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英语教学论文 以小组探究活动导入阅读课的实践和思考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1696557 上传时间:2018-05-3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7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英语教学论文 以小组探究活动导入阅读课的实践和思考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初中英语教学论文 以小组探究活动导入阅读课的实践和思考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初中英语教学论文 以小组探究活动导入阅读课的实践和思考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初中英语教学论文 以小组探究活动导入阅读课的实践和思考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初中英语教学论文 以小组探究活动导入阅读课的实践和思考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中英语教学论文 以小组探究活动导入阅读课的实践和思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英语教学论文 以小组探究活动导入阅读课的实践和思考(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用心 爱心 专心1初中英语以小组探究活动导入阅读课的实践和思考初中英语以小组探究活动导入阅读课的实践和思考阅读课教学是英语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英语教学的关键所在,而导入是阅读课教学过程中最基本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一堂课设计一个好的开头,有事半功倍之效。虽然教无定法,导入也没有固定的模式,但凭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与观察,笔者发现阅读课教学常用的导入有如下几种:故事导入法,问题导入法,图片导入法、实物导入法、音乐欣赏导入法和组织竞赛导入法等。无可否认,这些导入方式有其积极的一面,能引起学生阅读兴趣,激发他们的阅读动机。但不足的是,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凸显出来,教师既是课

2、堂的组织者,更是运动员加裁判员。在教师的操控下,按照预先的设计思路导入,学生按部就班,被动地参与教师设计的步骤,学生思想的火花难以迸发;教师在预设中生成,但很少有动态的生成,教师也难以在导入的过程中获得预设外的惊喜。这种固定的教学模式往往束缚了教师的思维方式,使阅读教学模式难有质的飞跃。随着合作学习理论(包括 Group Dynamics 等教学法)和交际法的兴起和推广,小组活动被频繁地使用在英语课堂教学中,但在阅读课的导入上却难见踪影。一、小组探究式的导入小组探究式的导入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1(1960)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 ”所谓

3、小组探究活动是教师在事先和学生商量,针对该单元的阅读课提出相关问题,由学生在课前分小组,以 4-6 人为一小组单位,优生和差生相结合的原则,自愿选择或者由教师指派一个研究项目,查资料,共同讨论解决问题的办法,并在课堂上给与展示的过程。为什么要采取小组探究活动导入阅读课呢?笔者发现,大多数学生在进入初二下学期后,学习英语的兴趣不同程度地降低,上课的参与度(踊跃发言的人数)明显减少,更习惯于教师说学生记,阅读课尤为枯燥。而 self-check 阅读文章篇幅长,每篇阅读光单词量就有 300-500 个,相当于以前高中教材阅读量,初中学生刚进入英语学习的起始阶段,对长文章阅读望而生畏,容易失去兴趣;

4、由于词汇量、固定搭配和各种语法现象较多,学生往往感到力不从心;而Go for it教材选择的阅读带有一定的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和常识,不为中国学生所了解。此外, 英语课程标准 2对初中阶段英语阅读的要求是:能通过不同信息渠道查找所需信息;除教材外,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 20 万词以上。鉴于此,笔者认为激发学生阅用心 爱心 专心2读的欲望,充分地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是上好阅读课的关键,把更多的学习自主权还给学生,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去体验阅读的乐趣,享受阅读的过程。 二、具体案例二、具体案例笔者认为,阅读文章题材广泛,教师要顺利实现阅读教学目标,就要针对不同题材的文章,结合学生生理特点,精心设计

5、思路,构思好哪几个需要学生事先准备好的话题和资料,当然也可以和学生讨论,在阅读课上让学生发言。不同的文章可以从不同角度,设计不同的小组活动。案例一:八下 Unit 3 Do you remember what you were doing?笔者认为,这篇阅读课围绕着 Martin Luther King 被杀的影响和历史重大事件展开,所以,可以让学生从以下两方面准备。1. Martin Luther King 的背景资料和他做出的贡献,英语程度较差的学生可以多收集他的图片、视频或英文材料,英语程度好的组员可以在收集的材料之上整合或以自己的语言改写,再发挥小组整体的力量制作成演示文稿。其优点是,

6、1.学生不知 Martin Luther King 为何许人也,对于一个足够做祖辈级的外国人物的了解更少,更谈不上他被杀的缘由;2. 整篇文章就是以 Martin Luther King 为中心,需要学生在课前对此人足够了解。2. 因为课文中举的例子不多,即使举的例子对学生来说也是比较遥远的事,所以,请学生收集更多的近期国内外重大事件,例如:Hong Kong returned to China,SARS, bird-flu, Shen-zhou Spaceship, Beijing Olympics, Sep.11th,2001, Sichuan Earthquake 以及 2009 年最新

7、的新闻,如 Obama U.S.A. president 等等。案例二:八下 Unit 2 Maybe you should learn to relax. 这篇文章脉络非常清晰:提出现象指出现象背后的问题该问题的弊端解决问题,当然学生是很难在阅读过程中发掘这些的,这就需要教师提前构思想到,而且这篇文章难度大,有些句子学生不容易理解。抱着如何上好这堂课的出发点,降低学生阅读的难度,又要激发他们的积极性,笔者以调查研究学生学习负担为切入点,提前安排学生研究以下事项:Team 1 Middle School Students Time Schedule after School in a Week

8、Mon.Tues.Wed.Thurs.Fri.Sat.Sun.student 1用心 爱心 专心3student 2student 3student 4Team 2 After-school Activities including weekendsweekdaysweekendsalwayssometimeshardly neverneverTeam 3 Survey of Students Pressure in our classTeam 4 Why do students have so much pressure?pressureReason 1Reason 2Reason 3Rea

9、sonTeam 5 The Disadvantages of thisTeam 6 What to Do to Lessen Students Pressure三、理论依据三、理论依据笔者的设想与案例设计与 Group Dynamics(群体动力)英语教学法不谋而合。Group Dynamics 就是利用群体互动与互助的模式,让学生参与有组员相助的学习活动,激发其语言潜能。同时,让学生们亲自感受到 Practice makes perfect 的学习法则。根据知名的英国诺丁汉大学语言学习心理教授 Zoltn Drnyei 的研究,团体动力可以培养出崭新的学习能量。3(Zoltn Drnye,

10、2004)这种引导全体学生参与实境历练的教学法更多用于阅读文本后操作与实践,只不过笔者尝试着把它运用在阅读的导入过程中,有了理论基础,给笔者的实践带来莫大的动力。四、实践效果四、实践效果案例一效果:一组学生用所学的英语介绍其生平: Martin Luther King was born in Atlanta, USA on January 15, 1929. His father was a pastor and his mother was a 用心 爱心 专心4teacher. Martin Luther King was also a pastor. He died on April 4

11、th, 1968. 这组学生用课件展示 Martin Luther King 照片和美国亚特兰大的图片,并把生词写在黑板上,用中文解释。而且还提问其它同学: How old was he when he died? 学生听得格外仔细,对他所处的年代有所了解,和德国宗教改革者马丁路德相区别开来:反应快的学生略经思索就回答出了上述这个问题。生生之间形成互动,效果也比教师一味地讲要好得多,而且学生充满疑惑,充满好奇,Why did he die so young?另一组学生介绍 Martin Luther King 被刺杀及其生前所从事的事业:Martin Luther King was murde

12、red on the balcony of his motel room in Memphis, Tennessee. He was the head of Civil Rights Movements. 该组学生和上组学生一样对新的单词解释,并在地图上指出 Memphis 具体位置,又用中文对 Martin Luther King 民权运动详细介绍。学生也就了解其被刺杀的缘由,这是教材中所未提到的。如果学生不知道这一点,也就不会明白阅读文章中学校停课,学生哀悼的原因了。有些资料如果学生很难看懂或用学过的语言表达,我也支持他们用中文表达。毕竟,这些做法为课文的理解铺平了道路,也能身临其境的理解

13、“What were they dong when Martin Luther King was killed”, 这也就是文章的中心。学生在介绍时就已经提到了阅读材料中生词,如 murder, kill, Memphis,这也为学生的 while-reading 减少了阅读上的障碍,还增加了学生不少的单词量。其它组又补充另外内容。有一组组员还展示了 Martin Luther King 的著名演讲“I have a dream”的视频,还能模仿 Martin Luther King 语调,背诵其中的最后两句,当时令我大感意外和惊喜,学生们被他的探究精神所折服,静静地聆听着;还有一组提到Mar

14、tin Luther King 的民权运动对现在美国的影响,那就是奥巴马这位普通黑人竟能当选美国总统,这组学生的补充内容拉近了学生与 Martin Luther King 这位历史人物的距离,加深了对他事迹的了解。当最后一组出场时,全班热烈的气氛达到最高潮,他们让其它小组抢答重大事件和对应的时间,如“When did Sichuan earthquake happen? What were you doing at that time?”虽然只要短短 4-5 分钟时间,但学生自己组织的 brainstorming 却集中了大量他们感兴趣的信息量,学生踊跃发言,学习的积极性一下子迸发出来,不仅顺

15、利地完成了阅读课的导入,还为 while-reading 做好了铺垫。案例二效果:根据第一、二组在课堂上对调查活动的反馈,学生普遍反应学习很辛苦,每天早起晚睡,作业量大,很少有 after-school activities,只有周末才可放松片刻。用心 爱心 专心5不管哪组学生,都能用流利的英语说下来,因为这在七下第一单元就学过,学生用起来得心应手,不仅起到了复习的作用,还引出 pressure 话题,在听的学生深有感触,这比阅读课中 The Taylors 例子更形象,更具体,更能引起他们的共鸣,也拉近了学生和阅读材料的距离。另三组围绕着 pressure 主题, 调查学生的压力,产生的缘由

16、及其造成的负面影响,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小组一致得出结论:Most students are under too much pressure, 并能理性的分析学生压力的来源:competition from students, complaint from parents and pressure from teacher,最终总结出来自于社会压力。至于负面影响,小组组员归纳了很多(unpleasant, upset, anxious, disappointed, dislike study) ,同时在座的学生又给出了不少补充(lose myself, not creative, ill in mind),学生的智慧汇集在一起,生生之间在交流中有动态的生成,这绝不是任何人课前所能设计的。至于如何减轻学生学习压力,一组组员提出 Parents and teachers should give more freedom to students, and students should learn to relax.这是阅读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