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文化(12)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41678355 上传时间:2018-05-30 格式:PDF 页数:15 大小:54.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学文化(12)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数学文化(12)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数学文化(12)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数学文化(12)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数学文化(12)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数学文化(1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学文化(12)(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35(十二) (十二) 第二节 “ 类比”的观点 一、 什么是类比 类比, 是根据两个 (或两类) 对象之间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或相同,从而推出它们在其它方面也可能相似或相同的一种推理方法, 也是一种观点。 类比的推理是一种“合情推理” ,不是证明,它无法保证已知相同的属性与推出的属性之间有必然的联系。但是,它是获得新思路,新发现的一种观点、一种手段。 二、 插值问题中的类比 1 问题:有函数不知其式,在处取值a,在处取值b,在处取值c,问函数 (解析式)为何? 2 类比: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a,五五数之剩b,七七数之剩c,问物几何? 136这是我们在第三节“韩信点兵与中国剩余定理”中已经

2、解决的问题。当时我们有一种成功的方法,叫“单因子构件凑成法” 。这种方法是:对每个要素分别做出一个构件,叫单因子构件,再把它们凑在一起,从而解决问题。 具体说是,先找到用 3 除余 1,用 5 和 7 除均能除尽的数 70;再找到用 5 除余 1,用 3 和 7 除均能除尽的数 21;找到用 7 除余 1,用3 和 5 除均能除尽的数 15;然后算出3,5,7=105。最后令s=702115105 ()abck kZ+,即为所求。 3 原问题的解法 通过类比,发现插值问题(有函数不知其式的问题)与“有物不知其数的问题”结构相同,因此可以考虑用“单因子构件凑成法” : 先作函数( )p x,在处

3、值为 1,在, 处值均为 0;再作函数( )q x,在处值为 1, 在, 处值均为 0; 再作函数( )x, 在处值为 1, 在, 处值均为 0。 137即 ( )1p=, ( )( )0pp= ; ( )1q=, ( )( )0qq= ; ( )1 = , ( )( )0 =,那么 ( )( )( )( )f xap xbq xcx=+ 就是所求的函数。 下边求( ), ( ), ( )p x q xx。最简单的是用多项式的方法。比如设( )p x是一个多项式, 则 据 条 件( )( )0pp=, 它 有 两 个 一 次 因 式 , 可 令( )()()p xxx= ,再用( )1p=去求

4、。1()() =,1/()() =。 ()()( )()()xxp x =。 138同理求出()()( )()()xxq x =,()()( )()()xxx =。 于是得()()()()()()( )()()()()()()xxxxxxf xabc =+。 经验证,它符合要求,称为插值公式。即该函数在, 三点,插进去的都是预先指定的值, ,a b c它简单, 明快, 可顺利地推广到任意有限多个点插值的情况。这样,就可以用一个连续的函数去拟合离散的测量结果。 华罗康由此联想到如何解决具有类似结构的各种问题。 正是他把上述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称为“单因子构件凑成法” ,并概括成如下的“合成原则”

5、:要做出具有平行的,类似的几个性质 A,B,C 的一个数学结构,而 A,B,C 分别以某种量, 刻划,这时,可用“单因子构件凑成法” :先作 B,C 不发生作用,而 A 取单位量的构件,再作 C,A 不发生作用,B 取单位量的构件;再作 A、B 不发生作用,C 取单位量的构件。然后用这些构件凑出所求的结构。这个原则在有的书里称为“孙子华原则” 。 139三、 分割问题中的类比 1 问题:5 个平面最多把空间分为几个部分? 平面互相尽可能多地相交,才能分割最多。如果 5 个平面全都平行,那末空间分成的是 6 部分,就较少。但 5 个平面如何相交最多以致分割最多,一时也想不清楚,我们想起从“抓三堆

6、”趣味问题中学到的数学文化,先把问题一般化,再把问题特殊化,逐渐找规律。 2问题一般化:n个平面最多把空间分为几部分? 设分为( )F n个部分,再令n=1,2,3,把问题特殊化。 3问题特殊化:从简单的情况做起,以便“类比” (1)F=2,(2)F=4,(3)F=8,(4)F= ? 4 个平面的情况想不清楚了。但想到要使平面相交最多,才能把空间割最多。平面相交最多,有两个含义,一是每个平面都与其它的所有平面相交,二是每个平面都不过它以外任意三个平面的交点(三140个平面一般情况下相交于一个点) 。 由此我们想到了空间的四面体,这似乎是四个平面相交最多(从而分割最多)的情况,把四面体的四个面延

7、展成四个平面,是否就能把空间分为最多的部分呢?到底现在把空间分成了几个部分呢?暂难想象。由此我们想到去类比“直线分割平面”的情形。 4 类比 3 条直线分割平面的情形 这也可以看成是把三角形的三条边均延长为直线, 看这 3 条直线把平面分为几部分。数一数,是 7 部分。这对我们有什么启示?(附图) 我们分析一个这 7 个部分:是有限的部分,原三角形内部;而几个无限部分,或与原三角形有公共顶点(,) ,或与原三角形有公共边(,) 。 把它们加起来,于是 1+3+3=7。所以 3 条直线分割平面,最多分141为 7 个部分。 5 F(4)=1+4+6+4=15 , F(5)=? 类比考虑四面体的四

8、个面延展成 4 个平面,把空间分为几个部分:有限部分(四面体内部)数为 1;无限部分与原四面体或有一个公共顶点(有 4 个部分) ,或有一条公共棱(有 6 个部分) ,或有一个公共面(有 4 个部分) ,于是所分空间总部分数为 1+4+6+4=15。 以下仍要考虑F(5)=? 这就是一开始提出的问题:5 个平面最多把空间分为几个部分? 这一问题在平面上的类似问题是什么?是5条还是4条直线分割平面?又如何类比?想不清楚了。对我们来说,不如在“一般情形”下考虑问题:n个平面分割空间和几条直线分割平面。n条直线“处于一般位置” 的要求也可以说是: 任何两条不平行; 任何三条不共点。n个平面“处于一般

9、位置”的要求是:任两平面不平行;任四平面不共点(或说任三平面不共线)这是四平面不共点的必要条件,并充分。 142进而,我们类比直线上的问题:n个一般位置的点分割直线的问题。这一问题比较简单: n个点最多把直线分为1n+个部分。这对我们会有启发。 如果我们把极端情况有零个分割元素的情况也考虑在内,那么被“分割”成的部分数是 1。 下图综合列出点分直线、直线分平面、平面分空间的已取得的结果。 6 类比一般化 解释记号( ),( ),( )L nf n F n。然后看图。 分割元素个数 被分成的部分数 点分直线 直线分平面 平面分空间 0 1 1 1 1 2 2 2 2 3 4 4 3 4 7 8

10、4 5 (11) 15 1435 6 (16) (26) M M M M 1n (1)L nn= (1)f n (1)F n n ( )1L nn=+ ( )f n = ( )F n 于是,我们得到了一系列待解决的问题。弧立的问题有时难于理解,而解决系列问题有时比解决弧立问题好入手。现在,原问题“F(5)=?”已处在系列问题之中,比之原来的情形,求解已有进展。 7 (用类比的观点)猜想 观察上表中已得到的结果, 表中的数字间有什么联系?有什么规律性? 从最右一列, 先以为有 “2 的方幂” 的规律, 但 8 后边的 1542=16,表明这猜想不对。 反复求索的结果,我们可能忽然看到表中有 3

11、4; 7 7 8 14415 , 以及联想到 3+4=7,7+8=15。 这是一个独特的联系:表中已出现的每个数都可由它“头上”的数与“左肩”上的数相加而得到。 这是我们解决原问题的钥匙吗?我们猜想它确是规律。 那我们把表按此规律,顺沿到n=5,原问题的解就是F(5)=26 ? 但这种类比不是证明,只是合理的猜测;还需要分析这一猜测,以便证实这一猜测,或者否定这一猜测。这才是用类比归纳的方法去研究问题的决定性步骤。 8分析 我们的分析从n=4 时直线分平面入手, 我们已经通过顺沿上表猜想:4 条直线最多把平面划分为 11 个部分。它是正确的吗?我们在 3条直线分平面 为 7 个部分的基础上,再

12、添加一条直线(用红色) ,这条直线与原来的每条直线都相交,但又不过任意两条直线的交点。如右图。我们数一下,现在确实把平面分成了 11 个部分。所以这猜测是对的,但它为什么是对的呢?我们再作分析,增加一些理性认识,145也许还能从中找到理解一般情形的线索。 3 条直线分平面为 7 个部分;4 条直线就分平面为 11 个部分了,即增加了 4 部分;从 3 条直线添一条直线,为什么分割平面正好多出4 部分?分析一下:新添的直线与原来 3 条直线每条都相交,而且交在与原交点不同的点,这就交出了 3 个新交点,这 3 点把新添的直线分为 4 段,每一段把它穿过的(由前 3 条直线分成的)那个区域一分为二

13、,因此“平面分割”增加了 4 个部分,这就是“4”的来历,而且这个分析表明,这个“4”也正是 3 点把直线分为 4 部分的“4” ,也就是“11”左肩上的“4” 。11=4+7 原来是这样产生的。这种分析令人信服,极大地增强了我们对所发现的规律的信心。 9 再 类 比 得 一 般 情 形 的 公 式( )(1)(1)f nL nf n=+及( )(1)(1)F nf nF n=+ 我们再类比分析n=4 时平面分空间的情况。 这时我们不容易在平面的黑板上作立体图了,只能借助于刚才四面体延展的那个图来想像。但是我们可以从思维上、语言上类比刚才的情形。 146我们在 3 个平面分空间为 8 个部分的

14、基础上,再添加一个平面,这个平面与原来的 3 个平面都相交,并且又不过原来 3 平面的交点,从而不过原来任两平面的交线,这就交出了 3 条新直线,这 3 条直线把新添加的平面分为 7 个部分(就是上面“类比一般化”的大表格中的“7” ) ,每一部分把它穿过的(由前 3 个平面分成的)区域一分为二,因此“空间分割”增加了 7 个部分,而原有 8 个部分,这就是15=7+8 的来历。 这里的n=3 到n=4 的过渡,并没有任何特殊的地方,我们可以完全类似地分析由n-1 向n过渡时发生的情况,得到一般的表达式。 与段落“8”类似地可以得到公式:( )(1)(1)f nL nf n=+ 与段落“9”类

15、似地可以得到公式:( )(1)(1)F nf nF n=+。 这两个公式都是递推公式。 这种递推公式与斐波那契数列的递推公式有区别,但思想精神是相通的。 我们只再叙述一遍较为复杂的公式( )(1)(1)F nf nF n=+得到的147过程。它实际上只要在上面的叙述中,把“3 个平面”换为“n-1 个平面” ,把“8 个部分”换为“(1)F n个部分” ,把“3 条新直线”换为“1n条新直线” ,把“7 个部分”换为“(1)f n个部分” ,把“15”换为 “( )F n” 就完成了。 简单说, 是做下边的代换:31n,8(1)F n,7(1)f n,15( )F n。 n 个平面把空间最多分为( )F n个部分,求( )F n,不厌其繁地详细说一遍,就是: 我们在1n个平面分空间为(1)F n个部分的基础上,再添加一个平面,这个平面与原来的1n个平面都相交,并且又不过原来任 3 个平面的交点,从而不过原来任两平面的交线,这就交出了1n条新直线,这1n条直线把新添的平面分为(1)f n个部分,每一部分把它穿过的(由前1n个平面分成的)区域一分为二,因此, “空间分割”增加了(1)f n个部分,而原有(1)F n个部分,所以现在,空间共被分割成的部分数是( )(1)(1)F nf nF n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