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古代瓷器艺术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1706643 上传时间:2018-05-3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古代瓷器艺术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河南古代瓷器艺术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河南古代瓷器艺术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河南古代瓷器艺术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河南古代瓷器艺术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南古代瓷器艺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古代瓷器艺术(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习目标 学习建议 内容正文 相关图片 进一步阅读河南古代瓷器艺术河南古代瓷器艺术【本章教师提要】 第一节商周时期的原始瓷器第一节商周时期的原始瓷器 第二节第二节 汉魏瓷器汉魏瓷器 第三节隋唐时期的瓷器第三节隋唐时期的瓷器 第四节第四节 宋元明清时期的瓷器宋元明清时期的瓷器【学习目标】了解河南古代瓷器艺术的发展脉络及其成就,了解河南重要的瓷器艺术遗存。 基本把握其内涵、特点以及在中国古代瓷器艺术起源、发展及流变过程中的贡献。【学习建议】本章内容为要求从整体上把握河南瓷器艺术的特点及发展走向。按社会发展 顺序,对河南古代各种瓷器类型、造型、纹饰、风格的滥觞及消长变化、工艺技术的发生 和发展过程,

2、进行宏观的描述。首先建议着重认识河南古代瓷器艺术的特征、成就。其次 侧重学习、理解河南古代瓷器艺术的类型、造型、纹饰、风格的发展及技术发展,和社会 发展及时代背景的关系。【内容正文】河南古代瓷器艺术河南古代瓷器艺术 中国是世界上生产瓷器最早的国家,并以瓷器著称于世。河南古代陶瓷在中国陶瓷 工艺美术史上居于极其重要的位置,素有名瓷之乡的美称。第一节商周时期的原始瓷器第一节商周时期的原始瓷器 原始瓷器原始瓷器 在漫长的制陶工艺基础上,商代开始出现了原始瓷器。原始瓷器最早在 河南郑州商代遗址中发现,以后在河南其他的商周时期的墓葬和文化遗址中都有发现。由 于此时瓷器处于形成过程中的低级阶段,故称“原始

3、瓷器”或“原始青瓷” 。 在河南郑州等地商代遗址发现的这些带釉的尊、罍和罐以及这些器物的碎片等,普 遍胎质较硬呈灰白色,釉色青绿而略带褐黄,经化验表明,它已基本上具备了瓷器形成的 3 个必备条件,即 1、 以高岭土作坯胎;2、经 1200 度以上的高温火焰焙烧后,使胎质基本烧结,不吸水,叩之能发出金属般清脆声;3、器表施用草木灰和瓷石配合而成,经 1200。c高温下烧成的釉。郑州商城遗址出土的原始瓷尊,揭开了中国瓷器发展的序幕。 郑州商代墓葬所出土的原始瓷器一般多仿自青铜器,有尊、罐、豆等器物。常见纹饰 有细格纹、粗格纹、条状纹和云雷纹等。装饰方法有刻画和模印等几种。由于加工过程还 有很精细,

4、胎和釉和配料不很准确,控制火候还不够成熟,是中国古代瓷器的典型早期形 态。 此外,河南的商代遗址安阳殷墟也有早期原始瓷器及其残片出现。安阳殷墟也有同类器出土。所出原始瓷器的造型古朴庄重,出土数量极少,显然为当时少数贵族所享用。 西周瓷器工艺得到发展,品种增多,造型设计和花纹装饰也更为讲究多样。河南西 周遗址中发现的原始瓷器胎色以灰白色为多。釉色主要是青绿色和豆绿色,并有少量黄绿 色与灰青色。器表除有素面者外,其釉下纹饰为几何形图案,有方格纹,篮纹,云雷纹, 席纹,叶脉纹,齿状纹,划纹,弦纹,S 形纹,乳钉纹,圆圈纹和曲折纹等。洛阳所出土 的西周原始青瓷器如其四系青瓷尊,高 18。2 厘米,是以

5、瓷土作胎,经高温烧成的原始资 器。它的胎质呈灰白色,无吸水性,青灰色釉,敲击时能发出铿锵的声音,是此期为数不 多的原始青瓷精品。第二节第二节 汉魏瓷器汉魏瓷器 青瓷青瓷 汉代是中国青瓷进入成熟的历史阶段。河南洛阳、南阳、永城等地出土的东汉 时期的青瓷壶、罐、瓮等,胎骨坚硬,釉层匀净,造型气魄,制作工整,而火候已可达 1300C 以上,全部达到了瓷化标准,从而开创了中国青瓷史的新纪元。 魏晋和北朝时期,青瓷的造型更加多样化,并运用雕塑、彩绘等技法予以美化,达到 了造型完美和装饰别致的艺术效果。如新乡出土的北魏亭门阙人物瓷罐、洛阳出土的西晋 狮形瓷盂、濮阳出土的北齐绿彩米黄釉四系罐和安阳出土的绿彩

6、浅黄釉长颈瓶等,堪称艺 术杰作。 此期的青瓷技术水平已有很大提高。通体施玻璃釉,釉层明显加厚,有较强的光泽, 透明度强,胎釉结合紧密而牢固。 白瓷白瓷 北朝制瓷工艺的一个突出成就是烧成了白瓷。河南安阳北齐武平六年(公元 575 年)范粹墓出土的白瓷碗、杯、三系罐、四系罐等器物,证明北朝白瓷首创于安阳相州 窑。 其特点是:胎料经淘洗而细白,不施化妆土,釉层薄而滋润,呈乳白色,仍然普遍泛 青,可以看出它脱胎于青瓷的渊源关系。其造型与同时代的青瓷相同。白瓷胎泥选择要求 较严格,含铁量极微,经过初步淘洗,比青瓷细致。北朝白瓷次尚处于初级阶段。这批白 瓷的烧制成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为我国瓷业南青北白的新

7、局面开启了新声。第四节第四节 隋唐时期的瓷器隋唐时期的瓷器 河南隋唐瓷业进一步发展,窑口数量增多,烧造质量提高,瓷器精品荟萃。洛阳、 新野等地出土的蓝釉净瓶、黑釉窑变蒜头壶、白釉双龙尊等,釉色多样,造型各异,庄重 典雅,富有诗意。唐代鲁山段店窑以生产鲁山山花瓷而著称,其作品质朴庄重,窑变奇特, 色彩流溢,引人人胜,是后来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的钧窑彩斑之滥觞。此外,唐代巩义窑的 绞胎瓷,新密西关窑的珍珠地划花工艺,也各具特色。 白瓷的新成就白瓷的新成就 白瓷在隋代就有缓慢的发展,到唐代发展到了真正成熟的时期。 唐代瓷器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局面。1959 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发掘队在河南安 阳发

8、掘了一座隋开皇十五年(595 年)的张盛墓,出土大批珍贵瓷器, 80 余件瓷器中,除 3 件青瓷碗外,大部分部是带有不同浓度的浅青色白瓷,其中有白瓷文吏俑、武士俑、镇 墓兽、围棋盘等,已接近标准的白瓷。这证明了白瓷是由青瓷发展而来的事实,更表明隋 代白瓷的烧造已更加成熟。特别是人俑的发、唇、眉和服饰等部位加点黑彩,使之神采飞 扬,起到特殊的装饰效果。 河南省境内的巩义、鹤壁、安阳、新密、登封、郏县的唐代诸窑均烧造白瓷,器类 以碗、盘、壶、瓶、罐、枕等居多,其中尤以盘口、细颈、鼓腹的双龙尊最具特色。 色釉瓷器及绞胎瓷器色釉瓷器及绞胎瓷器 隋唐五代瓷器生产,除青、白瓷外,还有黑釉瓷器、黄釉 瓷器、

9、花釉瓷器、绞胎瓷器,虽然这些品种的产量都不大,但它比起南北朝瓷器生产的单 调来是一个很大发展,为宋元及明清彩瓷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黄釉瓷 在河南唐代墓葬中有一些出土。烧制黄釉瓷的有密县窑、郏县窑等窑址。黄 釉瓷主要是碗、罐和壶等器物,碗的数量较多,施釉方法为北方地区所习见,碗中施半釉, 碗底露五角形或六角形胎。较为典型的黄釉罐造型与同期所出白釉罐完全相同,口唇微外 撇,颈短而直,斜肩罐身近垂直,平底,罐体不高,多在 20 厘米以下。口部都不施釉,有 一层白化妆土,系的形式是上端略呈圆形,下端细直,釉有黄和褐黄两种;而黄釉壶数量 不多,流呈短小的圆柱形,多有双系,壶身印有席纹装饰。黄釉双系短流席

10、纹壶以往出土 较多,造型有各种形式,席纹也有多种,多见之于黄釉壶上,可见这是北方黄釉壶上的一 种特殊装饰。黑釉瓷 黑釉瓷的釉色介于黑酱两者之间。在南北朝黑瓷烧制的基础上加以发展而 成的,目前在河南已发现有唐代烧黑瓷的窑址。河南巩县发现唐代窑址三处,虽以烧白瓷 为主,兼烧黑釉瓷及其他。烧造黑釉瓷的还有鹤壁窑,也创烧于唐,窑址出土的标本中有 黑釉瓷双系葫芦瓶和执壶。郏县、密县和安阳窑也都发现了唐代黑瓷壶碗等器物。从上面 所发现的唐代黑瓷器物可以得知河南是目前发现唐代烧黑瓷最多的一个省份。黑釉瓷有瓶、 壶、碗、盘等器。 花釉瓷 多产自河南省郏县、禹县和鲁山、内乡等地。花釉瓷,亦称彩瓷,是在黑釉、 黄

11、釉、天蓝和茶叶末釉上饰以天蓝或月白斑点,斑点有的作有规则的排列,有的任意加上 几点,有的又象波浪。由于它们都装饰在深色釉上,衬托出浅色彩斑,十分醒目明快,人 称釉上彩。尤其以唐代鲁山瓷窑生产“鲁山花瓷”著名,它的方法是在黑釉或褐釉上泼洒 一些蓝釉或灰白釉,烧制时,利用釉的流动形成奇异的花纹,具有特殊的艺术效果,颇具 创意。鲁山窑所出花釉双系罐残片,是典型的单色底釉烘托出斑条状釉作装饰的标本,其 意象体现大唐风韵。郏县、鲁山、内乡、禹州等窑址出土的花釉瓷,被称为“唐钧“,其为 宋代钧瓷的出现提供了技术准备。 绞胎瓷 绞胎瓷是中国唐代出现的一种名贵陶瓷品种。它是利用白褐两种色调的瓷 土相间糅合在一

12、起,然后拉坯成型。胎上即具有白褐相间的类似木纹的纹理。这种纹理变 化多端,上釉烧即烧成绞胎瓷器。河南巩县窑即以烧制绞胎瓷器而著名。 柴瓷柴瓷 五代后周世宗柴荣,建都古汴京开封,曾在郑州设御窑烧制瓷器,产品之精绝, 为诸窑之冠。由于烧造时间很短,产品有限,传世更少,至今窑口尚未最后确认,所以柴 瓷被视为稀世珍宝,历来有“片柴值千金“之说。五代瓷器中, 洛阳出土的定窑白瓷碗、八 角透雕白瓷砚、安阳出土的白瓷荷花茶盏托等,不仅工艺讲究,美观实用,而且施釉洁白, 光亮匀净,充分显示了五代时期 制瓷工艺的高超水平。第五节宋元明清时期的瓷器第五节宋元明清时期的瓷器 在经历了五代十国长期分裂割据局面之后,北

13、宋的统一造就了河南瓷业最为辉煌的 时期,宋代涌现的五大名窑:汝窑(河南宝丰)、钧窑(河南禹州)、官窑(河南开封)、哥窑(浙 江龙泉)、定窑(河北曲阳),前三处皆在河南境内 钧窑钧窑 钧窑是宋代著名窑址之一,可分为官钧窑和民钧窑。钧窑在今河南禹县一带, 宋代称钧州,宋初于此设窑,故名。官钧窑是宋徽宗年间继汝窑之后建立的第二座官窑。 钧瓷烧成工艺不同于其它,为二次烧成,其第一次为素烧,然后施加釉彩,再进行第二次 窑烧。钧窑瓷釉利用铁、铜呈色不同的特点,烧出蓝中带红,紫斑或天青、月白等色,具 有乳浊不透明的感觉。宋钧窑常见的釉色有玫瑰紫、海棠红、梅子青等等。钧瓷的器形主 要有花盆、盘、炉尊、洗、碗等

14、等,金、元时期的河北、山西等地方多有仿烧。钧瓷在宋 代也被称为“花瓷” ,它的釉面特征是常出现不规则流动状的细线,被称为“蚯蚓走泥纹” , 加之钧釉在烧制造过程中变化无常,不为人工所控,所以后人难以仿制,有“钧瓷无双”之说。 钧窑瓷器明显受到唐代花釉瓷器的影响。唐代的花釉突破了一件作品一种釉色的传统 规律,但这种花釉仅仅局限于黑釉器物,到了宋代,复色釉的技艺得到了很大发展。钧窑 瓷器就其瓷釉的基调来说,仍然属于青瓷系统,它的天青、灰蓝、月白诸色只是浓淡不一、 色度差异而已。钧窑瓷器上所出现的红紫色相是由于在釉中加入了铜,铜红对窑温和烧成 气氛比较敏感,它必须在还原焰 1250 度以上,才能出现

15、美丽的效果。汝窑汝窑 汝窑一向被人们列为宋代五大名窑之首,这早在宋代的一些文人笔记中就有论 述。汝窑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被认为在河南的临汝县,但半个世纪以来,都始终没有找 到客观存在的遗址。后经文物工作者的努力,终于在 20 世纪 70 年代,在宝丰县清凉寺找 到了汝窑遗址,窑以州名。汝窑原为民窑,产品风格近似陕西铜川耀州窑,北宋晚期开始 为宫廷烧造高档瓷器。所以,长期以来,文物部门一直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汝窑泛指古汝 州所辖地区所烧造的青瓷系列产品的统称;另一种说汝瓷是指专门御用的那一部分官窑器 物。宋徽宗执政时期,汝窑是其烧造史的全盛时期,其产品胎质细腻,灰中泛黄,俗称 “香灰黄” ,汝瓷釉

16、面有细微的开片,釉下有稀疏气泡;汝窑青瓷釉色淡青高雅,造型讲究, 不以纹饰为重。据说汝瓷釉中含有玛瑙成份,所以能呈现出纯净的天青色,玛瑙的主要成 份是氧化硅,或许此说有些道理。河南省博物院所藏的钧窑玫瑰紫葵花盘釉色疏谰,自然 天成;天青釉荷花碗釉色纯净、莹亮;宝丰汝官窑所出鹅颈瓶、盏托、折肩瓶胎釉细腻、 温润高雅,足以窥见其名窑风采。 宋徽宗赵佶信奉道教,道学崇尚自然含蓄,淡泊质朴的审美观。这一时期的汝窑瓷 器正是这种审美情趣的反映,反映出道家清逸、无为的思想境界,成为宋代上流社会的时 尚。 官窑官窑 官窑,在中国陶瓷史上有着不同的涵意.从广义上讲,它是指有别于民窑而专为 官办的瓷窑,产品为宫廷所垄断。而在宋代瓷器中, 官窑则是一种专门的指称,专指北宋和南 宋时在京城汴梁由宫廷专设窑所烧造的青瓷,汴京在现在的河南省开封一带。由于古老的 黄河在历史上多次发生水患而改道,使当地地貌产生巨大变迁,所以这对今天人们的勘察 带来很大困难,北宋时期的官窑址也就无从考查。有一种说法认为北宋官窑即是汝窑。 民窑民窑 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