模块化方便了竞争对手搭便车,使兼容机大行其道,侵蚀了 IBM 的大量份额,甚至影响到了技术控制权。于是,

8、在康柏、戴尔等计算机公司的强烈冲击下,IBM 的市场份额逐年下降,最终失去了霸主地位,PC 产业陷入了乱战!如今 Android 之于 Google,几乎可说是过去 PC 之于 IBM 的翻版。而 Google 是否会复制 IBM“尴尬的成功”?一杯“烈酒”?开放式模块化将产品部件拆分,并将部件之间的界面标准化,其好处和坏处同样明显,好似一杯“烈酒” ,晶莹剔透,醇香诱人,却让人不敢贸然亲近。事实上,模块化构筑优势的逻辑本来就是把暗藏风险的双刃剑!开放式模块化大致有两个优势。第一,在生产端,开放式模块化最大程度利用了各方优势。这意味着,该策略降低了进入门槛,方便了具备创新实力的企业参与生产(不

9、管规模,因为产品被拆分成部件) ,使得企业之间可以开展“背对背”的竞争,为争当同一模块的供应商而比拼技术。同时,基于模块部件的标准化,入围者也能进行大规模生产以降低成本。这意味着,每个部件的竞争中,最具实力的供应商能够实现“赢者通吃” ,产品整体质量也能得到大幅提升,IBM 的 PC 和 Google 的Android 正是凭借这点以摧枯拉朽之势占领市场。第二,在客户端,开放式模块化迎合了市场的个性化需求。一方面,消费者能将模块部件随意组合成为个性化产品,并愿意为之支付“个性化产品体验”的溢价。正如 Android 系统的手机依靠开放的战略,迅速获得了应用软件商的支持,短时间内开发出了大量的应

10、用软件。另一方面,由于模块化部件的标准化, “大规模定制”等快速生产方式成为了可能,这满足了消费者对于即时消费的时间需求。这点上,我们可以看看 Palm 系统的失落。Palm 系统并非不堪,但其一直固守封闭政策,拒绝向外开放源代码,造成了应用软件极少的尴尬,在客户求新求变的诉求下,自然成为手机市场的失败者(2009 年,Palm 开始有限开源,但已经错失良机,悔之晚矣!) 。生产端和客户端优势的另一面则是两类风险。第一类风险是“强者入围”的规则将为最初的核心厂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事实上,IBM 正是因为微软和英特尔的强大才逐渐丧失了对于模块化生产网络的控制权,而谁又能保证终端商、运营商等合作者

11、的强大不会影响到 Google 的地位呢?第二类风险是,模块化结构本身就是一种核心优势,对于模块化结构的扩散可能引来“整体模仿” 。在模块化的产品结构下,整体上的结构和个体上的部件是防止模仿,保持产品竞争优势的两道屏障。IBM 在生产 360 电脑时同时立起了这两道屏障,而在“象棋计划”中,为了抢占市场不得不推倒了整体结构上的屏障,公布了技术标准。由于放弃了对操作系统和 CPU 芯片的生产,IBM 的优势只剩局部技术(如 Bios 指令)和其品牌,品牌本身往往难以成为产品竞争优势的来源,更何况其面临群雄夹攻,于是,IBM 选择死守技术(如利用专有 Bios 指令) 。局部的少量部件技术无法承受

12、正常的“技术外溢” ,当康柏通过“逆向工程”合法破解了 BIOS 指令后,无数个兼容机厂商实现了“整体模仿” ,并开始大肆抢夺市场,IBM不可避免地失去了市场霸主的地位!从这两个方面来看,笔者对于 Google 的未来倒是保持了一定的乐观。虽然其不可避免地会承受被网络内强者威胁的第一类风险,但对于产业内“整体模仿”的第二类风险,其处境倒还不至凶险。毕竟操作系统对于客户有较强粘性(争强了议价能力) ,而作为整体产品的核心部件,其在技术含量上的厚度应该能够使其承受住“技术外溢”的冲击。总之,技术创新才是新竞争之门的唯一钥匙,换句话说,只有在技术上具备足够优势的强者才能在享受模块化优势的同时承受住其带来的冲击,才能享用这杯“烈酒”!模块化引入了盟友,对抗了外敌,是一步“杀招” ,但也是一步“险招” ,某种程度上说,模块化的玩法是一种属于强者的游戏,强者可以放大自己的优势,而弱者将不得不承受规则的“反噬” ,甚至无法生存。新竞争时代,表面上是合作压倒竞争风平浪静,实则暗流涌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