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词作鉴赏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1682984 上传时间:2018-05-30 格式:DOC 页数:91 大小:31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轼词作鉴赏_第1页
第1页 / 共91页
苏轼词作鉴赏_第2页
第2页 / 共91页
苏轼词作鉴赏_第3页
第3页 / 共91页
苏轼词作鉴赏_第4页
第4页 / 共91页
苏轼词作鉴赏_第5页
第5页 / 共9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苏轼词作鉴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轼词作鉴赏(9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苏轼词作鉴赏生平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子。嘉祐二 年(1057)与弟辙同登进士。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熙宁二年(1069) ,父丧守制 期满还朝,为判官告院。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反对推行新法,自请外任,出为杭州通判。 迁知密州(今山东诸城) ,移知徐州。元丰二年(1079) ,罹“乌台诗案” ,责授黄州(今湖 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哲宗立,高太后临朝,被复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东蓬莱) ; 任未旬日,除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又迁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元祐四年 (1089)出知杭州,后改知颍州,知扬州、定州。元祐八年(109

2、3)哲宗亲政,被远贬惠 州(今广东惠阳) ,再贬儋州(今海南儋县) 。徽宗即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 (1101)卒于常州(今属江苏) ,年六十五,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 。高宗朝,赠太师,谥文忠。 宋史 、 东都事略有传。诗、词、文、书、画均卓然大 家,著有东坡全集一百十五卷、 东坡乐府三卷。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词学上, 为北宋词坛豪放派主要作家之一。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

3、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词作鉴赏这首脍炙人口的中秋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 ,即丙辰年的中秋节,为作者醉 后抒情,怀念弟弟苏辙之作。全词运用形象的描绘和浪漫主义的想象,紧紧围绕中秋之月展开描写、抒情和议论, 从天上与人间、月与人、空间与时间这些相联系的范畴进行思考,把自己对兄弟的感情, 升华到探索人生乐观与不幸的哲理高度,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 祝愿、无限热爱。上片表现词人由超尘出世到热爱人生的思想活动,侧重写天上。开篇“明月几时有” 一句,借用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诗意,通过向青天发问,把读者的 思绪引向广漠太空的神仙

4、世界。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以下数句,笔势夭矫迴折, 跌宕多彩。它说明作者“出世”与“入世” ,亦即“退”与“进” 、 “仕”与“隐”之间抉择 上深自徘徊的困惑心态。以上写诗人把酒问月,是对明月产生的疑问、进行的探索,气势 不凡,突兀挺拔。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几句,写词人对月宫仙境 产生的向往和疑虑,寄寓着作者出世、入世的双重矛盾心理。 “起舞弄清影,何似人间” , 写词人的入世思想战胜了出世思想,表现了词人执着人生、热爱人间的感情。下片融写实为写意,化景物为情思,表现词人对人世间悲欢离合的解释,侧重写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三句,实写月光照人间的景象

5、,由月引出人,暗示出作者的 心事浩茫。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两句,承“照无眠”而下,笔致淋漓顿挫,表面2上是恼月照人,增人“月圆人不圆”的怅恨,骨子里是本抱怀人心事,借见月而表达作者 对亲人的怀念之情。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三句,写词人对人世悲 欢离合的解释,表明作者由于受庄子和佛家思想的影响,形成了一种洒脱、旷达的襟怀, 齐庞辱,忘得失,超然物外,把作为社会现象的人间悲怨、不平,同月之阴晴圆缺这些自 然现象相提并论,视为一体,求得安慰。结尾“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转出更高的思 想境界,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包括自己的兄弟) ,发出深挚的慰问和祝愿,给全词增

6、加 了积极奋发的意蕴。词的下片,笔法大开大合,笔力雄健浑厚,高度概括了人间天上、世 事自然中错综复杂的变化,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幸福的生活的向往,既富于哲理,又饱含 感情。这首词是苏轼哲理词的代表作。词中充分体现了作者对永恒的宇宙和复杂多变的人类 社会两者的综合理解与认识,是作者的世界观通过对月和对人的观察所做的一个以局部足 以概括整体的小小总结。作者俯仰古今变迁,感慨宇宙流转,厌薄宦海浮沉,皓月当空、 孤高旷远的意境氛围中,渗入浓厚的哲学意味,揭示睿智的人生理念,达到了人与宇宙、 自然与社会的高度契合。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苏轼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长记平山堂上

7、,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本词作于东坡贬居黄州的第四年,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全词通过描绘快哉亭 周围壮阔的山光水色,抒发了作者旷达豪迈的处世精神。作者描写的对象,主要是“快哉亭”周围的广阔景象。开头四句,先用实笔,描绘亭 下江水与碧空相接、远处夕阳与亭台相映的优美图景,展现出一片空阔无际的境界,充满 了苍茫阔远的情致。 “知君为我新作”两句,交待新亭的创建,点明亭主和自己的密切关系, 反客为主、诙谐风趣地把张偓佺所建的快哉亭说成特意为自己而造,

8、又写亭台窗户涂抹上 青红两色油漆,色彩犹新。 “湿”字形容油漆未干,颇为传神。“长记平山堂上”五句,是记忆中情景,又是对眼前景象的一种以虚托实的想象式侧 面描写。作者用“长记”二字,唤起他曾扬州平山堂所领略的“江南烟雨” 、 “杳杳没孤鸿” 那种若隐若现、若有若无、高远空濛的江南山色的美好回忆。他又以此比拟他“快哉亭” 上所目睹的景致,将“快哉亭”与“平山堂”融为一体,构成一种优美独特的意境。这种 以忆景写景的笔法,不但平添了曲折蕴藉的情致,而且加强了词境的空灵飞动。以上五句 新颖别致,引人入胜,通过作者昔日的淋漓兴致,传达出今日快哉亭前览胜的欣喜之情。上片是用虚实结合的笔法,描写快哉亭下及其

9、远处的胜景。下片换头以下五句,又用 高超的艺术手法展现亭前广阔江面倏忽变化、涛澜汹涌、风云开阖、动心骇目的壮观场面。 词人并由此生发开来,抒发其江湖豪兴和人生追求。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三句,写 眼前广阔明净的江面,清澈见底,碧绿的山峰,倒映江水中,形成了一幅优美动人的平静 的山水画卷,这是对水色山光的静态描写。 “忽然”两句,写一阵巨风,江面倏忽变化,涛 澜汹涌,风云开阖,一个渔翁驾着一叶小舟,狂风巨浪中掀舞。至此,作者的描写奇峰突 起,由静境忽变动境,从而自自然然地过渡到全词着意表现的着重点一位奋力搏击风3涛的白发老翁。这位白头翁的形象,其实是东坡自身人格风貌的一种象征。以下几句,作

10、 者由风波浪尖上弄舟的老人,自然引出他对战国时楚国兰台令宋玉所作风赋的议论。 作者看来,宋玉将风分为“大王之雄风”和“庶人之雌风”是十分可笑的,是未解自然之 理的生硬说教,白头翁搏击风浪的壮伟风神即是明证。其实,庄子所言天籁本身绝无贵贱 之分,关键于人的精神境界的高下。他以“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这一豪气干云的惊 世骇俗之语昭告世人:一个人只要具备了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就能超凡脱俗,刚直不阿, 坦然自适,任何境遇中,都能处之泰然,享受使人感到无穷快意的千里雄风。苏轼这种逆 境中仍保持浩然之气的坦荡的人生态度,显然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这首词艺术构思和结构上,具有波澜起伏、跌客多姿、大开大合、大

11、起大落的特点。 下片的描写和议论,豪纵酣畅,气势磅礴,词中出没风涛的白头翁形象,犹如百川汇海, 含蓄地点明全篇主旨,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全词熔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既描写了浩阔雄壮、水天一色的自然风光,又其中 贯注了一种坦荡旷达的浩然之气,展现出词人身处逆境却泰然处之、大气凛然的精神风貌, 充分体现了苏词雄奇奔放的特色。水调歌头昵昵儿女语苏轼欧阳文忠公尝问余:“琴诗何者最善?答以退之听颖师琴诗最善。公曰:此诗最奇丽, 然非听琴,乃听琵琶也。余深然之。建安章质夫家善琵琶者,乞为歌词。余久不作,特取 退之词,稍加隐括,使就声律,以遗之云。昵昵儿女语,灯火夜微明。恩怨尔汝来去,弹指泪和声。忽变轩昂

12、勇士,一鼓填然作气,千里不留行。回首暮云远,飞絮搅青冥。众禽里,真彩凤,独不鸣。跻攀寸步千险,一落百寻轻。烦子指间风雨,置我肠中冰炭,起坐不能平。推手从归去,无泪与君倾。苏轼词作鉴赏此词是根据唐朝诗人韩愈(字退之)写音乐的名作听颖师弹琴改写的,大约作于 苏轼元祐年(1087)京师任翰林学士、知制诰时。词的写作过程是对韩诗“稍加隐括,使 就声律” ,也即按照词牌的格式和声律来“矫制”韩诗,一则增添新内容,二则减去原作中4的部分诗句,三则利用原诗句稍加变化,以创新意。苏词从开头到下片的“一落百寻轻”均写音乐,写音乐的部分比韩诗增加了十个字, 占了全词百分之七十多的篇幅,使得整个作品更为集中、凝练、

13、主次分明,同时又保留了 韩诗的妙趣和神韵。词先写乐声初发,仿佛静夜微弱的灯光下,一对青年男女亲昵地切切私语,谈受说恨, 卿卿我我,往复不已。 “弹指泪和声”倒点一句,见出弹奏开始,音调既轻柔、细碎而又哀 怨、低抑“。 ”忽变“三句,写曲调由低抑到高昂,犹如气宇轩昂的勇士,镇然骤响的鼓声 中,跃马驰骋,不可阻挡。 ”回首“两句,以景物形容声情,把音乐形象化为远天的暮云, 高空的飞絮,极尽缥渺幽远之致。接着是百鸟争喧,明媚的春色中振颤着宛转错杂的啁哳 之声,唯独彩凤不鸣。瞬息间高音突起,曲折而上,曲调转向艰涩,好象走进悬崖峭璧之 中,脚登手攀,前行一寸,也要花费很大气力。正步履维艰之际,音声陡然下

14、降,恍如一 落千丈,飘然坠入深渊,弦音戛然而止。至此,词人确乎借助于语言,把这位乐师的高妙 弹技逼真地再现出来了。最后五句,则是从听者心情的激动,反映出成功的弹奏所产生的感人的艺术效果。 “指 间风雨” ,写弹者技艺之高,能兴风作雨:“肠中冰炭” ,写听者感受之深,肠中忽而高寒、 忽而酷热;并以“烦子” 、 “置我”等语,把双方紧密关联起来。音响之撼人,不仅使人坐 立不宁,而且简直难以禁受,由于连连泣下,再没有泪水可以倾洒了。 “无泪与君倾” ,较 之原诗中“湿衣泪滂滂” ,更为含蓄,也更为深沉。诉诸听觉的音乐美,缺乏空间形象的鲜明性和确定性,是很难捕捉和形容的。但词人 巧于取譬,他运用男女谈

15、情说爱、勇士大呼猛进、飘荡的晚云飞絮、百鸟和鸣、攀高步险 等等自然和生活现象,极力摹写音声节奏的抑扬起伏和变化,借以传达乐曲的感情色调和 内容。这一系列含义丰富的比喻,变抽象为具体,把诉诸听觉的音节组合,转化为诉诸视 觉的生动形象,这就不难唤起一种类比的联想,从而产生动人心弦的感染力。末后再从音 乐效果,进一步刻画弹技之高,笔墨精微神妙,可说与韩诗同一机杼,同入化境。苏轼这首词的“隐括” ,虽保留了韩诗的总体构思和一些精采的描绘,但又内容、形式 以及两者的结合上,显示了自己的创造性,从而使此词获得了新的艺术生命和独特的审美 价值。我们不妨将韩愈的原诗照录于此,请读者诸君对苏词和韩诗加以比照:昵

16、昵儿女语, 思怨相尔汝。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5自闻颖师弹,起坐一旁。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苏轼词作鉴赏这首被誉为“千古绝唱”的名作,是宋词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作品,也是豪放词 最杰出的代表。它写于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七月,是苏轼贬居黄州时游黄风城外的赤壁矶时所作。 此词对于一度盛行缠绵悱恻之风的北宋词坛,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开篇即景抒情,时越古今,地跨万里,把倾注不尽的大江与名高累世的历史人物联系 起来,布置了一个极为广阔而悠久的空间、时间背景。它既使人看到大江的汹涌奔腾,又 使人想见风流人物的卓荦气概,并将读者带入历史的沉思之中,唤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