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上传人:正** 文档编号:41673857 上传时间:2018-05-3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注留守儿童教育问题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关注留守儿童教育问题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关注留守儿童教育问题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关注留守儿童教育问题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关注留守儿童教育问题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关注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注留守儿童教育问题(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关注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关注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由于城乡经济发展差异的增大,农村地区经济发展速度较之城市明显落后,并且在繁荣程度上也存在着无可跨越的鸿沟,为取得更大的经济利益,在社会发展的大潮中更好的生存,外出打工成了农民的重要收入来源。近多年来,流动人口不断增加,流动人口主要是从农村流动到城市的青壮年劳动力,青壮年劳动力占全部流动人口的左右。由此,在很多流动人口比较集中的地区,普遍出现了“留守家庭”问题。目前,在与留守家庭有关的诸多问题中, “留守老人” 、 “留守妻子” ,特别是“留守儿童”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这些留守儿童的父母一旦外出以后,他们整日忙于打工,大多没有时间与精力过问孩子的学习

2、,对孩子内心的困惑、需求、兴趣更无法关注。有的即使想关心,限于经济等条件,他们也无法更多地给孩子打电话或者经常返家看孩子。此外,由于夫妻一方长期外出打工,也造成了不少农村家庭的破裂,影响了孩子的健康发展。留守孩子由于家庭生活和父母教育的缺失,势必会形成下面一些问题: 学习上缺人辅导。留守学生在家主要是有家里老人照顾教育,由于少有人督促其认真学习,并且在辅助学生学习的过程中由于自身水平有限,教育方法不成熟,心有余而力不足等情况,学生中多发生不完成家庭作业、逃学、辍学等现象。成绩中等偏下和较差的占大多数。尤其值得重视的是,一些留守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导致学习生活的各方面都受到相应的

3、影响,使得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受到不良教育。生活上缺人照应。留守儿童的生活主要靠在外务工的父母寄钱回家或者在家的临时监护人提供。由于缺少家长真正的关心,孩子在受教育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不顺心的问题,此时有无人能够沟通倾诉,帮其解决问题,在孩子成长中幼小的心灵中留下很多不良印记。所以大多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比较贫困,有的甚至失去依靠,生活极其艰辛。更有部分留守儿童的营养严重不足,身体健康受到很大的损害。 亲情上缺少温暖。留守儿童父母(或一方)不在孩子身边,孩子缺少应有的关爱。父母在外务工,大部分身心疲惫,与家人联系较少,骨肉分离,与子女缺乏交流和沟通,亲情失落。在调查中,以上的留守学生普遍感到父母不在身

4、边的亲情失落和孤独感。有的父母外出时间长达多年,从未回家,也无电无信,无从谈上亲情的存在。 并且很多留守儿童在很小的时候就和父母分离,亲情上难免会出现交流鸿沟,此类的成长经历使得孩子感受不到相应的亲情温暖,一方面影响孩子的成长发育,另一方面也容易使得孩子产生厌倦、气愤等情绪,进一步阻碍孩子以后的成长道路。心理上缺少帮助。留守儿童由于亲情的缺陷,与外界不愿接触或接触太少,大部分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对集体漠不关心。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存在或轻或重的心理障碍,生活、卫生习惯差,自卑感重,自理能力差。此类心理问题使得孩子出现性格孤僻,成长过程中出现相应的人格、行为

5、偏差,进而影响其以后的成长。道德上缺少教育。留守儿童多生长在放任自流、情感缺失的环境中,父母的关心和教育仅仅起到暂时的作用,在长时间的成长过程中道德和品格教育得不到正确调教。调查显示,许多孩子沾染上不良习惯,缺乏道德约束,经不起外界不良事物的引诱,有的脾气暴躁、冲动易怒,常常将小事升级,打架斗殴。 行为上缺少自控。未成年人正处在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父母外出,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上的正确引导和帮助。一些不良的文化、越轨的行为很容易被缺乏正确判断的他们接受。他们逐渐养成许多不良行为,有的沉迷上网无法自拔;有的好吃懒做、小偷小摸;有的时常不回家,打架斗殴。 在孩子成长中至关重要的时

6、期,父母由于精力、时间、方法等问题不能有效的对孩子进行良好正确的教育使得孩子误入歧途,影响以后的一生确实是得不偿失。安全上缺少保障。留守儿童面临玩耍、劳动、生活中的安全问题,因其监护人不力或无临时监护人常发生安全事故。特别是近年来猖獗的拐卖儿童事件,由于监护人的疏忽,许多善良单纯的儿童在自己成长的黄金时期被人贩子拐卖至远方,接着便是悲惨的人生遭遇,有的甚至因此而落得身体的残疾。如此残酷的事实确实震撼着每个父母的内心,但是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我们又显得无能为力,留守儿童的安全何以得到解决,如何给留守儿童创造一个安全温馨的成长环境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构建和谐社会,要求我们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有一个舒适

7、的成长环境,都得到应有的保护。所以缓解留守儿童的教育和成长问题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思考的问题。我认为在解决过程中首先需要为解决问题奠定基础,采取如下一些措施:(一)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特点,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在家长的教育素养普遍较低的情况下,学校要主动负起指导亲职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重任,正如马卡连柯所说的:“学校应当领导家庭。 ”农村学校必须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特点,低起点,高效率,灵活机动地开展家校合作。一是利用家长爱子心切的心理提高他们对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更新教育观念;二是帮助家长正确理解家庭教育的本质属性,弄清家庭教育不等同于文化辅导;三是帮助家长全面了解孩子的身心特点,理性地去开展家庭

8、教育;四是帮助家长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指导家长如何与孩子沟通,加强情感交融,扭转留守儿童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劣势。 (二)遵循孩子身心特点,引导同辈群体的交往和活动 同辈群体虽是孩子自发的组织,但只要引导得当,它会成为不可忽视的教育力量。班主任首先要以持久而真诚的关心赢得孩子的信赖,掌握同辈群体交往的“小秘密” ,尤其要与群体的“小首领”交上朋友。其次通过交谈、游戏、讨论等形式引导孩子们妥善处理群体内的矛盾,正确看待各种社会现象,增强孩子对不良社会诱因的“免疫力” 。最后通过开展各种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进行闲暇教育,吸引群体成员投身于集体生活,弥补孩子的亲情缺憾,创建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群

9、体文化。 (三)发挥农村优势,充实孩子的课余生活 学校的社会职能决定了学校在教育网络中的主渠道作用,除对家庭和同辈群体加强指导外,还应从自身入手,利用本地区的优势,开发活动课程,愉悦留守儿童的身心,填补他们生活中的空白,有了课余丰富多彩的文娱生活,孩子们才会有更多的精力去完成自己的学习,有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四)以“手拉手”活动为平台,构建留守儿童“手拉手”体验教育互动模式“手拉手”模式是少先队组织的经典项目,已有众多少年儿童从中受惠。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建设同样可以利用这种平台,构建起两种“手拉手”的少年儿童体验教育互动模式。一是在农村学校内部,构建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手拉手”活动。利

10、用同辈群体在少年儿童社会化中的重要功能,班主任或少先队辅导员带领和倡导非留守学生与留守学生交朋友,尽量打破原来留守学生一般只和留守学生交朋友的现象,让留守学生积极融入到班级、少先队或校团委这样的大集体中来。二是构建城市少年儿童与农村留守儿童的“手拉手”活动模式。把深刻的教育内容融人到生动有趣的“手拉手”活动之中,用祖国大好风光、民族悠久历史、优良革命传统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就,教育城乡不同生活环境中成长的未成年人,培养他们相互理解、相互认同和共同的情感。(五)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优化社区育人环境 社区环境对儿童少年乃至成人来说,是最直接、最具体可感、生动形象的社会氛围。一般农村人包括一部分农村教

11、育工作者都没有充分认识到社会环境的教育功能,因而优化农村社区育人环境,首要的是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强化大教育观。要提高社区领导(在农村一般是村级领导)对教育的关心程度和参与意识。由学校、村委、家长代表组成联合教育委员会,校长定期或不定期召集开会,关心留守儿童家庭中出现的问题,在教育力量的整合中起协调作用。通过有线广播、文艺宣传等形式,向广大农村家长宣传科学的教育知识。争取人人都成为教育的有生力量。其次是要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作为抓手,形成科学文明的育人氛围。结合农村税费改革,在不增加农民负担的前提下建好村级图书室、文化室,用丰富的书籍和科教影片、娱乐活动吸引农民,为留守儿童开辟活动园地。 (六)

12、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构建和谐农村生活 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消化或就近转移。将农村劳动力就业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改善小城镇的投资环境,千方百计增加农村就业机会,使部分农民能在本乡或本县打工,缩短务工农民回家周期。加强农村吸引外资力度,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尽量减少留守儿童。留守儿童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源自于农民工问题,而在现在城乡差异的经济条件和现代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业转移的条件下,合理有效的解决农民工问题尚需时日,留守儿童问题会在近期较长的一段时间内还会继续存在下去。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涉及多方面的综合性问题。对该问题的解决,不仅要加强教育,给农民工子女在接受教育方面以平等的待遇,而且要进一步发挥家庭、社区、学校、基层政府的作用,缓解留守儿童问题的社会支持体系,切实解决目前农村留守儿童在思想、学习、生活、身体等方面面临的诸多问题,使他们与其他儿童一样健康成长。参考文献1、杜崇德,发展心理学 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2、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 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3、袁 方,社会调查方法教程 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4、张厚璨,心理与教育统计学 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5、乔纳森.特纳,社会学理论结构 M. 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