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对高校贫困生教育的思考

上传人:正** 文档编号:41675014 上传时间:2018-05-3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加强对高校贫困生教育的思考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加强对高校贫困生教育的思考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加强对高校贫困生教育的思考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加强对高校贫困生教育的思考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加强对高校贫困生教育的思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加强对高校贫困生教育的思考(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加强对高校贫困生教育的思考刘东江 潘道财摘摘 要要 高校贫困生问题不仅是物质贫困问题,还包括制约学生健康成长的精神贫困问题。本文分析了高校贫困生的思想现状,并从贫困生的认定、贫困生教育的内容和途径等方面进行了阐述,使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更具实效性。关关键词键词 高校贫困生;教育;思考 高校贫困生的资助问题,不仅关系到贫困生个人能否健康成长的问题,还关系到高校和社会的稳定问题,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问题。因此,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关系重大、意义深远,引起了全社会关注,更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2007 年 5 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

2、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中央和地方财政 2007 年下半年就投入经费 154 亿元,为高校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提供了政策支持和经济保障。各高校也纷纷成立专门机构,选聘专职教师,加大经费投入,形成了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渠道,以奖、助学金为激励方式,以绿色通道、勤工助学、困难补助、学费减免等为辅助手段的物质资助长效机制。在工作中我们深深感到,高校贫困生的资助工作不仅仅是物质方面的资助,更需要发挥高校的育人功能,加强对贫困生的教育,将物质资助与心理健康教育、励志教育、诚信教育和感恩教育相结合,既送温暖,又长志气,引导贫困生健康成长成才。一、全面把握一、全面把握贫贫困生的思想状况,是

3、做好困生的思想状况,是做好贫贫困生教育工作的前提困生教育工作的前提贫困生虽然都家庭经济困难,但造成困难的原因却很复杂。有的来自偏远落后的农村,家庭收入单一;有家庭子女多,拿不出更多的教育投资;有的家有病残或突遭变故,经济状况恶化;还有的来自单亲家庭或孤儿,几乎没有经济来源。由于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教育经历和社会种影响,致使贫困生的思想状况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大致可分为四种类型。第一种是自强自立型,这类贫困生能够坦然地面对现实,思想积极、学习刻苦、生活勤俭、品德高尚。他们一方面积极参加勤工助学活动,赚取部分生活和学习费用,主动和同学交往,关心、帮助同学,踊跃参加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培养广泛的兴趣爱

4、好,提高综合素质。另一方面勤奋学习,靠获得奖学金减轻家庭经济负担。这类贫困生通过自己的努力,不仅缓解了经济上的困难,更培养了自强自立的品格;第二种类型是敏感猜疑型,这类贫困生有着极强的自尊心,不愿公开自己家庭经济困难的事实,怕被同学怜悯,同时还希望在人际交往中有一定的地位, 但又生怕自己讲错了话而让人笑话, 不愿轻易把内心思想和情感向他人透露, 使得他们在与人交往时常有戒备心理,有时过份敏感。这种过份的自我保护意识使他们产生消极心理,常常因为涉及自己无关紧要的事情而产生强烈的情绪,常疑心别人在议论自己,总觉得自己低人一等,常把别人与自己无关的言行看成是对自己的轻视,对他人产生不满情绪和嫉妒心理

5、,有时还会产生过激行为;第三种类型是自暴自弃型,这类贫困生有的不能正确面对现实,认为是困难是命运的不公,有的由于经济困难进而产生严重的焦虑情绪,还有的把希望寄托于国家、社会和学校,“等、靠、要”思想严重。这种自卑、自弃的心理使他们不能适应集体的生活环境和人际关系,沉默寡言、自我封闭,从而陷入一种不可自拔的心理怪圈;第四种类型是现实拜金型,这类贫困生受各种社会不良思潮的影响和冲击,价值观扭曲,对物质利益的理解狭隘,将物质贫困看得过重,产生强烈的“赚大钱”想法,形成了拜金主义 、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价值观,对家庭和社会缺乏责任感,还有的学生拖欠国家助学贷款,甚至骗贷、逃贷。这些都是与我们高校的

6、育人工作背道而驰的。面对贫困生的上述思想特点,高校的贫困生资助工作一定要在解决经济困难的同时,加强对他们的教育,帮助他们精神脱困。二、建立科学的二、建立科学的贫贫困生困生认认定体系,是做好定体系,是做好贫贫困生教育工作的基困生教育工作的基础础贫困生的准确认定是实现资助和教育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建立科学的贫困生认定体系,才会确保贫困生资助工作公平、公正,使其更具针对性和时效性。虽然各高校都有了贫困生认定的标准,但大多是“模糊标准”。多数高校都是依据学生入学时所持的家庭所在地民政部门或家长所在单位开具的困难证明来认定贫困生的,但事实上仅凭一纸证明来认定贫困生是欠全面和准确的。贫困生的认定工作既需

7、要相关证明,还需要有其周围师生的评价及其个人日常表现的各项指标来衡量,才能做出比较准确的判断。否则,有些真正困难的学生将无法受益,还会出现“假冒贫困生”受资助的现象,使资助工作成为育人的“反面教材”。因此,必须要建立一套科学的贫困生认定体系,避免因个别学生谎报家庭经济条件,学生生源所在地出具不符事实的困难证明,个别老师爱护学生的责任心不强,及学生家庭经济条件随时变化等情况干扰贫困生认定工作。在高校应该形成学校、院系、班级三级帮困助学网络,制定出翔实的贫困生认定工作实施办法,在申请资助的条件、认定程序和标准、评议结果的透明度、档案的动态管理等各方面都要做出具体、翔实的规定。在申请资助条件上,要涵

8、盖个人申请、诚信承诺、困难证明、家庭经济情况测评(包括准确的家庭收入、资产和储蓄、债务调查等方面);在认定程序上,要坚持民主评议、班主任推荐、辅导员审批、资助管理中心审核、跟踪调查、违规惩戒和每年调整等方面;在认定标准上,既要有硬性指标量化界定,又要有柔性评价人为管理,多管齐下,进行准确认定和分档;认定结束后,还要依据困难程度对贫困学生进行排序,然后面向全校进行不少于 5个工作日的公示;最后为确定的贫困生建立档案,按困难程度有针对性的进行资助。通过对贫困生的准确认定、全面建档和动态管理,为贫困生的资助和教育提供准确的依据,使其更具针对性。三、开展内容丰富的教育活三、开展内容丰富的教育活动动,是

9、做好,是做好贫贫困生教育工作的关困生教育工作的关键键贫困生在校期间能否安心学习、思想稳定、身心健康,都将直接影响到他们未来的人生道路和高校的建设发展。做好贫困生的教育工作,除了对贫困生科学的认定和全面把握其思想状况外,还应开展内容丰富的教育活动,使贫困生身心健康、乐观向上、自立自强、诚实守信、知恩图报,以增强贫困生教育工作的实效性。1、对贫困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由于贫困生在学校的特殊身份和来自家庭、社会和生活中的各种压力,使得他们或多或少地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高校应该利用自身的条件优势,结合贫困生自身的特点,成立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定期为贫困生举办心理讲座,积极为贫困生开展心理普查和咨询

10、活动,并为心理健康有问题的贫困生建立心理档案,及时诊断治疗。让贫困生的消极情绪有疏通的渠道,及时得到宣泄和释放,提高情绪调节能力。让他们在接受经济资助的同时接受健全人格的教育,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塑造健康健全的人格。2、对贫困生加强励志教育。引导贫困生正视困难,培养自强自立精神,树立“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正确成才观,让他们从思想上完成从“他助”到“自助”再到“助人”转变。学校要定期为贫困生举办成功人士、专家学者等专题励志讲座,引导他们振奋精神、奋发图强;要设立贫困生专项奖学金,让他们通过自身的努力取得物质上的富足;要充分挖掘和拓宽勤工助学的渠道,注重发挥学生专业优势,让他们在助学过程中提

11、高综合素质,实现“鱼渔兼得”;要定期开展大学生自强自立典型事迹报告会,使他们学有目标,赶有方向。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正确地认识自我,微笑着面对生活,在学习上勤奋努力,在精神上永不服输,乐观坚强地发展和完善自己。3、对贫困生加强诚信教育。大学生是国家建设的骨干力量,诚实守信是必备素质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学校要结合国家助学贷款的发放,加强对贫困生进行诚信教育,防止出现拖欠贷款、骗贷、逃贷现象。要定期组织贫困生观看诚信教育影片、签定诚信承诺书,增强其诚信自律意识;要建立贫困生诚信档案,将学生的自然情况、经济情况、品行记录、信用历史、就业状况等信息记录在案,在学生毕业时

12、,将诚信档案转至就业单位;要在发放国家助学贷款时,对他们讲清助学贷款违约对本人、学校和社会带来的影响,让他们知道诚信是每个人的立身之本,助学贷款是大学生步入社会的第一份信用记录,按时还贷,保持良好的信用记录,对自己今后的人生至关重要。4、对贫困生加强感恩教育。国家、社会和学校资助贫困生,目的是将其培养成为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加强对他们的感恩教育,让其深刻领悟国家的关爱和期望,增强其回报社会的责任感是十分必要的。学校要通过组织受助学生开展说一句感谢的话,写一封感谢的信、做一件感恩的事和过一次感恩节等主题活动,教育他们换位思考,感他人所感、知他人之情 ,学会感谢人、体谅人和帮助人 。让贫困生将感恩的意识转化为报恩和施恩的行动,在奉献中升华人格、完善自我。参考文献:1宋长生.高校德育体系的整体构建与实践M.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 李栓久. “助困育人”:高校扶贫模式探索.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 年 5 期3 于成学.建立“三早”工作体系 强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功能(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 年 9 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